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代传承的常乐慈善文化

世代传承的常乐慈善文化(一)

周至硕/   秦培鑫/


 

 

有关史料文献记载,常乐镇形成至今的300年时间里,热衷于公益慈善的乡贤辈出,他们为地方事业作出的贡献及其影响,感召一方百姓,乐善好施,世代传承。

 

先民垂范  乡贤辈出

 

张謇纪念馆庭院里的《张公故里祠堂记》石碑上有一段文字介绍了常乐镇关帝庙的兴建过程:“长乐之有关帝庙,创自清乾隆三十七年,伟五世祖妣之外家赵氏有讳成者,资东市基地若干亩,五世伯祖考天若公暨秦灿廷先辈力成之,他或间有办理将者,仅九楹。四十二年僧昌叶募建前厅,号称正殿,并左右亦九楹。嘉庆二年,伯高祖蕴刚公,以花厘建台门,沈成章先辈醵资建耳楼、缭坦、道,规抚乃备……”这段碑文记述了乾隆三十七(1772)年常乐镇先民赵成在兴建关帝庙时捐献庙基,刘天若、秦灿廷等人捐助资金建成后殿。五年后,昌叶和尚募捐得善款建成前厅,即正殿。以后又有刘蕴刚、沈成章等人捐资建造山门、围墙、道路等附属设施。在那个时代,庙宇是传播社会文明的主要平台,出资兴庙是一大善举。碑文中提到的刘、秦、沈、倪等人都是常乐镇早期居民,他们为后人树立了好榜样。

捐资兴建常乐镇关帝庙的秦灿廷之子秦一鸣(字于岗,号南江)继承父志任海门县董,潜心地方事业,捐资集款修缮常乐镇关帝庙,协建殁礼乡贤祠和长兴镇关帝庙。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海门厅同知刘平骄创建师山师院(海门中学前身),秦一鸣主持营建,并“捐助书院学田三十二万步为生员膏火之资”(民国成立后县教育局接管,即二匡仓),支持地方兴办教育事业。晚年他与黄懋(秦一鸣妹夫,师山书院讲席)等人在家乡成立“七子吟社”,这个文学社团为整个海门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过突出的成绩。光绪甲午举人,常乐人徐孚吉在《常乐里宅记》中对“七子吟社”的活动有这样一段描述:“至于春秋佳日,藏修息游,诸老先生或盘餮壶觞,携徒命俦,均会文于里之社,赏析精华,甄探良莠,劝后进,奖孤学。褒衣峨冠,撰杖都讲,切磋久之,从容而散,令人想见齐鲁之风。”海门厅丞为了表彰秦一鸣对地方事业作出的贡献,赠于“耆年硕德”匾额。

秦一鸣之子秦继承祖一辈父一辈的志向,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资助培养贫困有志青年,鼓励他们好思进取。他与表兄黄旭(字庆符,号晴谷,黄懋之子,曾任师山书院院长)一起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身先示范、奔赴呼吁,积极勉励后人读书明理,行善积德,曾有不少楹联传世,如:“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物以静者寿,人以德乃昌。”等等。

对于秦氏一家数代为地方事业作出的贡献,张謇在《候选教谕秦扶九墓铭》的开篇写道:“秦之望,淮海先,迨君世,知几传,曾王父,崇明迁,藏潜德,滂洋延……”

一生追求积德累仁的乡贤在常乐镇历史上还有很多。

张謇在光绪元年(1875) 十一月三十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与子青谈下沙饥民事,思有以拯之,乃谋与少田、馥畴谈。先是石一泉来,余曾露其意,比一泉返,与树亭丈、子青言,则二君慨然助百石之粮,来谋与余,培兄亦欣然愿质衣从事,堂上颇喜。”《日记》中提及的“树亭丈、子青”是张謇的同乡施树亭和杨安震,他们两人慷慨解囊,捐粮百石,资助下沙饥荒。

光绪十年(1884)正月二十,张謇在《日记》中记载:“闻四甲颇有乏食之民,结队以索饷,多至数千人,有司漠然,可危也!与烟丈议发赈。”二十三日:“与小石、霞如讯,乞贷,将以为平粜资也。”二月十七日:“霞如、小石丈讯,并见借赈款四百金,高义卓然,可感可诵。彼梦梦者不且愧死哉!”三月二十六日:“属梅汀诣上海购米平粜。”四月二日:“上海米回”……这几段日记内容记述的是1884年,四甲一带数千饥民结队索食,地方官同无动于衷,张謇与秦驾鳌(秦村之子,同治禀生)商议发赈以救饥民。这段时间,张謇等人为之累月奔波,结果,万霞如、龚小石应诺借银400两,“将以为平粜之资”。张謇在日记中还写道,乡贤的义举,“让梦梦者(指地方官)不且愧死哉!”

那个时代的常乐镇,为地方公益慈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过世后,被列入“殁礼乡贤祠”。常乐镇的关帝庙里还设有观泽堂,《张公故里祠堂记》中对观泽堂的祭祀情况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祀曾文正、曾忠襄、沈文肃、通州牧孙公、厅丞徐公、桂公诸名之有惠政于海门者。并刘、秦、赵、戴、徐诸乡贤。”

褒扬行善积德,激发正能量是常乐慈善文化得以传承弘扬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代传承的常乐慈善文化(二)

 

慈善巨星  仁爱天下

 

纵观中国历史,张謇无疑是一颗炳耀中华的慈善巨星, 这颗巨星从常乐镇升起是与乡土慈善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的。

常乐镇历代乡贤的义举,使这方土地乐善好施蔚然成风。张謇一家就有这样的传统美德。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清咸丰六年(1856)的条陈中写道:“通海大旱,蝗自北至,作风雨声,辄蔽天日,落地积厚二三寸,户外皆满。先君先母指谓此害人物。饥民满道,见袖饼啮者辄攫。先母杂蚕豆作饭。见乞者辍箸予之;余时能俯槛拾棒击蝗矣。”

《年谱》记叙的是张謇四岁时的情景,荒灾岁月张家只能吃蚕豆杂粮饭,然而张謇母亲见了上门乞讨者,停下筷子,自己不吃,施舍给上门乞讨的难民。这是张謇母亲——一位平民妇女给儿子上的慈善教育第一课。其教育效果是张謇“俯槛拾棒击蝗”。张謇母亲金太夫人的言传身教,始终不渝,她的临终嘱咐更是感人至深。光绪五年(1879) 十一月十八日,金太夫人病故,之前一天,她告诫病床前的张謇说:“病殆不起,善事汝父;大舅家累重,须看顾;有钱须还债,穷苦人须周济,不必待有余……”在家有债务的情况下,金太夫人教导儿子要关爱他人,特别是周济穷人“不必待有余”。境界之高也是值得今天社会大力赞颂和倡导的。

张謇父亲张彭年热衷修桥补路的情结对张謇的影响与教育也是十分深刻的。光绪元年张謇的“冒籍风波”虽然已经平息,但是这场风波使张家一贫如洗,濒临破产。然而张彭年为乡里做好事的热情不减。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清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的条陈中记载:“叔兄与里中诸友商办下沙赈灾,先君质衣为助,并倡捐建长乐市石桥。”光绪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张謇在日记中写道:“父亲为桥事各款不济,而代垫者已如黄金入橐矣。焦灼异常,无以解忧。”十二月二十四日又记:“得烟锄海门信,知石桥厘款尚在子虚。”关于张彭年倡捐建桥的结果,张謇在《记造桥和尚》中写道:“……和尚诚实,以是凡成一桥,价平而费省,他人造桥者,亦展转托和尚,由是造桥和尚之名闻江南北,前后数年成数十桥。清光绪元年,先君子治侨所常乐镇石桥,庀材鸠工,赖和尚赞助之力不少,过往常主吾家……”张彭年当年倡捐所建的石桥即川洪河(现称青龙河)上贯通常乐镇东西两市的丹凤桥。张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从而形成仁爱天下的博大胸怀。

张謇说:“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于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给三哥张的信中把地方自治的全部内容分成三大部分,并排定其顺序为“宜先实业,次教育,次公益、慈善,此为三大总”。

张謇按照这样的社会改革理念,1895年,他开始筹建第一家企业——大生纱厂,1902年,他筹建第一所学校——通州师范,在实业、教育相继有成之后,1905年筹建第一个公益机构——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博物馆,称其为“苑”,是因为它既是科学文化的荟萃之地,又有园林、苑囿含意。博物苑位于风光秀丽的濠河之滨,总面积75982平方米。苑内有中馆、南馆、北馆及亭台轩榭、假山池沼组成。南通博物苑的藏品十分丰富,主要来自社会捐赠,开始由张謇率先捐赠自己的收藏,然后还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交往,通过各种渠道为博物苑征集藏品。如今南通博物苑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因此成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

继创办南通博物苑之后,张謇于1912年将南通城南的东岳庙改建,创办了南通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7亩,馆内建有图书楼、阅览楼、曝书台等。建馆之初,张謇为名誉馆长,清翰林院编修沙元炳为馆长。图书馆初创时,有图书13万卷,其中有张謇捐赠的藏书8万卷。南通图书馆是我国早期创建的图书馆之一,具备相当的规模。

张謇实施地方自治时,始终关注国民的健康需求。他于1913年在医学专门学校南购地创办南通医院,院内设有X光室、解剖室、手术室,添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医院分内科、外科、皮肤科、眼耳鼻喉科、妇产科等,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Dr.schlidmanir)为总医长,南通医院的建立,既使医校学生有了实习之地,又为社会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在南通医院,贫困病人还可得到免费诊治,是一所平民百姓的医院。医院还在唐闸、金沙两地设分院。医务人员大多是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张謇当年创办的南通医院,就是今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前身。

1916年,张謇在军山顶上建筑南通军山气象台,191711日正式开测,作出气象报告,登载于当天的南通报纸供各方面参考,遇有台风、大潮、暴雨、干旱、内涝、寒潮、霜冻等灾害天气,气象台还临时发布紧急报告,电话通知各有关部门严加防范,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

张謇在社会改造与管理中注意到环境对人们心灵的陶冶作用,因而在南通的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环境的营造。1913年,他在唐闸工业区兴建唐闸公园,1917年又在南通西南的濠河畔先后兴建东、西、南、北、中五座公园,俗称五公园。五座公园既共同拥有濠河环绕,风景优美,又各有特色。张謇还借座公园内举办花展、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人们的爱美之心和高尚情操。

南通另一个休闲胜地是城南长江边由东到西排列的军山、剑山、狼山、黄泥山、马鞍山,俗称“五山”。张謇将这里原有的名胜古迹予以保护和修缮,还新建了我马楼、梅垞、有有亭等新的景点,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两次修建狼山观音院,将杭州名僧静法和尚所藏的160多尊观音大士像妥善保护好。由于张謇的精心规划、建设,五山景区风景格外秀丽,文化气息特别浓郁,成为苏北著名的旅游景区。

张謇认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此,他素来重视学生的健康和体育事业。1917年,他用私人资金在南通城南段家坝建立南通公共体育场。从此,南通中等以上学校就每隔一年在公共体育场举行一次联合运动会,1922年,又在城区到狼山之间新建了第二公共运动场。南通城区规模不大,但拥有两个体育场,这是当时同类城市中绝无仅有的。

张謇对民族英雄十分敬重, 1915年,为纪念文天祥建渡海亭。1919年为纪念南通抗倭英雄曹顶,修葺的曹公祠。同年在明代抗倭斗争中埋葬倭寇的倭子坟上建京观亭。

张謇认为,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见效最快的办法是普及和改良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1919年,张謇建造更俗剧场,邀请京剧大师梅兰芳与欧阳予倩来通同台演出,以后,一些著名戏剧艺术家如盖叫天、杨小楼、谭富英、程砚秋等都先后到南通演出,既有效提高了南通人的文化水准、艺术欣赏水平和社会公德水平,又对中国戏剧的改良、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张謇一直强调:“科学是一切事业之母。”他一生注重科学,重视人才。1914年,留美学生赵之任、杨杏佛等发起,在美国建立了中国科学社,1918年,科学社要迁回国内,却苦于没有会所、办公室和试验室等设施。张謇得知后立即向江苏当局反映、做工作,终于将南京成贤街文德里安排为中国科学社的社址。科学社所属的生物研究所缺乏经费,张謇主动捐款一万元。1922年,张謇邀请中国科学社到南通召开年会,杨杏佛、马相伯、梁启超、丁文江、竺可桢、陶行知等都来了。中国科学社推选他为中国科学社名誉社员、中国矿学会会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张謇创办慈善事业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一样竭尽全力。

1898年,张謇与三兄张募集1130元在家乡常乐镇关帝庙西侧建造常乐社仓。社仓又名“积谷仓”,每年夏收和秋收时,种田大户按耕地面积上交部分粮食进社仓,为地方互济之用。每当青黄不接之际,或遇上天灾人祸,贫苦农民断粮了,就可到社仓借些粮食度过难关。1902年,张謇又在常乐镇东南陆锡九宅增设二匡分仓。

1899年,张謇出钱在常乐镇社仓北边购买了一块土地,建成了常乐公厝堂。公厝堂为死无葬身之地的穷人提供停尸、埋葬的地方,还为买不起棺材的赤贫者和流浪者,免费提供薄皮棺材。

1906年,张謇在唐闸建成新育婴堂,占地24亩,建筑楼房112间、平房51间,并配有保姆、乳母、教员、内外科医生等,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育婴堂。开办第一年就收养弃婴305名,后来增加到1300名左右。女婴在育婴堂养育到七岁送幼稚园,长大后送入女工传习所或女子蚕桑讲习所,学一门技艺以自谋生活,也有少数送入女师附小,最后毕业于女师的。男婴长大后则送入贫民工场学习一项技艺,作为自我谋生之计。

张謇与其三兄张还用生日的寿礼创建了三所养老院。

1912年,张謇以60寿辰时所得亲朋好友的贺礼人情,在南通城南建造养老院,以后称为第一养老院,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老人入院后至去世棺殓安葬。养老院的常年经费开支全由张謇私资承担。

1920年,张拿出他70岁寿辰所得的贺礼人情,在常乐镇南湾今三厂中学所在地建造养老院,张謇亲笔题写“老老院”匾额,“老老”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意,后称之为第二养老院。

1922年,张謇70岁寿辰时,又在南通城南建造了第三养老院。

三所养老院可收容360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老人们入院后,衣食有依靠,生活有规律,晚年生活安逸、舒适。

张謇认为,关爱残疾人是“地方自治之所应有,人道主义所宜然。”1926年,他在狼山北麓创办残废院,残疾人不论年龄大小,皆可入院,由院方供给其衣食,生病、死亡由院方负责为其医治、埋葬。狼山各庙内都有残废院的募捐箱,以募捐所得维持日常开支,不足之数由张謇负担。

为使贫困百姓获得生路,张謇在南通、东台、仪征三县都设有贫民工场,专门收容无依无靠的贫民子弟,教他们各种手工工艺,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独立谋生。

1916年,张謇弟兄在通州城西门外创办栖流所,收留社会流浪乞丐。栖流所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食、息、起、居都有定时,被收养的乞丐都要劳动,并学习手艺,使其有做工谋生、自食其力的能力,然后分送到各处,令其做工自立。

张謇不仅关怀社会弱势群体,而且关注社会特殊群体,1914年,张謇在通州城内南街创办南通济良所,对妓女施以教育,开设文化课、道德课程,学习科目不仅有国文、算学等基础知识,还有研究人生行为价值、指示人类处世方法的伦理学,学习手工、洗濯、烹饪等工艺技术,学制6个月,每期可容24人。济良所的设立,使一批妓女转化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改良社会风气,优化治安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1902年至1922年的20年间,张謇共创办370多所学校、16家慈善机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在同时代无人可及。为办好这些公益慈善事业,张謇拿出了他在企业的全部工资和红利。张謇说:“上而对于政府官厅,无一金之求助;下而对于社会人民,无一事之强同。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据统计,1900-1925年,张謇在实业中所得薪俸257万多元,全部用在教育、慈善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上还不够,使他负债累累。尽管他的大生纱厂曾经一度辉煌,但是1922年以后,列强入侵,挤垮了民族工业,大生纱厂便急剧衰败,其他公司也都不景气,为了维持公益、慈善事业的运作,张謇不得不卖字筹措慈善资金。

1906年到1924年,也就是说张謇从54岁到72岁的18年间,为了兴办慈善事业筹措资金,至少7次刊登卖字广告,每次卖字,短则一月,长则经年。状元为民卖字,这在中国科举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张謇不仅自己倾其所囊服务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而且鼓励大生企业的股董回报社会,反哺民众。张氏家族以张謇为榜样义无反顾投身公益事业,张謇三哥张紧跟随其后,张謇夫人徐氏、吴氏、三嫂邵氏、侄媳沈氏都以私资办校兴教。为了告诫子孙后代和家乡人民发扬慈善精神,张謇在常乐镇树立“乐善好施”坊。他在《乐善好施坊恭记》的结尾时阐述了建立乐善好施坊的宗旨:“……、謇乃坊于侨所义庄之庭而恭记之,俾世世子孙知其事实”。


世代传承的常乐慈善文化(三)

 

传承弘扬  后继有人

 

如今,常乐的公益慈善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热衷公益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常乐人的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行为。

在常乐大地崛起的中南集团取得成就之后,不忘回馈家乡。前些年,中南集团为常乐镇中学、常乐中心小学翻建校舍,为常乐卫生院兴建门诊大楼,出资重建常乐敬老院,共计的投入3500多万元。近几年,中南集团投资的常乐镇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现代新镇区四大园区规划已经启动,中南集团董事长陈锦石表示,全力以赴为家乡经济、社会民众作出贡献。2011年,中南集团获得“中国十大慈善企业”荣誉,2012年,集团董事长陈锦石,副董事长陆亚行以2452万元的公益捐赠荣膺“2012年度中国十大慈善家”。到2012年为止,中南集团累计公益捐款已经夺破3亿元。未来的岁月里,中南集团将每年在全国捐建10所希望小学,把爱心撒满神州大地。

亚萍集团董事长、全国十大孝贤、江苏首届慈善之星、常乐人陆亚萍出资为家乡创办春蕾班、少儿活动中心,捐献巨资用于家乡的路桥建设。近期,陆亚萍把她自主创作、雕刻珍藏的四大伟人,十大元帅红木雕像捐赠给通州忠孝文化园,这批红木工艺品人民大会堂曾于5年前以1.5亿元的价格提出收藏,但陆亚萍最终选择捐赠社会,为家乡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常乐粉末厂陆洲12年来每年在常乐中心小学、常乐中学中选择20名贫困学生,每生资助1000元,100多位学生因此度过困难,完成学业。文明村陆建飞、陈炳良、樊国峰等捐资200万,成立文明村爱心基金会,重点扶助贫困农户、贫困学生以及老党员、老军人。振复村袁兵捐资52万元修建村道。徐斌捐资7万元修建汉章路。徐斌、徐卫、施勇、季两兵等捐资29万元兴建安息堂。吴文祖兄弟捐资13万元建造官公片安息堂,培育村郁圣贤捐资12万元修建圣贤路。民灶村吴耀捐资12万修建民灶中心路……在常乐,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以史为鉴,相信常乐慈善文化的续篇一定更加精彩,更加动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謇:状元慈善家
九江:乡贤助力慈善 传播民间正能量
新任协会会长就职讲话
张謇(四)
亲友向这位状元祝寿,他却对儿子说:用礼金办个养老院吧
【民政特刊】大爱无言 孝老爱幼撒真情——澧县近年养老服务和慈善事业促进工作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