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
 
在北京电子健康(eHealth)2005研讨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们这次电子健康(eHealth)北京2005研讨会,是一个信息与健康领域的学术盛会。我代表大会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和诚挚的欢迎。本次会议是由国家863项目——数字医疗核心装备与关键技术课题组会同医疗仪器学会、生命电子学会、以及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共同发起,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
        会议得到了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有关司局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的支持。这次会议将成为一个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地方与基层工作者充分互动交流的高级学术论坛。几位香港和国外专家应邀参会为会议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学术背景,使会议变的更加丰富和充实。会议不仅将有系统的特邀专题报告、论文交流和圆桌会议,还将组织参观同期于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中国国际信息与健康高技术产品与应用展览会”。内容包括:介绍国内外电子健康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和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展示未来信息与健康发展趋势的概念模型;为卫生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医疗机构和企业从不同角度提出电子健康解决方案等。
        本次会议之前,按照863项目的课题计划,曾在一定范围内,对不同层面的群体进行了电子健康方面的问卷调查,为会议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会议中对部分会议内容还将通过网站向社会同步播放。
        电子健康是现代电子和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和的产物(陆续产生了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学、健康信息学、神经信息学等),是现代信息通讯技术(ICT)与数字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产生了HIT、CIS、PACS、RIS、LIS等),是医院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结合的产物,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大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已涵盖了健康服务、管理、科研、培训等各方面功能。可认为,电子健康系统是国民健康服务、管理、保障和相关科学研究的e平台,它可为适应疾病谱变化与卫生模式转变的大趋势,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为满足人们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和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提供必备的基础性技术与知识条件。同时它也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应用空间。
        近十几年来电子健康在欧美各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在国际上形成热点,世界卫生组织还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协调员。我国在电子健康方面尚属起步阶段,研究欧美日和各个发展中国家的成败得失,总结自身经验教训,探索适合国情的、有特色的卫生模式,加快电子健康的发展步伐,对发展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建设中,经过系统、深入的战略研究,已提出“基于下一代信息网络的现代服务体系(简称e-Service)” 重大专项。内容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五大重点服务领域即:现代金融(e-Finance )、协同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e-Commerce)、现代传媒(e-Media)、网络教育(e-Learning)、现代医疗和健康(e-Health)。其中电子健康(e-Health)作为其中重要领域之一,将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近期科技部已利用最后的十五攻关经费,支持了卫生部及国家人口计生委等相关主管部门,开展了对电子病历、疾病监测、数字化医院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远程专业培训、不良反应报告等课题的研究,并拟将医院数字化和e-Health列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本次会议实际也是对该课题立项的一次论证,并提供立项科学依据。
         卫生部主管部门已初步提出发展我国电子健康的目标是: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优化配置和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在全国实现各城市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融为一体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公共卫生和国民健康信息管理体系;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不高、医疗服务不均、医疗成本高、医疗服务效率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
        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各方同行贤达聚集一堂,共同研讨电子健康这件大事,希望会议能弘扬学术自由讨论精神,集思广益,各叙己见,通过这次高层论坛的交流和探讨,能达到以下目的:
1、明确思路,提出发展建议:对我国发展电子健康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思路、方案大体统一认识;同时在医工政企学各界和舆论界促成发展电子健康的良好、和谐氛围;推进电子健康技术攻关与基层试点项目;并对促进我国医疗健康领域服务与管理的信息化,对信息产业向人口与健康公共服务领域的全面渗透,构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战略任务提出积极建议。
2、研讨聚集人才,促进合作的机制。探讨跨学科的专家咨询机制,跨部门的政府协调与管理机制,有效的法律保护与监督机制,以利于根据国情国力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有效整合利用国内国际资源,有效的推进我国电子健康的发展。
3、香港已经初步形成电子健康体系,在这方面领先内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在发展电子健康方面,建立起香港和内陆之间的明确合作关系,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借鉴全球先进技术和模式,实现电子健康的跨越式发展。
4、最近,科技部为做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十一五”计划制定工作,委托了有关单位组织近中期人口与健康领域技术预测和国家关键技术(群)选择研究。我们这次电子健康(eHealth)北京2005研讨会还将与这项活动结合,利用第三天圆桌会议进行电子健康相关技术预测和关键技术研讨,
预祝大会成功。谢谢各位。

吴祈耀                                       
 
  吴祈耀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1936年8月生,浙江宁波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校内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校外现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生命电子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医疗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医疗仪器与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科技奖励、北京科技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及国家其他有关部委医疗器械专项基金,评委或评审专家;全国多家科技杂志编委。并曾于1996-2001年任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以前主要从事军用电子学和信息理论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主讲过雷达技术、统计无线电技术、随机过程等课程,一项雷达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以来,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用电子技术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科研方向侧重于:医学信号处理、图象处理和医疗电子仪器。一项医学信号处理方面成果获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奖,主持研制的其他医学信号处理和图象处理系统,获其他全国性和地方性奖励多次。
曾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93),光华科技基金奖二等奖(1994),全国发明展金牌奖(1991),北京市优秀发明金奖(1991),以及校级科技奖等。均为第一获奖人。著有"炮瞄雷达"(1979),"统计无线电技术"(1980),"随机过程"(1984),"毫米波技术与生物医学"(1998),均为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参与部分内容编写的著作有"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1999),"生物医学工程学"(2000)。并参与主编过一些科技文集。近几年在全国性学术杂志、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智能健康管理引领“新保健革命”
健康信息学(Health Informatics, eHealth,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译】2014 eHealth 领域10大变革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首批治未病服务适宜技术(产品、设备)入选名单发布
高电位治疗仪升级 科治好呵护全家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