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快乐阅读,提高能力

快乐阅读,提高能力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思想家、文学家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辉煌的篇章。每一个篇章都透露出生命的灵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人生,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探寻生命的价值,进而能够升华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提升生命的内涵。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走进阅读的殿堂。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让学生通过快乐阅读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一不说明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而受升学率的影响和功利心的驱使,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当中,有的老师把生动活泼的阅读教学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讲解;有的老师太注重阅读方法,而不去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有的老师干脆把一些阅读方法归纳成所谓的“做题公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埋头训练,不一而足。他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到头来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能提高、成绩没能增长,反而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可谓是贻害无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当然,阅读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而自主阅读离不开学生兴趣的培养。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注重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去打动学生,从而使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多举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知识、提高能力、受到熏陶;再次教师要敞开心扉来与学生心贴心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打成一片,从而成为他们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这样,学生怎能不喜欢你的课,乃至你的人呢。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有利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以自己的读书经历现身说法,用涌动的真情感染学生。其次是再现伟人及文化名人的读书风采,形象地阐释读书与成才的关系,鼓励学生读书立志。第三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比如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就给他们介绍《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上《林黛玉进贾府》,我就给他们介绍《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断;上《傅雷家书》(节选),我则对古今中外家书中的珍品,如数家珍,让学生产生先睹为快的冲动。还有,每周我都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隆重推出一位作家,除介绍他的生平事迹,还要重点介绍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带着仰慕之情去拜读其大作。

二、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阅读是学生个人的情感活动,学生有自己的认知能力,有他们的性格特点,而许多文章作者又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这就为学生的再创造了条件。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切忌支离破碎的讲解,把一篇美文“大卸八块”,分析得面目全非,从而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必须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面对的学生有的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  。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 ;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要因生制宜,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因文制宜,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三、要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教师要适当的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自己学会游泳”,自己去感受文学殿堂的无限魅力!

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包括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等朗读技能及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等默读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从“读”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眼、脑、口、耳协同动作的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要让学生精读时能有圈点、有批注、做摘录、制卡片和写心得;略读则一遍就能理解大意。经过长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们定能做到略读则能观其大略,善于提纲挈领 ;精读则咬文嚼字,纤屑不遗”。再次,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要注重“量的积累”,才能有一天达到学生阅读水平、知识水平、人格修养的“质的飞跃”。总之,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总之,教师一定要克服“一切为了考试”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呆板的阅读教学模式,把阅读空间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一辈子而非一阵子,从而使学生高高兴兴的走进阅读的殿堂,让他们在书海中自由自在的翱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操作的“整本书阅读”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创新阅读能力
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浅析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