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音袅袅串堂班

文/程志辉

题记

不定时地到亲戚,朋友,乡邻家坐坐,叨嗑叨嗑些家常,可以不带任何礼物的,叫串门。平日里邻居,亲戚,朋友间的走动,可以融合人的感情,增强人的亲情,促进社会和谐。是一种慢慢淡化的传统民俗文化。

而曲艺走进千家万户,叫串堂,是另类的串门,也就是戏班子唱堂会的那种。通常要七八个人或十多人一起完成,所以又叫“串堂班”。曾经的从平头百姓到达官贵人家家的红白喜事,都请“串堂班”来闹热。于是九宫山下一带,便有一群非专业的曲艺文化人,活跃在村村落落,是一支真正服务社会的文艺轻骑兵。

婚庆串堂班

迎亲道上,穿红着彩的喜娘,手里提着用一条红花手帕内装着红枣、染红的花生、硬币的小包裹,引着两个壮汉抬着雕龙刻凤的侧轿,后面跟着戴着礼帽,身穿长袍的新郎和两头的媒翁或媒婆,再后面便是视家境而定或两个,或六个壮汉,挑着妆奁 ,轻快地行进。喜娘不时眺望前方,象是在寻视什么,更象是等待什么人。

这边厢,一群人手里拿着唢呐、锣鼓,鞭炮也貌似焦急地等待,一群孩子猴子似的打闹嬉耍。“来了,来了”,不知谁眼快,望见了侧轿一闪一闪的来了。凳凳,串堂班里小锣手一发令,铿。工六尺上工…尺工六工尺四合上………刹时,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

两支人马汇合后,串堂班走前开路,一路上锣鼓唢呐组合,奏着用现代流行语说的交响乐。小钞是乐队指挥,它轻快均匀地打着拍子。控制着唢呐和锣鼓,必须有板有眼。一开始唢呐吹的曲调是《朝阳歌》,悠扬而带有喜庆。唢呐吹时除小钞外,大钹也是打板。小钞两板,大钹一板。小锣每个音符都打,而金锣则根据唢呐韵调来敲,或轻或重叫打韵。总之配合要默契。

一曲唢呐后,便是一段锣鼓调,锣鼓调时唢呐便停音,就这样交替进行,也叫“排子”。曲目有《朝阳歌》、《采蓬头》、《江鱼水》《泣颜回》、《迟彦春》、《十样景》、《朝天子》、《野鸡过畈》等,一般都是一板三眼,也叫三眼板,相当现代曲谱的3/4拍。

村口有一拔人,手里有拿着鞭炮的,有拿着布料准备给新娘搭红的,一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在鞭炮声中,新娘子盖着红盖头,轻盈地走出轿子。党亲客便将红花布料披搭在新娘肩头,喜娘会不失时机的将红枣花生抛撒到地上,孩子们拼了命的在地上抢。牵轿娘挽扶新娘,款步走进厅堂,在司仪的“一拜天地……”声中拜过堂后,进入“新人房”。

新娘新郎拜堂后,串堂班便打起了《闹台》,也叫闹新房或打场子。《闹台》急骤而轻快,这时掌鼓的是总指挥。两根鼓棍在手中出神入化,时而暴风骤雨;时而轻点阑珊;每发出一个捶头(调子转换的鼓式),其他几位都心领神会,或听鼓音,或观手势而转换调子。诸如炮捶,长捶,点捶,阴锁,阳锁等等。总是配合得天衣无缝,那么自然,那么和谐。

闹台停了,唢呐胡琴也该上场了。几个人在各自演奏的同时,分别模仿生末丑净旦等唱腔,演唱些片段,这便是“围鼓戏”。旨在活跃下喜庆的气氛。

围鼓戏一开锣便唱《玉皇头》,金胡手演奏《西皮摇板》过门。鼓手起句(末角腔唱)“天有道,风调雨顺”。金锣手接唱“地有道,五谷丰登”,钹手接唱“国有道,忠臣良将”,小钞手唱“家有道,孝子贤孙”。

接着唱些大戏片段,什么“平贵回窑”,“郭子仪上寿”等,或搞笑类(现代叫相声)“补缸”。补缸是唢呐伴奏:(白)‘各位看官,我祖上补碗,我父亲补锅,到我手上,生意越做越大一一补缸’。工上工尺,工四合上,四上四上,四上尺工上四上(唱)打破(嗯)旧缸赔新缸。工上工尺,工四合上……(嗯)新缸冇得我旧缸光……唱的都是楚剧腔。

唱着唱着,主人喜筵的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了,此时司仪示意串堂班停止。在讲过一通迎宾辞之类的客套话后,宣布各府来宾的席位,请六党尊亲上席并鸣炮开席。于是所有客人开始了推杯把盏,满堂沉浸在喜庆之中。

不知是古人的待客之道,还是交通不便,或者是兼而有之,客人都是留宿的。主人家的亲房叔侄,都要摆酒席奉客,当地话叫接席。一般每户亲房一桌或两桌,视亲房和客人的多少而定。

吃罢喜晏,亲房们都各自回家准备晚席,客人们都在堂屋闲聊。那时间不象当今,有扑克麻将娱乐,于是串堂班重新素装登场,唱起了围鼓戏,娱情贻乐于乡邻宾客,大家同乐吧。

喜筵后闹台一响,堂屋里便黑压压的挤满了人,大人,小孩,主人,客人。邻居们平常或有些小摩擦的,也会被一阵闹台点化,欣然的一起分享主人的喜悦,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串堂班一一远去的乡音,不再回归的乡愁。

丧葬串堂班

大中华是礼仪之邦,小山村也不例外。所谓礼乐传家久,诗书继述长。中华礼乐始于殷商,至周朝周公制礼,形成独有的礼乐文化。礼是礼仪,乐是音乐。礼乐源于古祭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乡村礼乐大概就是红白喜事、庆典祭祀等活动中,由礼生(司礼仪者)和乐生(司鼓乐者)共同演示的活动过程而已。

古人云:死生莫大焉!作为平头百姓,没有比生和死更大的事了。于是父母过世,葬礼必须隆重,定得祭之以礼,葬之以礼。方能随风就俗,不愧于心,不羞于人,冠冕堂皇地“报养育之恩于万一”。自然也就要请礼乐生来主持祭礼了。

曾经上人过世,阴阳先生择日后,朴告三亲六眷,亲房人等。亲房人等视孝家家境而商议葬礼规格,规格一般有小三献,堂屋依次摆三张案桌,需六个礼生,两个歌童;扯孝棚,堂屋内四周挂满白帏布,摆三张或案桌,每张案桌挂帏布门,六个礼生,两个歌童,再叩请礼乐生届日登门司仪奏乐。在佛教未传入中原前,礼乐祭礼当是丧葬最高且唯一的礼仪。当然礼生必须先到,写好灵位,通告吴主(地属吴国,传承可谓久矣),写好挽联,安排视孝子多少扎好麻冠草带孝杖。

乐生也就是串堂班,也必须在党亲到来前赶到孝家。一般打“排子”进门,主人便放鞭炮接,在完成一段曲调后,礼生引着班子人员一齐吊拜逝者,此时孝眷得陪拜。礼毕后,孝眷向礼乐生一一回大礼。

吊拜后,串堂班人员都坐在大门外,迎接吊客。一般党亲抬“春盛”的,或者贵客,必须打“排子”接,普通的就不用了。大概尊卑长幼,也是礼乐文化的范筹吧!

这段时间里,礼生便把小三献的场景布置好了!到封敛时候了,串堂班在礼生的指挥下,到堂屋一边围坐,随时听礼生调遗。当然得毕恭毕敬,因为事死如生,是礼之要义。

一切准备就绪,鼓手发“起更鼓”,提醒所有人,封敛仪式要开始了。起更鼓,鼓点先轻,慢慢快骤。一通鼓后,礼生喝道:奏乐!唢呐便吹起了“大开门”。“工尺上,尺上尺上尺工……”声调悠长,一板一眼,相当现代曲谱2/4拍。大开门可以轮回吹奏,唢呐不停音。此时的唢呐手,要会换气,不然就会出现断音和节奏不和谐,曲调听起来也就不连贯。一个好唢呐手,可以一口气吹半小时,当然肺活量也要好。虽然说“担米胡琴斗米笛,碗米唢呐不费力”,但真要吹好唢呐,也是很有难度的。

这时礼生喝令孝眷,于遗体灵前,三拜九叩(也有三拜四叩的),并唱念通禀告文后,引领孝眷人等,捧灵朝祖(去祖宗牌位前通禀祖宗)。在引礼生带领下,孝眷、串堂班一并人等,在唢呐的哀鸣声中,缓步来到宗祠或堂屋神龛祖牌位前,通告冥冥之中的历代先祖。行三拜九叩之仪,并煞有介事地唱念告文。告文大意:由于儿孙等未能积善积德,天降灾难而连累父母,现父母辞世,停尸于堂(女曰停尸于床),遵守先民之制,盖棺封容,诚恐惊扰先灵云云。礼生孝眷都非常非常虔诚,因为得事死如生,祭之以礼。 礼毕后返回灵前,迎尸入棺。

盖棺后便要举行祭礼,串堂班早早就围坐在能准确理会礼生指令的地方。架起了堂鼓、嘣鼓,金胡手在马尾上打着松香,唢呐手试着哨口,吹笛子的也小心翼翼地贴竹膜。两个十一二岁的歌童,可能因为人多劫堂,显得有点不安。

身穿长衫头戴礼帽 的礼生入场了,上两张案桌边两个,都分左右站立。最前面排案桌右边站立一个。随着上排的礼生一声“起乐”,鼓手发今,小钞手牵板(打拍子),四管唢呐一齐吹起了哀乐。只见另一个礼生,将盛有折叠好腰白(五尺长的白布条)的茶盘(托盘),举齐额头。从帏外左角走上,三步一揖(稍沉腰点首)。穿过中间案桌到右,又从右到左,至上排左边礼生面前,二人对揖后,礼生取下腰白,系于腰间,二头长飘左侧。再至右方礼生,依次分发给礼生乐生歌童。托盘礼生穿走路线,刚好成8字,又叫拐麻丝告(土话),麻丝寓意孝思之长。

孝堂打杂的早已备齐祭品,放在帏外的桌子上,歌童系好腰白在帏外候着,孝眷人等也都哀立帏外。堂屋里白茫茫挤满了三亲六眷,乡情吊客。

司仪礼生(最顶案桌左)讲过一通客套话后,喝令“司金者鸣金三次,击鼓者击鼓三通,金萧鼓乐齐鸣”,祭奠开始。刹时鼓乐锁呐交响乐,惊天动地,振耳欲聋。

此时引礼生(第一案的礼生)引孝子,从左帏门拐麻丝升堂,至灵前(第三案)朝揖拜跪。司仪礼生唱喝“停大乐,奏小乐。执事者以孝冠,哀杖,草带进”,两歌童便用托盘装上孝冠等,立于第一案旁待命。串堂班鼓手便敲起了崩鼓,金胡手奏起“万年欢”,“四乙四和,四乙四和,工尺工和四乙四和……”,哀声攸攸扬扬。

攸扬的琴声中,司仪生喝曰:朝揖,对揖,起步,交麻而上。两童子托盘在引礼生带领下,走过第一案,左的到右,右的到左,至第二案垂首萧立。司仪生又喝曰:朝揖,对揖,起步,此时通赞生(第二案礼生)引童子至第三案,同样左到右,右到左,垂首萧立。司仪生又喝朝揖,对揖,升堂,授龙冠孝杖草带于孝子。进退都得“拐麻丝告”,不能直进直退。

司仪生唱念,司盘生下堂复位,以牲仪进。两童子便用托盘盛祭品依次进于孝子手中,献祭。当一献接近尾声,司仪生则喝曰:歌童生出班,哀歌二十四孝。

于是两歌童一边拐麻丝告,一边用哀调唱“子路负米为父母,哀,哀,哀,哀”,“王祥卧冰为父母,哀……,黄香扇枕为父母,哀……,董永卖身为父母,哀……”此时唢呐笛子伴奏,调子哀而攸长。歌毕,司仪生喝,引赞生引孝子下堂复位,一献礼毕,孝子叩谢!

稍事休息,司仪礼生宣布二献开始。二献是党亲拜奠,总管根据亲疏关系,排列先后顺序,以分尊卑长幼。党亲都携带春盛和挽幛的。春盛是一种木制几层装食物的器皿,两人抬的。挽幛是种文化吊唁,或言之文字游戏。诸如回文诗,藏头诗,折字合字诗等等。

第三献是媳妇奠茶,奠茶后,歌童歌蓼莪诗三章,唢呐笛子伴奏。如此往复三献,便是子夜了。礼乐生已十分疲惫,孝眷人等更是精疲力尽。如此则方显思之殷,孝之切,礼之庄,仪之端,祭之诚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串堂班已被新生乐队取代,古老的乐器已被洋鼓洋号取代。串堂班这一传承千年的民间曲艺文化,已慢慢隐去,将成为永远的回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阳白清寨传统唢呐嘹亮百多年
重点推荐:肖文礼《赣南客家宗族祭祀仪式音声的考察与分析》
案桌上的美
中庸译注:第二十八章 自用
民间迎亲礼仪中的礼词
20230224教材复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班本作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