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上空的鸟

                                                           

 

                        城市上空的鸟

                              文/汉风

年少的时候,对老庄哲学有一种天然的亲合。比如关于生存,总梦想成人之后,能找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辟一块带篱笆的园子,搭几间泥墙草屋,与最心爱的人一同放逐山野,和群鸟做伴,与溪水为邻。

等年事稍长,才发现这种想法在工业化文明日益加速的今天简直就像痴人说梦。那时候,我正以一个乡村孩子的眼光审视中国大地迅速扩张的城市。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区。。。。。。每一天通过媒体接受的信息几乎都是关于新城崛起和旧城革新的。我也与千百万中国同胞一样,曾抱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豪情,满怀喜悦地欣赏着麦子拔节一样日新月异的城市。在这场城市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我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了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徐州。

那是1990年的秋天。我背着简单的行李在中山北路的老汽车站下了车。我没有乘坐学校的新生接待车回校,而是从这座城市的心脏开始,通过自由行走的方式奔向位于云龙山麓的师范大学。在由北而南的行程中我发现这座城市现代化的痕迹并不重。比如建筑和街道,视野所及没有一幢带有玻璃幕墙的大厦,更没有一条宽敞明亮的马路。记忆之中,中山路两边的法国桐树枝繁叶茂,行人和车辆仿佛游走在一个由绿色编织的通道里。街市里的声音也远没有现在这样喧闹,时而有群鸟从枝桠间飞起,那叽叽喳喳的鸣唱顷刻划破城市上空的宁静。一听到鸟鸣,我就感到离大自然很近,便即刻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师大外语系与云龙山只有一墙之隔。我时常站在窗边,翘望云龙山那一身的翠绿。无数个清晨,我都能在旭日里看到群鸟的翔集,听到它们清脆的鸣唱。后来阅读史书,知道徐州城“冈峦环合”,就想象着那些鸟儿们从一座山自由地飞向另一座山,城市的上空就叠加着无数翅膀的痕迹,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也都跌落下数不清的鸟鸣。与鸟共存的市民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城市主干道上的大树一扫而光。很多市民至今对那次砍树运动仍念念不忘。其实本不必要大惊小怪,回望来路,那只是当时中国城市化浪潮的一朵浪花。大树走了,树阴少了,但马路宽了,街道亮了。接踵而来的是一幢又一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很多人原有的失落被扑面而来的城市现代化新形象冲刷得干干净净,而唯有我仍对那些远去的鸟鸣心怀眷恋。

大学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文化系统教书编报。因为公干常光临位于淮海西路的文化局办公楼。我惊奇地发现,办公楼前面的小广场上还存留着十几棵粗可环抱的大树。每到夏季,那些蓬勃的枝叶竟能遮阳蔽日,在满目突兀的钢筋水泥间营造出一方自然的乐土。每次从淮海路去文化局,只要一靠近小广场,就感觉凉气扑面。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入空的枝丛中时常还能传来群鸟的鸣唱。那时候,王中文先生的办公室在二楼最东首,他时而在午后的阳光里备一壶茶,,倾听我对徐州文化的漫谈。有一次,我们闲话到窗外的鸟鸣。王先生感叹说,淮海路上的车越来越稠,而入耳的鸟鸣却愈来愈稀了。

我去京城读书之后,就几乎没再去过文化局,偶尔与仍在局里工作的朋友谈起那久违的鸟鸣。他们都说,那些曾经熟悉的鸟鸣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来鼓动他们的耳膜了。于是,我知道这座城市与中国其它地方的很多城市一样,上空挤满着能看得见的粉尘和烟雾,充斥着看不见的电波、声波与磁波。哪里还容得下那微弱而清纯的鸟鸣?我只能在记忆深处打捞鸟儿们在城市上空曾有的飞翔与鸣唱了。

 

口作者简介

               汉风:站在历史的屋檐下透视未来

1969年生,12岁开始发表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写作大奖。1993年以诗歌《自白》获得当代青年诗人诗作大展赛的金杯。1994年后转入散文创作,曾在多种报刊开设专栏,并有多篇散文被《散文选刊》、《青年文摘》等选载,部分译往海外。迄今已发表百余万字文章,著有诗集《失落的风景线》、散文集《夏至以前》、《徽州书简》、《买书不读》等多部。

 

口创作感受

                       文学即人学

“文学即人学”。这不是我的话,但却是我认同的文学观。小时侯,学习写作,老师总让我们背诵大量文字优美的句子。真正走入文学才知道文字与文学的关系并不大。决定文学优劣的主要因素是文字的作者。文学的真正较量归根结底是作家们学识、修养、阅历、人格、思想的综合较量。换句话说,一个作家的胸怀有多大,他的文章就有多大的气度,思想多深邃,文章就有多深的内涵。因此,我一直把文学作为促进自己学识丰富、思想深邃、人格完善的工具。文学本身没有难度,难的是隐忍于其后的那些无形的高峰。

 

口评论声音

                     生活在别处

                                       文/ 张知寒

与汉风认识很晚,与汉风的作品结识得却很早。最早看到他的散文是在享誉海内外的《散文选刊》上。那时,汉风还是个在校大学生,其作品多是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反映那些不堪贫穷的重荷而打点行囊“走异路逃异地”流浪他乡的莘莘学子的思想与生活。其行文运笔如晨叶上滚动的露珠,晶莹而多芒、鲜活而灵动。那时侯汉风正从诗歌转向散文创作。以诗为文可以说是对汉风早期散文作品较为确切的概括。

汉风大学时代攻的是西洋文化,后又考研治中国历史,为人热诚友善,常显“书生意气”。我感觉他离文学很近,离俗世却很远。因了这种特殊的阅历,他的散文才日见气度。检阅他近年的散文创作,可以发现他早已由单纯的文学走向了更为宏阔更为深沉更为博大的历史与文化。徐州是他的栖息地,也是他的出发点,就他那些关于徐州文化的作品而言,其延续了学生时代那种对乡土的依恋情怀而勾沉爬剔,追根溯源,试图从历史隧道中探究徐州这块古老土地上祖先们声声不息的命脉。从民风民俗到民居民生再到斑斓多姿的人文景观,笔端流泻的是欣赏是怀恋是嗟叹。不仅如此,他还以一个文化人的眼光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时发生的离异与整合进行了透视。学者型散文是汉风近年作品的特征,而用“站在历史的屋檐下透视未来”评论他的创作也是最恰当不过了

                                        (2004年3月3日<<都市晨报徐州散文作家新作展》)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赤茅峰的鸟鸣声
【散文】邹德斌/鸟声编织的方志
新媒体文学 II 朝霞的光线穿过林子,一群鸟儿醒了(229期同题合集)
书讯丨郭娟:有女如彼——谈谈女作家,聊聊文学中那些佳人
夏日晨曲
求一篇关于环保的散文诗歌 - 已回答 - 搜搜问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