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对股息的一些思考与浅见

我对股息的一些思考与浅见

 

各位朋友们,新年好。

 

自打上一篇拙文发出来,承蒙各位朋友们看得起,有许多朋友对文中提出的关于股息的问题,很感兴趣,然后,在后文提出问题,但是,由于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比较复杂,所以,我一一抱歉,并告诉各位朋友,我一定专门用一篇文章来说出对于股息的一些浅见。是以成文。

关于股息,实事求是的说,至今为止,我并不敢说,我能搞透彻,我只能说,我通过几年的学习,陆陆续续的思考,有了一些浅薄的见解,对我自己有了解释,仅此而已。

所以,这篇文章,做不得准,博各位朋友,新年一乐,提供我的视角,供各位参考,斧正。

关于股息的思考,来源于我和我太太的一次对话。

那是几年前,大约年中的时候,我有只股票发了好几万的股息,我巨高兴,然后,截了图,吃午餐的时候,兴冲冲的给我太太看。

 

“你看你看,今天股息到账了,嘿嘿,比银行理财的收益还高。真不错!”

“来,我看看,哇,真是诶~这很好啊,比银行理财还要高,那还买什么银行理财?”太太一脸笑容。

“就是!所以啊,我觉得,还要增加我们家庭在股市的资金才是哩~”我也很高兴的说。

“嗯,我看看。诶~你说,这除权除息到底是什么意思?”太太在看股票资料的时候问到。

“就是啥意思呢?比如,你现在市值100块钱的股票,发了5块钱给你了,那么,股票的市值,就只有95块钱了,这不就除权除息了么?”我夹了一块肉,边吃边说。

“咦?等等,等等,不对啊!”太太放下筷子。

“哪里有不对?这么多年,股票不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么?”我继续吃~

“那我问你,100块钱市值的股票,发给你5块钱股息,市值变成95块钱,这和不发股息,市值100块钱,有什么区别?”太太依旧提出疑问。

“这个嘛,你就不知道了吧,股票啊,是会填权的哩,你别看发给你5块钱股息之后,市值只有95块钱,但是,过不了多久,市值又会涨到100块钱哩,这个时候,再加上5块钱股息,那就是105块钱了啊,知道不?”我不以为然,继续吃饭。

“那,要是不填权呢?”

 

当当当当……我差点没被噎住!

 

“呃~呃~”——聪明如我,竟然一时无言以对……:)

“你想想,要是不填权呢?”太太依旧提出她的疑惑!

“不会不填权的,我还没有看过不填权的啊!”

“那么,为什么会填权呢?”太太还是继续提问。

“嗯,吃饭吃饭……”我埋头吃起饭来~因为,我无法回答。

 

好了,这就是那天发生的事情。我除了肯定的回答——那一定未来会填权,原因是,我还没有发现没填权的股票。除此之外,关于股息,我都答不上来。

 

这就是我对股息这件事,产生疑惑的源点。

后来,我也上网询问过,查过资料,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类型答案,就是——填权是肯定的,不填权,就会一直分股息,直到把市值分光光。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会填权。具体多久会填权,说不定的。

这类型答案,是反证法,也似乎能说得过去。就像,太阳一定会照常升起,不升起,世界就崩溃了,万物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一定会照常升起。但是,具体太阳怎么升起的,不知道。是这个路子的答案。

也不能说不对,反正,我总觉得,股息这件事,有些暧昧,说不清楚。我也无法理解。于是,就陆陆续续好几年,比较留意这类问题。以期待得到心中满意的答案。

 

好,接下来,请允许我将一些见到的情况记录下来,最后再说我的理解。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总有这么几种关于股息的思考:

“假设,一年的股息,能够超过一年的开销XX%(覆盖一年的开销),那么,就可以基本上算财务自由了。”

“这只股票,一年的股息超过银行理财XX%,还需要买银行理财么?”

“这只股票,分红超过了融资的成本,有什么好担心的?”

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就是将股息考虑进一年实际的收益。

 

实事求是的说,我以前就是这样类型的思考。

比如:假设,一年要花100万,那么,需要多少钱可以财务自由呢?我认为,被动收入大约是2倍于一年的开销吧。那就是被动收入需要200万。好了,假设股息达到5%,多少持股,能产生这么多钱呢?4000万,对吧?4000万持股,5%的股息,一年200万被动收入,然后,花100万,还剩100万。妥妥的财务自由吧。以前的思考逻辑就是这样子的。

还有,之前我能拿到的银行理财收益,大约也就是4.5%左右,现在还要更低一些,那么,我就认为,买银行理财,还不如买银行股,对吧,股息比银行理财收入还要高。跌也没事,股息并不会变。因为,价格在买入的那一刻就锁定了。

好了,这就是我之前的考量了。

写到这里,我想,应该会有一些朋友有同样的思考过程。或者说,类似的思考逻辑。

那么,随着后来慢慢的研究,逐渐逐渐有些改变。请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第一个思考是。股息究竟占了利润的百分之多少?

各位,坦白讲,我之前冲着股息去的时候,很少看股息发放究竟占了利润的百分之多少。什么意思呢?一家公司,今年发1亿股息,明年还是发1亿股息,假设买入价格没有太大变化,那么,股息率就差不多。是这样吧?不怕各位笑,我之前,大概就是这么来类比的。我也知道有不同,但是,没有去深究。我想,目前应该还是有些投资者,按照这个逻辑来的。但是,这个股息质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股息保障倍数,是不一样的。今年赚10亿,发1亿股息,和明年赚3亿,发1亿股息。这背后代表的公司质量,公司发展阶段,是完全两回事。更不要说,还要计算扣非了。关于这一点,是我在研究2014年和2015年格力年报时发现的。很是提醒了我自己,也给我自己上了一课。如下:

2014年,母公司实现净利润7080003599.12元为基础,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 11,687,732,132.21元,减去已分配利润 4,511,798,158.50 元,实际可分配利润为14,255,937,572.83元。共计派发现金9023596317元。(就是说,2014年赚了70来亿,加上年初未分配的116亿多,减去已分配的45亿多,实际上,还可以分配的利润为142亿左右。那么,2014年整年下来,分出去90多亿。)

好了,以上为2014年格力财报的情况。

那么,2015年呢?

不得不佩服董小姐,2015年发放的红利为9023596317元,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可是,2015年的利润呢?为12532442817.66元,比2014年少了17亿啊。

按照股息占比利润来讲的话,2013年,利润的41.5%用来发股息,2014年,利润的63.75%用来发股息,2015年,利润的72%用来发股息。

各位,几年前,我最初买格力的时候,就没有这样来看股息。我认为,是不妥的。当然,最后还是赚了不少。但是,这是因为绝大部分靠好运气。

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有部分投资者,也搞不太清楚每年收到的股息,究竟对应了多少的利润吧~嘿嘿,没关系,这并不代表你不能赚钱。只是,我自己想搞清楚而已。

 

这是我第一个关于股息的思考。接下来,看看第二个。

关于填权的问题。

这个争议很大。但是,究竟如何填权。似乎,没有一个定论。坦白讲,我自己也不敢说知道了。

但是,我研究,的确还没有发现没有填权的案例。如果哪位朋友知道的话,还请不吝赐教。

那么,填权这件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个人认为,通过发放股息,然后填权,最终取得赚到股息这个过程,我并不认可。或许,最终结局是这样,但是,这不是我目前考量的出发源点。

原因如下:

1,填权的时间,有长有短。我曾经做过一些银行股的填权时间研究。发现,中国银行有一次长达好几个月才填权。那么,这几个月实际上,也是有利息收入的,若将这个利息收入扣除的话,最终股息的收入,就要减去税费与折算出来的利息费用了。那就减少了相当大一块了。

2,有没有不填权的。(或者说,相当长时间不填权的可能性)我认为,还是有的。比如,周期股。假设,某周期股,在兴旺的阶段,买入的话,会有极低的市盈率,然后,倘若股息发放特别多的话,就会产生极高的股息收益率。那么,正好这个时间买入,除权之后,有可能就进入周期的不景气阶段了,从而,利润巨幅下跌,红利大量减少。以致无法填权,或者相当长时间不能填权。

现在想来,觉得很可笑,谁会去买这样的周期股啊,还冲着红利去的。那么,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下一轮某周期股重新焕发光芒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众投资者,点开电脑软件,比如雪球,:)看到很高的股息率,然后,一头扎进去……(严格说来,银行也算周期股哈~)

所以,时至今日,我应该可以回答我太太了。

股息,只是用另一种手段变现了。(不考虑税费的话)其实,从逻辑上来说,和卖掉一部分股票,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注意啊,这里有但是!

但是,股息高,的的确确能比较受到市场的青睐。虽然,这些青睐,有时候并无理由。

为什么会这样捏?

这里就要抛开公司,抛开基本面,而回顾到市场面了。

我发现,其实,有一部分投资者朋友,是偏左的,有一部分投资者朋友,是偏右的。体现在哪里呢?就是,要么特别不重视公司,不重视基本面,把股票当筹码。要么,就是特别不重视市场,讲究完完全全不择时,完全忽略市场的波动。

我个人对这两种都持保留意见。

巴菲特说过,不想持有十年的股票,就不要持有十分钟。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反过来说——想持有十年的股票,就不要在十年内卖掉。

格雷厄姆的经典比喻,市场先生,就是特别好特别形象的!你知道市场先生会发疯,有时候特别乐观,有时候特别悲观。那么,乐观的时候,你就最好卖给他,悲观的时候,你就最好从他手中买进来。对吧?可是,格雷厄姆从来没有说过,市场先生多久会发一次疯啊!

长期持股,最后都是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是因为市场先生不会隔三差五的发大彪,而是几年,或者十几年才发一次大彪。对吗?

那么,不可否认,我们应该在市场中将公司,基本面和市场面都要注意到。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之一,对吧!~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股息,只是用另一种手段变现了。(不考虑税费的话)其实,从逻辑上来说,和卖掉一部分股票,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股息高,的的确确能比较受到市场的青睐。虽然,这些青睐,有时候并无理由。

为了这个思考,我找到一篇论文。——《解读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偏好》,作者是:加州大学圣克拉拉分校的二位学者。赫什·谢弗林,迈尔·斯塔特曼。这是一篇英文的论文,我英文实在太差,后来请翻译社翻译成中文,才得以看到。巨长无比,好几十页。其中的研究还是挺有趣的。

在此分享给各位。(但,你懂的,论文很晦涩,所以……我尽可能增加一些我自己的解读。)

 

……为什么如此多的个体强烈偏爱现金股利?这个重要问题多年来令金融理论家感到好奇。目前的论文都采用两种新的选择行为理论加以解读:赛勒和谢弗林1981年提出的自我控制理论,以及卡内曼和特沃斯基1979年提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描述性理论——预期理论(展望理论)。

人们普遍认为,在不考虑税费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股息和资本收益可以完全互相替代。在一家公司的投资计划中,支付1美元现金股利,那么公司股价正好下跌1美元。因此,个体并不在乎是得到1美元现金股利,还是通过卖出价值1美元股票获得1美元“自制”现金。

——(你看,在美国,三四十年前,就知道,从逻辑上,不考虑税费和交易成本,资本收益和股息可以完全替代。但是,人们还是强烈偏爱现金股利。这是结果,客观的结果。)

 

……当然,反对大额现金股利支付的论点在于税费。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由于现金股利的缴税额度高于资本收益的缴税额度,因此只要投资一家公司的收益大于等于支出成本,投资人就应该更倾向于不收股息。然而,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强烈偏爱又难以驳斥。

——(这里有趣了,美国的税费,是股票赚钱了,要交资本利得税的,而中国目前是不需要的,红利税也很少,甚至没有。那么,从逻辑上来讲,美国人应该更加不喜欢现金红利才对,因为,税费巨高。可是,还是特别且强烈的偏爱现金股利。)

 

……通用公共事业公司董事长库恩斯先生曾打算用股票股利代替现金股利。……如果实施股票股利代替现金股利的计划,股东每年缴纳的直接税可减少400万美元。此外,公司每年还可直接减少2000万美元的成本支出。但多数股东认为该计划并不合理。他们不是直接反对就是态度非常消极。……一位股东称他为“虚伪的蠢货”,另一位股东建议他接受精神病治疗。个体投资者和其它投资机构明确表态,实施这项计划将迫使他们抛售公司股票,于是库恩斯最终放弃该方案。

——(有趣不?明明在节省费用,在为股东创造价值,结果,还要把人家送到精神病院治疗。而中国恰好走向另一面。高转送把戏,明明是把一块披萨从切成4块到切成8块,没任何不同,可是,市场就是认这个,你说有什么办法?)

 

……由证券投资组合的股息支付额来决定当前的消费水平,可能令个体的财务状况更好。换句话说,此人或许想遵循这样的规则:证券投资组合的资金不能提取,只能消费股息。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规则符合个体的利益,因为从标准金融学理论来看,这一规则带来了不必要的限制。当前消费增长的情况下仍不准出售资本,有时候会带来不便,特别是在缺少流动资本的情况下。然而,采用这种准则的目的是要阻止执行者(就是即时满足的愿望)提取资本。此外,随着消费行为由股息而非资本支持,规划者需要的意志力将会降低,潜在的损失也会降低。

——(这一段很有意思,为什么偏爱现金股息的其中一个理由在于人们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因为,我什么都没有卖,是发放的股息。并且,由于这样,会限制投资者消费的欲望。有趣吧,这是金融心理学哈~)

 

……大多数投资者购买股息回报高的股份,从而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谨慎,这种谨慎基于预期收入。他们感觉盈利潜质是一种超级附加收益。如果股值下跌,低于购买价,他们就安慰自己说股息能弥补他们的支出。”

——(各位,有没有被击中?反正,我被击中了,是不是购买股息回报高的股票,会有一种安全感?会有一种谨慎感?是不是下跌的时候,可以好好的安慰自己,每年的股息有这么多?)

 

……后悔厌恶和股息偏好

比较以下两种情况:

(1)你获得600美元股息,用于购买电视。

(2)你卖出价值600美元的股票,用于购买电视。

随后,股票价格大幅增长。那么上述哪种情况下你会更后悔?如果股息和卖出股票的收入可以互相完美替代,显然你在第二种情况中不比第一种情况更后悔。然而,卡内曼和特沃斯基1982年提出的证据表明,多数人对出卖股票更后悔。我们要论述的是,对于厌恶后悔的投资者而言,他们可能更青睐股息消费,而非资本消费。因此,股息和资本可能不会被视为完美替代,即便不考虑缴税和信息方面的问题。

——(这里有趣,这里假设的是卖掉股票后,上涨了,但是,实际上,应该是也有下跌的可能性,一半一半。但是,结论是如此的。股息和资本无法被完美替代,现实中,人们多数还是会青睐高股息收益的。这也就是填权的过程以及结果,不同之处在于,股息是用来消费了,还是继续在填权前买入原股票了。)

 

……不难发现这里讨论股息偏好暗含了什么。想想以下案例:保罗正常消费现金股利。因此,他得到1美元现金股利,就将其花出去。乔治很少为了消费而出售股票,但假设他卖了1美元的股票并将钱消费了。随后,股价上升。那么乔治很容易就会想象要是不卖股票(即不作为)该多好,而保罗就不那么容易去假设要是重新投资股票(即采取行动)该多好。乔治更加后悔,因为他觉得“有责任”。而处于同样财政状况的保罗就不会感觉后悔,因为消费股息符合卡内曼和特沃斯基所说的“标准程序”。这一点表明,规则(标准程序)可以发挥作用如减轻后悔感,而自我控制做不到。例如,假设保罗日常都遵循股息再投资的规则,但他这一次背离了规则。那么根据该理论,他会因为背离规则并导致糟糕后果而感到后悔。因此,尽管排除了税费和交易成本,关于股息和资本互为完美替代的论述也站不住脚。利用诸如“金融消费选择股息而非资本”这样的规则,后悔规避可以诱发对股息出的偏好。

——(这里,我的理解是,假设都要消费。用股息消费,心理的愧疚感会比较小,而用卖掉一点股票来消费,心理的愧疚感会比较大,从而,导致多数人青睐高股息收益的股票,因为,万一要用钱了,心理总会好受一些。虽然,从逻辑上讲,并无不同。因为消费后,股票是涨是跌,是事先并无法知道的。)

 

……此外,作为粗略的多样化手段,他们还征集了不同公司的证券数量。结果非常惊人,我们将其中摘取了一部分表格,如上所示。

两组年轻人分别将27%和34%的投资组合押在产生股息收益的证券上。这也符合他们各自给股息所打的2.04和2.30分。对于年纪更大的在职男性,押在产生股息收益的证券的比例上升至39%,而其股息评分上升至2.46。最后,退休人群所押的比例分别猛增至56%和57%。这些比例以及3.36和3.39的打分表明,对于退休人群来说股息是多么重要。

——(这里,通过调查,得知,年轻人,比较没有那么青睐高股息的股票,而退休人员,最是青睐高股息股票。有趣吧,青睐哪种股票,不是取决于公司本身,而是,取决于股息。这就是市场偏好。我认为,我得尊重这样的市场偏好。而不是逆之而为。)

 

……6 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股息停发的案例

纽约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的案例进一步支持了上文关于客户群的论述,为基本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1973年至1974年爱迪生联合电气的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油价涨了4倍。因此,连续89年发放股息的记录停止了,该公司停发了股息。1974年年会上,公司代表面对的是一群愤怒的股东。……董事长用标准金融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股息不会令大多数股东经济状况更好。然而,我们的理论表明,宣布股息有一系列的好处,尽管先前通用公共事业公司的经验不是如此。第一,股息被贴上了“红利”的标签。因此,投资人不需要违反“不要用资本消费”的规则,并变卖股票、消费股息。第二,作为股息的股票参照点一般来说不同于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同一种股票的参照点随着支付的购买价不同而不同,只要投资人自己考虑盈亏并作出决定。因此,出售股息不会引发大家所认为的盈亏。最后,股息带来了盈利的表象(一线希望),可以从投资组合中分离。

——(又是一个经典案例,哪怕逻辑上一样,但是,心理上却决定了后续的发展。尤其是受众很多的时候,心理层面,市场层面,会占相当高的比重。)

 

……我们论述的本质在于,股息和资本不能被视为完美替代品。在没有税费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完美替代的特征构成了股息无关论的基础。我们还认为,许多投资者倾向于具体的股息支付也是合情合理的,并根据投资者对投资组合股息支付偏好鉴别出其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实证证据也符合我们的理论。我们的理论表明,基于自我控制的原因、分离的意愿或规避后悔的愿望,有些投资者愿意为现金股利支付额外费用。约翰·朗在1978年呈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尽管持股人的股息回报要低得多,但对于现金股利的需求非常大。对股息的偏爱导致更高的缴税额,因此被解读为自我控制、分离、或减少后悔而付出的代价,或者三者兼而有之。这样的缴税费用内在地类似于詹森和梅克林所说的代理人成本。

——(这是结论,啥意思呢?就是我上一篇拙文所写——股息实际上没啥好处,因为,会有摩擦费用,但是,市场上认这个。这是心理层面的问题。我得尊重投资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找到适合我的投资方式。)

 

好了,抱歉,各位,整了一大篇论文的片段和我不成熟的思考意见。我再说说站在实业角度对于股息的一些考量吧。

我现在是这样考量的。

我会把银行存款的利息,购买国债的利息,银行理财的利息,以及实业赚取得利润分红当成一类,就是无关市值的一类。啥意思呢?你看啊,银行存款,国债(场内交易赚差价那种不算哈),银行理财,实业公司,这基本上没有市值这个概念。对吧,也没有啥除权除息,填权啥的,对吧?我把这些归为一类。那么,请允许我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将这类比喻成在森林里设置捕猎陷阱。每年所获,就是捕得的猎物。

然后,我把证券市场的股票所获得的股息,比喻成养的奶牛,那么,股息所获,就是奶牛挤出来的奶。

当然,细节有很多地方不恰当,但是,我个人心中的逻辑是如此。

森林设置捕猎陷阱,所获得的猎物,是纯粹多出来的。而家养的奶牛挤出来的奶,是需要挤完后,再给奶牛喂水,喂食,才能再有的。这个逻辑就是这样子的。我想,目前,我关于股息的理解,仅此而已了。其实,说出来,或许也是然并卵,但是,对我自己却有很不一样的功效。

坦白讲,我之前,将银行存款的利息,购买国债的利息,银行理财的利息,以及实业赚取得利润分红,还有,上市公司的股息,全部当成一类,就是森林里面设置捕兽陷阱这一类。都当多出来的。而目前,我认为,这是有所欠考虑的。

或许大家认为,其他好理解,唯独——实业没有上市公司的分红,是否也应该划分到上市公司的分红这一类呢?我个人之前也是这样考量的。但是,经过思考,我认为,不是一类。

区别之处在于,上市之后,是有市值的,这个市值是可以随时变现的。

而没有上市的实业,不存在这个市值的概念。虽然也可以买卖股份,但是,和证券市场的市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之前,朋友们探讨得最多的也就是这个没有上市的实业分红了。多认为和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红是一类型的。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我认为,没有上市的实业,在我心中,等同于森林中设置的捕兽陷阱。(不一定对啊,但我个人持此观点。)造成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市值。而市值虽然不应该是时刻要考量的,要关注的,但我认为,确实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因为,我个人不可能持有一只股票到永远,虽然,每次要买进,都朝着这个方向去考虑,但是,最终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市值会被市场先生的情绪弄得大幅偏离真实价值。从而,一定会有卖出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市值就是决定我投资收益的关键之处了。这是脱离不了的。(倘若要消费,需要卖股票换钱,市值也是最关键之处了。)

而没有上市的实业,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真的有可能一辈子,或者大几十年持有这家公司的股权。而不卖出。从而,决定收入的关键之处,在于每年的利润和分红,而无关于市值了。

这就是这二者,在我心中的差别。

 

那么,通过这次对股息多方面的思考,虽然并不成熟,并不完善。但是,解决了我许多相当困扰的问题。

如下:

第一,之前找高股息的股票,是我爱好之一。现在,股息变得没有那么大的重要性了,从而,让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很多。尤其是许多尚在发展阶段的公司。之前,都是一看分红,哇塞,这么低啊,这家公司不地道!然后,就不深入研究了。而现在,却使我聚焦到行业,企业,而不是聚焦到最终的分红结果。这可能未来会带给我很大的收获。

第二,就算是配置高股息的成熟型企业,我也非常注重高股息背后对应的利润。而从前,总是比较一带而过。这是危险的。虽然拿着火把冲入一个装满炸药的仓库,不一定会被炸死,但是,这不能代表这种行为不是傻。

第三,股息对绝大部分人的心理安慰,是作用巨大而持久的,这可能会表现在熊市,这些高股息的股票会有很大的抗跌性。然而,作为一名有要求的投资者,不应该是在牛市的中后阶段就轻仓么?那么,熊市抗不抗跌,不应该是买入的因素,而还是应该将注意力聚焦到价格究竟于价值有多大的折扣,并不应该聚焦到是否抗跌,对么?

第四,以前总认为,分红和公司管理者的人品有关系。现在好些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巴菲特将是世界上人品最不好的管理者了,太抠了啊,这么多年,一毛钱都没有分红!可是,公司的价值不知道增长了多少倍了。显然,分红不应该成为考验公司管理层人品的因素,至少,不应该是重要因素。虽然,很多时候,人品好的管理层,会呈现出高分红的结果。但是,雄鸡叫,太阳升。不代表太阳是被雄鸡叫醒的,对吗?一家公司所处的阶段不同,那么,对利润的使用,也就不同。考验管理层人品的因素,应该化作一次次在年报中不断的探索,一年年跟踪的观察,而不应该尤为注重分红。对吗?

 

讲真,或许我对股息的研究,依旧没有入门,依旧浅薄,但是,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投资者,我认为,这个过程,是我最为看重的,秉持着研究的心态,秉持着认真的心态,秉持着求索的心态。才是对我自身的要求。也无愧于在写给我后代的信中,在扉页的第一句话——独立思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财务指标:股息率 股息率 2018
分红季,对高股息率的思考 进入5月,分红陆陆续续到账,看着账户里逐渐增加的一笔笔现金和相应减少的市值...
中证红利编制规则变化及影响 中证公司10月13日发布了中证红利等指数的编制规则,其中中证红利指数变化...
建行A股屡现填权行情高股息率策略该怎么玩?
3檔高股息,养我一辈子
选股不能只看股息收益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