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上篇) 在《<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六经—太阳病)》里,我们从解剖的角度,讲解了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与太阳病形...

在《<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六经—太阳病)》里,我们从解剖的角度,讲解了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与太阳病形成之间的具体关系;并对循行路径中的不同邪气位置,不同的症状表现,所采用的方剂做了汇总梳理;

《伤寒论》中其他六经的病症,我们都做了一些具体的学习,由于《伤寒论》太阳病的篇幅最长,分成了上中下三篇,条文最多达到178条之多;六经的各种变化病症,也大多数集中在太阳病这个篇章里,因此内容也非常多,我们没有来得及逐条学习;

《伤寒论》,我们即使用,高屋建瓴、大道至简,这样的词汇都难以形容:

(1) 用六经来辨病,如庖丁解牛、豁然开朗,任何疑难杂症,只有我们学不到位,没有它治不了的,胃气肾气枯竭的除外;

(2) 方剂条文,药物搭配,简直是精妙绝伦、药简力专;炎黄子孙这么多名人高士,花一辈子都还学不通透,仲景先师和古人前辈,居然能300多条逐一精炼写出来;

所以,在实践中,要辩证更加准确的话,我们还是有必要逐一学习一下各条条文;多数号称中医医生,但囫囵吞枣、掌握不深刻,治病的时候效果自然就不好了;不是仲景先师《伤寒论》这个老师不行,而是我们作为后辈子孙,学得不够造成的。

今天我们先看看【太阳病】上篇的条文:

一、《伤寒论》太阳病,第1-11条

这几条,主要是讲太阳病的主要总纲、特征和分类: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按:

这是太阳病的总纲;

人体内部没有邪气,仅仅外部邪气侵犯身体皮肤表层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太阳病;

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顶,到后脑,沿脊椎两侧下行,双腿后侧,经过腘窝,到脚外侧,到小脚趾,这个路线,是背上阳气旺盛的路线,抵御最外层的邪气入侵;

所以会出现脉浮、头项强痛;

邪气入侵体表,体表皮肤层正气虚损,所以会感到发冷、怕风等感觉;

这怕冷是一种感觉,并不是皮肤的实际温度,有可能皮肤摸上去正在发烧,身体还是感觉怕冷的;

一次在医院,听见一个护士在责骂一个妈妈:小孩发烧了,衣服还包裹那么严?!

这个其实要看情况,如果小孩发高烧39-40度,皮肤肌肉蒸蒸发热,甚至说胡话,这是体内有热邪,在阳明和少阳了,不应该穿太多;可能有稍微有点怕冷怕风,但不会很严重,同时手心脚心发烫;阳明病的篇章里,我们有详细讲;

如果小孩发烧,同时冷得很没有汗,或有点汗怕风也很严重,这时邪气是在皮肤表层,而且是寒邪为主,应该要多穿点衣服;这种属于太阳病风寒,发烧一般不会特别高,38-39度为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2条,讲太阳病的分类了,具体区别;

中风,是太阳病的桂枝汤证,寒凉风邪入侵了皮肤,还进入了皮肤下的腠理这一层,正气抵抗力不从心了;自汗出、恶风、脉浮缓;实践中不一定发热,但恶风的很多,多用桂枝;有自汗出的加白芍敛汗,没有自汗出的不加白芍;

汗出恶风严重的,可以用玉屏风散(汤),白术15克黄芪12防风3,注意比例别错;

伤寒,是狭义的风寒感冒的意思,跟本书书名《伤寒论》的伤寒不是一个意思,寒凉邪气入侵了皮肤,但是没有进入腠理层,正气抵抗的力量还比较强;出现了恶寒,气血壅滞而体痛、左右两脉,或者寸脉到尺脉,脉阴阳俱紧;

呕逆,是因为脾胃的气血都集中到皮肤表层去了,留在脾胃的气血减少,没法消化原来吃的大流量食物了,所以呕逆;有些人跑步会吐,也是这个类似的原因;这也是生病了,要吃清淡才好得快的原因;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按:

这里的4、5、6、8四条,主要是讲太阳病的邪气进一步向里,进入到阳明层(胃肠)之后,阳明病的症状;

阳明层(胃肠)的气血非常丰富,对抗邪气的能力也最强,即使是寒邪进来,也是要发阳明热证为主的(详细见阳明病的文章);

温病,这里指热性的病症,不是人传人的那种【瘟病】,瘟病是温热病的一个类别;实际是太阳病变阳明病了;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这几句,实际已经是属于阳明病了,当然不能再去发汗、不能下、不能被火;应该考虑用阳明热证的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了;

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按:

这条简单阐述了太阳病和阳明病的区别,在阳明病篇章里,更多条文讲了更详细的区别;

想穿衣服,说明是身体里面冷,外面皮肤热也是假象,属于太阳或少阴层面的病症了;

想脱衣服,说明是身体里面热,属于阳明层面的病症,外面皮肤发凉也有可能,因为外层皮肤气血不足了;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按:

发热恶寒,发于阳,可以理解为人气血比较充足,抗邪能力强,虽然恶寒,但有能量发热;

这个属于太阳病,麻黄汤证,或者桂枝汤证了;

无热恶寒,发于阴,可以理解为人气血比较虚弱,抗邪能力弱,虽然恶寒,但没能力发热;

这个可能就属于少阴病,要用附子温阳了;

几句关于自愈的时间的描述,包括欲解时,网上的描述很多;

我们实践中,体会还不深刻,时间不明显、对不上,暂时存疑;有些桂枝汤证,会绵延几十年都不会自愈,但只要中药一用对,1-2天患者马上就大幅好转;其他六经病症也是类似,有效与否的关键是,能否判断准确;

或者《伤寒论》还有一些我们还不能理解的气机走行机制,仲景先师也没有明说,我们先放着,以后再实践中继续思考。

二、《伤寒论》太阳病,第12-20条

这几条,讲桂枝汤的适应症、兼证和禁忌症了

1) 桂枝汤的适应症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按: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阳浮,是正气还算充足,有能力发热来对抗腠理层的邪气;阴弱,是血虚、血热了,所以汗自出;脉浮,脉按上去比较浮;阴弱,重按脉又有点弱,阴血有点亏损了;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头痛,发热,鼻鸣,都是表层皮肤腠理有寒邪了;

汗自出,汗是血之余,血有点虚热了,汗自出;

干呕,是太阴脾经的气血不足,太阴病有了,气血受到体内寒湿的牵制,才会加重表层皮肤腠理的太阳病,所以干呕;详细可以看太阴病文章;

2) 桂枝汤的兼证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

桂枝汤证,还有项背强几几,脖子或腰背的脊椎转动不灵活了,是邪气深入到关节,兼有邪气开始深入阳明层了,用葛根,这个很常用;如果邪气深入阳明,且有明显的瘀热了,用生石膏(不加寒凉的知母);

脖子后的大椎穴,也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所以葛根这里也透阳明的邪气;

桂枝汤证,还有喘,是兼有太阴脾经寒湿,水湿入太阴肺经了,用厚朴燥湿祛湿,用杏仁轻宣肺气,同时有润肺通大肠的作用,避免厚朴太燥伤津;实际如果太阴脾经的水湿比较重的话,先不加杏仁,避免助水湿;

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说明发汗太过,汗出不止正在亡阳了;兼有少阴肾阳亏损;

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小便都少了,四肢屈伸困难,筋络微急,体内津液严重缺乏;

用附子温阳,桂枝温通腠理气血治恶风,白芍收敛汗液,加柔润肝经胆经,解决筋络微急;

3) 桂枝汤证的禁忌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識④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按:

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可能就是麻黄汤证,要解表发汗了;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喝酒比较多的人,脾胃本来就湿热比较重,桂枝汤里的桂枝、大枣、甘草,都比较温热,自然不适合;

这种酒客,应该考虑为阳明湿热(湿略重),两方面用药,一是微温祛湿,用少量的平胃散,二是用葛根清凉透热,透阳明瘀热;酒湿热重的加枳椇子;

服桂枝汤吐,桂枝汤温热,喝了吐,说明脾胃里面本来就湿热,那么湿热加湿热,可能就导致胃热加大,胃出血,吐脓血了;

书上没有治法,我们试试,应该定位在偏里证、热证,属于阳明湿热加呕逆加吐血,清热祛湿用黄芩黄连、降呕逆加代赭石、出血用阿胶,加炙甘草缓和寒凉,属于个人思考仅供参考。

三、《伤寒论》太阳病,第21-30条

这几条讲太阳病误治之后的变证

1) 太阳病,错用下法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用了寒凉的下法,太阴脾经的气血就很虚弱了;

如果能气上冲,说明下的寒凉不是很重,向上升发的正气还算强,有冲破寒凉阻碍的动力,脉应该还是浮缓的,可以用桂枝汤;

如果没有这种动力了,就属于太阴病的虚寒证,脉不浮缓,较为沉弱,不能用桂枝汤了;

脉促胸满,错用下法,寒凉在胸口凝结,阻碍了气机的升发,表现出脉促,寸脉突突向上拱,胸口胀满的症状,就要减少白芍的寒凉下柔肝经胆经,增加桂枝向上温通气血的能力,所以用桂枝去芍药汤;

2)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兼证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宋本】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本】25、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按: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

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痒,是邪气在皮肤层,郁闭不深不重,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疟,是忽冷忽热,对半开,一天2次;邪气深入腠理了,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也是忽冷忽热,但是是热多寒少,邪气深入腠理,而且有了郁热,用

桂枝汤二、麻黄汤一,还加了生石膏清凉透瘀热,变成了桂枝二越婢一汤;

3) 误服用桂枝汤后的变证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

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是麻黄桂枝各半汤证,错误判断为桂枝汤证;

由于麻黄汤证,还是比较轻,用针刺风池、风府,透出皮肤表层,即足太阳膀胱经的邪气,就可以再用桂枝汤了;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

虽然总体是桂枝汤证,实际邪气已经有入侵阳明层的状态,应该用桂枝汤加生石膏,或加葛根,轻透阳明邪气;

错误使用桂枝汤后,变成了纯阳明证,且大烦渴不解,用白虎加人参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按:

这条大部分注解书,包括个别大佬,都认为条文有错误,不应该【去桂】应该【去芍】;实际是大家没看懂原文(冯世纶、刘渡舟也认为原文没错);

本条的核心是里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心下水循环障碍,阻碍了足太阳膀胱经的水循环路径,所以关键在于去水,从里解,不能用桂枝发表;

至于“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这个表证,其原理在里,在水湿淤堵,不是表证了,所以不能用桂枝;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水湿瘀堵胸口;

用芍药柔肝经胆经,针对心下满,疏解微痛;

个人认为有点少阳郁结了,其实可以再加柴胡,白芍本身也是针对胆经的;

小便不利,有水循环故障,用白术茯苓运化脾经清除水湿。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按:

这29条讲治法,30条讲做疑问解释;

证象阳旦,症状和脉象有点象太阳病,脉浮,可能不是缓,是略数、略虚、反弹力不足,加上“自汗出,小便数”有点亡阳了,应该用附子;

加“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津液虚损,筋脉阴血不足了;再加脉浮,应该是太阴病的桂枝汤证;

正确的治法是桂枝汤加附子;

但错误使用桂枝汤后,“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说明既有亡阳,又阴虚津液虚;

治法先恢复阳,用甘草干姜汤;

如果阳恢复之后,阴液恢复较慢,后用芍药甘草汤;

如果用甘草干姜汤之后,阳更亢盛,阴液更缺,“胃气不和,谵语”,变成阳明实证,大便轻度阻塞的热证了,用调胃承气汤,清除大肠的热证,也同时恢复人体的体液津液;

如果最开始不是用桂枝汤,而是用类似麻黄汤,重发汗、烧针之类,导致亡阳更加严重的,甘草干姜汤就不够力度了,再加附子,变成用四逆汤。

然后再根据阳气的恢复情况,用芍药甘草汤之类,恢复阴血,柔润肝经胆经的筋脉。

这里我们要领会到

如果大汗+小便数,很容易造成亡阳,要先恢复阳,用甘草干姜汤,更严重的用四逆汤复阳;

复阳之后,紧接着恢复阴血、柔筋,用芍药甘草汤;口渴的可以考虑人参生脉饮;

好,以上是《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共30条条文

主要讲了

① 太阳病的总纲、特征和分类;

② 太阳病的桂枝汤的适应症、兼证和禁忌;

③ 太阳病的误下后的治法、麻黄桂枝汤的兼证、误服桂枝汤证后的变证。

下期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的条文。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35,36条
柴胡系方剂(2)柴胡桂枝汤
经方临证指南11-20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3条
伤寒论读书笔记[1]
《伤寒论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