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桓公六年(13)姬同得名

---   01   ---


有读者反映以《左传》的内容为标题,容易搞混,且有疑问需要返回去看时,很容易找不到。我想了想是有道理的,故而从本篇开始使用小标题标示文章主要内容。

“九月,丁卯,子同生。”
《春秋·桓公六年》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左传·桓公六年》
“夫人生子,与桓公同日,故名曰同。同长,为太子。”
《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

名字,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把“名”上升到万物之母的高度,这无疑是说广义的“名”;

《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又把“名”拉回到治国理事与做人的维度,相对于道家,儒家的“名”更入世一些;

佛教中的“名”常常与“色”连在一起,组成“名色”,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所悟“十二因缘”之一,为“五蕴”的统称,相对于儒和道,佛家的“名”抽象意义更强一些。

不过其总共有一个特点,即所有的“名”其本质都是“有”。先有了“人”“物”然后就有了“名”,所以“名”“有”之后,或者说“名”是伴随着“有”而生的。

就像一个人出生之前,并无具体的名字,出生以后,便要取一个具体的名字,然后这个名字就伴随其一生。而且这个名字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滞,一千年后的人念到一千年前人的名字时,丝毫感觉不到一千年的时间因素;北半球的人念到南半球某个人的名字时,也丝毫感觉不到地理因素造成的阻碍。

自从有了名字,一个人就被抽象成了一个概念,然后就可以不受时空的影响,这是多么的奇妙?!所以《道德经》第一篇开宗明义,就是论“名”先论名,然后可论万物。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可见取名的重要性。在礼制森严的周代,取名自然更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取出来的名字也非常精彩,与当今所谓的“科学取名法”、“姓名美学法”、“五格取名法”等等要么取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子X”或者“梓X”,要么就是像韩国人一样名字,真的是天壤之别,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即便那些宣称“以古法取名”的方法,也没有真正按照古法来取,因为其依然是按照五行生克来取名,而古法就记录在本书《左传》中,我们读完本篇即可发现,五行取名法在古法中恰恰是最次要的参考项。

---   02   ---


鲁桓公姬允的妻子文姜生子,因为孩子出生日的干支与桓公出生日的干支相同,所以取名做“同”,叫姬同,为鲁国太子。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源于鲁桓公问了国内有学问的大儒——大夫申繻。繻为其名,申或为其氏。申繻不但在这里出场,在后面鲁桓公十八年春“谏桓公如齐”和鲁庄公八年“论内外蛇斗于南门”中还会看到他,每件事都表现出其人之睿智博学。

申繻给鲁桓公做了目前载之于史的第一次取名总结,名字的种类有五种:

  • 第一种叫做信名,就是初生时所带来的特殊标记,比如身上的胎记,手掌的特殊纹路,乃至特殊的日子等等。

    比如唐叔虞,其手掌纹路有字形曰虞,故名之曰虞;

    鲁国公子季友出生,其手掌纹路有字曰友,故名之曰友;

    东夷的徐国有公子出生,手掌纹路有字形曰偃,取名做徐偃,长大后称王为徐偃王。诸如此类。

  • 第二种叫做义名,就是以祥瑞之字名之。

    如周文王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出现“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所以取名为昌;

    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据唐代文学家李阳冰《草堂序集》载:“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就是说李白出生的那天晚上,他母亲梦见有长庚星(即太白星)飞过,故给他取名为白,字太白,浪漫而富有神话色彩。诸如此类。

  • 第三种叫做象名,就是以相似之物名之。比如孔子名丘,据说是因为“生而首上于顶”,就是脑门比较高,像个土丘,故名之曰丘。


  • 第四种叫做假名,就是以万物之名假托的意思。

    比如春秋时候很多人名叫杵臼,就是捣米的那根棒槌,(宋昭公,晋国的公孙杵臼),因为比较结实,不容易坏,所以宋昭公,和晋国大夫公孙杵臼,都用的这个名字;

    孔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国君送来鲤鱼,所以孔子把他儿子取名鲤。


  • 第五种名字叫做类名,就是取和其父亲类似的名字。比如鲁桓公和他的儿子出生日干支相同,故名之曰同。


总结出这五种规则以后,申繻还说,除了遵守取名规则之外,取名字还要考虑得长远一些,也要有一定的避讳原则,最好不要以大的,重要的事物来命名

因为依照周代的风俗,对神的名字是要避讳的,而国君之类的重要人物死后为神,要进入祖庙接受祭祀,他的名字就必须避讳。所以用国名来命名人名,用官名来命名人名,用山川之名来命名人名,用牲畜的名字来人名都会因为避讳而废掉原来的名字。

  • 比如晋僖侯名司徒,故僖侯之后晋国就不再置司徒之官,而改称中军;

  • 宋武公名司空,他死后宋国就废掉了司空之官,改名为司城;

  • 鲁献公叫姬具,鲁武公叫姬敖,他俩死后,具山,敖山也得跟着改名,改称为李家村山或张家村山,这都过了五世以上了,都不用避讳了,但是当地人称呼习惯了,山名也改不过来了。

所以,申繻总结:“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鲁桓公听完申繻的话,就说:“这孩子跟我的出生日是同一个干支,那就用假名的规则,取名叫做'同’吧。”

申繻的取名思想,反映了先秦人的起名风俗核心是“避讳”,这个风气从西周开始,到汉代为顶峰,同时汉代还有个习惯——取名用单字。

---   03   ---


汉代人在取名的时候,多用尊老、身份、德性等谦辞美称,比如除了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之外,又增加了元、长、次、少、公、翁、民、郎等字。

比如两汉二十四帝,除了汉昭帝刘弗陵是双字名之外,其他的皇帝全部单字为名,比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武帝刘秀。

这个习惯一直影响到两宋,比如宋代皇帝在做皇子的时候全部双字名,做皇帝以后就改为单字命名,如宋英宗在做皇子时叫赵宗实,即位后改名赵曙;宋神宗赵顼初名赵仲铖,即位后改名赵顼。再比如苏轼、司马光、曾巩等人。

宋灭元立,规定汉人与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来称呼,于是张士诚的原名就叫张九四,朱元璋的原名就叫朱重八,朱元璋的老爹就叫朱五四。

那么为什么汉代人喜欢单字名呢?

一方面与当时命理学初成系统有关,认为单字名为阳,双字名为阴,不论皇帝还是官员,都属阳性,故要取单字名;

然后从这个方面引申出来,单字名为贵名,双字名为贱名,论其源流,其实源于先秦。在《公羊传》中晋国有个将领叫魏曼多,率军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的全名,而叫他“魏多”,就是讽刺他作为一个大夫,还取双字名,不合礼数。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之风盛行,士大夫又经常嗑五石散,嗑完以后精神亢奋,飘飘欲仙,所以取名之时就有飞起之感,当时比较流行的就是“之”字。比如王羲之一家人六口人,名字里面全带“之”字,又比如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北魏天师道教主寇谦之,晋汝南王司马亮之等等。

当时名字里带“之”的都是大人物,因此带动了流行风潮,“之”字在魏晋时期堪比现在的“子”、“梓”字。

但后来有人考证,说“之”字其实是一种入教暗记,父子兄弟同入道教,名字中带有一个“之”字,互相一看,就明白了。

到了宋代,取名规则出现了一个创新,那就是“字辈取名制”。这种方法虽然在宋代以前也有,但并不流行,宋代以后,这个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是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并由此引发了大型的修订族谱行为,可以说,中国人修族谱的流行风是从宋朝开始刮的。

一个汉,一个宋,都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集大成的朝代,我们现在很多风俗和行为习惯都从这两个朝代而来,想研究透中国文化,这两个朝代可以多加留意。

元代因为蒙古人的缘故,取名非常随意,不做赘述。

到了明代,取名字的规矩逐渐就多了。明代是代元而立,所以虽然在制度上效法元朝,但文化上一定要往前找,历朝历代都遵循这个规则,比如我们现在要恢复大明衣冠之类。这一找就找到了宋代,所以明代起名不但要考虑从宋代流行而来的字辈取名制,还加上了从元明时代开始流行的四柱取名制。

---   04  ---


四柱又叫八字,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干支历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8个字。而“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5个字组成,代表五行性质的物质。

“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如命里缺“火”,就会取带“火”的字。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对给子孙后代起名字这件事最上心的皇帝,不仅定下五行规则,还向各家赐了二十个字辈,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明代从第二代皇帝开始,每个皇帝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有一个特殊的偏旁,第二代是“木”、第三代是“火”、第四代是“土”、第五代是“金”、第六代是“水”、第七代又是“木”,这个五行的辈分标志在兄弟或是堂兄弟之间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明朝朱氏皇族内部,从第二代——朱元璋的儿子们——开始,就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规则的顺序起名字。

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便是辈份字。“炆”字就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的“炆”字。实际上这是迷信,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皇帝宝座——在“靖难”中,于宫中放火自焚。

到了清代,因为取名的规则已经无法再加了,所以只好在此之上精益求精,把字形、字意也概括进来,终于形成了按照字形、字意、字音、五行归纳到一起的取名法,这个取名法被现代的很多学者称为上古流传下来的古法”

到了近现代,日本有人根据日本字是半拉中国字的特点,研究出来一种“五格取名法”,根据“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五个方面,以打分制来衡量名字,充分体现了大和民族“死轴不拐弯”的思维特点。

这个方法因为简单易用,一经问世即风靡日本,然后被日本的学生台湾学去,经过一番包装,随着台湾商人进入了刚刚改革开放的大陆,与紫微斗数、八宅风水并称台湾术数三叉戟。

当时正赶上大陆易学还没有广泛兴起。三叉戟一出,谁与争锋,马上抢滩登陆。然后又经善于发现商机的商人开发成软件,最后终于形成了现在我们在网上随处可见的“取名打分法”。

前几年,我曾经在网上用近现代100位伟人、名人的名字做过测试,发现大部分得分都非常低,看来这些伟人们的成长真是不容易。

不过去年我又用同样的名字做过测试,发现得到优秀分数的名字多了,看来,这个软件的后台就像老虎机的中奖概率一样,是可以调整的啊。

言归正传,本来是说取名古礼的,说着说着就跑偏了。我们还要回到3000年前去。

话说诸侯的太子出生,除了取名还要做什么呢?还有一大堆礼仪,具体是:

  • 一般在太子出生三月之末,择日举行;

  • 先用牛、羊、豕各一的太宰进行祭祀;

  • 国君和夫人要沐浴更衣,穿朝服。朝服为玄冠(黑而带赤色之礼帽)、缁布(黑色布帛)衣、素积以为裳(以生绢作裙,在裙腰处折叠),衣与帽同玄色,裳白色。

  • 由一个同宗的妇人将太子抱上来,国君执太子右手,夫人文姜和同宗妇人站在一起,给太子命名。如果是遗腹子,国君还没下葬,于出生三日在灵前取名;如果已经下葬,则三月后在国君之庙取名。

  • 然后占卜一下,选出一个吉利的士人背太子;

  • 然后再占卜一下,选择一个吉利的士人的妻子给太子喂奶,也就是做奶妈;

  • 然后用桑木弓对着四方各射一箭。

  • 礼成。


《左传》的记载就此结束,但《谷粱传》偏偏要搞点事,曰:“疑,故志之。时曰同乎人也。”

意思是:
怀疑是不是桓公的儿子,所以记下这件事。当时人们说(孩子)长得像别人。

这轻飘飘的一句,嘿,今天晚上鲁桓公睡不着喽。
---   End   ---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者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何谓喜用神?何谓忌神?如何确定?(
周易科学起名法及起改名的十大秘诀
单字精临|| 《灵飞经》186——法
日知录(清)顾炎武-●卷二十三
增广隐格释例【韩振轩】
生辰八字起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