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棣的儿子朱高燧,诬陷太子并图谋毒死其父,为何最终得以善终?

朱高燧,明太宗(成祖)第三子,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二月,生于燕藩(北平),父朱棣时为燕王,镇守北平。生母燕王妃徐氏,魏国公徐达长女。

明宗室制度,亲王诸子,世子外,其余年十岁即封,朱高燧长兄即燕世子朱高炽,次兄朱高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阳郡王;但是朱高燧不知何故,查不到洪武年间受封郡王的资料。而建文年间,燕王已经起兵“靖难”,朝廷自然不可能再册封燕藩宗子。所以,朱高燧一直都没有爵位。

朱高燧是燕王朱棣最在世最小的儿子(朱棣第四子朱高燨年幼早夭),自幼聪明伶俐,能察言观色,又因其相貌酷似燕王妃,所以颇得燕王夫妇钟爱。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高燧祖父-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也是朱高燧的堂兄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

建文帝接受诸文臣建议,针对手握兵权的诸王叔,展开“削藩”策,先后削周、代、齐、湘、岷诸王,最终的目标是诸王之首:燕王朱棣(太祖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均早于太祖去世,四子燕王朱棣为在世最长皇子)。

建文元年(1399年),在朝廷步步紧逼下,燕王被迫起兵“靖难”,对抗朝廷。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将来燕军会击败南军,燕王会打败建文帝夺取江山。燕王的想法,不过是死中求活,就算是最终失败,也算是反抗过,壮烈不屈而死,好过窝囊地被侄子废黜,狼狈不堪度过下半生。

这个时期的朱高燧,因为年幼,无法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出彩的时候。

朱高燧大哥,燕世子朱高炽,在靖难中临危受命,率领万余人,抵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坚守并击退南军,为燕王保住大后方;并且在之后数年里,管理燕军后勤粮秣供应,井井有条,为燕军最终取胜立下大功。同时对于建文帝亲笔来信,以“封王”为条件的投降诱惑,毫不动摇,直接将南使及书信送交燕王处,显示了作为燕王继承人的优秀品质和坚定立场。

虽然他身体不好,无法上阵,实现跟父亲一样的马上战功;但是在治理庶务上,燕王乃至整个靖难集团,都缺少不了他在后方的运转帷幄。尤其是他的燕世子,是太祖亲封,祖制所在,燕王是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举兵靖难的,朱高炽的世子地位,稳固不可破。

朱高燧二哥,高阳王朱高煦,虽然性情暴躁、为人粗鲁,但是于军事上,就是燕王朱棣的翻版。在靖难中,每每身先士卒,跃马横刀,交战时冲锋于前,撤退时为全军断后,多次出生入死,勇冠全军。尤其东昌之战,南军包围燕军,四面围攻;燕军大败,主将张玉(日后永乐朝大将英国公张辅之父)战死,燕王本人身陷重围,几乎丧命;是朱高煦冒死杀入阵中,阵斩南军勇将翟能,击退南军,救燕王于危难。所以燕王对朱高煦器重无比,乃至有了手抚其背,说的那句话:“小子,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燕王就有了易储的想法。而父亲的暗示,给了朱高煦无限的想象,从此后,取代大哥,成为贯穿朱高煦整个生命历程的愿望,并锲而不舍地去实施,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至于朱高燧本人,燕藩举兵时,不过年仅十六,于政务没有多少可以施展的地方,于军事更加不可能跃马冲锋。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在靖难时期的具体作为,但是可以想到,十几岁的少年,至多是在燕王府内陪伴母亲,协助大哥管理好王府内部,或者做一些辅助后勤,鼓舞军士的事情。

但是他也有长处,因为口齿伶俐、酷似徐王妃,而年幼乖巧,所以从小就得燕王欢心。在靖难开始时,局势不明,燕藩人人心里没底,燕王遇事不顺,暴躁发怒,甚至要杀人。旁人皆不敢劝,只有朱高燧,借幼子身份,上前劝慰,才能稍稍平息安抚。所以日后朱高燧因此而恃宠,并逐渐骄横。

当大哥愈发不受父亲喜爱,而二哥心心念念想拽大哥下位,也遭到父亲嫌弃后,自己便逐渐生出别样心思,进而开始觊觎储位。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落下帷幕:燕军一路南下,渡江破京师(南京),建文帝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夺取江山,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即明太宗(成祖)。

之前朱棣还没有起兵靖难,在北平为燕王时,燕藩的继承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朱高炽是嫡长子,太祖钦定册封为“燕世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

但是燕王夺取江山后,从一个地方藩王成为全天下的主人,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就要好好地考虑一番了:长子、次子,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到底把天下交给谁,是值得深思的事。但是,无论如何,排第三的朱高燧,年幼心性不定,完全不在考虑人选中。

永乐二年(1404年),考虑了两年的成祖,终于下定决心,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明确皇统所在。并同时册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就藩云南,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藩地彰德。

汉王朱高煦太子之位落空,恼羞成怒之下,如何大闹撒泼,据不就藩,之前的文章回答:“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一篇中已经详细叙述,本篇不再复述,着重讲述赵王朱高燧的事情。

赵王不像二哥一样,因为期望没有那么高,所以失望也没有那么大。受封赵王后,奉成祖之命,驻守顺天(北平)老家,当地所有军务政务,官员人等皆先报赵王,审定后,才按王令执行。成祖数次出征漠北,均驻守顺天,而成祖不在顺天时,赵王就是当地最高权威。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大明迁都京师(北京顺天府)前,赵王朱高燧就是这个大明名义上第三重要(中都凤阳名义上第二重要),实际上第二重要的城市主人。

赵王自从掌管老父起家之地后,恃宠而多行不法,对于太子大哥也逐渐不放在眼里,时常伙同赖在京师(南京)成祖身边的二哥汉王朱高煦一起,构陷太子,一唱一和,配合默契,几次使太子大哥陷入危险境地。是东宫官员拼死舍身保护,及诸文臣尽力周全,才得以保全。其中解缙被杀,黄淮、杨士奇、夏元吉、杨溥等文臣下狱,夏元吉直到成祖去世,才被释放。

赵王已经身为亲王,是全天下排名前五的尊贵之人,实在没有理由跟着汉王去争夺储位。汉王自己又有亲子,即使真的夺到了大位,也不可能立赵王为皇太弟。朱高燧此举,简直和齐王李元吉伙同太子李建成对付秦王李世民一样,成功了也不见得更进一步,失败了几乎会失去全部,何苦来哉。

同时,在顺天主持军政事务时,赵王独断专行,骄奢不法,胡作非为,朝野多有忿言。其属下官员也依仗其势压迫地方,行事放肆。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在得知赵王近年不法事后,盛怒之下,褫夺赵王衣冠,罚其闭门思过,并诛杀作伥的赵王长史顾晟,以警告小儿子收敛。

还是太子求情,给三弟打圆场,才使得朱高燧得以被赦免。但是他表面上感谢大哥援手,暗地里还是以为是太子指使人向成祖告状,自己才会被罚,所以认为是太子演戏,以后依旧对大哥怀有恨意。

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正式迁都顺天(京师、北京)。因为之前顺天一直是赵王朱高燧在管理,这下皇帝把都城迁来,等于是变相剥夺了赵王的一部分权力,所以朱高燧心态更加不平衡。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六十四岁的成祖已经步入老年,身体很差,连续数日没有能够上朝处理政务,所以日常朝政,由太子朱高炽处理。

与赵王交好的宦官、司礼监太监黄俨,江保等人,因为之前太子主持朝政时,曾经要削减宫内开支,缩小宦官数目,所以怨恨太子,于是借机向成祖进谗言,诬告太子。成祖不予理睬。

之后黄俨等人不甘心,想到赵王在京师(为什么不想到汉王,因为这个时候,汉王朱高煦早被成祖赶到山东乐安就藩去了),于是编造谣言,说皇帝越来越不喜欢太子,想要易储,改立赵王。

而在宫中谣言影响,及赵王的默许下,常山中护卫指挥使孟贤(常山三卫是赵藩护卫),勾结羽林前卫指挥使彭旭,准备谋反。在同党钦天监官王射成信誓旦旦的“天象有变、帝位更替在即”断言下,他们勾结内宫宦官杨庆,让他的养子(在成祖身边服侍的小宦官)准备毒药,寻找机会毒死成祖,然后伪造遗诏,传位给赵王。孟贤、彭旭等带兵挟持朝中大臣,以伪诏迎立赵王继位。

兴州后屯卫军户高以正,受赵王指使,居中联络,准备实施计划。但他的外甥王瑜得知后,在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向朝廷告发诸人的谋逆,于是阴谋败露。

成祖闻报后,起先不信,说赵王怎么有这个胆子(若是汉王这么做,成祖还觉得像真的)。后来得知详情,目瞪口呆,然后雷霆大怒,不顾病中,在皇宫右顺门亲自审问赵王朱高燧及其他谋逆人等。朱高燧魂飞魄散,面对皇父的怒斥:“是你小子干的吗!”,张口结舌、“栗不能言”。成祖一看朱高燧这个样子,哪里还不知道真伪,一气之下,想就此废黜赵王,甚至处死。

关键时刻,还是太子大哥朱高炽出面劝说:“这都是下面人想要富贵,暗地里作乱,高燧肯定不知道实情。”......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明史·卷一百十八》。

于是,参与作乱的孟贤、彭旭、高以正等人,皆被诛杀,宫内牵扯此事的內官,也被清除。赵王身边那些飞扬跋扈的亲信,自然也一个都跑不了。

至于赵王朱高燧本人,成祖考虑再三,还是因为自己子嗣稀少,加之想起早逝的徐皇后,放过了这个逆子。但是之后,直到成祖北征病逝于榆木川前,朱高燧都没有再得到父亲的原谅,被彻底废弃不管,再也没有翻盘。

自从这件事之后,赵王一蹶不振,再也不复之前的骄横,只得整日里缩在家中,轻易不敢出门。这样也好,无意间躲过了数年后侄子的清算,也算因祸得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北征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大学士杨荣星夜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并以成祖遗诏示人,奉太子立即即位。而在京师的赵王,在山东的汉王,都没有来得及做出动作,大事就定了,只得臣服于大哥、新君。

皇太子登基,即为明仁宗。仁宗对于两个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弟弟,还是表现出了一个大哥、皇帝应有的气度:给两个弟弟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赏赐也多有馈赠。对于汉王的反应,我的文章回答:“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已有详尽述说,这里不再重复,着重阐述赵王。

赵王朱高燧自永乐二十一年后,已经丧胆(造反作乱这个高技术活,不是一般人就能干的),对于大哥的登基,心里一直担惊受怕,生怕被算总账。得知大哥既往不咎,自己居然没事,而且待遇不降反增,优渥有加后,简直是喜出望外。从此,算是真正地与大哥和解,关系日渐亲密,再也不复年少时张狂的性格了。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燧正式就藩彰德。临行前,为了表示再也不和大哥做对的决心,赵王将赵藩三护卫中的常山左、右二卫交还朝廷,以表洗心革面,仁宗十分欣慰,赐诗给他,亲自送至承天门外。

当年,仁宗去世,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赵王此时刚刚到达彰德,闻讯立即上表,一是向大哥举哀,二是向侄子表明臣服。宣宗为表示亲亲之情,回信抚慰,并赐赵王禄田八十顷。

对于那个远在山东,一直没有死心的二哥汉王,朱高燧收敛了早年的野心,不再过多牵扯,维持正常兄弟关系而已。对于汉王或明或暗的示意,始终保持距离,不再掺和,也算是将来得以善终的回报。

宣德元年(1426年),按捺了近三十年的汉王朱高煦,终于再也不想忍耐了,于山东乐安起兵“定难”,意图重演一遍当年父亲的辉煌。但是他没有成祖的出色才能和坚韧的心性,而宣宗也不是建文帝那种不谙军事的软弱之人。不过区区几十天,在宣宗御驾亲征的军事打击下,汉王叛乱集团被彻底粉碎,汉王及全家被废为庶人,押往京师软禁,而从乱者被诛杀、发配、流放塞外,达数千人。(详见我文章回答:“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赵王得知二哥举兵后,还没来得及就此事表态,朝廷平定汉逆叛乱的消息就传到彰德。赵王祝贺朝廷平乱的贺表还没有发出,更加惊人的消息接踵而来:“当年在永乐年因为夺嫡而和自己结下梁子的文臣,在平定汉王,大出了当年恶气后,为了彻底报复,正在怂恿皇帝趁热打铁,自山东率平乱大军直接奔赴河南,顺便将赵藩也一并废除!”

就在赵王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宣宗的使者-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来到彰德,消除了他的忧虑。袁容奉宣宗之命,将诸臣要求擒拿赵王的奏章全部带来给朱高燧看,并要袁容传告:“先帝(仁宗)对于两个叔叔,关怀友爱之情,是天下人都在眼里的。现在汉王自绝于天,谋反作乱,我不敢赦免他。如今我只有王叔你一个亲叔了,你有没有反意,我是知道的。欲加之罪,我是不会做的。这也不符合先帝的仁爱之心。”

得知皇帝的意思后,朱高燧终于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之前的小心收敛,终于是得到了回报。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后怕。为了彻底消除侄子的猜忌,于是赵王主动上奏,将仅存的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等赵藩护卫统统上交朝廷,以后就做个安乐王就好。

宣宗见三叔如此识趣,于是也没有再找他麻烦,并将赵藩仪卫司返还,让赵王可以保留亲王的威仪。对于侄子的宽容大度,赵王赶紧上疏,叩谢天恩。

此后,赵王朱高燧在彰德低调行事,小心翼翼,终于保全了首领和全家,得以善终。

宣德六年(1431年),四十九岁的赵王朱高燧于彰德薨逝,朝廷赐谥号“简”,称“赵简王”。子朱瞻塙继承王位,延续赵藩传承,直至明末,历时二百一十九年。

而彰德赵藩,也是成祖之下,除帝系外唯一的一脉。朱高燧以后半生的改过,得以全身而退,惠及家族,比他那个一根筋的二哥,可算是强过万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高燧[明朝第一代赵王]
朱棣三个儿子,老大继承皇位,老二造反被杀,老三结局如何
一个善终的阴谋者:赵王朱高燧
明朝皇帝软弱无能,多亏他有一位好皇后,数次挽救明朝江山
历史绝不会重演 | 学术理论 - 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
朱棣哪两个儿子谋反了?他们结局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