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飞矢不动:易学预测中为何要用24节气作为应期?
01

古希腊数学家芝诺(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25年)提出了一个“飞矢不动”悖论:
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分的了。但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这个悖论实际上讨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问题。对于已经习惯了“时间是线性流逝”的我们,这个悖论相当于把时间概念从时空交互中抽取出来了,不但造成了戏剧性后果,也给人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

我们经常说,万物皆变,唯时间不变。实际上,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我们现在所用的时间概念是以一个回归年为基准衍生出来的,一个回归年平均为365.2429天,这个时间是采用一个固定节气点比如春分,地球从春分点开始绕太阳公转,到再一次到达春分点,计算出来的。目前通行的公历就是采用这个方法。

但这是以地球为视角,假如你在木星上居住,你的一年就是木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地球一年的11.8倍。如果你在土星上,你的一年就是地球回归年的2.25倍。

所以如果你的视角变了,那么时间的计算方式也变了。从这一点说,时间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不变的。

在绝对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可以采用线性的方式延伸,但在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如果依然采用线性延伸的方式,必然会导致两个结果:

1、误差越来越大。
2、时间会走到尽头。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时间的结算改成圆周形计算方式,比如中国古代的六十甲子,从第一组甲子到第六十组癸亥,然后接着又是甲子,一个圆一个圆的继续下去。

六十甲子会不会用完?会。因为60*60*60*60也不过1296万而已。但1296万零一就又是甲子了,这个甲子跟第一个甲子本质上没有区别。时间依然在循环。

换句话说,在线性思维下,当发现地球年、土星年、火星年之间的时间不同时,要进行复杂换算。

而在圆形思维下,干脆都以一个所处星球的年来作为基准,等分为六十份之后,开始计时就可以了,只需要在前面加个星球名就行了。比如火星甲子年戊寅月丙子日丁巳时,地球甲子年戊寅月丙子日丁巳时等等。

两种对待时间的方式,对应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备注:实际上时间并不是按照圆周运动的。在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中写道:“广义相对论中,物体总是沿着四维时空的直线走,尽管如此,在我们的三维空间中看起来,它是沿着弯曲的途径……。太阳的质量引起时空的弯曲,使得思维的时空中地球虽然沿着直线的轨迹,它却让我们在三维空间中看起来是沿着一个圆周运动。”

也就是说,在四维空间中因为时间的作用,当春分点开始运动的地球,绕行一周后,再次回到春分点的时候 ,其并不是回到去年的春分点,而是一个新的春分点,只是因为太阳的质量造成了空间扭曲,使地球看起来像是绕了一圈。而实际上地球是在简单的做直向和逆向的线性运动。

从这一点说,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是忠实的记录了三维空间的时间运行,同时也点出了四维空间的运行方式,西方格里高利之后的计时方式,并没有揭示这两点。

02

那么在地球上,时间就是绝对不变的吗?
不是。

我们普遍概念中地球的一年在天文学领域被称为一个回归年,但还有一个概念是恒星年,这两个年之间是有差距的,叫做“岁差”

B站上有一个视频比我解释的更好,最好是先看一下,再往下看文章。

视频版权:It's Just Astronomical!(油管) 
字幕翻译:天文志愿字幕组(有错误的地方望各位指出)

这个视频里,提出了一个天文学上的概念“地球进动”,我国的古代文献称地球进动为“交点退行”,两者名称相反,但指的是同一个天文现象。

现在天文学已经测出,地球通过“进动”使每个回归年和恒星年相差20分23点5秒,也就是差不多约71年,地球进动1度。在中国古代,古人也早已测出地球的“进动”现象,并且推算出了具体的度数。

  • 东汉贾逵曾经观测到两个春分点的地球进动现象;

  • 东晋的虞喜推算出:“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由此得出“五十年退一度”也就是每50年岁差为1度的结论。

  • 132年后,南北朝的祖冲之参考虞喜的岁差值,制定出举世闻名的《大明历》(不是明朝的历法,而是祖冲之起的就是这个名字。),从此把“岁差”的概念引入中国历法中,避免了后世制定历法时,犯下视频中所说的教皇格里高利的错误。

  • 又过了50年,隋朝的刘焯在《皇极历》中将岁差度数精推到每75年差1度,这个数值非常接近现代天文学测算的实际数值,后世制定历法的模板。


这里荡开一笔,说一个别的概念。

在观测“岁差”的时候,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又发现了“极游”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观测天文的重点就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亮星,称为北极星。在中古天文学中,认为北极星是恒定不变的,故而将其赋予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圣贤逐渐发现伴随地球的“进动”,地轴偏转的位移增大,北极星的位置也会跟着变化。如古人推测出,公元前3000年左右北极星曾是天龙座α星(古称“右枢”),到明朝时,则位移到接近小熊座α星(古称“勾陈一”“北辰”)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流逝,到公元14000年左右,北极星会回到天龙座α星,到公元27800年又会回到小熊座α星。这一天文现象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称为“极游”

综上所述,因为岁差的问题,通行的历法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公元X年X月X日”“农历X年X月X日”这种历法都是隔几百年就需要修订的,否则就会因为每年的20分差异变得越来越不准确。其中以目前通行的公历错误之处最大。就像视频中所说,如果不加修订,那么到公元14000年的时候,居住在北美的美国人庆祝圣诞节的时间就会在盛夏时节。

而中国以农历年月时日相加除以九或者除以八为基础的梅花易数和阴盘奇门遁甲,恐怕到时候也会出现错误率上升的情况,到时候要么按照新历法来搞,要么就修改这套术数的底层逻辑。

那么有没有一个比较靠谱或者相对固定方法不用去费神修改?有。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03

24节气的划分是不考虑岁差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是有两条轨迹的,一条是地球歪着身子转的那条线,叫做天赤道线。一条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的行动路线,叫做黄道。


我们把黄道分为24个节点,就是24节气。

因为黄道是以我们看到的太阳运行轨迹来画出的一条模拟线路,因此只要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大致不变,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率不变,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规则不变,黄道就不会改变,那么24节气就不会改变。

具体24节气在黄道是怎么运行的呢?在B站上有一个视频,虽然道具比较简陋,但能够很好的模拟太阳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行,他的视频不允许转载,我就送上链接,大家自己看。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五分钟带你领略四季的变幻_哔哩哔哩_bilibili点击蓝色字可看。

看完以后,你再看这个二维的黄道划分24节气土,你就明白中国的太极图是怎么来的了。


这两个视频一结合,你会明白:

第一,地球进动会导致两分点(春分,秋分)西移,但并不会影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因为两分点西移一旦导致两分日太阳不直射黄道和天赤道的交点,也就是直射赤道的话,那么就无所谓均分昼夜。那就无法形成夏至日太阳处于北回归线正上方的天象。这种情况除非地球脱离轨道,否则不会出现。两分点如果西移,那么所有的节气点肯定跟着西移。既然都西移了,等于没有移动。

第二,周天宿度的制定是古人为了修正太阳回归年和周天360之间的度差。与黄道十二宫和24节气是两个概念。节气是随黄道而设,不是随着周天宿度而设,这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第三,在易学预测中,月建体系随着地球进动会发生历法上的变化,比如正月建寅改为正月建丑,这在历史上是发生过的,周代正月建子,商代正月建丑,秦代正月建亥。但依据24节气建立的月将体系无法发生变化,到了太阳第一次直射赤道的这一天,北半球就是春分,春分之后的月将就是降娄(河魁戌将),这是无法更改的。这一点也印证了古传大六壬为三式之首的来历。

所以,在易学预测中,在考虑应期的时候,最好是能优先考虑24节气,我举有三个例子:

一个是测工作调动时,告诉对方立秋之前调令下不来,他不信,因为他知道调令马上要下了,但最终因为事情耽误,导致立秋节气的第二天调令下达。

另一个例子是我说2022年立春之后才能拿到土地证,对方不信,明明所有的章都盖完了,怎么算日子都是腊月二十八这天拿到,结果疫情原因临时封控,等解封以后拿到土地证就是正月初八,而正月初四是立春。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跟一个单身人士说冬至之后才会有人给他介绍相亲,冬至前一点动静都没有,冬至第二天,亲戚一下子给他介绍了三个相亲对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在使用中发现了节气的妙用,进而想去研究原因,研究者研究着,就发现了地球进动、岁差、极游,这些概念,也算是对我“善疑善研”的奖励吧。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六壬中气换将与岁差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岁差、岁差纪年法
中国“二十四节气”与西方“黄道十二宫”的时间方位关系
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岁差现象,历法为什么不用恒星年?
天文与历法中容易误解的一些概念与数据
话“春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