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娄东、太仓的得名
□高  琪    《太仓日报》2014-01-16
自古以来,娄东就是太仓的别称。所谓“娄东文化”,是指太仓的地方文化,是指经过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太仓地域文化,它是4500年来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太仓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在讨论“娄东文化”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娄东”、“太仓”地名的由来,及其涵义。
太仓,为何被称为“太仓”呢?“太”,是“极大”、“最大”的意思,所谓“太仓”,其本义便是国家最大的仓库。(“太仓”一词,就其语义而言,原指国家最大的粮仓,以及储存其他重要物资的大型储仓,后来又引申为国家积储财物的机关及设施,即“国库”。)据太仓地方志的记载,相传历史上有春秋吴王、战国楚国春申君、西汉吴王刘濞、三国吴大帝孙权、五代吴越国国王钱镠等五位君主中的某一位或多位曾经在今天的太仓地区设立过国家级或诸侯国级的大型储仓,以用来存储粮食等重要物资,太仓的地名即因此而来。而北宋中期的太仓籍著名水利学家郏亶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过“太仓”之名,云:“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这说明“太仓”这一地方及其地名在北宋中期以前确实已经出现。
那么,太仓又为何被称为“娄东”呢?说起“娄东”,不能不提到“娄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周代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天下分为36郡,郡下设县,今太仓地区属于会稽郡(治所在今苏州市区)娄县。娄县的地域范围包括今天的昆山、太仓、嘉定、上海等地,其县治在距今昆山老城区东北三里的地方,太仓位于它的东面,所以太仓就被称为“娄东”。至于“娄县”的“娄”的来历,却又和苏州古城的娄门有关。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修筑吴国新的都城(即今苏州古城区),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设陆城门八座,“以象(天之)八风”,苏州城的东北门在星象上对应天上的“娄宿”,故命名为“娄门”,而直对娄门的东面地方就相应被称为“娄地”、“娄县”。经过娄门,流向今昆山、太仓,并最终汇入长江、东海的那条太仓的母亲河,也由此被称为“娄江”。
太仓地名正式见之册籍于宋,著名水利学家郏亶于熙宁三年(1070年),在《吴门水利书》中记述:“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在此以前,未见其他册籍明确记载太仓地名。
太仓地名究竟始于何代?何以名之?历史上有很多说法:
一说春秋吴王建仓。明弘治年间桑悦纂《太仓州志》:“春秋时,吴王于此置仓,故名太仓,又曰东仓”。持异议者,清嘉庆年间王昶纂 《太仓州志》:“所据旧志,又以为春秋吴王之仓,然夷(唯)亭以东,在古皆为斥堠之地,且去国都太远”。意不足据。
一说战国春申君建仓,名东仓。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吴两仓,春申君所造,一曰西仓,名均输;一曰东仓,周一里八步”。但文中只字不见两仓仓址何在,故王昶志指出:“东仓之名,无可考信,或元明间牵附旧闻”。
一说西汉吴王刘濞之仓。元代杨譓纂《昆山郡志》:“今州迁治所,地名太仓,或云吴王刘濞之仓,然濞都广陵(扬州),不应建仓离都七百里之外。枚乘谏濞,所指太仓乃在海陵,海陵今泰州也,不宜牵引。”
一说三国吴孙权置仓。明永乐年间陈伸著《太仓事迹考》:“太仓,古娄县之惠安乡。三国吴孙权和好于辽公孙渊,始置仓于武陵桥北,因以名焉。武陵桥北,人犹呼镇海卫西基曰仓基”。然对此说亦有异议。清程穆衡认为:“孙权既都武昌。则不应于海口反置太仓矣”。明桑悦指出:“以为孙权结好于辽而置仓,不知何据?”
一说五代吴越王钱氏之仓。此说原出处不详 ,见杨譓志援引:“若云钱氏之仓,不惟去国都(杭州)太远,且屡为淮南所陷,殆其边境不可储蓄。”
历代编纂的《太仓州志》 ,对太仓地名的由来,有的采用筛选法,即在上述五种说法中择定其一。而多数州志则取两说并存观点,如清光绪年间王祖畲纂《太仓州志》:“大抵太仓之得名,春秋最古,在东仓之前,然实二名即一地也”。
迄今虽未查到记述太仓地名由来的确凿依据,但据有关史料进行研究分析,大致可以确定一说:太仓地方“在古皆为斥堠之地,”至秦汉始为娄县之惠安乡,所以春秋战国时在此地建仓储粮,供京城食用的说法,难以置信。只有与刘家港海运饷辽相联系始得答案。孙权为和辽,置仓囤粮,遂名太仓、东仓则较可信。当时刘家港已有海运饷辽的史实记载。故唐代杜甫有诗:“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布,泛海登蓬莱”等诗句。宋后,亦有刘家港海运漕粮至燕的记载。当时的太仓南码头,仓廪千间,粮积如山,当时人称之为“百万仓”、“天下第一仓”。所以陈伸所说三国时孙权为了和好于辽公孙渊,开始建仓在武陵桥北,此说应属有据。考《三国志》五卷吴,有此记叙:“嘉禾二年(233年),孙权使太常张弥等将兵万人,九锡备物,乘海授渊"。据此,陈伸之说可信。同时,太仓这一名词,始见于《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所以陈伸的汉后三国吴孙权建仓,称太仓、东仓这一说法,和汉代以前春秋吴王、战国春申君建仓,称太仓、东仓的说法相比更为符合逻辑些。
以上是太仓地名的由来说法,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各乡集镇的名称由来。
板桥:原名花桥,又名香花桥。相传明代初,虞宗藩植花于桥边,花香奇异,故名。因其地曾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精兵万余,与清军激战于板桥和陆渡桥之间,终于击溃清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板桥大捷“,故今改名为板桥。
陆渡:原为十字街,十分繁荣,为通往嘉定古驿道的必经之路,曾是浏河塘上的第六个渡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渡口建桥,称陆渡桥(陆同六),地以桥名。
新塘:成集于明代,相传因建西泾营,于当地建窑六座,为运砖便利,开新河名六窑塘,故集镇遂名新塘市。清代中叶,由浙江郑姓、安徽郁姓两家至此落户经商,集市日益繁荣,郑、郁两姓在当地也成了望族。故民间有”郑半镇,郁半街“之说。
茜泾:为古镇之一。昔为三吴水利枢纽,江东军事重镇。宋时为杨林寨所在地。因地产茜草,附近有茜泾河,集镇故名茜泾。
牌楼:明成化年间,里人王倬官居兵部尚书,为表彰其功绩,钦赐”都宪“、”方伯“牌楼两座,后成集,遂名牌楼市。
浮桥:相传当地七浦上有一条浮桥。地以桥名,然浮桥乃一类桥的总称。据史志记载,宋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开浚七浦。此浦临江近海,潮涨潮落,水流湍急,以当时国人的造桥技术,要在此建一条固定的桥当然困难,先架一条浮动的桥自在情理之中。此后,人们在浮桥附近定居生息,形成村落,地名就叫浮桥。
九曲:当地古有九曲溏,镇由此得名。民国时期,九曲镇西半街,均为工商地主杨金泽开设的”杨长盛“各类商号,故民间有”九乡十八镇,不及九曲杨长盛“之说。
时思:相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为寄托对生母之哀思,于此建时思庵,故地以庵名。
璜泾:璜泾为全县较大的古镇之一,成集于晋代咸和年间。因附近”泾中有石如璜“故名。宋时,皇室赵氏后裔聚居于此,渐成大镇。元季遭兵灾,”民乃荡析离居“。明成化年间,义士赵璧集资重建,一度改称“赵市”,后仍复旧名。
鹿河:为县内沿江的古老集镇之一。据传说,三国时陆绩开拓陆浦河,又名陆河港,故地名陆河市。今西市梢元宝泾,尚有陆绩坟的小地名可考。”陆“改为”鹿“由来已久,不知始于何时何故。
王秀:该地有桥名王秀,镇以桥名。
归庄:俗称归家庄,归庄,系明末清初文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迁居本地,人们为了纪念归庄,便将他的名字作为地名。
老闸:宋末元初,北方难民纷迁于此,逐渐成集。因镇西七浦塘曾建古闸,故地名老闸,沿称至今。
岳王:明初称新市,因集镇地形如鹤,为明代王俊所创,故又称鹤王墅。清末置鹤王市乡。民国期间,更名为岳王市。
新毛:沿称毛家市,明嘉靖年间,因南三图市和北塘市毁于兵灾,当时总兵仇銮设总兵府于此,两市居民便随之迁来,渐次成集。因跨丁江门、半泾河各置一桥,遂名双桥。清咸丰年间,镇上有毛姓者,擅改镇名为毛家市。
直塘:直塘目前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成帝成康三年(337年),当时建立了南沙郡,直塘在郡治偏南边缘,因此史称“南沙尽处”。然而根据直塘近旁双凤发现的维新遗址推测,直塘的历史当更早。唐长安三年(公元年)武则天曾敕瞿像宝塔于武安寺(即今普济寺之前身),人气旺盛、香火不熄。 宋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知府范仲淹主持开浚七浦,经过直塘一段无复曲折,是以“直塘”为地名。
双凤:双凤历史悠久。相传于晋咸和六年(331年),有僧因建寺掘地得石龟两枚,旋即化作双凤飞去,因以镇名。据史载,当地生产夏布远销等国,而著称于世。昔日双凤,十分繁荣,”镇有东西、南北两街,庙寺亭园不一而足“。后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入侵,破坏几半。
新湖:沿称湖川桥,湖川塘、吴塘在此交汇,地以桥名。
南郊:又称南码头,南郊古代经济繁盛,号称”六国码头“。元明时代,曾于此设”海运仓“,集结江浙等地运燕(今北京)漕粮数百万石,有”天下第一仓“之称。明代中叶后,因禁海运,遂日渐衰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仓建制沿革
让我们重新认识老地名
碑石传奇
娄东古迹(老照片)
颐和园西提六桥
娄东一瞥之太仓石拱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