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謇与乡贤的交往

  周至硕

  张謇青少年时代,父母十分关注他的交游,张謇在《金太夫人行述》里有这样的记述:“吾母善知人,凡詧、謇交游,必问其行与习。有某若某,戒勿与亲。谓是浮薄,终败行检,后悉如母言”。因此,张謇一生亲贤远佞,独善其身。他在故里常乐一乡结交、往来的人皆为贤能仁义之士。

  张謇从同治十二年(1873)21岁起始有日记,日记中最早出现的同乡是徐云锦(字石渔,1014-1891),道光庚戌恩科贡生,教谕候选,是张謇的问业老师。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光绪八年(1869)中记曰:“仍从学于西亭,颇苦籍事索酬之应付。时而归,并以文质里中徐石渔先生(云锦)。”张謇与徐先生住宅南北相距两华里而已,在今常乐镇颐生村境内,虽然徐先生年长39岁,但十分赏识少年张謇。张謇撰写的《徐先生墓志铭》中回忆初识徐先生云:“謇方十五六岁时,父命谒先生。先生与之剧谈,大喜,逢人称张氏有子。”张謇拜徐云锦为问业老师后交往十分频繁,或“诣石渔师谈”,或“迓石师来”,或“留饮”或“招饮”,还有“酬应”。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八日,张謇为徐先生撰联:“大儿文举,小儿德祖;古事仲舒,今事崔琳。”赞美先生品学高,堪称师。同时赞美他的儿子卓然不凡。徐先生七十岁时,张謇赠予寿匾祝贺。

  光绪十八年(1892)正月初四张謇“知石渔师凶问,即往省视。师年七十有八,生平和厚介洁,为一乡之望。”二月初四,张謇遵父命,作挽联:“高居却聘,笃老传经,伟兹海澨耆英,有子七人能继美;种树书成,看花约在,愁绝草堂风雨,先春三日为招魂。”并为先生题主、作墓志。

  张謇青少年时代的日记中,记录他与驾鳌、烟锄、烟丈、兆鹏、扶九、少牧的交往特别多,有互访聚会、有同游共事,有切磋诗文,常常形影不离。其实,这些名字涉及的是兄弟两人:秦驾鳌(字烟锄-1901),秦兆鹏(字扶九、少牧1844-1893),家住张謇扶海垞北一里许(今常乐镇颐生村)。

  秦驾鳌是同治年间禀生(一等秀才,国家按月发给一定的粮食),张謇与他私交甚密。《啬翁自订年谱》记载,清同治七年(1868):“识海门秦烟锄(驾鳌)、刘馥畴(逢吉)、张子冲(云抟)、黄香山(锡龄)。张、黄长于余,秦、刘长且十年以上,秦又父执也,与为友。”秦驾鳌是张謇父亲的朋友,因此他常称秦驾鳌谓“烟丈”,张謇与秦驾鳌可谓忘年交。张謇年少时候,只要遇到困难就会有秦驾鳌、秦兆鹏兄弟出现。张謇16岁考中秀才,便身陷“冒籍风波”,被押于如皋学宫达3个月之久。其间,秦驾鳌与王汝骐、赵彭渊、徐云锦、刘逢吉等一起多方营救。后来“冒籍风波”虽然平息,但张謇一家因此家徒四壁,濒临破产,诸事不顺。张謇在光绪元年(1875)十二月十六日的日记中记曰:“父亲为桥事各款不济,而代垫者已如黄金入橐矣。焦灼异常,无以解忧。”这里记述的是张氏父子要为常乐镇倡捐募款建造石桥(即丹凤桥),但进展缓慢。二十一日,“烟锄来,为父亲张罗桥事”。二十七日“烟锄来,所以谋偿负者……”张謇因“冒籍风波”负债千金,年关将至,秦驾鳌为张謇张罗还债过年。光绪九年(1884),通海一带欠收,四甲坝聚集灾民数千之多。但是“有司漠然”,张謇“与烟丈议发赈”。秦驾鳌还参与复建海门溥善堂等地方公益事业。

  光绪二十年(1894),张謇高中状元,他把这个喜讯告诉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其中之一是秦驾鳌。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三十日秦驾鳌中风而死。张謇闻讯十分悲痛,作挽联悼念:“是再世交亲,风义肫然,最难忘童岁声名,壮年忧患;止两旬小别,人天旷绝,更谁与绸缪井里,跌宕尊罍”。张謇还为秦驾鳌神位题主,三年后参加他的安葬仪式。

  张謇与秦驾鳌的弟弟秦兆鹏也是至交好友。秦兆鹏是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授教谕职,任海门县董。张謇在江宁发审局作孙云锦幕宾时,“孙先生于余逢人游扬,颇遭同辈之忌,讽刺或见词色,余不欲以新间旧。”于是“借住惜阴书院肄业避之,荐海门秦少牧(兆鹏)为代”。不久秦兆鹏乡试中举,张謇“为少牧喜,亦自喜焉”。光绪三年(1877),秦兆鹏协助张謇为常乐镇南湾义士杨梅汀平反冤狱,革除地方弊政。

  光绪十六年(1890)张謇与秦兆鹏等人赴京参加会试,秦于途中得急病,未试及返,五月初二,卒于途中,年四十九。张謇等人护送秦兆鹏遗体至常乐秦宅。

  同年十二月初五,张謇为秦兆鹏撰写《侯选教谕秦扶九墓铭》,铭文称颂“秦之望,淮海先。迨君世,知几传,曾王父,崇明迁,茂潜德,滂洋延……” 

  张謇对秦兆鹏及其祖辈如此之高的评价是有缘由的。秦驾鳌、秦兆鹏父亲秦蔼村曾任海门县董,一生致力家乡文化教育事业,推动乡里好书尚德之风。祖父秦一鸣(字于岗,号江南)曾任海门县董,潜心地方事业,清嘉庆十四年(1809)海门厅同知刘平骄创建师山书院,秦一鸣主持营建,历时三年落成。《光绪海门厅志》记载了沈之瑾(师山书院院长)的《师山书院记》曰“……地不盈十亩,而寻丈中俨有不尽之观,盖当日良工心苦如此。”为资助书院教学,秦一鸣捐献沙田三十万步为生员膏火之资。曾祖秦灿廷曾与刘天若、赵镕成等出资在常乐镇东首创建关帝庙,推进常乐初期市政建设。

  张秦两家的情谊还传递到他们的子孙辈,张謇和秦兆鹏之子秦雨人也是志同道合,交谊深厚。秦雨人,前清优附生,民国时当选为国会议员,一生清正廉洁,乐善好施。光绪三十二年间,海门连遭暴雨,灾情严重,秦雨人积极配合张謇慷慨解囊赈灾救民。面对不法奸商大发国难财,秦雨人倾其所有做平粜(即以高价收粮,再平价售予灾民),救助灾民。在张謇人格魅力的感召下,秦雨人任东一区总董三十余年间,政声卓著,地方戴德。时任江苏省省长韩国钧题写“端介”匾额给予表彰。

  张謇在青春年少时代与常乐镇庵宝村的龚世清(字绍康1847-1916)就有很多交往。光绪二年(1876)正月初五张謇日记曰:“绍康来,晓芙来……”同年二月初八日记曰:“偕绍康往茅家镇,晤周家禄、黄君俭、薰南……”同年三月二十三日记曰:“偕沈叔英、张詧访龚绍康等”。由张謇日记看,张、龚两人年轻时的交往很频繁。光绪十三年(1887),孙云锦任职河南开封府,再度邀请张謇入幕,此时的张謇已经中举。张謇在河南开封的时间较短,但与龚世清几度会晤(龚时任花县知县),他乡遇故人,张謇有日记云:“施祖望、龚绍康等邀观剧”等等。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张謇提出并实践“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推行地方自治。龚世清积极呼应,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与改办海门师山书院为中西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私立启秀小学。该校是麒麟中学的前身。民国元年(1912),海门废厅设县,龚世清被地方自治会选举为首位民政长,兼任县农会会长。

  张謇青年时期与麒麟镇(今常乐镇麒北村)的沈之瑾(字仲瑜,1833-1903)交往很多。沈之瑾是恩贡生,年长张謇20年,张謇自清同治十二年(1873)始有日记,这年的十二月十四日,张謇记曰:“至海,同少田、仲瑜谈。” 这年年底,张謇的恩师孙云锦调往江宁发审局,邀请张謇担任发审局书记(即秘书),张謇从此开始历时10年的游幕生涯。临行前,张謇和恩师赵彭渊(字养怡,号菊泉,1806-1882)以及一群文学切磋、道义箴规的同学好友告别,沈之瑾是其中之一。他们都是无锡人海门训导赵彭渊的学生。张謇于同治十年(1871)进入师山书院师从赵彭渊三年,赵师关怀备至,张謇视其严师慈父。

  沈之瑾曾祖父沈廷楹(字大成,号省斋,1741-1813)是麒麟镇创始人,监生,乐善好施,沈之瑾继承祖辈遗风。光绪十年(1882),沈之瑾就任师山书院院长,其时的师山书院创办了80来年,已经很破败。他与书院的有识之士以裁汰衙门报销等浮费修缮书院,并于光绪十二年春撰写《师山书院记》,记述书院的创建历史、规模环境和修葺情况。此文收入《光绪海门厅志》。

  光绪二十七年(1902)张謇为报赵彭渊先生的恩德,与沈之瑾等商议在海门师山书院建造赵亭,以寄托对恩师的感激和纪念。赵亭的碑文中也记述了这个情节:“比与周彦升、沈仲瑜诸君集议,建亭子于学舍之后,画像刻石,以志遗爱。”

  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初八,沈之瑾去世,张謇“至四甲,而麒麟镇,为沈仲瑜题主。” 张謇为沈之瑾撰写挽联:“长逝若知几,沧海横流悲马厩;旧游宁可续,寒风萧瑟过鸥波。”联语中的鸥波,指沈之瑾在海门茅家镇的住所小鸥波馆,与师山书院隔水相望。

  常乐镇长春村晚清时期有位名人名叫张云梯(字如峰1845-1914),曾任清朝议大夫。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时,张云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张謇在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十一日日记中有记载:“与磐硕、彭阆书、宋声扬同由吕四之牛壅涂、二补、三补至海境之卑长春各荡,巡历一周,氐张如峰处(东兴镇)。通海之滨可垦之地千顷,合二千五百万步……”次月二十五日:“江知源(岷)、章静轩(亮元)、洪俊卿(杰)来,为测量海滩。”二十七日:“与磐石讯、如峰讯,托照料知源等测画舆图。” 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历时10年获得成功,在这10年里,张云梯等人协助张謇考察海滩,勘查地界,处理地权纠纷,筹划公司屋基、堤岸工程,立下汗马功劳。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四日,张謇在日记中写道:“视如峰病。开垦牧之兆者,磐石、如峰二人,三补事全功告成而磐硕大去,今兵田事成,通海定界,而如峰病甚,于垦地固大幸也。” 

  民国三年(1914),张云梯辞世,五月十七日,张謇撰写挽联:“助我从麻姑方平求田,编垦牧史,并思磐硕;继公有法护僧弥肯构,论门户计,益哀子冲。” 子冲(?-1891)即张云抟,子冲是其字,张云梯的堂兄。两年后的六月十三日,张謇“写张如峰墓志。”

  在通海垦牧公司围海造田这项浩大工程中,张謇把张云梯视为左臂右膀,一大功臣。

  张謇与张云梯的儿子张佐虞(1873-1932,字树典)交游甚密,张佐虞秀才出身,很受张謇器重,他从日本东京警察学校毕业回国后,被张謇聘任为南通警察学校校长。

  张佐虞著有《违警律讲义》一书,张謇为之作序,评述讲义“阐发体用之所在,证合世界立法之文明,其言皆律义之要旨,可行于社会。不仅根据法理补条文之未备,可以辅警律之适用而己。书此以嘉之。”

  民国元年(1912)张佐虞任海门议事会议长,民国二年任海门县路二处处长、款产处处长。民国七年起投身实业,历任如皋大赉盐垦公司、东台通遂盐垦公司、通海垦牧公司经理。民国十年 任江苏省参议员。其间主持绘制海门全县详细地图,为海门的水利、交通、垦牧等事业作出不少贡献。

  张謇与张佐虞私交甚笃。民国五年(1916),张謇为张佐虞祖父张诚斋撰写像赞,张謇记曰:丈,树典之祖父,余年二十许时恒见之。长仅中人,貌朴质若老农,重然诺,语简略,无高声。与人处,意煦煦而和……树典属以丈遗像请为赞。赞曰:“其貌惇惇,其言温温,其行恂恂。昔吾耳目之所接,而今犹睹其真……”

  为庆贺张謇70岁生日,张佐虞与刘伟(张謇学生)等150多人联名献颂,篇末语曰:宗侄张树贤、张树典顿首敬祝。

  张謇逝世后,张佐虞撰写挽联有二,联一:“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富教隆治术,道宗孔圣;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盐垦接长堤,志继范公。”联语把张謇的形象描绘得真切而丰满。联二:“氏同宗,居同乡,两世实业劻襄,视如犹子;叔训慎,父训信,此后教言指授,只赖退公。” (退公指张謇三哥张詧)联语中张佐虞深切而幽远地抒发了内心的感激与哀思。

  长兴镇沈煊(字晓芙,?-1921)也是张謇交往半个世纪的好朋友。虽然他一生没有进学,但张謇敬重他的人品,与之为盟,交情很深,从张謇同治十一年(1873)九月初九的日记可见一斑:“晓芙来,两月之别,彼此以事未鬯(同“畅”)叙,林叶竞落,茶烟积阴,匆遽分襟,恨何如也。”沈煊经常与乡里闻达刘馥畴(字逢吉,?-1888)、张云抟等张謇最早认识的同乡朋友互访聚会、信函来往,关系密切。他们与张謇一起热心公益慈善,参与赈灾,筹建社仓,或协助张謇开创垦牧事业。他们三人都年长张謇,也都先于张謇辞世,张謇都去吊唁或题主、撰写挽联,表达深切哀思。张謇挽张云抟联语云:“年来怆绝知交,公干元瑜,一时俱逝;此后于何闻过,州平伟度,未见其人。”可见张云抟是张謇谏诤不违的朋友。沈晓芙1921年逝世,张謇撰写挽联:“五十年布衣昆弟之交,绿鬓凄其都白发;一千里泽国巡行而返,逸民逝矣剩劳人。”

  孟子云: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张謇是他那个时代的杰出善士,他团结乡里有识之士为教化一乡所作出的努力,是值得后人深切缅怀,认真思索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会双水镇发现清惇信书院旧匾额
汤寿潜与袁树勋
挽联(三)悼海门张謇研究会会长高广丰仙逝
【郁氏文化】老丁书法为人忙(文/张垣)
​张载家族文化史探析*张波
旧诗新说:一百二十八、东西两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