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山山鼓:山脉里灵动的音律

  

  

  3000余年的音律

  通山山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击木而歌至击鼓而歌,由击战鼓号令军队至击鼓劳作,再到如今的纯属击鼓娱乐庆贺,历经3000余年。

  位于古吴楚交界处的通山,古时有士兵屯边,士兵垦荒时,常击鼓以催工。据当地专业人士考证,通山山鼓经历了春秋至三国的形成期,晋至唐宋的成熟期,明清至民国的普及期。

  清同治年《通山县志》载:“山壁晴光,桥沟夜月,渔歌樵唱,田鼓寺钟”,这里的田鼓即栽田鼓。它分布于通山各地,影响周边的崇阳、咸安、阳新及江西修水武宁等县。

  1988年,《通山山鼓·喜耘禾》参加湖北省民间歌舞电视大奖赛获银奖,并由省电视台拍摄选送至中央电视台作为建国40周年大庆的优秀节目展播。

  1998年以来,湖北省、咸宁市每年联合通山举办“九宫避暑节”通山山鼓作为必演的节目向社会推介。

  2004年,山鼓舞《竹山情》参加中国第四届竹文化艺术节,演出受到观众好评。同年,韩国民俗代表团赴通山采录了通山山鼓,让这个独特的民间艺术传到了异国他乡。

  2006年3月份,我省著名民间文艺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到通山调研时说:“通山山鼓与春秋战国时的战鼓有关系,古通山属吴楚交界处,战事颇繁,常以击鼓进兵、退兵,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文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7年,通山山鼓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争取申请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2010年,以山歌山鼓为形式的民俗歌舞《白云深处》赴新加坡演出,在异国展尽风采。

  山鼓不是寻常音

  通山山鼓,均由杉木板拼制。较大的鼓腰直径20厘米,鼓面直径16厘米,高31厘米;较小的鼓腰直径15厘米,鼓面直径10厘米,高33厘米。

  双面鼓类,鼓面由牛皮蒙制,用钢钉按品字型密密钉固。鼓面有阴阳八卦图。鼓捶一般取楠竹为材,捶头有的讲究到包装有麂角,当地老农口头禅有“一根鼓捶七寸长”之说。小的鼓,鼓内装有簧弦,敲击时声音振荡,有回声。鼓腰两面相对安有圆环,以便唱时拎在手上击打。

  通山山鼓因劳动场面的大小,分为单鼓,双鼓,多个鼓(俗称穿茅厮窖)。演奏者主要有鼓匠和歌郎,击鼓者被称为鼓匠,接唱者被称为歌郎。鼓匠在其中起督活催工的作用。演奏形式一般为20多人一面鼓,鼓匠边击边唱,一唱众和,能起到指挥生产、鼓舞干劲的作用。

  山鼓在山地上用,叫“挖山鼓”,在水田劳作叫“栽田鼓”,在旱地锄草叫“薅草鼓”等。有歌郞答歌,劳动者和歌,劳动者多在繁重的农活中享受歌鼓传达的韵味。

  过去,每逢农忙时节,村民以换工协作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劳动。为了提高工效,热闹劳动场面,劳动时常以打山鼓、唱山鼓来消除疲劳、鼓劲提神。如果参与劳动者多,劳动场面大,甚至隔着一个小山岭,那么就有两至三个鼓师,在劳动者的前头敲鼓唱歌。

  鼓匠演奏时,鼓悬于腰部,右手拿棰击鼓,左手托住鼓的底部,配合着用手指调节,击出“打”、“的”、“咚”三个不同的音。鼓点经常变化,节奏较慢的叫“长号”,有“单五棰”、“双五棰”、“双马过桥”等;节奏较快的称“短号”,包括“小五棰”、“小三棰”、“鸡啄米”等。

  通山山鼓唱词及唱法有固定格式,一般一天要唱五支号子,即五个不同的方言音韵所组成的歌。歌词有成套的唱本,也可即兴编唱。上午唱了“请歌郎”、“来”、“中”韵后,由鼓匠掌握唱些“散歌崽”。中午唱“送茶”、“歇中”,为“消”、“西”韵的号子,其中“郎”韵号子又叫“乱插花”,可以串唱其他韵,如:“花”、“高”、“连”、“英”等韵。下午唱“历史古人”。到收工时,鼓匠领唱“收工号子”,众人和唱,结束一天的劳动。

  原通山县音协主席陈友生多年从事民间音乐研究,认为“山鼓鼓音清脆,唱腔丰厚,旋律高亢婉转,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是比较古老的歌腔类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现任县音协主席乐鹏程多年收集山歌,出版了20万字的精装版山歌集。

  山鼓音律满城乡

  无论时代怎么演变,通山山鼓始终借了这片丰厚的土地,迸发着勃勃生机。

  近几年来,通山成立山歌山鼓协会50多个,成员达1500余人。他们不仅有自已的组织与章程,还有歌谱、词曲、乐队、基地,把平常日子过得如过节一样热闹。大路乡山口村山鼓分会有25人,他们以普法和宣传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走村串户表演《六个老头赞普法》、《老俩口挖塘》、《少生快富》、《反邪教》、《不赌博》等节目,以山鼓为主打戏,辅以二胡、快板、歌舞。

  大路乡坳上焦村的焦家柱,今年76岁,是山鼓的传承人,从祖上算起是第四代鼓匠传人了。他16岁参加生产队劳动时,即师从当地有名的鼓师,学到了不少唱本和演奏技巧。如今,他能唱300余首山鼓歌,向百余名上门求教的人传授过山鼓击唱技巧与内容,并频频地在当地政府举行的歌舞活动中亮相。

  到乡镇,你随便找一个60岁以上的老农,他都会唱上几首山歌。

  今年夏天,笔者来到通羊镇德船村,上百村民又歌又舞,欢娱了一整天那天是夏氏族人为商议做宗祠而举办的聚会。有个60来岁的农妇没被安排到上午唱,心里十分不悦,她见我们采风者要走,便叫住我们:“我半夜起来磨豆腐,一清早就上山摘野菜,你们说走就走咋行?至少要等到下午5点半!”你看,农民那种释放热情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

  在通山县通羊城关,你可在街头看到许多卖当地山歌碟子的,每个夜晚,你在夜市还可看到一伙一伙的人,在那里听人唱山歌,在一些农家乐或旅游景点,你还可见到打鼓说书的。

  2010年,黄沙铺镇举办打鼓说书大赛,获奖的十几名选手都是地道的农民。

  山鼓伴着人们生活的步伐前行,它走过的路恰如深山溪流,始则激越跌宕,继而林间千环万转,村舍间盘桓缠绵,再缓缓地流入城市的江湖。有理由相信,它会始终活在山民的精神里。

  (本文来源:网易新闻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业的空间 ;美丽神秘的通山
牛皮大鼓是怎么做出来的?
定南客家原创歌曲《日头落岭》可好听了!
新云南山歌【吹牛山歌】快听听!
浅谈李自成归宿研究之现状
李自成殉难九宫山新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