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纲目》卷十二 上

《本草纲目》第十二卷 草部目录

 

李时珍曰: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有五形焉,金、木、水、火、土。五气焉,香、臭、臊、腥、膻。五色焉,青、赤、黄、白、黑。五味焉,酸、苦、甘、辛、咸。五性焉,寒、热、温、凉、平。 五用焉,升、降、浮、沉、中。炎农尝而辨之,轩岐述而著之,汉、魏、唐、宋明贤良医代有增益。但三品虽存,淄渑交混,诸条重出,泾渭不分。苟不察其精微,审其善恶,其何以权七方、衡十剂而寄死生耶?于是剪繁去复,绳缪补遗,析族区类,振纲分目。 除谷、菜外,凡得草属之可供医药者六百一十种,分为十类:曰山,曰芳,曰隰,曰毒,曰蔓,曰水,曰石,曰苔,曰杂,曰有名未用。 旧本草部上中下三品,共四百四十七种。今并入三十一种,移二十三种入菜部,三种入谷部,四种入果部,二种入木部,自木部移并一十四种,蔓草二十九种,菜部移并一十三种,果部移并四种,外类有名未用共二百四十七种。

《神农本草经》一百六十四种       ·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一百三十种 陶弘景注七十八种,有名未用

《李氏药录》一种     ·李当之

《吴氏本草》一种     ·吴普

《唐本草》三十四种 ·苏恭

《药性本草》一种     ·甄权

《本草拾遗》六十八种     ·陈《藏器》。

《食疗本草》二种     ·孟诜

《海药本草》四种     ·李珣

《四声本草》一种     ·萧炳

《开宝本草》三十七种     ·马志

《嘉祐本草》一十七种     ·掌禹锡

《图经本草》五十四种     ·苏颂

《日华本草》七种     宋人大明

《用药法象》一种     ·李杲

《本草补遗》一种     ·朱震亨

《本草会编》一种     ·汪机

《本草纲目》八十六种     ·李时珍

[附注]

·雷斅《炮炙论》      北齐·徐之才《药对》

·杨损之删繁             ·孙思邈《千金》

·韩保升重注             南唐·陈士良《食性》

·寇宗奭《衍义》      唐慎微《证类》

陈承《别说》              ·张元素《珍珠囊》

·王好古《汤液》      吴瑞《日用》

·汪颖《食物》         王纶《集要》

陈嘉谟《蒙筌》           定王《救荒》

宁原《食鉴》

 

  草之一山草类上三十一种

甘草《本经》

黄耆《本经》

人参《本经》

沙参《本经》

荠苨《别录》

桔梗《本经》

长松《拾遗》

黄精《别录》

萎蕤《本经》鹿药 委蛇附

知母《本经》

肉苁蓉《本经》

列当《开宝》

琐阳《补遗》

赤箭 天麻《本经》

《本经》

狗脊《本经》

贯众《本经》

巴戟天《本经》巴棘附

远志《本经》

百脉根《唐本》

淫羊藿《本经》

仙茅《开宝》

玄参《本经》

地榆《本经》

丹参《本经》

紫参《本经》

王孙《本经》

紫草《本经》

白头翁《本经》

白及《本经》

三七《纲目》

上附方旧八十六,新二百六十

 

 

 

 

 

 

《本草纲目》第十二卷 草部一

草之一山草类三十一种

甘草   《本经》上品

【释名】    蜜甘《别录》、蜜草《别录》、美草《别录》、蕗草《别录》、灵通《记事珠》、国老《别录》。〔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集解】   〔别录曰〕 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 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陶弘景曰〕 河西上郡今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 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 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有而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亦可用。 〔苏颂曰〕 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色,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 采得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 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 谨按《尔雅》云:蘦,大苦。郭璞:蘦似地黄。又诗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蘦与苓通用。 首阳之山在河东蒲坂县,乃今甘草所生处相近,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别,岂种类有不同者乎?〔李时珍曰〕 按沈括《笔谈》云:《本草注》,引《尔雅》蘦大苦之注为甘草者,非矣。郭璞之注,乃黄药也,其味极苦,故谓之大苦,非甘草也。 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时角拆,子扁如小豆,极坚,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寇氏《衍义》亦取此说,而不言大苦非甘草也。以理度之,郭说形状殊不相类,沈说近之。今人惟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皆不及之。刘绩《霏雪录》,言安南甘草大者如柱,土人以架屋,不识果然否也。

【修治】   〔雷斅曰〕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每用切长三寸,擘作六七片,入瓷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暴干剉细用。一法:每斤用酥七两涂炙,酥尽为度。又法:先炮令内外赤黄用。〔时珍曰〕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未有酥炙、酒蒸者。 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气味】甘,平,无毒。 〔寇宗奭曰〕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王好古曰〕气薄味厚,升而浮,阳也。 入足太阴厥阴经。〔时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经。 〔徐之才曰〕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权曰〕忌猪肉。 〔时珍曰〕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 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者,乃不为害。 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本经》尰音时勇切,肿也。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别录》。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加用之。《甄权》。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大明》。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李杲》。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好古》。 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时珍》。

【主治】生用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尤妙。 《元素》。  

【主治】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胀导毒。《震亨》。主痈肿,宜入吐药。《时珍》。

【发明】〔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厚德载物之君子也。欲达下焦,须用梢子。〔杲曰〕甘草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软,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也;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 又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 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诸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 〔时珍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然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 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 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 又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席辩刺史尝言: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久与亲狎,乃得其详。凡饮食时,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或用都淋藤、黄藤二物,酒煎温常服,则毒随大小溲出。 又常带甘草数寸,随身备急。 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 三百头牛药,即土常山也。三百两银药,即马兜铃藤也。详见各条。

【附方】旧十五,新二十。

1.     伤寒心悸 脉结代者。 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伤寒类要》。

2.     伤寒咽痛 少阴证。甘草汤主之。 用甘草二两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日二服。张仲景《伤寒论》。

3.     肺热喉痛 有痰热者。 甘草炒二两,桔梗米泔浸一夜一两,每服五钱,水一钟半,入阿胶半片,煎服。钱乙《直诀》。

4.     肺痿多涎 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咳者,肺中冷也,甘草干姜汤温之。 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仲景《金匮要略》。

5.     肺痿久嗽 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 以甘草三两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甘草末一钱,服之。《广利方》。

6.     小儿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丸。名凉膈散。《圣惠方》。

7.     初生解毒 小儿初生,未可便与朱砂蜜。只以甘草一指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绵染点儿口中,可为一蚬壳,当吐出胸中恶汁。此后待儿饥渴,更与之。令儿智慧无病,出痘稀少。《王璆选方》。

8.     初生便闭:甘草、枳壳煨各一钱,水半盏煎服。《全幼心鉴》。

9.     小儿撮口 发噤。 用生甘草二钱半,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令吐痰涎,后以乳汁点儿口中。《金匮玉函》。

10.  婴儿目涩 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 用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少许灌之。《幼幼新书》。

11.  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12.  小儿尿血:甘草一两二钱,水六合,煎二合,一岁儿一日服尽。姚和众《至宝方》。

13.  小儿羸瘦:甘草三两,炙焦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温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匮玉函》。

14.  大人羸瘦:甘草三两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顿服之,良。《外台秘要》。

15.  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传方》: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浆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后用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 《梅师方》:用甘草一两炙,肉豆蔻七个煨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

16.  舌肿塞口 不治杀人。 甘草煎浓汤,热漱频吐。《圣济总录》。

17.  太阴口疮:甘草二寸,白矾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

18.  发背痈疽:崔元亮《海上集验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极奇秘。 用甘草三大两,生捣筛末,大麦面九两,和匀,取好酥少许入内,下沸水搜如饼状,方圆大于疮一分,热傅肿上,以绸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仍当吃黄芪粥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水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苏颂《图经》。

19.  诸般痈疽:甘草三两,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铅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饮酒至醉,寝后即愈也。《经验方》。

20.  一切痈疽 诸发预期服之,能消肿遂毒,使毒不内攻,功效不可俱述。 用大横文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浓汁,再以密绢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下,曾服丹药者亦解之,或微利无妨,名国老膏。《外科精要方》。

21.  痈疽秘塞:生甘草二钱半,井水煎服,能疏导下恶物。《直指方》。

22.  乳痈初起:炙甘草二钱,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23.  些小痈疖 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外科精要方》。

24.  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脉,发疮痘也。《直指方》。

25.  阴下悬痈 生于谷道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赤肿如桃李,成脓即破,破则难愈也。 用横文甘草一两,四寸截断,以溪涧长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尽为度,劈开视之,中心水润乃止。细剉,用无灰好酒二小碗,煎至一碗,温服,次日再服,便可保无虞。此药不能急消,过二十日,方得消尽。兴化守康朝病已破,众医拱手,服此两剂即合口,乃韶州刘从周方也。李迅《痈疽方》。

26.  阴头生疮:蜜煎甘草末,频频涂之神效。《千金方》。

27.  阴下湿痒: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古令录验》

28.  代指肿痛:甘草煎汤渍之。《千金方》。

29.  冻疮发裂:甘草煎汤洗之。次以黄连、黄柏、黄芩末,入轻粉、麻油调傅。《谈野翁方》。

30.  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李楼奇方》

31.  蛊毒药毒:甘草节,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妙。 《直指方》。

32.  小儿中蛊 欲死者。 甘草半两,水一盏,煎五分服,当吐出。《金匮玉函》。

33.  牛马肉毒:甘草煮浓汁,饮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 如渴,不可饮水,饮之即死。《千金方》。

34.  饮馔中毒 未审何物,卒急无药。 只煎甘草荠苨汤,入口便活。《金匮玉函方》

35.  水莨菪毒 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作吐。 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匮玉函妙方》

黄耆   《本经》上品

【释名】    黄芪《纲目》、戴糁《本经》、戴椹《别录》又名独椹。芰草《别录》又名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通作黄芪。或作蓍者非矣,蓍乃蓍龟之著,音尸。 王孙与牡蒙同名异物。

【集解】   〔别录曰〕 黄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弘景曰〕 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恭曰〕 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宁州者亦佳。 〔苏颂曰〕 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 八月中采根用。 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 然有数种,有白水耆、赤水耆、木耆,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耆。木耆短而理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耆,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根坚而脆,黄耆至柔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 〔承曰〕 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耆,非谓其柔韧如绵也。 今《图经》所绘宪州者,地与绵上相邻也。 〔好古曰〕 绵上即山西沁州,白水在陕西同州。 黄耆味甘,柔软如绵,能令人肥;苜蓿根,味苦而坚脆,俗呼为土黄耆,能令人瘦。用者宜审。 〔嘉谟曰〕 绵上,沁州乡名,今有巡检司,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 〔时珍曰〕 黄耆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竿者为良。嫩苗亦可炸淘茹食。 其子收之,十月下种,如种菜法亦可。

【修治】   〔敩曰〕凡使勿用木耆草,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并根横也。 须去头上皱皮,蒸半日,擘细,于槐砧上剉用。〔时珍曰〕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亦有以盐汤润透,器盛,于汤瓶蒸熟切用者。

【气味】甘,微温,无毒。《本经》。白水者冷,补。《别录》。〔元素曰〕味甘,气温,平。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 〔之才曰〕茯苓为之使,恶龟甲、白鲜皮。

【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本经》。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别录》。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治发背,内补。《甄权》。 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痰嗽,头风热毒赤目。《日华》。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之痛。《元素》。 主太阴疟疾,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好古》。  

【发明】〔弘景曰〕出陇西者温补,出白水者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用消痈肿。〔藏器曰〕虚而客热,用白水黄耆;虚而客冷,用陇西黄耆。〔大明曰〕黄耆药中补益,呼为羊肉。白水耆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赤水耆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并同。木耆凉无毒,治烦排脓之力,微于黄耆,遇阙即倍用之。 〔元素曰〕黄耆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又曰: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好古曰〕黄耆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 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 〔杲曰〕《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又黄耆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躁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耆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震亨曰〕黄耆补元气,肥白而多汁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 〔宗奭曰〕防风、黄耆,世多相须而用。 唐许胤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耆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也。 〔杲曰〕防风能制黄耆,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震亨曰〕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柳太后之病不言,若以有形之汤,缓不及事;今投以二物,汤气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生也。〔杲曰〕小儿外物惊,宜用黄连安神丸镇心药。若脾胃寒湿,呕吐腹痛,泻痢青白,宜用益黄散药。 如脾胃伏火,劳役不足之证,及服巴豆之类,胃虚而成慢惊者,用益黄、理中之药,必伤人命。 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泻火,以酸凉补金,使金旺火衰,风木自平矣。今立黄耆汤泻火补金益土,为神治之法。 用炙黄耆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白芍药五分,水一大盏,煎半盏,温服。 〔机曰〕萧山魏直著《博爱心鉴》三卷,言小儿痘疮,惟有顺、逆、险三证。顺者为吉,不用药。逆者为凶,不必用药。惟险乃悔吝之象,当以药转危为安,宜用保元汤加减主之。 此方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今借而治痘,以其内固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作为脓血,其证虽异,其理则同。 去白芍药,加生姜,改名曰保元汤。炙黄耆三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之。 险证者,初出圆晕干红少润也,将长光泽,顶陷不起也,既出虽起惨色不明也,浆行色灰不荣也,浆定光润不消也,浆老湿润不敛也,结痂而胃弱内虚也,痂落而口渴不食也,痂后生痈肿也,痈肿溃而敛迟也。 凡有诸证,并宜此汤。或加芎,加官桂,加糯米以助之。 详见本书。 〔嘉谟曰〕人参补中,黄耆实表。凡内伤脾胃,发热恶寒,吐泄怠卧,胀满痞塞,神短脉微者,当以人参为君,黄耆为臣;若表虚自汗亡阳,溃疡痘疹阴疮者,当以黄耆为君,人参为臣,不可执一也。

【附方】旧五,新九。

1.     小便不通: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2.     酒疸黄疾 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 黄耆二两,木兰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3.     气虚白浊: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经验良方》。

4.     治渴补虚 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剉,粉甘草一两,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外科精要》。

5.     老人秘塞: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6.     肠风泻血: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宝方》。

7.     尿血沙淋 痛不可忍。 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方》。

8.     吐血不止 黄耆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9.     咳嗽脓血 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以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席延赏方》。

10.  肺痈得吐:黄耆二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

11.  甲疽疮脓 生足趾甲边,赤肉突出,时常举发者。 黄耆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绞去滓,以封疮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外台秘要》。

12.   胎动不安 腹痛,下黄汁。 黄耆、川芎合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人良方》。

13.  阴汗湿痒 绵黄耆,酒炒为末,以熟猪心点吃妙。《赵真人济急方》。

14.  痈疽内固 黄耆、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

 茎叶

【主治】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别录》。

人参   《本经》上品

【释名】     人薓音参 或省作蓡、黄参《吴普》、血参《别录》、人衔《本经》、鬼盖《本经》、神草《别录》、土精《别录》、地精《广雅》、面还丹《广雅》。〔时珍曰〕人薓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薓、神草。薓字从濅,亦浸渐之义。濅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然承误日久,亦不能变矣,惟张仲景《伤寒论》尚作濅字。《别录》一名人微,微乃濅字之讹也。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参,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广五行记》云: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再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观此,则土精之名,尤可证也。《礼斗威仪》云:下有人参,上有紫气。《春秋运斗枢》云:摇光星散而为人参。人君废山渎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观此,则神草之名,又可证矣。

【集解】   〔别录曰〕 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无令见风。 根如人形者有神。 〔普曰〕 或生邯郸,三月生叶小锐,枝黑茎有毛,三月、九月采根,根有手足,面目如人者神。 〔弘景曰〕 上党在冀州西南,今来者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者。次用高丽者,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并不及上党者。其草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云: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椵树相寻。椵音贾,树似桐,甚大,阴广则多生,采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恭曰〕 人参见用多是高丽百济者,潞州太行紫团山所出者,谓之紫团参。 〔保升曰〕 今沁州、辽州、泽州、箕州、平州、易州、檀州、幽州、妫州、并州并出人参,盖其山皆与太行连亘相接故也。 〔珣曰〕 新罗国所贡者,有手足,状如人形,长尺余,以杉木夹定,红丝缠饰之。又沙州参,短小不堪用。 〔颂曰〕 今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者名新罗人参,俱不及上党者佳。 春生苗,多于深山背阴,近椵漆下湿润处。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杵。三月、四月有花,细小如粟,蕊如丝,紫白色。秋后结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红,自落。根如人形者神。 泰山出者,叶干青,根白,殊别。江淮间出一种土人参,苗长一二尺,叶如匙而小,与桔梗相似,相对生,生五、七节。根亦如桔梗而柔,叶极甘美。秋生紫花,又带青色。 春秋采根,土人或用之。 相传欲试上党参,但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空口,度走三五里许,其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其人参乃真也。 〔宗奭曰〕 上党者根颇纤长,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价与银等,稍为难得。土人得一窠,则置板上,以新彩绒饰之。 〔嘉谟曰〕 紫团参,紫大稍扁。百济参,白坚且圆,名白条参,俗名羊角参。辽东参,黄润纤长有须,俗名黄参,独胜。高丽参,近紫体虚。新罗参,亚黄味不薄。肖人形者神,其类鸡腿者力洪。 〔时珍曰〕 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 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于朝鲜矣。其参犹来中国互市。 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秋冬采者坚实,春夏采者虚软,非地产有虚实也。 辽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去皮者坚白如粉,伪者皆以沙参、荠苨、桔梗采根造作乱之。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荠苨体虚无心,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俗名金井玉阑也。其似人形者,谓之孩儿参,尤多赝伪。 ·苏颂《图经本草》所绘潞州者,三桠五叶,真人参也。其滁州者,乃沙参之苗叶。沁州、兖州者,皆荠苨之苗叶。其所云江淮土人参者,亦荠苨也。并失之详审。今潞州者尚不可得,则他处者尤不足信矣。近又有薄夫以人参先浸取汁自啜,乃晒干复售,谓之汤参,全不任用,不可不察。 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衔太医吏目。尝著《人参传》上下卷甚详,不能备录,亦略节要语于下条云耳。

【修治】   〔弘景曰〕人参易蛀虫,唯纳新器中密封,可经年不坏。 〔炳曰〕人参频见风日则易蛀。惟用盛过麻油瓦罐,泡净焙干,入华阴细辛与参相间收之,密封,可留经年。一法:用淋过灶灰晒干罐收亦可。 〔李言闻曰〕人参生时背阳,故不喜见风日,凡生用宜口父?,熟用宜隔纸焙之,或醇酒润透口父?焙熟用,并忌铁器。

【气味】甘,微寒,无毒。〔别录曰〕微温。〔普曰〕神农:小寒。桐君、雷公:苦。黄帝、岐伯:甘,无毒。〔元素曰〕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又曰:阳中微阴。 〔之才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碱,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 〔元素曰〕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杲曰〕得黄耆、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 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藜芦一钱,其功尽废也。 〔言闻曰〕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藜芦同用而取涌越,是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

【主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本经》。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别录》。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甄权》。 止烦躁,变酸水。《李珣》。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大明》。治肺胃阳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 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时珍》。

【发明】〔弘景曰〕人参为药切要,与甘草同功。〔杲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张仲景云,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痢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 《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 〔好古曰〕洁古老人言,以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也。然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安得无异?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之。 〔言闻曰〕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 气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本乎地。气味生成,阴阳之造化也。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发之气,天之阳也,其性升。甘者,湿土化成之味,地之阳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阴也,其性沉。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 东垣以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柏佐人参。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寒,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精而收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白飞霞云:人参炼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若气虚有火者,合天门冬膏对服之。

【正误】〔敩曰〕夏月少使人参,发心痃之患。〔好古曰〕人参甘温,补肺之阳,泄肺之阴。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则反伤肺,宜以沙参代之。〔王纶曰〕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咳血等证,勿用之。盖人参入手太阴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误服参、耆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药,生血降火。世人不识,往往服参、耆为补而死者多矣。〔言闻曰〕孙真人云:夏月服生脉散、肾沥汤三剂,则百病不生。李东垣亦言生脉散、清暑益气汤,乃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而雷斅反谓发心痃之患非矣。痃乃脐旁积气,非心病也。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岂有发痃之理?观张仲景治腹中寒气上冲,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食者,用大建中汤,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参补阳泄阴,肺寒宜用,肺热不宜用。节斋王纶因而和之,谓参、耆能补肺火,阴虚火动失血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说皆偏矣。夫人参能补元阳,生阴血,而泻阴火,东垣李氏之说也明矣。仲景张氏言亡血血虚者,并加人参;又言肺寒者去人参加干姜,无令气壅。丹溪朱氏亦言虚火可补,参、耆之属;实火可泻,芩、连之属。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谓人参补火,谬哉。夫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胜则邪火退。人参既补元气而又补邪火,是反复之小人矣,何以与甘草、苓、术谓之四君子耶。虽然,三家之言不可尽废也。惟其语有滞,故守之者泥而执一,遂视人参加蛇蝎,则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黄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洁古谓喘嗽勿用者,痰实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也。 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乃火郁于内宜发不宜补也;若肺虚火旺气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乃邪气方锐,宜散不宜补也;若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虚痛喜按者,必用也。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者,乃血虚火亢能食,脉弦而数,凉之则伤胃,温之则伤肺,不受补者也;若自汗气短肢寒脉虚者,必用也。如此详审,则人参之可用不可用,思过半矣。〔机曰〕节斋王纶之说,本于海藏王好古,但纶又过于矫激。丹溪言虚火可补,须用参、芪。又云阴虚潮热,喘嗽吐血,盗汗等证,四物加人参、黄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肾受伤,咳嗽不愈,琼玉膏主之。又云肺肾虚极者,独参膏主之。是知阴虚劳瘵之证,未尝不用人参也。节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后人眼目。凡遇前证,不问病之宜用不宜,辄举以借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说横之胸中,甘受苦寒,虽至上呕下泄,去死不远,亦不悟也。古今治劳莫过于葛可久,其独参汤、保真汤,何尝废人参而不用耶?节斋之说,诚未之深思也。〔杨起曰〕人参功载本草,人所共知。近因病者吝财薄医,医复算本惜费,不肯用参疗病,以致轻者至重,重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热、中满、血虚四证,只宜散寒、消热、消胀、补营,不用人参,其说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参在内,护持元气,力助群药,其功更捷。若曰气无补法,则谬矣。古方治肺寒以温肺汤,肺热以清肺汤,中满以分消汤,血虚以养营汤,皆有人参在焉。所谓邪之所辏,其气必虚。又曰养正邪自除,阳旺则生阴血,贵在配合得宜尔。庸医每谓人参不可轻用,诚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轻命薄医,医亦不可计利不用。书此奉勉,幸勿曰迂。

【附方】旧九,新六十。

1.      人参膏:用人参十两细切,以活水二十盏浸透,入银石器内,桑柴火缓缓煎取十盏,滤汁,再以水十盏,煎取五盏,与前汁合煎成膏,瓶收,随病作汤使。 丹溪云:多欲之人,肾气衰惫,咳嗽不止,用生姜、橘皮煎汤化膏服之。 浦江郑兄,五月患痢,又犯房室,忽发昏运,不知人事,手撒目暗,自汗如雨,喉中痰鸣如曳锯声,小便遗失,脉大无伦,此阴亏阳绝之证也。予令急煎大料人参膏,仍与灸气海十八壮,右手能动,再三壮,唇口微动,遂与膏服一盏,半夜后服三盏,眼能动,尽三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痢止,至十斤而全安,若作风治则误矣。一人背疽,服内托十宣药已多,脓出作呕,发热,六脉沉数有力,此溃疡所忌也。遂与大料人参膏,入竹沥饮之,参尽一十六斤,竹伐百余竿而安。后经旬余,值大风拔木,疮起有脓,中有红线一道,过肩胛,抵右肋。予曰:急作参膏,以芎、归、橘皮作汤,入竹沥、姜汁饮之。尽三斤而疮溃,调理乃安。若痈疽溃后,气血俱虚,呕逆不食,变证不一者,以参、耆、归、术等分,煎膏服之,最妙。

2.      治中汤:〔颂曰〕张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胸,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治中汤主之。 即理中汤,人参、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四味以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随证加减。 此方自晋宋以后至唐名医,治心腹病者,无不用之,或作汤,或蜜丸,或为散,皆有奇效。胡洽居土治霍乱,谓之温中汤。《陶隐居百一方》云:霍乱余药乃或难求,而治中方、四顺汤、厚朴汤不可暂缺,常须预合自随也。唐石泉公王方庆云:数方不惟霍乱可医,诸病皆疗也。四顺汤,用人参、甘草、干姜、附子炮各二两,水六升,煎二升半,分四服。

3.      四君子汤:治脾胃气虚,不思饮食,诸病气虚者,以此为主。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白茯苓一钱,炙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温服,随证加减。《和济局方》。

4.      开胃化痰 不思饮食,不拘大人小儿。 人参焙二两,半夏姜汁浸焙五钱,为末,飞罗面作糊,丸绿豆大。食后姜汤下三五十丸,日三服。 《圣惠方》:加陈橘皮五钱。《经验方》。

5.      胃寒气满 不能传化,易饥不能食。 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姜二钱,水七合,煎二合,鸡子清一枚,打转空心服之。《圣济总录》。

6.      脾胃虚弱 不思饮食。 生姜半斤取汁,白蜜十两,人参末四两,银锅煎成膏,每米饮调服一匙。《普济方》。

7.      胃虚恶心 或呕吐有痰。 人参一两,水二盏,煎一盏,入竹沥一杯,姜汁三匙,食远温服,以知为度,老人尤宜。《简便方》。

8.      胃寒呕恶 不能腐熟水谷,食即呕吐。 人参、丁香、藿香各二钱半,橘皮五钱,生姜三片,水二盏,煎一盏,温服。《拔萃方》。

9.      反胃呕吐 饮食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 上党人参三大两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服,日再。兼以人参汁,入粟米、鸡子白、薤白,煮粥与啖。 李直方司勋,于汉南患此,两月余,诸方不瘥。遂与此方,当时便定。 后十余日,遂入京师。绛每与名医论此药,难可为俦也。《李绛兵部手集》。

10.   食入即吐:人参半夏汤:用人参一两,半夏一两五钱,生姜十片,水一斗,以杓扬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分服。张仲景《金匮》方。

11.   霍乱呕恶:人参二两,水一盏半,煎汁一盏,入鸡子白一枚,再煎温服。 一加丁香。《卫生家宝方》。

12.   霍乱烦闷:人参五钱,桂心半钱,水二盏,煎服。《圣惠方》。

13.   霍乱吐泻 烦躁不止。 人参二两,橘皮三两,生姜一两,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圣济总录》。

14.   妊娠吐水 酸心腹痛,不能饮食。 人参、干姜炮等分,为末,以生地黄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和剂局方》。

15.   阳虚气喘 自汗盗汗,气短头运。 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作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16.   喘急欲绝 上气鸣息者。 人参末,汤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肘后方》。

17.   产后发喘 乃血入肺窍,危症也。 人参末一两,苏木二两,水二碗,煮汁一碗,调参末服,神效。《圣惠方》。

18.   产后血运:人参一两,紫苏半两,以童尿、酒、水三合,煎服。《医方摘要》。

19.   产后不语:人参、石菖蒲、石莲肉等分,每服五钱,水煎服。 《妇人良方》。

20.   产后诸虚 发热自汗。 人参、当归等分,为末,用猪腰子一个,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煮米熟,取汁一盏,入药煎至八分,食前温服。《永类方》。

21.   产后秘塞 出血多。 以人参、麻子仁、枳壳麸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济生方》。

22.   横生倒产:人参末、乳香末各一钱,丹砂末五分,研匀,鸡子白一枚,入生姜自然汁三匙,搅匀,冷服,即母子俱安,神效,此施汉卿方也。《妇人良方》。

23.   开心益智:人参末一两,炼成豮猪肥肪十两,以淳酒和匀。 每服一杯,日再服。服至百日,耳目聪明,骨髓充盈,肌肤润泽,日记千言,兼去风热痰病。《千金方》。

24.   闻雷即昏 一小儿七岁,闻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气怯也。以人参、当归、麦门冬各二两,五味子五钱,水一斗,煎汁五升,再以水五升,煎滓取汁二升,合煎成膏。每服三匙,白汤化下。服尽一斤,自后闻雷自若矣。杨起《简便方》。

25.   忽喘闷绝:方见大黄下。

26.   离魂异疾 有人卧则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曰离魂。 用人参、龙齿、赤茯苓各一钱,水一盏,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夏子益《怪证奇疾方》。

27.   怔忡自汗 心气不足也。 人参半两,当归半两,用豮猪腰子二个,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细切,人参、归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其滓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枣汤下,不过两服即愈。此昆山神济大师方也。 一加乳香二钱。王璆《百一选方》。

28.   心下结气 凡心下硬,按之则无,常觉膨满,多食则吐,气引前后,噫呃不除,由思虑过多,气不以时而行则结滞,谓之结气。 人参一两,橘皮去白四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六十丸。《圣惠方》。

29.   房后困倦:人参七钱,陈皮一钱,水一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日再服,千金不传。赵永庵方。

30.   虚劳发热:愚鲁汤:用上党人参、银州柴胡各三钱,大枣一枚,生姜三片,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日再服,以愈为度。《奇效良方》。

31.   肺热声哑:人参二两,诃子一两,为末噙咽。丹溪《摘玄》。

32.   肺虚久咳 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一两。每服三钱,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甚佳。《食疗本草》。

33.   止嗽化痰:人参末一两,明矾二两,以酽醋二升,熬矾成膏,人参末炼蜜和收。每以豌豆大一丸,放舌下,其嗽即止,痰自消。《简便方》。

34.   小儿喘咳 发热自汗吐红,脉虚无力者。 人参、天花粉等分,每服半钱,蜜水调下,以瘥为度。《经验方》。

35.   喘咳嗽血 咳喘上气,喘急,嗽血吐血,脉无力者。 人参末每服三钱,鸡子清调之,五更初服便睡,去枕仰卧,只一服愈。年深者,再服。咯血者,服尽一两甚好。 一方以乌鸡子水磨千遍,自然化作水,调药尤妙。 忌醋咸腥酱,面鲊醉饱。将息乃佳。沈存中《灵苑方》。

36.   咳嗽吐血:人参、黄耆、飞罗面各一两,百合五钱,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茅根汤下。 《朱氏集验方》:用人参、乳香、辰砂等分,为末,乌梅肉和丸弹子大。每白汤化下一丸,日一服。

37.   虚劳吐血 甚者,先以十灰散止之,其人必困倦,法当补阳生阴,独参汤主之。 好人参一两,肥枣五枚,水二钟,煎一钟服,熟睡一觉,即减五六,继服调理药。葛可久《十药神书》。

38.   吐血下血 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破,血如涌泉,须臾不救。 用人参焙,侧柏中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为末。用二钱入飞罗面二钱,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倾再啜,一服立止。华陀《中藏经》。

39.   衄血不止:人参、柳枝(寒食采者),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东流水服,日三服。无柳枝,用莲子心。《圣济总录》。

40.   齿缝出血:人参、赤茯苓、麦门冬各二钱,水一钟,煎七分,食前温服,日再。 苏东坡得此,自谓神奇。后生小子多患此病,予累试之,累如所言。《谈野翁试效方》。

41.   阴虚尿血:人参焙,黄耆盐水炙,等分,为末。用红皮大萝卜一枚,切作四片,以蜜二两,将萝卜逐片蘸炙,令干再炙,勿令焦,以蜜尽为度。每用一片,蘸药食之,仍以盐汤送下,以瘥为度。《三因方》。

42.   沙淋石淋:方同上。

43.   消渴引饮:人参为末,鸡子清调服一钱,日三四服。 《集验》用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麦门冬汤下。日二服,以愈为度,名玉壶丸。忌酒面炙煿。郑氏家传消渴方:人参一两,粉草二两,以雄猪胆汁浸炙,脑子半钱,为末,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冷水下。 《圣济总录》用人参一两,葛粉二两,为末。发时以猪汤一升,入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至三合,状如黑饧,以瓶收之,每夜以一匙含咽,不过三服取效也。

44.   虚疟寒热:人参二钱二分,雄黄五钱,为末,端午日用粽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般热物,立效。一方:加神曲等分。《丹溪纂要》。

45.   冷痢厥逆 六脉沉细。 人参、大附子各一两半。每服半两,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水二盏,煎七分,空心温服。《经验方》。

46.   下痢禁口:人参、莲肉各三钱,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三钱。《经验良方》。

47.   老人虚痢 不止,不能饮食。 上党人参一两,鹿角去皮炒研五钱,为末。每服方寸匕,米汤调下,日三服。《十便良方》。

48.   伤寒坏证 凡伤寒时疫,不问阴阳,老幼妊妇,误服药饵,因重垂死,脉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后,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 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顷鼻梁有汗出,脉复立瘥。 苏韬光侍郎云:用此救数十人。 予作清流宰,县人卒申屠行辅之子妇患时疫三十余日,已成坏病,令服此药而安。王璆《百一选方》。

49.   伤寒厥逆 身有微热,烦躁,六脉沉细微弱,此阴极发躁也。 无忧散:用人参半两,水一钟,煎七分,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立苏。《三因方》。

50.   夹阴伤寒 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四肢逆冷,呕吐清水,不假此药,无以回阳。 人参、干姜炮各一两,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顿服,脉出身温即愈。吴绶《伤寒蕴要》。

51.   筋骨风痛:人参四两,酒浸三日,晒干,土茯苓一斤,山慈姑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前米汤下。《经验方》。

52.   小儿风痫 瘛疭。 用人参、蛤粉、辰砂等分,为末,以猪心血和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下,一日二服,大有神效。《卫生宝鉴》。

53.   脾虚慢惊:黄耆汤,见黄耆发明下。

54.   痘疹险证 保元汤,见黄耆发明下。

55.   惊后瞳斜 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 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效。《直指方》。

56.   小儿脾风 多困。 人参、冬瓜仁各半两,南星一两,浆水煮过,为末。每用一钱,水半盏,煎二三分,温服。《本事方》。

57.   酒毒目盲 一人形实,好饮热酒,忽病目盲而脉涩,此热酒所伤,胃气污浊,血死其中而然。 以苏木煎汤,调人参末一钱服,次日鼻及两掌皆紫黑,此滞血行矣。再以四物汤,加苏木、桃仁、红花、陈皮,调人参末服,数日而愈。《丹溪纂要》。

58.   酒毒生疽 一妇嗜酒,胸生一疽,脉紧而涩。 用酒炒人参,酒炒大黄,等分为末,姜汤服一钱,得睡汗出而愈,效。《丹溪医案》。

59.   狗咬风伤 肿痛。人参置桑柴炭上烧存性,以碗覆定,少顷为末,掺之立瘥。 《经验方》。

60.   蜈蚣咬伤:嚼人参涂之。《医学集成》。

61.   蜂虿螫伤:人参末敷之。《证治要诀》。

62.   胁破肠出:急以油抹入,煎人参、枸杞汁淋之,内吃羊肾粥,十日愈。《危氏得效方》。

63.   气奔怪疾:方见虎杖。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吐虚劳痰饮。《时珍》。

【发明】〔吴绶曰〕人弱者,以人参芦代瓜蒂。 〔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芦则反能泻太阴之阳。亦如麻黄,苗能发汗,根则止汗。谷属金而糠之性热,麦属阳而麸之性凉。先儒谓物物具一太极,学者可不触类而长之乎。一女子性躁味厚,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则举身跳动,昏冒不知人。其形气俱实,乃痰因怒郁,气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参芦半两,逆流水一盏半,煎一大碗饮之,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又一人作劳发疟,服疟药变为热病,舌短痰嗽,六脉洪数而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参芦汤加竹沥二服,涌出胶痰三块,次与人参、黄耆、当归煎服,半月乃安。

沙参   《本经》上品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部羊乳。

【释名】    白参《吴普》、知母《别录》、羊乳《别录》、羊婆奶《纲目》、铃儿草《别录》、虎须《别录》、苦心《别录》:又名文希,一名识美,一名志取。〔弘景曰〕此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参名。又有紫参,乃牡蒙也。〔时珍曰〕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无心味淡,而《别录》一名苦心,又与知母同名,不知所谓也。铃儿草,象花形也。

【集解】   〔别录曰〕 沙参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又曰:羊乳一名地黄,三月采,立夏后母死。 〔恭曰〕 出华山者为善。 〔普曰〕 二月生苗,如葵,叶青色,根白,实如芥,根大如芜菁,三月采。 〔弘景曰〕 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 〔保升曰〕其根若葵根、其花白色。〔颂曰〕今淄、齐、潞、随、江、淮、荆、湖州郡皆有之。 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丫,七月开紫花,根如葵根,大如指许,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采根。 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此为小异。 〔藏器曰〕 羊乳根如荠苨而圆,大小如拳,上有角节,折之有白汁,人取根当荠苨。苗作蔓,折之有白汁。 〔时珍曰〕 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 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杞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并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 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黄土地者则短而小。根茎皆有白汁。 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 小人亦往往絷蒸压实以乱人参,但体轻松,味淡而短耳。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羊乳,温,无毒。〔普曰〕沙参,岐伯:咸。神农、黄帝、扁鹊:无毒。〔李当之〕大寒。〔好古曰〕甘、微苦。 〔之才曰〕恶防已,反藜芦。

【主治】血结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本经》。疗胸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久服利人。又云:羊乳,主头肿痛,益气,长肌肉。《别录》。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甄权》。 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大明》。清肺火,治久咳肺痿。《时珍》。

【发明】〔元素曰〕肺寒者,用人参;肺热者,用沙参代之,取其味甘也。 〔好古曰〕沙参味甘微苦,厥阴本经之药,又为脾经气分药。 微苦补阴,甘则补阳,故洁古取沙参代人参。盖人参性温,补五脏之阳;沙参性寒,补五脏之阴。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随所引而相辅之可也。 〔时珍曰〕人参甘苦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而制阳,不可不辨之也。

【附方】旧一,新二。

1.      肺热咳嗽:沙参半两,水煎服之。《卫生易简方》。

2.      卒得疝气 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者。 沙参捣筛为末,酒服方寸匕,立瘥。《肘后方》。

3.      妇人白带 多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所致。沙参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证治要诀》。

荠苨 音齐尼,并上声。 《别录》中品

校正:并入《图经》杏参。

【释名】    杏参《图经》、杏叶沙参《救荒》、菧苨 菧音底《尔雅》、甜桔梗《纲目》、白面根《救荒》、苗名隐忍。〔时珍曰〕荠苨多汁,有济苨之状,故以名之。济苨,浓露也。其根如沙参而叶而杏,故河南人呼为杏叶沙参。苏颂《图经》杏参,即此也。 俗谓之甜桔梗。《尔雅》云:苨,菧苨也。郭璞云:即荠苨也。隐忍,说见下文。

【集解】   〔弘景曰〕 荠苨根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味甜绝,能杀毒。以其与毒药共处,毒皆自然歇,不正入方家用也。 又曰:魏文帝言荠苨乱人参,即此也。荠苨叶甚似桔梗,但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又不如人参相对耳。 〔恭曰〕 人参苗似五加而阔短,茎圆有三四桠,桠头有五叶,陶引荠苨乱人参,误矣。且荠苨、桔梗又有叶差互者,亦有叶三四对者,皆一茎直上,叶既相乱,惟以根有心为别尔。  〔颂曰〕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苗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似桔梗,但无心为异。润州、陕州尤多,人家收以为果,或作脯啖,味甚甘美,兼可寄远,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承曰〕 今人多以蒸过压扁乱人参,但味淡尔。 〔宗奭曰〕 陶以根言,故云荠苨乱人参;苏以苗言,故以陶为误矣。 〔机曰〕 荠苨苗茎与桔梗相似,其根与人参相乱。今言苗茎都似人参,近于误也。当以人参、荠苨、桔梗三注参看自明矣。 〔时珍曰〕 荠苨苗似桔梗,根似沙参,故奸商往往以沙参、荠苨通乱人参。 苏颂《图经》所谓杏参,周定王《救荒本草》所谓杏叶沙参,皆此荠苨也。 《图经》云:杏参生淄州田野,根如小菜根。 土人五月采苗叶,治咳嗽上气。 《救荒本草》云:杏叶沙参,一名白面根,苗高一二尺,茎色清白。叶似杏叶而小,微尖而背白,边有叉牙。杪间开五瓣白碗子花。根形如野胡萝卜,颇肥,皮色灰黝,中间白色。味甜微寒。亦有开碧花者。 嫩苗煠熟水淘,油盐拌食。根换水煮,亦可食,人以蜜煎充果。 又陶弘景注桔梗,言其叶名隐忍,可煮食之,治蛊毒。 谨按《尔雅》云:蒡,隐忍也。郭璞注云:似苏,有毛。江东人藏以为葅,亦可瀹食。葛洪《肘后方》云:隐忍草,苗似桔梗,人皆食之。捣汁饮,治蛊毒。据此则隐忍非桔梗,乃荠苨苗也。荠苨苗甘可食,桔梗苗苦不可食,尤为可证。《神农本经》无荠苨,止有桔梗一名荠苨,至《别录》始出荠苨。盖荠苨、桔梗乃一类,有甜、苦二种,则其苗亦可呼为隐忍也。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解百药毒。《别录》。杀蛊毒,治蛇虫咬,热狂温疾,毒箭。《大明》。利肺气,和中明目止痛,蒸切作羹粥食,或作齑菹食。《昝殷》。食之,压丹石发动。《孟诜》。主咳嗽消渴强中,疮毒丁肿,辟沙虱短狐毒。《时珍》。

【发明】〔时珍曰〕荠苨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知用,惜哉。 按葛洪《肘后方》云:一药而兼解众毒者,惟荠苨汁浓饮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服。此药在诸药中,毒皆自解也。 又张鷟《朝野佥载》云:各医言虎中药箭,食清泥而解;野猪中药箭,豗荠苨而食。物犹知解毒,何况人乎?又孙思邈《千金方》,治强中为病,茎长兴盛,不交精出,消渴之后,发为痈疽,有荠苨丸、猪肾荠苨汤方,此皆本草所未及者。然亦取其解热解毒之功尔,无他义。

【附方】旧四,新三。

1.      强中消渴:猪肾荠苨汤,治强中之病,茎长兴盛,不交精液自出,消渴之后,即发痈疽。皆由恣意色欲,或饵金石所致,宜此以制肾中热也。 用猪肾一具,荠苨、石膏各三两,人参、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黄芩、栝楼根、甘草各二两,黑大豆一升,水一斗半,先煮猪肾、大豆取汁一斗、去滓下药,再煮三升,分三服。后人名为石子荠苨汤。 又荠苨丸:用荠苨、大豆、茯神、磁石、栝楼根、熟地黄、地骨皮、玄参、石斛、鹿茸各一两,人参、沉香各半两,为末。以猪肚治净煮烂,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并《千金方》。

2.      丁疮肿毒:生荠苨根捣汁,服一合,以滓敷之,不过三度。《千金翼》。

3.      面上皮干疱:荠苨、肉桂各一两,为末。每用方寸匕,酢浆服之,日一服。 又灭瘢痣。《圣济总录》。

4.      解诸蛊毒:荠苨根捣末,饮服方寸匕,立瘥。陈延之《小品方》。

5.      解钩吻毒:钩吻叶与芹叶时相似,误食之杀人。惟以荠苨八两,水六升,煮取三升,每服五合,日五服。仲景《金匮玉函》。

6.      解五石毒:荠苨生捣汁,多服之。立瘥。苏颂《图经》。

隐忍叶

【气味】甘、苦,寒,无毒。

【主治】蛊毒腹痛,面目青黄,林露骨立,煮汁一二升饮。《时珍》。 主腹脏风壅,咳嗽上气。《苏颂》。

桔梗   《本经》下品

【释名】    白药《别录》、梗草《别录》、荠苨《本经》。〔时珍曰〕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 《吴普本草》一名利如,一名符扈,一名房图,方书并无见,盖亦庾辞尔。桔梗、荠苨乃一类,有甜、苦二种,故《本经》桔梗一名荠苨,而今俗呼荠苨为甜桔梗也。至《别录》始出荠苨条,分为二物,然其性味功用皆不同,当以《别录》为是。

【集解】   〔别录曰〕 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月采根暴干。 〔普曰〕 叶如荠苨,茎如笔管,紫赤色,二月生苗。 〔弘景曰〕 近道处处有,二三月生苗,可煮食之。 桔梗疗蛊毒甚验,俗方用此,乃名荠苨。今别有荠苨,能解药毒,可乱人参,叶甚相似。但荠苨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叶生又不如人参相对耳。 〔恭曰〕 荠苨、桔梗,叶有差互者,亦有叶三四对者,皆一茎直上,叶既相乱,惟以根有心为别耳。 〔颂曰〕 今在处有之。 根如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叶而长椭,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夏开小花紫碧色,颇似牵牛花,秋后结子。 八月采根,其根有心,若无心者为荠苨。 关中所出,根黄皮,似蜀葵根。茎细,青色。叶小,青色,似菊叶也。

【修治】   〔敩曰〕凡使勿用木梗,真似桔梗,只是咬之腥涩不堪。 凡用桔梗,须去头上尖硬二三分已来,并两畔附枝。于槐砧上细剉,用生百合捣膏,投水中浸一伏时滤出,缓火熬令干用。每桔梗四两,用百合二两五钱。〔时珍曰〕今但刮去浮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微炒用。

【气味】辛,微温,有小毒。〔普曰〕神农、医和:苦,无毒。黄帝、扁鹊:辛、咸。岐伯、雷公:甘,无毒。〔李当之〕大寒。〔权曰〕苦、辛。〔时珍曰〕当以苦、辛、平为是。 〔之才曰〕节皮为之使。畏白及、龙胆草,忌猪肉。 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硝石、石膏,疗伤寒。白粥解其?毒。 〔时珍曰〕伏砒。徐之才所云节皮,不知何物也。

【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本经》。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别录》。治下痢,破血积气,消积聚痰涎,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甄权》。 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破癥瘕肺痈,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大明》。利窍,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胸膈滞气及痛,除鼻塞。《元素》。 治寒呕。《李杲》。 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时珍》。

【发明】〔好古曰〕桔梗气微温,味苦辛,味厚气轻,阳中之阴,升也。 入手太阴肺经气分及足少阴经。 〔元素曰〕桔梗清肺气,利咽喉,其色白,故为肺部引经。 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 如大黄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须用辛甘之剂升之。 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楫不载。所以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 〔时珍曰〕朱肱《活人书》治胸中痞满不痛,用桔梗、枳壳,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张仲景《伤寒论》治寒实结胸,用桔梗、贝母、巴豆,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又治肺痈唾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 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调寒热也。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极言其验也。按王好古《医垒元戎》载之颇详,云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唾脓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心胸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苓,肤痛加黄耆,发斑加防风、荆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黄,不得眠加卮子。 〔震亨曰〕干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苦梗以开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亦宜苦梗开之,后用痢药。此药能开提气血,故气药中宜用之。

【附方】旧十,新七。

1.      胸满不痛:桔梗、枳壳等分,水二钟,煎一钟,温服。《南阳活人书》。

2.      伤寒腹胀 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主之。 桔梗、半夏、陈皮各三钱,姜五片,水二钟,煎一钟服。《南阳活人书》。

3.      痰嗽喘急:桔梗一两半,为末,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四合,去滓温服。《简要济众方》。

4.      肺痈咳嗽 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者,桔梗汤主之。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升,分温再服。 朝暮吐脓血则瘥。张仲景《金匮玉函方》。

5.      喉痹毒气:桔梗二两,水三升,煎一升,顿服。《千金方》。

6.      少阴咽痛 少阴证,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主之。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升,分服。张仲景《伤寒论》。

7.      口舌生疮 方同上。

8.      齿??肿痛:桔梗、薏苡仁等分,为末服。《永类方》。

9.      骨槽风痛 牙根肿痛。 桔梗为末,枣瓤和丸皂子大,绵裹咬之。仍以荆芥汤漱之。《经验方》。

10.   牙疳臭烂:桔梗、茴香等分,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11.   肝风眼黑 目睛痛,肝风盛也,桔梗丸主之。 桔梗一斤,黑牵牛头末三两,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温水下,日二服。《保命集》。

12.   鼻出衄血 桔梗为末,水服方寸匕,日四服。一加生犀角屑。 《普济方》。

13.   吐血下血:方同上。

14.   打击瘀血 在肠内,久不消,时发动者。 桔梗为末,米饮下一刀圭。《肘后要方》。

15.   中蛊下血 如鸡肝,昼夜出血石余,四脏皆损,惟心未毁,或鼻破将死者。 苦梧梗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下药,以物拗口灌之。心中当烦,须臾自定,七日止。当食猪肝臛补之,神良。一方加犀角等分。初虞《古今录验》。

16.   妊娠中恶 心腹疼痛。 桔梗一两剉,水一钟,生姜三片,煎六分,温服。《圣惠方》。

17.   小儿客忤 死不能言。 桔梗烧研三钱,米汤服之。仍吞麝香豆许。《张文仲备急方》。

芦头

【主治】吐上膈风热痰实,生研末,白汤调服一二钱,探吐。《时珍》。

长松   《拾遗》

【释名】    仙茆〔时珍曰〕其叶如松,服之长年,功如松脂及仙茆,故有二名。

【集解】   〔藏器曰〕 长松生关内山谷中,草似松,叶上有脂,山人服之。 〔时珍曰〕 长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荠苨,长三五寸,味甘微苦,类人参,清香可爱。 按《张天觉文集》云:僧普明居五台山,患大风,眉发俱堕,哀苦不堪。忽遇异人,教服长松,示其形状。明采服之,旬余毛发俱生,颜色如故。今并、代间土人,多以长松杂甘草、山药为汤煎,甚佳。然本草及方书皆不载,独《释慧祥清凉传》始叙其详如此。 《韩??医通》云:长松产太行西北诸山,根似独活而香。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风血冷气宿疾,温中去风。《藏器》。治大风恶疾,眉发堕落,百骸腐溃。每以一两,入甘草少许,水煎服,旬日即愈。又解诸虫毒。补益长年。《时珍》。

【附方】新一。长松酒:滋补一切风虚,乃庐山休休子所传。长松一两五钱,状似独活而香,乃酒中圣药也。熟地黄八钱,生地黄、黄芪蜜炙、陈皮各七钱,当归、厚朴、黄柏各五钱,白芍药煨、人参、枳壳各四钱,苍术米泔制、半夏制、天门冬、麦门冬、砂仁、黄连各三钱,木香、蜀椒、胡桃仁各二钱,小红枣肉八个,老米一撮,灯心五寸长一百二十根,一料分十剂,绢袋盛之。凡米五升,造酒一尊,煮一袋,窨久乃饮。《韩氏医通》。

黄精   《别录》上品

校正:并入《拾遗救荒草》。

【释名】    黄芝《瑞草经》、戊已芝《五符经》、菟竹《别录》、鹿竹《别录》、仙人余粮《弘景》、救穷草《别录》、米脯《蒙筌》、野生姜《蒙筌》、重楼《别录》、鸡格《别录》、龙衔《广雅》、垂珠。〔颂曰〕隋时羊公服黄精法云:黄精是芝草之精也,一名葳蕤,一名白及,一名仙人余粮,一名苟格,一名马箭,一名垂珠,一名菟竹。〔时珍曰〕黄精为服食要药,故《别录》列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五符经》云,黄精获天地之淳精,故名为戊己芝,是此义也。余粮、救穷,以功名也。鹿竹、菟竹,因叶似竹,而鹿兔食之也。垂珠,以子形也。陈氏《拾遗救荒草》即此也,今并为一。〔嘉谟曰〕根如嫩姜,俗名野生姜。九蒸九曝,可以代粮,又名米餔。

【集解】   〔别录曰〕 黄精生山谷,二月采根阴干。〔弘景曰〕 今处处有之。二月始生,一枝多叶,叶状似竹而短。根似萎蕤。 萎蕤根如荻根及菖蒲,概节而平直;黄精根如鬼臼、黄连,大节而不平。虽燥,并柔有脂润。 俗方无用此,而为仙经所贵,根、叶、花、实皆可饵服,酒散随宜,具在断谷方中。 其叶乃与钩吻相似,惟茎不紫、花不黄为异,而人多惑之。其类乃殊,遂致死生之反,亦为奇事。〔敩曰〕 钩吻真似黄精,只是叶头尖有毛钩子二个,若误服之害人。黄精叶似竹也。 〔恭曰〕 黄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犹如拇指。萎蕤肥根,颇类其小者,肌理形色,大都相似。今以鬼臼、黄连为比,殊无仿佛。黄精叶似柳及龙胆、徐长卿辈而坚。其钩吻蔓生,叶如柿叶,殊非比类。〔藏器曰〕 黄精叶偏生不对者名偏精,功用不如正精。正精叶对生。 钩吻乃野葛之别名,二物殊不相似,不知陶公凭何说此。〔保升曰〕钩吻一名野葛,陶说叶似黄精者当是,苏说叶似柿者,当别是一物。〔颂曰〕 黄精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三月生苗,高一二尺以来。叶如竹叶而短,两两相对。茎梗柔脆,颇似桃枝,本黄末赤。四月开青白花,状如小豆花。结子白如黍粒,亦有无子者。根如嫩生姜而黄色,二月采根,蒸过暴干用。今遇八月采,山中人九蒸九暴作果卖,黄黑色而甚甘美。其苗初生时,人多采为菜茹,谓之笔菜,味极美,江南人说黄精苗叶稍类钩吻,但钩吻叶头极尖而根细,而苏恭言钩吻蔓生,恐南北所产之异耳。 〔时珍曰〕 黄精野生山中,亦可劈根长二寸,稀种之,一年后极稠,子亦可种。 其叶似竹而不尖,或两叶、三叶、四五叶,俱对节而生。其根横行,状如萎蕤,俗采其苗煠熟,淘去苦味食之,名笔管菜。 陈《藏器》。《本草》言青粘是萎蕤,见萎蕤发明下。又黄精、钩吻之说,陶弘景、雷斅、韩保升皆言二物相似。苏恭、陈《藏器》。皆言不相似。苏颂复设两可之辞。 今考《神农本草》、《吴普本草》,并言钩吻是野葛,蔓生,其茎如箭,与苏恭之说相合。张华《博物志》云:昔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黄精,食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钩吻,不可食之,入口立死。人信钩吻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不亦惑乎。按此但以黄精、钩吻相对待而言,不言其相似也。陶氏因此遂谓二物相似,与神农所说钩吻不合。恐当以苏恭所说为是,而陶、雷所说别一毒物,非钩吻也。历代本草惟陈《藏器》。辨物最精审,尤当信之。余见钩吻条。

【修治】   〔敩曰〕凡采得以溪水洗净蒸之,从巳至子,薄切暴干用。 〔颂曰〕羊公服黄精法:二月、三月采根,入地八九寸为上。细切一石,以水二石五斗,煮去苦味,漉出,囊中压取汁,澄清再煎,如膏乃止。以炒黑黄豆末,相和得所,捏作饼子,如钱大,初服二枚,日益之。亦可焙干筛末,水服。〔诜曰〕饵黄精法:取瓮子去底,釜内安置得所,入黄精令满,密盖,蒸至气溜,即暴之。如此九蒸九暴。若生则剌人咽喉。若服生者,初时只可一寸半,渐渐增之,十日有食,服止三尺五寸。三百日后,尽见鬼神,久必升天。根、叶、花、实皆可食之,但以相对者是正,不对者名偏精也。

【气味】甘,平,无毒。〔权曰〕寒。 〔时珍曰〕忌梅实,花、叶、子并同。

【主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别录》。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单服九蒸九暴食之,驻颜断谷。《大明》。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时珍》。

【发明】〔时珍曰〕黄精受戊己之淳气,故为补黄宫之胜品。 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 《神仙芝草经》云: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又能先下三尸虫:上尸名彭质,好宝货,百日下;中尸名彭矫,好五味,六十日下;下尸名彭居,好五色,三十日下,皆烂出也。根为精气,花实为飞英,皆可服食。又按雷氏《炮炙论·序》云:驻色延年,精蒸神锦。 注云:以黄精自然汁拌研细神锦,于柳木甑中蒸七日,以木蜜丸服之。木蜜,枳椇也。神锦不知是何物,或云朱砂也。 〔禹锡曰〕按《抱朴子》云:黄精服其花胜其实,服其实胜其根。但花难得,得其生花十斛,干之才可得五六斗尔,非大有力者不能办也。日服三合,服之十年,乃得其益。其断谷不及术。术饵令人肥健,可以负重涉险;但不及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与老少代粮,谓之米脯也。 〔慎微曰〕徐铉《稽神录》云:临川士家一婢,逃入深山中,久之见野草枝叶可爱,取根食之,久久不饥。夜息大树下,闻草中动,以为虎攫,上树避之。及晓下地,其身歘数然凌空而去,若飞鸟焉。数岁家人采薪见之,捕之不得,临绝壁下网围之,俄而腾上山顶。或云此婢安有仙骨,不过灵药服食尔。遂以酒饵置住来之路,果来,食讫,遂不能去,擒之,具述其故。指所食之草,即是黄精也。

【附方】旧一,新四。

1.      服食法:《圣惠方》用黄精根茎不限多少,细剉阴干捣末。每日水调末服,任多少。一年内变老为少,久久成地仙。 《臞仙神隐书》:以黄精细切一石,用水二石斗煮之,自旦至夕,候冷,以手挼碎,布袋榨取汁煎之。渣焙干为末,同入釜中,煎至可丸,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日三服。绝粮轻身,除百病。渴则饮水。

2.      补肝明目:黄精二斤,蔓菁子一斤淘,同和,九蒸九晒,为末。 空心每米饮下二钱,日二服,延年益寿。《圣惠方》。

3.      大风癞疮 营气不清,久风入脉,因而成癞,鼻坏色败。 用黄精根去皮,洁净,开以洗,二斤,暴,纳粟米饭中,蒸至米熟,时时食之。《圣济总录》。

4.      补虚精气:黄精、枸杞子等分,捣作饼,日干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汤下五十丸。《奇效良方》。

萎蕤 音威緌。    《本经》上品

【释名】    女萎《本经》、葳蕤《吴普》、音威移、委萎《尔雅》、萎香《纲目》、《尔雅》 音行、玉竹《别录》、地节《别录》。 〔时珍曰〕按黄公绍《古今韵会》云:葳蕤,草木叶垂之貌。此草根长多须,如冠缨下垂之緌而有威仪,故以名之。凡羽盖旌旗之缨緌,皆象葳蕤,是矣。张氏《瑞应图》云:王者礼备,则葳蕤生于殿前。一名萎香。则威仪之义,于此可见。《别录》作萎蕤,省文也。《说文》作萎,音相近也。《尔雅》作委萎,字相近也。其叶光莹而象竹,其根多节,故有荧及玉竹、地节诸名。《吴普本草》又有乌女、虫蝉之名。宋本一名马熏,即乌萎之讹者也。

【正误】〔弘景曰〕《本经》有女萎无萎蕤,《别录》无女萎有萎蕤,而功用正同,疑女萎即萎蕤,惟名异尔。〔恭曰〕女萎功用及苗蔓与萎蕤全别。今《本经》朱书是女萎功效,故《别录》墨书乃萎蕤功效也。〔藏器曰〕本草女萎、萎蕤同传。陶云是一物。苏云二物不同,于中品别出女萎一条。然其主霍乱泄痢肠鸣,正与上品女萎相合,则是更非二物矣。〔颂曰〕观古方书所用,胡洽治时气洞下有女萎丸,治伤寒冷下结肠丸中用女萎,治虚劳下痢小黄耆酒中加女萎,详此数方所用,乃似中品女萎,缘其性温主霍乱泄痢故也。又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茵蓣酒中用女萎,初虞世治身体疬疡斑驳有女萎膏,乃似上品《本经》朱书女萎,缘其主中风不能动摇及去皯好色故也。又治伤寒七、八日不解续命鳖甲汤,及治脚弱鳖甲汤,并用萎蕤,及延年方治风热项急痛四肢骨肉烦热有萎蕤饮,又主虚风热发即头痛,有萎蕤丸,乃似上品,《别录》墨书萎蕤,缘其主虚热湿温毒腰痛故也。三者既白,则非一物明矣,且萎蕤甘平,女萎甘温,安得为一物?〔时珍曰〕《本经》女萎,乃《尔雅》委萎二字,即《别录》萎蕤也,上古钞写讹为女萎尔。古方治伤寒风虚用女萎者,即萎蕤也,皆承本草之讹而称之。诸家不察,因中品有女萎名字相同,遂致费辩如此。今正其误,只依《别录》书萎蕤为纲,以便寻检。其治泄痢女萎,乃蔓草也,见本条。

【集解】   〔别录曰〕 萎蕤生太山山谷及丘陵,立春后采,阴干。 〔普曰〕 叶青黄色,相值如姜叶,二月、七月采。 〔弘景曰〕 今处处有之。根似黄精,小异。服食家亦用之。 〔颂曰〕 今滁州、舒州及汉中、均州皆有之。 茎干强直,似竹箭杆,有节。叶狭而长,表白里青,亦类黄精。 根黄而多须,大如指,长一二尺。或云可啖。三月开青花,结圆实。 〔时珍曰〕 处处山中有之。 其根横生似黄精,差小,黄白色,性柔多须,最难燥。其叶如竹,两两相值。 亦可采根种之,极易繁也。 嫩叶及根,并可煮淘食茹。

【修治】   〔敩曰〕凡使勿用黄精并钩吻,二物相似。 萎蕤节上有须毛,茎斑,叶尖处有小黄点,为不同。采得以竹刀刮去节皮,洗净,以蜜水浸一宿,蒸了焙干用。

【气味】甘,平,无毒。〔普曰〕神农:苦。桐君、雷公、扁鹊:甘,无毒。黄帝:辛。 〔之才曰〕畏卤碱。

【主治】女萎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本经》。 萎蕤: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眦烂泪出。《别录》。 时疾寒热,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加而用之,良。《甄权》。 补中益气。《萧炳》。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服食无忌。《大明》。服诸石人不调和者,煮汁饮之,《弘景》。主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时珍》。

【发明】〔杲曰〕萎蕤能升能降,阳中阴也。 其用有四:主风淫四末,两目泪烂,男子湿注腰痛,女子面生黑? 〔时珍曰〕萎蕤性平味甘,柔润可食。故朱肱《南阳活人书》,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用萎蕤汤,以之为君药。予每用治虚劳寒热疟,及一切不足之证,用代参、耆,不寒不燥,大有殊功,不止于去风热湿毒而已,此昔人所未阐者也。 〔藏器曰〕陈寿《魏志·樊阿传》云:青粘一名黄芝,一名地节。此即萎蕤,极似偏精。 本功外,主聪明,调血气,令人强壮。和漆叶为散服,主五脏益精,去三虫,轻身不老,变白,润肌肤,暖腰脚,惟有热不可服。 ·嵇绍有胸中寒疾,每酒后苦唾,服之得愈。 草似竹,取根花叶阴干用。 昔华陀入山见仙人所服,以告樊阿,服之寿百岁也。 〔颂曰〕陈《藏器》。以青粘即葳蕤。世无识者,未敢以为信然。〔时珍曰〕苏颂注黄精,疑青粘是黄精,与此说不同。今考黄精、萎蕤性味功用大抵相近,而萎蕤之功更胜。故青粘一名黄芝,与黄精同名;一名地节,与萎蕤同名。则二物虽通用亦可。

【附方】旧一,新六。

1.      服食法 二月、九月采萎蕤根,切碎一石,以水二石煮之,从旦至夕,以手挼烂,布囊榨取汁,熬稠。其渣晒为末,同熬至可丸,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白汤下,日三服。 导气脉,强筋骨,治中风湿毒,去面皱颜色,久服延年。 《臞仙神隐书》。

2.      赤眼涩痛:萎蕤、赤芍药、当归、黄连等分,煎汤熏洗。《卫生家宝方》。

3.      眼见黑花 赤痛昏暗。 甘露汤:用萎蕤焙四两,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薄荷二叶,生姜一片,蜜少许,同煎七分,卧时温服,日一服。《圣济总录》。

4.      小便卒淋:萎蕤一两,芭蕉根四两,水二大碗,煎一碗半,入滑石二钱,分三服。《太平圣惠方》。

5.      发热口干 小便涩。 用萎蕤五两,煎汁饮之。《外台秘要》。

6.      乳石发热:萎蕤三两,炙甘草二两,生犀角一两,水四升,煮一升半,分三服。《圣惠方》。  

7.      痫后虚肿 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 萎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附录】鹿药《开宝》〔志曰〕鹿药 甘,温,无毒。 主风血,去诸冷,益老起阳,浸酒服之。 生姑藏已西,苗根并似黄精,鹿好食其根。 〔时珍曰〕胡洽居士言鹿食九种解毒之草,此其一也。或云即是萎蕤,理亦近之。姑附以俟。  委蛇 音威贻〔别录曰〕味甘,平,无毒。 主消渴少气,令人耐寒。 生人家园中,大枝长须,多叶而两两相值,子如芥子。 〔时珍曰〕此亦似是萎蕤,并俟考访。

知母   《本经》中品

【释名】     蚳母《本经》音迟《说文》作芪。连母《本经》、蝭母 蝭音匙 又音提 或作??货母《本经》、地参《本经》、水参又名水须水浚、??《尔雅》音覃、莐藩音沈烦、苦心《别录》、儿草《别录》又名儿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东根野蓼昌支 〔时珍曰〕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状如蚳蝱之状,故谓之蚳母。讹为知母、蝭母也。余多未详。

【集解】   〔别录曰〕 知母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弘景曰〕 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 〔禹锡曰〕 按《范子》云:提母出三辅,黄白者善。郭璞释《尔雅》云:??,蝭母也。生山上,叶如韭。 〔颂曰〕 今濒河怀、卫、彰德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 四月开青花如韭花,八月结实。

【修治】   〔敩曰〕凡使,先于槐砧上剉细。焙干,木臼杵捣,勿犯铁器。 〔时珍曰〕凡用,拣肥润里白者,去毛切。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用盐水润焙。

【气味】苦,寒,无毒。〔大明曰〕苦、甘。〔权曰〕平。〔元素曰〕气寒,味大辛、苦。 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 又云:阴中微阳,肾经本药,入足阳明、手太阴经气分。 〔时珍曰〕得黄柏及酒良,能伏盐及蓬砂。

【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本经》。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别录》。心烦躁闷,骨热劳住来,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烦。《甄权》。 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安心,止惊悸。《大明》。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元素》。 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好古》。 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时珍》。

【发明】〔权曰〕知母治诸热劳,患人虚而口干者,加用之。 〔杲曰〕知母入足阳明、手太阴。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仲景用此入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 烦出于肺,躁出于肾,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 又凡病小便闭塞而渴者,热在上焦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气薄味薄淡渗之药,以泻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阴则阳无以化,法当用黄柏、知母大苦寒之药,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小便自通。方法详载木部黄柏下。 〔时珍曰〕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辛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补阴之说,详黄柏条。

【附方】旧二,新五。

1.      久近痰嗽 自胸膈下塞停饮,至于脏腑。 用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药,细嚼咽下,便睡,次早必泻一行,其嗽立止。壮人乃用之。 一方不用巴豆。《医学集成》。

2.      久嗽气急:知母去毛切五钱,隔纸炒,杏仁姜水泡去皮尖焙五钱,以水一钟半,煎一钟,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姜汤下,以绝病根。《邓笔峰杂兴方》。

3.      妊娠子烦 因服药致胎气不安,烦不得卧者。 知母一两,洗焙为末,枣肉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 医者不识此病,作虚烦治,反损胎气。产科郑宗文得此方于陈《藏器》。《本草拾遗》中,用之良验。杨归厚《产乳集验方》。

4.      妊娠腹痛 月未足,如欲产之状。 用知母二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粥饮下二十丸。 陈延之《小品方》。

5.      溪毒射工 凡中溪毒,知母连根叶捣作散服,亦可投水捣绞汁饮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其屑自随。欲入水,先取少许投水上流,便无畏。兼辟射工。亦可煮汤浴之,甚佳。《肘后良方》。

6.      紫癜风疾:醋磨知母擦之,日三次。《卫生易简方》。

7.      嵌甲肿痛:知母烧存性研,掺之。《多能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三二)甘草
本草蒙筌 卷之二 草部中桔梗
证类本草 卷第十桔梗
玉 竹(《本经》)
党参的功效与作用
第二十七节急性传染性肝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