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十一)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十一)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28条迄178)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胡希恕注:结胸者,为邪结于心下,甚则上及胸胁而下至少腹,按之则痛。病在里故关以下沉,而寸脉独浮者,以阳气隔于上,故寸脉应之浮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胡希恕注:藏结者,为邪结于藏,亦如结胸状,按之则痛。邪不于胃,故饮食如故;但里虚有寒,故时时下利。脉亦似结胸,寸脉浮,关以下沉,由于虚且寒,故复兼细紧。舌上虽白苔但不燥而滑,为少热多寒多湿之象。为难治者,谓藏结为难治之证,不是专就舌苔论也。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胡希恕注:藏结为纯阴证,故外无阳证。不往来寒热者,言外但寒无热也。阳证多烦,因属纯阴证,故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即指上条舌上白苔滑者,慎勿误为白苔有热而妄攻下也。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胡希恕注:病发于太阳,本宜汗之,而医反下之,则表邪乘虚而入里,结于心下因作结胸;病发于太阴,本宜温之,而医反下之,伤及脏气因作痞。阴证理无下法,故不以迟早论。若太阳转属阳明,本可议下,其所以成结胸者,只因表证未罢,而下之太早故也。

胡希恕按:以上四条,都是为结胸和藏结的异同发论,故此所谓痞,不是指泻心汤证的心下痞,乃是痞块的痞,即指藏结言者。试看泻心汤诸证,无一有误下阴证所致者,而后第167条复有:“有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的议论,可见痞即指胁下肿痞言,肝脾肿大或瘤肿等均属之,而且太阴病的提纲,亦有“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的论断,明明也是指的藏结,故注解如上。而《金鉴》谓发于阳者指太阳中风,发于阴者指太阳伤寒,但书中所出结胸证,多有误下伤寒而致者,而心下痞证,亦多有误下中风而致者,著者再无知,也不会自相矛盾如此,故此说明不可信。

131(续).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胡希恕注:结胸证,亦有延胸以上迫者,因使项背强急,如柔痉的为状,但此项背强为由于邪结心下,下其邪则结胸治,而项背强亦自和,下之宜大陷胸丸。

胡希恕按:柔痉为病名,即身体强几几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则为柔痉。本条所述,以病势缓而痛不剧,因以丸药缓下,而不用汤药急攻。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胡希恕方解:此较大陷胸汤多葶苈、杏仁,逐水更为有力,但大黄、芒硝由于用丸,服量颇小,且合蜜煎,攻实除热,则较缓弱,故此治结胸证,热实较轻、水结较甚,而不宜猛攻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大黄6克,葶苈子10克,杏仁10克,芒硝10克,甘遂末3克,蜂蜜30毫升

上六味,以水200毫升,煎100毫升,温顿服,大小便利下,止后服。如不利下,更服。

【冯世纶解读】分析方药组成和其适应证,大陷胸丸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胡希恕注: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为邪轻结浅之应,乃小陷胸汤证,故不可以大陷胸汤下之,下之利不止则死。

胡希恕按:脉浮大,解为表邪还在,下之虚其里,邪复内聚,正虚邪实,难于救治,故死,亦通。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胡希恕注:结胸证悉具者,即指心下至少腹无处不硬满且痛的意思。结胸为大证,法当速治,若待结胸证悉具,以至正不胜邪、其人烦躁不宁者,不下则死,下之亦必死。

胡希恕按:结胸为大证,大陷胸汤为峻药,不当用而用之,固可杀人,但当用而不用,亦足以误人性命。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胡希恕注: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则已非静象,为病欲传可知,浮则为风,谓脉浮为中风;数则为热,谓数脉为有热;动则为痛,谓动脉主痛;数则为虚,谓数脉亦主虚。今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已有转属阳明之势,而反恶寒者,则表还未解也,医不知先解表而反下之,因使表邪内陷乃复动数之脉为迟。正邪相搏于胸胁,故膈内拒痛;胃中因下而空虚,邪气因入而动膈,呼吸受阻则短气;热邪上犯则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者,即在表的津液亦随邪热同时内陷之谓两相结合,则为结胸证了,宜以大陷胸汤主之。若下后不为结胸,其人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则热不得越于外,而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行,如此湿热相瘀,必发黄。

胡希恕按:此承前之“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而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客气动膈,即指热邪。阳气内陷,即指津液,两相结合,乃成结胸。恐人不明并又提出黄疸,因二者均是水热的为患,即水与热结实者则为结胸,水与热只相瘀而不结实者则发黄疸。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胡希恕方解:重用芒硝、大黄攻实下热,复用甘遂以下水结,故治水热结于胸胁,而热实于里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大黄18克,芒硝18克,甘遂末3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煎大黄,200毫升,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二分之一,得大小便快利,止后服。

【冯世纶解读】对“膈内拒痛”。方有执谓拒,格拒也,言邪气入膈,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喻昌亦云:“膈中之气与外入之邪两相格斗,故为拒痛。”唐容川释之曰:胸膈间为正气往来之路,为邪所入,正气拒之,则为拒痛。” 今人所见的讲义,则把“膈内拒痛”讲成是“胸膈部疼痛拒按”,多为望文生义。李心机认为谓:“胸膈内支撑疼痛症状”,言之有理。

大陷胸汤治热实于里,其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六七日,常为病传于里的时期。结胸热实者,谓表证已罢,既结胸而里亦热实也。脉沉而紧,为热实于里之应;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为结胸的证具,以大陷胸汤主之。

胡希恕按:病传里为阳明病,若其人潜伏有湿和水的为患,亦常发作结胸证。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十余日,已热结于里转属阳明,而复往来寒热者,则柴胡证还未罢,此乃少阳阳明的并病,故宜与大柴胡汤;但结胸而不见往来寒热者,此不但热结于里,而亦为有水结在胸胁也。气不得旁通,故只头汗出也,此宜大陷胸汤主之。

胡希恕按:此述少阳转属阳明时,一方面热结于里,一方面水结胸胁,对于结胸证的阐明分外清楚,同时又示大柴胡汤证和结胸证的鉴别法。

上条的“结胸热实”,当亦有水结在胸胁,本条之“此为水结在胸胁也”,本为结胸无大热,但头汗出作解释,其实“热结在里”已说明在前,注家竟谓前者为热结胸,谓本条所述为水结胸,实误也。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胡希恕注:既重发其汗,而复下之,津液大量亡失,因使热内结,故不大便五六日,舌上干燥而渴,为里热盛。日晡所小有潮热,则里已实。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则结胸的为证悉具,以大陷胸汤主之。

胡希恕按:本条“日晡所小有潮热”,与上条的“无大热”,都是说明结胸证,与一般热结于里的阳明病有所不同。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胡希恕注:小结胸病,则所结面积不大,而正在心下,痛感亦较轻,按之乃痛,不按则不痛,所结的程度亦浅,故脉不沉紧而浮滑,以小陷胸汤主之。

胡希恕按:小结胸虽亦由于水热互结所致,但所结既轻而里又不实,故只以解凝除热逐饮等药物配合的小陷胸汤主之。若妄施大陷胸汤的猛攻,必致下利不止之祸。不过大陷胸汤证,若以小陷胸汤治之,亦足以误人于死,所谓证有重轻,方分大小者是也。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煎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胡希恕方解:栝蒌黄连解凝除热,半夏逐饮,故此治痰热内结、胸满、或喘闷、心下按之痛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黄连3克,清半夏15克,全栝蒌30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煎栝蒌,300毫升,去滓,诸药,煎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本方证应属阳明病证。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胡希恕注:《医宗金鉴》谓“四日复下之之字当是利字,上文利未止,岂有复下之理乎?细玩自知,是必传写之误”,此说甚是,故从之。

太阳病,才二三日,以胃有水饮,故不能卧,但欲起,而心下亦必结。脉微弱,即胃虚停饮之应。此本有寒分也,谓其人本有寒饮,今患太阳病,因有以上的为证意思。医不知其心下结为寒饮,而反下之,则必使表邪内陷与水饮相结而作结胸,结胸则利必止,若未止,四日复下利者,则以胃弱易动,而为协热利了。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胡希恕注:脉寸浮关以下沉为促。太阳病误下之,诊其脉促,若不结胸者,则邪未内陷,病仍在外易愈,故谓为此欲解也。

胡希恕按:误下太阳病,虽可致结胸,但并不必致结胸。结胸则脉促,但促脉亦不定是结胸,具体事实须具体分析,若片面看问题十有九多误,细玩文义,至此已足。以下以脉脉定证,不足为法,叔和以《脉经》眩世,或出其手,亦未可知,故置之。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胡希恕注:服文蛤散,当是文蛤汤之误,宜改之。潠之,即以水喷面。灌之,即以水浇身。肉上粟起,即皮肤起如小米大的疹状物,即俗所谓鸡皮疙瘩。

病在太阳,本当发汗解之,而医反以冷水潠之、或灌之。则表热为冷水所却,而不得汗以外越,故其人更烦。皮肤由于受冷水刺激,因而粟起。烦热不除,故意欲饮水,但胃中无热,故反不渴,与服文蛤汤除烦并治肉上粟起,服药后若烦热不解而渴若不止者,与五苓散。

胡希恕按:文蛤散见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篇,原文为“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本条“意欲饮水,反不渴者”自无与文蛤散的必要,尤其明谓“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显系不得汗出的烦躁证,与文蛤汤发汗解烦为是。文蛤汤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原文为“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豈有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复用文蛤汤发汗的道理,其为文蛤散之误甚明。可见《伤寒论》的文蛤汤误为文蛤散,《金匮要略》的文蛤散,误为文蛤汤也。想是传抄之误,宜改之。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去节)、甘草()、生姜(切)各三两,石膏(碎,锦裹)五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胡希恕方解:此与大青龙汤只文蛤与桂枝一味之差,故主治亦略似。不过无桂枝,麻黄的用量也少,故发汗的力量较弱,以有文蛤,故解烦渴作用较强,余则大同小异。

【冯世纶推荐处方】文哈15克,麻黄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生石膏45克,杏仁10克,大枣4

上七味,以凉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见微汗。

【冯世纶解读】能看出文蛤散为文蛤汤之误,突显了胡希恕老师对条文的仔细研究、对六经、方证的正确认识。尤其把本方证与大青龙汤方证对照,则更便于理解本条文,也可知本方证应属于太阳阳明合病证。

141(续).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胡希恕注:寒实结胸者,为寒痰盘据于胸膈所致。寒实纯阴,故无热证,可与三物白散,以下寒实。

胡希恕按:“与三物小陷胸汤,”当是“与三物白散”之误,因小陷胸汤治热不治寒,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如何可与小陷胸汤?其中必有错简。又此与上条原为一条,玩其文义前后文不相属,故分为二条解之。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贝母三分。

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胡希恕方解:巴豆为峻烈的温性泄下药,伍以排痰的桔梗、贝母,故治痰涎盘结于胸膈,而为寒实结胸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桔梗10克,巴豆霜3克,贝母10克。

上三味,先把桔梗、贝母为细面,加入巴豆霜研匀,每次取3克许,温开水送服,大便泻下止后服。不下,服热粥一杯。利不止,服冷粥一杯。

【冯世纶解读】寒实在里无热,治主用温性巴豆,故本方证当属太阴里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阳变证—(六)结胸、脏结及类证
结胸证解析:太阳出入心下而致病
外台秘要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47)
《伤寒论》----张仲景(128!140)
(19)大陷胸汤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