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拂尘录 一、二、

               太极拂尘录
      一、何为太极?何为太极拳?太极拳不胜枚举,请问门派、流派如何划分?
      答:太极就是恒在的宇宙空间的状态。
    描述宇宙空间内容的动态的图像称为太极图。
       太极图的图像有许多种,20世纪80年代《武当》杂志上刊发的王太纯先生的《漫话太极图》内容详实,可谓集其大成,足资参考。
     除了众多的双鱼太极图之外,事实上还有一种三兔太极图,形象是三只兔子在一个大园内追着跑。这种太极图一见于敦煌壁画,一见于古罗马壁画。
      双鱼也罢,三兔也罢,其本意,其实都是在表述园和园运动。从理论层面上讲,双鱼高于三兔。因为三兔表述的只是单向运动,而双鱼太极图则涵盖了单向、双向、联接、转换、螺旋、偏旋、平面、立体……几乎所有的园运动类型。
       将双鱼太极图脱色,纯用线条构图,即为三园太极图,即一个大园内含两个等大的小园的太极图。
     三园太极图是我为解释人体运动而首先启用的太极图,是简化和线条化的实用太极图。它可以很好的解释几乎所有的园运动。构成三园太极图的线条就是园运动的运行轨迹!

    
     按照太极图的运行轨迹运动和运作的拳就是太极拳。符合“循园而动、形园含机、就园造势、因园生力”的拳学理念的拳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的层次有高低之别。低层次的太极拳的运行轨迹是各种园,高层次的太极拳的运行轨迹是太极图和立体太极图。欲知二者区别,请参看各种非遗太极拳和轨迹拳学的《功舞》。
      作为一个独立的拳种,太极拳本该“独一无二”。因为当今之世五花八门的太极拳,人肉搜索,莫不止于陈长兴陈清平二位门下。二人同一家族,拳本无异。
       如今诸多陈长兴陈清平先生的拳学远孙,动辄以师父姓氏为所学之太极拳冠名,甚至直接以本家姓氏为所学太极拳冠名,欺世盗名、不择手段、廉耻丧尽、礼义全无,一言以蔽之,可谓欺师灭祖!
     地凭文书官凭印,武术流派凭拳论。拳论如同地亩文书,是判定产权归属的重要依据。
      以拳论划分,太极拳只有两个流派。信奉《九要论》的为一派,信奉《太极拳论》的为一派。
       所有与陈长兴陈清平无传承关系的拳和与《九要论》和《太极拳论》无关的太极拳,都不是太极拳。是都不是,何劳挂齿!

二、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人多释为:纯任自然,不多加力。先生意下如何?

     答:太极拳主张“学力所为”,纯任自然,可知不确。不用力则骨肉重坠,形同水袋,转灵从何谈起?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时。”整段话要一体考量,不可割裂。
      轻灵意为轻巧灵活。轻巧与轻重无关,而在势态。一个人拖不动一块石头却可以拉动装了几块石头的车子,即石块的势态笨重,而车子的势态轻灵所致。
    周身俱要轻灵,不是整体移动,而是“一动全身(各个关节)无不动,”亦即各个节段都要自律地运动。亦即在同一时间内各自完成各自的运动。太极拳旧谱《周身大用论》里的“一要心静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只有“一动全身无不动,才能“自然无处不轻灵。”

     '尤须贯串'的贯串的意思是“贯通串联”而不是“贯穿”。拿针线穿过一颗珠子,叫贯穿,连续穿多颗珠子才叫“贯串”。因此,“尤须贯串”指的不是招与招、式与式之间的连接与转换,而是指全身骨架的有机整合。所谓“周身”贯串,即百节一体、不散不乱之意。君若见疑,可参阅《九要论》便知端的。
     “气宜鼓荡”的气实指将百节贯串成一体的“内力”,“鼓荡”是指力的作用方向是由中心向外辐射。具体到全身来说,就是所有末梢同时对外伸张,张力适度并予以保持,无论动静行止,此力恒稳不失。

    周身保持“气力鼓荡”的状态,整个间架即构成桩功的“紧桩”状态。“紧桩”有伸紧、拉紧、原位紧、拧紧几大类型,“气宜鼓荡”形成的是“伸紧。”
    因此,'气以鼓荡'指的是形态。
   ' 神宜内敛'的神,指的是神情,或者说'心理表情,”亦即内心活动映象,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等。'内敛'就是自我约束,就是深藏不露,不给他人揣测心事的机会。亦即《越女剑论》中所说的'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意思。
      显然,'神宜内敛'指的是心态。
     '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时'两句,在太极圈内一直被解读为动作要圆滑流畅,势与势的连接,或者说套路中间要连贯,如流水行云一般绵绵不断。
       长期以来,没有人认为如此解释有不妥。          

      然而在我看来,如此解读是错误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时'指的其实不是外观可见的形,而是'尤须贯串'的力!!

     '无使有凹凸处'指的是'贯串'间架的力要均衡。一如同一水平的水的压力,不可以有的节段大,有的节段小,有的节段强,有的节段弱。

   '无使有断续时'指的是'贯串'间架的力要守恒,即始终如一,不可以时有时无!也就是说,不可以有时是散架,有时是紧桩。

   '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时'的意思是:太极拳运动,始终都要在保持紧桩状态,亦即六面张力的状态,亦即不定向支撑力和预应力的状态下进行。

     真正理解这一段话的用意,我们就可以肯定:世俗的太极拳的软绵绵、轻飘飘、毫不用力的太极拳练法,是完全错误的!是与太极拳论的旨意相悖的!

     接下来的是:'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向后,乃得机得势。'

     这一段话,指的就是'贯串'的内容和'贯串'后的效果。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得机得势的机,据意判断应改为力。上句亦然,均应释为'得力得势。'
     这一段话讲的是如果“贯串”“有凹凸处、”“有断续时”会出现的情况,和纠正方法。
    如果'贯串'有凹凸处有断续时,'身便散乱'是一定的。但'必于腰腿求之”,却也未必。何以言之?以本人近四十年的教学经验。

    '有不得力得势处、身便散乱“的现状,如欲改变,必于桩功求之。
     桩功的功法有三层,第一层是松桩,第二层是紧桩,第三层是动桩。'周身节节贯串'的力、势可以通过紧桩求证和获得,并在静止状态下得以保持。但是稍稍一动,其恒力便往往突然消失,失去此前的'得力得势'状态。
一一欲避免动即失力失势,必须经过动桩练习。'欲除此病,必于桩功求之,'这才是千真万确的经验之谈!

      那么得力得势身不散乱的标志是什么呢?《太极拳论》说了,是力的六面对争。'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后,上下前后左右皆然'一一这不是六面争力是什么?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皆是意'的意,指意念,引申为意到力到,解释为内在之力。如此'内在之力'始符合“不在外面”的进一步说明。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六面争力是内在之力,从外表看不出来。”
    有人把“皆是意”释为'意想',并主张通过“意想”实现'上下前后左右'皆然的六面争力或者说六面张力,而达到'拆之不散、撞之不开'的间架结构,显然是未得桩功真传,缺乏桩功体认,而'望文生义'的自以为是。
    我可以肯定,这世上所有教人通过'意想'求证六面张力的人都是骗子,如果不是包藏祸心、有意骗人、导后学于歧途,那么就一定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我敢对天发誓:六面张力只有通过切切实实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对争才能实现,除此之外别无妙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和合
太极拳专论4
太极拳——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理技相合、太极真谛
太极拳的指导哲学
为什么叫太极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