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阶层风采】第二期:古民居守护之路

       位于通山县九宫山脚下的洪港镇江源村,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小山村。这里群山环绕,发源于九宫山麓的江源河穿村而过,上埠桥和下埠桥把明、清古建筑“江源民居群”的王氏老屋、老宗屋、义筹老屋、高明书院等十余处古民居连接起来。

       这里曾是一个贫困村庄,祖辈只能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因此大多数年轻人都离开村庄,谋求生路。但村里有一游子王定钊却坚持十多年、带领全村竭力守护着一方古民居。

         江源后生心中的“疼”


       江源的入口处有王姓祖先来此开基后种下的一大片风水林,桂花、红枫、枫杨等古树交错生长,古木形态虬结奇特,林下杂灌茂密,河水清澈见底。河白、红翅等野生鱼在水里自在游荡。这片古树林,既让江源享“林掩台阶静,枫罩水井清”的清幽与典雅,又让江源两次躲过了战火的侵袭。

      “这山叫北风吹海螺,这水口有两只石龟对望;过去,因为村里的人外出经商谋生的人多,老人们就在出村路口处点亮了天灯,祈望在外的孩子平平安安……”这些伴随着古树生长起来的传说故事,像清清的江源水,流过生于斯长于斯的江源后生王定钊幼年时纯净的心灵,成了他固执的乡愁。

       江源河两岸,至今保存着明、清时期建筑11栋,明代建筑在民居群所占比重达70%以上,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中主要有王氏老屋、老宗屋群落、高明书院、义筹老屋、沿河古商铺等。

      江源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村里人不管在外面经商还是做官,必然要回老家修房造屋,逢年过节,必须回家省亲。今年35岁、在江西南昌经商的王定钊也不例外。

       2005年,王定钊回村办婚礼。他突然发现村里的老房子是那么的漂亮,完全不逊于他看到的许多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古村落。在外打拼多年的村里人积累起的财富多了,回村修房造屋,村里掀起了“拆旧建新”浪潮, 几栋水泥新房在老宅旧址上噌噌窜起。

      王定钊看着心疼:“以前的房子都是连成片的,是那么的和谐与自然。几百年来,祖辈口传禁令,所有新建房屋不得超过老宗屋的高度,不得超出老宗屋的外墙。近些年来,江源被无序修建的水泥楼房打破了传统的美,真是可惜。”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定钊踏上了古民居守护之路……

          不遗余力保护家乡文化遗产


       少年家贫外出经商,历经磨难创起家业,为保护古民居,王定钊每年自费从南昌往返江源二三十次,自己公司生意急剧下滑都顾不上,但他从来都闭口不谈。王定钊经常对村民说:“老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去保护、传承。

在王定钊卧室的书柜里,塞满了《兴国州志》、《阳新县志》、《通山县志》、《武宁县志》、《王氏族谱》等几十本地方志和资料书。这些都是他为了保护江源古民居,挖掘江源历史,从旧书网上淘来的关于古建筑以及通山名人的著作。每次回到村里,他都会抓住机会采访村里的老人,听他们讲以前的故事,熟悉了解家族文化和当地人文,时常整理资料到深夜。

    “江源村历史上曾是姜姓、戚姓等姓氏集居地。大约在明嘉靖年间(1525年),北宋著名军事家王韶后裔王嘉瑞自洪港镇车田村下严携家眷迁至姜源楼下。为表达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姜源地名改成了“江源”。

江源村村民秉承耕读世业,忠厚传家的传统,稻墨相香,古今一贯。清咸丰年间,王迪吉考取岁进士后,回乡以授课为业,他的弟子100多人,其中举人30多人,进士7人。

迄今已有127年历史的王氏老屋(又名迪德堂)就是由王迪光以其兄弟王迪吉岁进士的身份于光绪辛卯年修建竣工的,青砖黛瓦,滚龙墙,马头垛,17个天井,50多个房间,横屋相连,客屋在外,走遍迪德堂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

       家乡凝重浑厚的人文更坚定了王定钊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的情怀。

         自作保护志牌保住老宗屋


      为了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王定钊一边向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解老屋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边不断地编写材料在网上发贴求救。

       2010年7月,王氏老屋开始大面积坍塌,他心急如焚,以“清代进士府第亟须保护”为题在网上加大力度发贴,引起了媒体记者关注,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他多方联系驴友、摄影爱好者前来考察宣传,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

      王定钊的奔走,虽然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江源村考察,但并没能制止住江源村拆旧建新的潮流。面对王定钊的劝阻,不少村人反诘他:“老屋阴暗潮湿不通风,你自己愿意住吗?我拆自己的老屋做房是我自己的事,你管不着。” 王定钊很无奈。

       2014年6月,在王氏老屋被列为省保单位后,村中还有几位家族房长牵头,准备把始建于明代的老宗屋拆除建祖堂,并且打电话给在南昌经商的王定钊。

       王定钊一听,急了。他连夜联系村里在外的一些有识之士,一起做老族长工作,但收效甚微。

       老宗屋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建筑面积有3000余平方米,天井12个,厅房60余间。在大革命时期,老宗屋还是革命先烈成子英的办公与活动场所,彭德怀元帅曾带领部队驻足于此。解放后,党中央为了纪念成子英,将他的家乡更名为子英乡。

      得知老宗屋早在1991年6月就被通山县人民政府以“子英乡苏维埃旧址”公布为通山县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没有挂牌。情急之下,身在南昌的王定钊通过通山县文物局的批准,买来2块石板请石匠先行制作了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连忙开车拉回江源,挂在老宗屋、王氏老屋的外墙上,让族长们知道江源古民居是受法律保护的,最终保住了老宗屋。

           成立理事会保护古民居


       2015年7月15日,湖北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带领专家前来考察王氏老屋和古民居老宗屋群落,他当即指示通山县文物局,全县要以江源古民居为保护重点,积极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主任吴晓教授到江源村实地察看了这里的古民居表示:“江源村是目前发现的湖北省唯数不多的现存明代建筑的古村落,值得重点保护。”

       村民们听到消息后,逐渐认同了王定钊保护古民居的想法。

       王定钊趁热打铁,在县文物局的批准下,与志同道合的村民共同发起成立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

       2015年8月30日,理事会成立。理事会采取商会运作模式,入会会员每人每年需缴纳300元会费,理事会副秘书长以上骨干成员每年需缴纳1000元会费,副会长除需缴纳1000元会费外,首年须向理事会认捐5000元以上。理事会成立当天,王定钊带头捐款1万元,当天共收到捐资10余万元。收到的经费用于理事会日常工作的运转。不到一个月,自愿加入理事会的村民有近百人。

       理事会下设古民居保护管理小组、生态环境保护与卫生治理小组、文化挖掘与宣传小组,并正式启动了古民居的防雨抢修、生态环境保护及卫生治理、河渔保护行动。

       理事会成立后,村民们的古民居保护意识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大家自愿将自己空置的老屋腾空交给理事会统一管理。理事会成立不久,在成都经营大理石家装生意的王定滋致电王定钊一下子捐出了自己爷爷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五方古匾。

       如今,理事会正在筹划以古民居为依托,将村民荒毁的山林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入股、在外的资金入股、在家的劳工入股,发展江源集体产业;成立江源生态种养殖业合作社,发展四季采摘、生态养殖、古宅民宿、农家饭菜,以此吸引年轻人回村,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让江源村走上保护古宅的良性循环。

来源:香城都市报报讯(记者 杜培清 赵忠志)

      人物简介:王定钊,1984年生于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政协通山县第九、第十届委员,通山县新联会理事。现任南昌鹏景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西省湖北商会副会长。

       小编语:近年来,受王定钊事迹影响,在江源群众保护古民居的积极带动下,掀起了全县民间积极参与古民居、文物保护热潮。2018年5月,他又发起成立“通山县传统村落保护协会”,旨在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激起基层群众意识,积极参与全县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古民居守护之路,任重道远,祝福王定钊同志一帆风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田园综合体丨古村21岁青年,死磕乡邻10年,闯出古民居保护新模式
人文武汉通山、通城文化考察纪行(2)江源村座谈“文保”
江源古民居理事会第二届二次会议简报
探密宜昌南边村国家重点保护古宅群
湖北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出炉!襄阳两地上榜!有没有你家乡
埭尾水上古民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