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评论: 克拉普的最后碟带)
舞台灯光渐亮,很少在开场时就不自觉地坠入一种气氛之中,看过《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视频,看过许许多多他的设计剧照,第一次亲见罗伯特·威尔逊的舞台,还是一瞬间就被迷倒了。从开始就判定了这场演出的好,是没想到威尔逊的舞台美学和贝克特竟如此相配,青灰色的线条,真实又陌生的物件,肃穆而有序的陈列。这种清冷而纯粹的感觉,如同自然的极致显现——宇宙在无尽律动中沉淀于凡胎肉眼,如同贝克特自己在《终局》中所写:我喜欢一切都静悄悄的,纹丝不动,事物都在他们最终的位置上,蒙着最后的灰尘。

  

  看过的最动人的贝克特都是在黑暗之中,看过的最特别的威尔逊都是一片纯白,交织起的世界透露出光的讯息。克拉普将自己涂成全白努力从黑暗中分辨出来,可白不是靠与黑并置来显出自己的,白是由光而来,是包含了所有颜色的最后之色。生命也不是靠与死亡并置来显出自己的,生命由爱而来,是包裹了所有回忆的那分意义。

  

  也没有想到罗伯特·威尔逊自己的表演这么好,形体与台词的准确度表现出老者的惊惧,怀疑,一切进行得缓慢而夸张却不令人厌烦。在那哼唱着赞美诗舞蹈的段落里,我竟然看到了年逾八十的外公的影子,竟是一模一样的舞步。我们是从何时开始进入暮年的呢,从意识到死亡开始吗,从门罗式的遗忘开始吗,从无法静坐于黑暗而开始跳舞开始吗,还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从黎明即始?

  

  《碟带》是贝克特的暮年之思,对七十岁的克拉普而言,熊从山的那边来了。“我就要结束这盘录音带了……也许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那时曾有过快乐的机遇。可是我并不要它们回来。现在我已心如死灰。不,我不要他们回来。”或许克拉普可以温和地走进他的良夜吧,可是窗外依旧电闪雷鸣,雨一直下。

  

  几日前的另一出贝克特作品,导演把人生无意义的责任扣给了流行文化,满口网络语汇的戈戈和狄狄等不来捋顺价值观的戈多,似乎从庸俗的日常中解脱就有希望寻回意义。今日有观众愤怒指责却恰好注脚了演出:Hopeless。这无望的感觉如此准确,因为无望才是贝克特的世界:低着头,只有双脚间的灰尘,大地熄灭了,而我从未见它点亮过。

  

  可将这无望如此真诚地表达出来,是值得珍惜的。今夜的文本,今夜的舞台,值得珍惜。科恩教授的那段话始终在脑内回荡:“戏剧不是虚无主义的表达手段。写作,演出和观看戏剧是肯定的行动,证明和人一起分享和交流的愿望。即使是最悲凉的现代戏剧也散发着固执的希望之光。”就像贝克特笔下的这个老头,一心一意地在每一个夜晚的一盏灯下,说着,演着,回忆着人生,等待着明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罗伯特·威尔逊独家专访:唯有静默永恒
很少有人能坚持看完这条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我们还是把它发了出来……
等待戈多 (豆瓣)
《等待戈多》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哈罗德·布鲁姆:贝克特、乔伊斯、普鲁斯特和莎士比亚
贝克特,100年,荒诞成为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