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lin Nutr》中国成年人豆类食物摄入量与抑郁症状的J型关系(No.351)

抑郁症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都很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因素,特别是饮食,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发挥了作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某些营养素如叶酸,锌和ω-3脂肪酸的摄入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近年来,有报道称某些食物(如西红柿、绿茶)对精神健康的的有益作用。

大豆食品是亚洲传统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估计,亚洲人的大豆食品消费量是西方人口的10-40倍。大豆食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不饱和脂肪。特别是大豆食品是人类饮食中异黄酮的主要来源。大豆食物摄入对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乳腺癌和更年期症状有益。也有关于大豆食品对人类认知功能的有利影响的报道。此外,临床前证据表明,大豆衍生的异黄酮对啮齿动物具有抗焦虑作用。所有这些证据都支持大豆食品或大豆食品中的某些成分对人类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有益影响。然而,在一般人群中,关于大豆食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仍然知之甚少。最近在中国进行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较高的豆制品消费频率与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的风险降低有关。在日本进行的另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水果、蔬菜和大豆食品含量高的健康饮食模式与较少的抑郁症状有关。一些RCT研究集中在大豆异黄酮对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尽管其结果仍然有争议。

据我们所知,在一般人群中,关于大豆食品的习惯性摄入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仍然没有流行病学数据。因此,我们利用在天津收集的综合体检数据,来探讨中国成年人中大豆食物摄入量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以天津市慢性低度全身性炎症与健康(TCLSIH)队列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慢性低度全身性炎症与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对象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在研究期间,16221名20岁及以上接受健康检查并收回问卷的成年人被纳入分析。问卷或自行填写,或由研究人员询问不能阅读问题的参与者。排除了没有完成抑郁症状量表或食物频率问卷的参与者(n=1265)。还排除了有心血管疾病史(n=941)或癌症史(n=255)的参与者。排除后,最终样本包括13760名参与者(男性,55.7%),年龄范围为20.0-90.3岁(平均值=43.5,SD=12.4)。

最终分析中包括了总共13760名参与者。所有参与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4.73 kg/m2(SD=3.74),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1.2(SD=16.4)和77.1 mmHg(SD=11.4)。总人口中,抑郁症状增加的患病率为7.2%(SDS≥50)。 与大豆食物摄入频率最低的组(<一次/周)相比,抑郁症状的完全调整后的OR值和95%CI分别为0.80(0.67,0.95)1-3次/周,0.69(0.55 ,0.86)4-7次/周,和1.85(1.21,2.80)≥两次/天。当其他临界点(SDS≥40,45或48)被用作抑郁。

表1:参与者特征

表2:大豆食物摄入频率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

图1:完全调整后大豆食物摄入频率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国成年人大豆食物摄入量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已发现J形关联,这表明适量的大豆摄入与较低的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低有关。然而,当频率超过每天两次时,大豆食物摄入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更高相关。在对其他混杂因素进行多因素调整后,这种关联仍然存在。

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大豆摄入量极低,这可能会阻碍有关大豆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现有的数据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或乳腺癌上,而将大豆食品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的研究非常有限。在日本的一项研究中,包括大豆食品在内的饮食模式与较低的抑郁症状有关。然而,这项研究无法推断豆制品对抑郁症状的单一影响。最近在中国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农村老年人中,较高的豆制品摄入量和较低的抑郁症状风险之间存在关联。然而,相对较小的队列和特殊样本可能会限制他们研究结果的推广。几项主要针对更年期妇女的RCT研究调查了大豆异黄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但结果尚无定论。Chedraui等发现大豆异黄酮对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状的治疗没有明显的益处。另一方面,de Sousa-Munoz和Filizola发现,大豆异黄酮可以降低BMI增加的更年期妇女的抑郁症状。另一项类似的研究也表明,大豆异黄酮对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大豆食物摄入与较低的抑郁症状风险有关。根据之前的研究发现,这种有益的作用很可能是由于大豆异黄酮,因其对人类健康的积极影响而众所周知。有人推测,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大豆食品有益于健康的原因。动物和人类的研究都表明大豆中的异黄酮是强大的抗氧化剂。大豆的摄入也被认为与炎症标记物水平的降低有关。由于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氧化应激和炎症在抑郁症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异黄酮可能由于其抗氧化和抗炎的潜力而直接将较高大豆食物摄入量与较低抑郁症状联系在一起。除了异黄酮,大豆食品也是纤维和某些维生素(如叶酸)的极好来源,这两种物质都被证明与较低水平的抑郁症状有关。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研究,以确定这些成分中的哪一种可能有助于大豆食品的精神益处。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了一个二次关联,即当我们人群中的成年人每天食用两次以上的大豆食品时。这种有害影响从何而来?根据以往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在大豆食品中的食用是相对安全的。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大量食用异黄酮对人体健康或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然而,实验室研究表明,服用高剂量的异黄酮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例如,异黄酮的雌激素样效应可能会促进雌激素受体阳性组织和肿瘤的生长。还发现异黄酮对苯酚磺基转移酶有抑制作用,这对多巴胺代谢很重要。尽管有这些初步证据,但大剂量异黄酮是否对心理健康也有类似的有害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虽然我们在摄入异黄酮和抑郁症状之间发现了类似的J型联系,但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大豆食品是异黄酮的主要来源,而不是认为异黄酮是造成大豆食品心理影响的主要成分。需要进一步细致的研究来研究异黄酮摄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确切关系。二次关联的其他可能解释可能是,关于每天食用两次以上的大豆食品,人们接触到的大豆食品中所含的其他物质太多。以大豆食品中高含量的蛋白质为例。早期的证据表明,大豆蛋白可以减少铁的吸收。过度食用大豆食品可能导致缺铁,这已被证明与抑郁症有关。

本研究的优势包括大量且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以及对相当多潜在混杂因素的多重调整,包括社会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和临床相关变量。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结果应谨慎地加以解释。首先,抑郁症状是通过一份自填式问卷来测量的,这可能会导致回忆偏差。今后应进行标准化精神病学诊断访谈的研究将有助于确认大豆食物摄入对抑郁症的影响。其次,由于问卷的篇幅限制,五种大豆食品都是在FFQ中的一个问题中被问到的。如果单独询问他们,计算结果会更准确。

然而,我们认为这不会对这种关联产生实质性影响,因为这五种大豆食品的营养价值非常相似。最后,本研究的横断面设计排除了大豆食物摄入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我们已经调整了许多潜在的混杂因素,但可能还有其他相关因素(如精神共病,包括痴呆和与年龄有关的认知能力下降),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此外,我们不能排除多吃或少吃豆类食物是抑郁症状的结果这一可能性。

大豆食品已被证明对人类健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还没有研究习惯摄入大豆食品与一般人群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验这种联系。该研究发现,大豆食物摄入量与抑郁症状的患病率呈J形关系。这些结果表明,适量的大豆食物摄入可能对人类的心理健康有益的影响,而相对较高的大豆摄入量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或实验性研究来确定其因果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南医大研究发现,每天吃大豆食品,降低心脏病、糖尿病风险
吃辣增加痴呆风险?四川人和湖南人表示不活了……
人工甜味剂、高剂量糖精会导致糖尿病吗?
心脏病患者多吃豆腐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多吃豆类食品对心脏有好处
预防心脏病的关键是什么
老年人一日三餐应该怎么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