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纲目》卷三十五 上

《本草纲目》第三十五卷目录木部二

 

  木之二乔木类五十一种


檗木《本经》,即黄柏

檀桓《拾遗》

小檗《唐本》

黄栌《嘉祐》

厚朴《本经》,浮烂罗勒附

杜仲《本经》

椿樗《唐本》

《本经》

《本经》

《拾遗》

《本经》

梧桐《纲目》

罂子桐《拾遗》,郢桐附

海桐《开宝》,鸡桐附

《本经》

《本经》

《拾遗》

荚蒾《唐本》

秦皮《本经》

合欢《本经》

皂荚《本经》,鬼皂荚附

肥皂荚《纲目》

无患子《开宝》

栾华《本经》

无食子《唐本》,即没食子

诃黎勒《唐本》

婆罗得《开宝》

《别录》

《本经》

柽柳《开宝》

水杨《唐本》

白杨《唐本》

枎栘《拾遗》

松杨《拾遗》

《本经》

榔榆《拾遗》

芜荑《本经》

苏方木《唐本》

乌木《纲目》

桦木《开宝》

綟木《拾遗》

榈木《拾遗》,即花榈

棕榈《嘉祐》

橉木《拾遗》

柯树《拾遗》

乌桕木《唐本》

巴豆《本经》

大风子《补遗》

海红豆《海药》

相思子《纲目》

猪腰子《纲目》

石瓜《纲目》


上附方旧一百三十五,新三百三十二。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乔木类五十一种

  檗木   《本经》上品

【释名】    黄柏《别录》、根名檀桓。〔时珍曰〕檗木名义未详。《本经》言檗木及根,不言檗皮,岂古时木与皮通用乎?俗作黄柏者,省写之谬也。

【集解】  〔别录曰〕檗木生汉中山谷及永昌。 〔弘景曰〕 今出邵陵者,轻薄色深为胜。出东山者,厚而色浅。其根于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 又有一种小树,状如石榴,其皮黄而苦,俗呼为子檗,亦主口疮。又一种小树,多刺,皮亦黄色,亦主口疮。 〔恭曰〕 子檗亦名山石榴,子似女贞,皮白不黄,亦名小檗,所在有之。今云皮黄,谬矣。按今俗用子檗皆多刺小树,名刺檗,非小檗也。 〔禹锡曰〕 按《蜀本》《图经》云:黄柏树高数丈。叶似吴茱萸,亦如紫椿,经冬不凋。皮外白,里深黄色。其根结块,如松下茯苓。 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州山谷中。皮紧、厚二三分、鲜黄者上。 二月、五月采皮,日干。 〔机曰〕 房、商者,治里、治下用之;邵陵者,治表、治上用之。 各适其宜尔。 〔颂曰〕 处处有之,以蜀中出者肉厚色深为佳。

【修治】  〔斅曰〕凡使檗皮,削去粗皮,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晒干,用蜜涂,文武火炙,令蜜尽为度。每五两,用蜜三两。〔元素曰〕二制治上焦,单制治中焦,不制治下焦也。〔时珍曰〕黄柏性寒而沉,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

【气味】苦,寒,无毒。〔元素曰〕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又云:苦厚微辛,阴中之阳。 入足少阴经,为足太阳引经药。〔好古曰〕黄芩、栀子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故《活人书》四味解毒汤,乃上下内外通治之药。 〔之才曰〕恶干漆,伏硫黄。

【主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本经》。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久服通神。《别录》。热疮疱起,虫疮血痢,止消渴,杀蛀虫。《藏器》。男子阴痿,及傅茎上疮,治下血如鸡鸭肝片。《甄权》。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鼻衄,肠风下血,后急热肿痛。《大明》。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诸痿瘫痪,利下窍,除热。《元素》。泻伏火救肾水,治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通,诸疮痛不可忍。《李杲》。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为治痿要药。得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震亨》。敷小儿头疮。《时珍》。

【发明】〔元素曰〕 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凡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无力,于黄芪汤中加用,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便去也,乃瘫痪必用之药。蜜炒研末,治口疮如神。故《雷公炮炙论》云:口疮舌坼,立愈黄酥。谓以酥炙根黄,含之也。 〔杲曰〕 黄柏、苍术,乃治痿要药。凡去下焦湿热作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并小便不利及黄涩者,并用酒洗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凡小便不通而口渴者,邪热在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是绝小便之源也。法当用气味俱薄、淡渗之药,猪苓、泽泻之类,泻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若邪热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便不通者,乃《素问》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法当用气味俱厚、阴中之阴药治之,黄柏、知母是也。 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脚腿裂破出水,双睛凸出,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治满、利小便、渗泄之药服遍矣。予诊之曰: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洁古老人言:热在下焦,但治下焦,其病必愈。遂处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药,黄柏、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碾,入桂一钱为引,熟水丸如芡子大。每服百丸,沸汤下。少时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状,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内经》云:热者寒之。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柏之苦寒泻热、补水润燥为君,知母之苦寒泻肾火为佐,肉桂辛热为使,寒因热用也。 〔震亨曰〕黄柏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非阴中之火,不可用也。 火有二: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 〔时珍曰〕 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故洁古、东垣、丹溪皆以为滋阴降火要药,上古所未言也。盖气为阳,血为阴。邪火煎熬,则阴血渐涸,故阴虚火动之病须之。然必少壮气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气不足而邪火炽甚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近时虚损,及纵欲求嗣之人,用补阴药,往往以此二味为君,日日服饵。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精气不暖,致生他病。盖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渗,且苦味久服,有反从火化之害。故叶氏《医学统旨》有四物加知母、黄柏,久伤胃,不能生阴之戒。

【附方】旧十二,新三十一。

1.     阴火为病 大补丸:用黄柏去皮,盐、酒炒褐为末,水丸梧子大。 血虚,四物汤下;气虚,四君子汤下。《丹溪方》。

2.     男女诸虚 《孙氏集效方》坎离丸:治男子、妇人诸虚百损,小便淋漓,遗精白浊等证。 黄柏去皮切二斤,熟糯米一升,童子小便浸之,九浸九晒,蒸过晒研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一百丸,温酒送下。

3.     上盛下虚 水火偏盛,消中等证。 黄柏一斤,分作四分,用醇酒、蜜汤、盐水、童尿浸洗,晒炒为末,以知母一斤,去毛切捣熬膏和丸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白汤下。《活人心统》。

4.     四治坎离 诸丸方见草部苍术下。

5.     脏毒痔漏 下血不止。 孙探玄《集效方》檗皮丸:用川黄柏皮刮净一斤,分作四分,三分用酒、醋、童尿各浸七日,洗晒焙,一分生炒黑色,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下五十丸。久服除根。 杨诚《经验方》百补丸:专治诸虚赤白浊。 用川檗皮刮净一斤,分作四分,用酒、蜜、人乳、糯米泔各浸透,炙干切研,廪米饭丸。 如上法服。 又陆一峰檗皮丸:黄柏一斤,分作四分,三分用醇酒、盐汤、童尿各浸二日,焙研,一分用酥炙研末,以猪脏一条去膜,入药在内扎,煮熟捣丸。 如上法服之。

6.     下血数升:黄柏一两去皮,鸡子白涂炙为末,水丸绿豆大。 每服七丸,温水下。 名金虎丸。《普济方》。

7.     小儿下血 或血痢。 黄柏半两,赤芍药四钱,为末,饭丸麻子大。 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阎孝忠《集效方》。

8.     妊娠下痢 白色,昼夜三五十行。 根黄厚者蜜炒令焦为末,大蒜煨熟,去皮捣烂,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三服。神妙不可述。《妇人良方》。

9.     小儿热泻:黄柏削皮,焙为末,用米汤和,丸栗米大。 每服一二十丸,米汤下。《十全博救方》。

10.  赤白浊淫 及梦泄精滑。 真珠粉丸:黄柏炒、真蛤粉各一斤,为末,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下。 黄柏苦而降火,蛤粉咸而补肾也。 又方:加知母炒、牡蛎粉煅、山药炒,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 每服八十丸,盐汤下。《洁古家珍》。

11.  积热梦遗 心忪恍惚,膈中有热,宜清心丸主之。 黄柏末一两,片脑一钱,炼蜜丸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麦门冬汤下。此大智禅师方也。许学士《本事方》。

12.  消渴尿多 能食。 黄柏一斤,水一升,煮三五沸,渴即饮之,恣饮,数日即止。  韦宙《独行方》。

13.  呕血热极:黄柏蜜涂,炙干为末。 麦门冬汤调服二钱,立瘥。《经验方》。

14.  时行赤目:黄柏去粗皮为末,湿纸包裹,黄泥固,煨干。 每用一弹子大,纱帕包之,浸水一盏,饭上蒸熟,乘热熏洗,极效。 此方有金木水火土,故名五行汤。一丸可用三二次。《龙木论》。

15.  婴儿赤目 在蓐内者。 人乳浸黄柏汁点之。《小品方》。

16.  眼目昏暗:每旦含黄柏一片,吐津洗之。终身行之,永无目疾。《普济方》。

17.  卒喉痹痛:黄柏片含之。又以一斤,酒一斗,煮二沸,恣饮便愈。《肘后方》。 

18.  咽喉卒肿 食饮不通。 苦酒和黄柏末敷之,冷即易。《肘后方》。

19.  小儿重舌:黄柏浸苦竹沥点之。《千金方》。

20.  口舌生疮 《外台》用黄柏含之良。 《深师》用蜜渍取汁,含之吐涎。 寇氏《衍义》治心脾有热,舌颊生疮。 蜜炙黄柏、青黛各一分,为末,入生龙脑一字。 掺之吐涎。 赴筵散:用黄柏、细辛等分为末,掺。或用黄柏、干姜等分,亦良。

21.  口疳臭烂 绿云散:用黄柏五钱,铜绿二钱,为末。 掺之,漱去涎。《三因方》。

22.  鼻疳有虫:黄柏二两,冷水浸一宿,绞汁温服。《圣惠方》。

23.  鼻中生疮:黄柏、槟榔末,猪脂和敷。《普济方》。

24.  唇疮痛痒:黄柏末,以蔷薇根汁调涂,立效。《圣济录》。

25.  鬈毛毒疮 生头中,初生如蒲桃,痛甚。 黄柏一两,乳香二钱半,为末,槐花煎水调作饼,贴于疮口。《普济方》。

26.  小儿囟肿 生下即肿者。 黄柏末水调,贴足心。《普济方》。

27.  伤寒遗毒 手足肿痛欲断。 黄柏五斤,水三升煮,渍之。《肘后方》。

28.  痈疽乳发 初起者。 黄柏末和鸡子白涂之,干即易。《梅师方》。

29.  痈疽肿毒 黄柏皮炒、川乌头炮等分,为末。 唾调涂之,留头,频以米泔水润湿。《集简方》。

30.  小儿脐疮 不合者。 黄柏末涂之。《子母秘录》。

31.  小儿脓疮 遍身不干。 用黄柏末,入枯矾少许,掺之即愈。杨起《简便方》。

32.  男子阴疮 有二种:一者阴蚀作臼,脓出;一者只生热疮。 热疮用黄柏、黄芩等分煎汤,洗之。仍以黄柏、黄连作末,敷之。 又法:黄柏煎汤洗之,涂以白蜜。《肘后方》。

33.  臁疮热疮:黄柏末一两,轻粉三钱,猪胆汁调,搽之。或只用蜜炙黄柏一味。

34.  火毒生疮 凡人冬月向火,火气入内,两股生疮,其汁淋漓。 用黄柏末掺之,立愈。一妇病此,人无识者,有用此而愈。张杲《医说》。

35.  冻疮裂痛:乳汁调黄柏末,涂之。《儒门事亲》。

36.  自死肉毒 自死六畜有毒。 以黄柏末,水服方寸匕。《肘后方》。

37.  敛疮生肌:黄柏末,面糊调涂,效。《宣明方》。

檀桓   《拾遗》

【集解】  〔藏器曰〕 檀桓乃百岁檗之根,如天门冬,长三四尺,别在一旁,小根缀之。一名檀桓芝。出《灵宝方》。 〔时珍曰〕 《本经》但言黄柏根名檀桓。陈氏所说乃檗旁所生檀桓芝也,与陶弘景所说同。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心腹百病,安魂魄,不饥渴。久服,轻身延年通神。《本经》 长生神仙,去万病。为散,饮服方寸匕,尽一枚有验。《藏器》。

小檗   《唐本草》

【释名】   子檗《弘景》、 山石榴。〔时珍曰〕此与金樱子、杜鹃花并名山石榴,非一物也。

【集解】  〔弘景曰〕 子檗树小,状如石榴,其皮黄而苦。又一种多刺,皮亦黄。 并主口疮。 〔恭曰〕 小檗生山石间,所在皆有,襄阳岘山东者为良。 一名山石榴,其树枝叶与石榴无别,但花异,子细黑圆如牛李子及女贞子尔。其树皮白,陶云皮黄,恐谬矣。今太常所贮,乃小树多刺而叶细者,名刺檗,非小檗也。 〔藏器曰〕 凡是檗木皆皮黄。今既不黄,非檗也。小檗如石榴,皮黄,子赤如枸杞子,两头尖,人锉枝以染黄。若云子黑而圆,恐是别物,非小檗也。〔时珍曰〕 小檗山间时有之,小树也。其皮外白里黄,状如檗皮而薄小。

【气味】苦,大寒,无毒。

【主治】口疮疳??,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唐本》。治血崩。《时珍》。   《妇人良方》治血崩,阿茄陀丸方中用之。

黄栌   宋《嘉祐》

【集解】  〔藏器曰〕黄栌生商洛山谷,四川界甚有之。 叶圆木黄,可染黄色。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除烦热,解酒疸目黄,水煮服之。《藏器》。洗赤眼及汤火、漆疮。 《时珍》。

【附方】新一。

大风癞疾:黄栌木五两,锉,用新汲水一斗浸二七日,焙研,苏方木五两,乌麻子一斗九蒸九暴,天麻二两,丁香、乳香各一两,为末。 赤黍米一升淘净,用浸黄栌水煮米粥捣和,丸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食后浆水下,日二、夜一。《圣济总录》。

厚朴   《本经》中品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逐折。

 【释名】    烈朴《日华》、赤朴《别录》、厚皮 重皮《广雅》、树名榛《别录》、子名逐折《别录》。〔时珍曰〕其木质朴而皮厚,味辛烈而色紫赤,故有厚朴、烈、赤诸名。〔颂曰〕《广雅》谓之重皮,方书或作厚皮也。

【集解】  〔别录曰〕厚朴生交趾、冤句。 三月、九月、十月采皮,阴干。 〔弘景曰〕 今出建平、宜都。 极厚、肉紫色为好,壳薄而白者不佳。俗方多用,道家不须也。 〔颂曰〕 今洛阳、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 木高三四丈,径一二尺。春生叶如槲叶,四季不凋。红花而青实。皮极鳞皱而厚,紫色多润者佳,薄而白者不堪。 〔宗奭曰〕 今伊阳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有油。 〔时珍曰〕 朴树肤白肉紫,叶如檗叶。五六月开细花,结实如冬青子,生青熟赤,有核。七八月采之,味甘美。

 

【修治】  〔斅曰〕凡使要紫色味辛者为好,刮去粗皮。入丸散,每一斤用酥四两炙熟用。若入汤饮,用自然姜汁八两炙尽为度。〔大明曰〕凡入药去粗皮,用姜汁炙,或浸炒用。〔宗奭曰〕味苦。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

【气味】苦、温、无毒。〔别录曰〕大温。〔吴普曰〕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李当之:小温。〔权曰〕苦、辛,大热。〔元素曰〕气温,味苦、辛。气味俱厚,体重浊而微降,阴中阳也。〔杲曰〕可升可降。 〔之才曰〕干姜为之使。恶泽泻、硝石、寒水石。忌豆,食之动气。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本经》。 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别录》。健脾,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及五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脏不安,杀肠中虫,明耳目,调关节。《大明》。治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去结水,破宿血,化水谷,止吐酸水,大温胃气,治冷痛,主病人虚而尿白。《甄权》。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好古》。

【发明】〔宗奭曰〕 厚朴,平胃散中用,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又能走冷气,为世所须也。 〔元素曰〕 厚朴之用有三:平胃,一也;去腹胀,二也;孕妇忌之,三也。 虽除腹胀,若虚弱人,宜斟酌用之,误服脱人元气。惟寒胀大热药中兼用,乃结者散之之神药也。 〔震亨曰〕 厚朴属土,有火。其气温,能泻胃中之实也,平胃散用之。 佐以苍术,正为泻胃中之湿,平胃土之太过,以致于中和而已,非谓温补脾胃也。习以成俗,皆谓之补,哀哉!其治腹胀者,因其味辛以提其滞气,滞行则宜去之。若气实人,误服参、芪药多补气,胀闷或作喘,宜此泻之。 〔好古曰〕 《本草》言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满,果泄气乎?果益气乎?盖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所谓消痰下气是也。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所谓温中益气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泻痢药同用,则厚肠胃。大抵其性味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也。故成无己云:厚朴之苦,以泄腹满。 〔杲曰〕 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散湿满。

【附方】旧七,新七。

1.     厚朴煎丸 孙兆云:补肾不如补脾。脾胃气壮,则能饮食。饮食既进,则益营卫,养精血,滋骨髓。是以《素问》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 此药大补脾胃虚损,温中降气,化痰进食,去冷饮、呕吐、泄泻等证。 用厚朴去皮锉片,用生姜二斤连皮切片,以水五升同煮干,去姜,焙朴。以干姜四两,甘草二两,再同厚朴以水五升煮干,去草,焙姜、朴为末。用枣肉、生姜同煮熟,去姜,捣枣和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一方加熟附子。王璆《百一选方》。

2.     痰壅呕逆 心胸满闷,不下饮食。 厚朴一两,姜汁炙黄为末。 非时米饮调下二钱匕。《圣惠方》。

3.     腹胀脉数 厚朴三物汤:用厚朴半斤,枳实五枚,以水一斗二升,煎取五升,入大黄四两,再煎三升。 温服一升。转动更服,不动勿服。张仲景《金匮要略》。

4.     腹痛胀满 厚朴七物汤:用厚朴半斤制,甘草、大黄各三两,枣十枚,大枳实五枚,桂二两,生姜五两,以水一斗,煎取四升。 温服八合,日三。  呕者,加半夏五合。《金匮要略》。

5.     男女气胀 心闷,饮食不下,冷热相攻,久患不愈。 厚朴姜汁炙焦黑,为末。 以陈米饮调服二钱匕,日三服。《斗门方》。

6.     反胃止泻 方同上。

7.     中满洞泻 厚朴、干姜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饮下。《鲍氏方》。

8.     小儿吐泻 胃虚及有痰惊。 梓朴散:用梓州厚朴一两,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浸半日,晒干)一钱,以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尽为度,如未尽,少加火熬干。去厚朴,只研半夏。 每服半钱或一字,薄荷汤调下。钱乙《小儿直诀》。

9.     霍乱腹痛 厚朴汤:用厚朴炙四两,桂心二两,枳实五枚,生姜二两,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此陶隐居方也。 唐石泉公王方庆《广南方》云:此方不惟治霍乱,凡诸病皆治。 圣惠方:用厚朴姜汁炙,研末。新汲水服二钱,如神。

10.  下痢水谷 久不瘥者。 厚朴三两,黄连三两,水三升,煎一升,空心细服。《梅师方》。

11.  大肠干结:厚朴生研,猪脏煮捣和丸梧子大。 每姜水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12.  尿浑白浊 心脾不调,肾气浑浊。 用厚朴姜汁炙一两,白茯苓一钱,水、酒各一碗,煎一碗,温服。《经验良方》。

13.  月水不通:厚朴三两炙切,水三升,煎一升,分二服,空心饮。不过三四剂,神验。 一加桃仁、红花。《梅师方》。

逐折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疗鼠瘘,明目益气。《别录》。

【正误】〔别录有名未用曰〕逐折杀鼠,益气明目。一名百合,一名厚实,生木间,茎黄,七月实,黑如大豆。〔弘景曰〕杜仲子,亦名逐折。 《别录》厚朴条下,已言子名逐折;而有名未用中复出逐折,主治相同,惟鼠瘘、杀鼠字误,未知孰是尔?所云厚实,乃厚朴实也,故皮谓之厚皮。陶氏不知,援引杜仲为注,皆误矣。今正之。

 【附录】浮烂罗勒〔藏器曰〕生康国。 皮似厚朴,味酸,平,无毒。 主一切风气,开胃补心,除冷痹,调脏腑。

杜仲   《本经》上品

【释名】   思仲《别录》、思仙《本经》、木绵《吴普》、檰。〔时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其皮中有银丝如绵,故曰木绵。其子名逐折,与厚朴子同名。

【集解】  〔别录曰〕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 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 〔弘景曰〕 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 状如厚朴,折之多白丝者为佳。 〔保升曰〕 生深山大谷,所在有之。树高数丈,叶似辛夷。 〔颂曰〕 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 叶亦类柘,其皮折之白丝相连。江南谓之檰。初生嫩叶可食,谓之檰芽。花、实苦涩,亦堪入药。木可作屐,益脚。

 

【修治】  〔斅曰〕凡使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两,蜜三两,和涂火炙,以尽为度。细锉用。

【气味】辛,平,无毒。〔别录曰〕甘,温。〔权曰〕苦,暖。〔元素曰〕性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也。〔杲曰〕阳也,降也。 〔好古曰〕肝经气分药也。 〔之才曰〕恶玄参、蛇蜕皮。

【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本经》。脚中酸疼,不欲践地。《别录》。治肾劳,腰脊挛。《大明》。肾冷,?腰痛。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甄权》。能使筋骨相着。《李杲》。润肝燥,补肝经风虚。《好古》。

 【发明】〔时珍曰〕杜仲古方只知滋肾,惟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发昔人所末发也。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 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难补,微辛能润。 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 按庞元英《谈薮》云:一少年新娶,后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拆,每以一两,用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全愈。琳曰:此乃肾虚,非脚气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

【附方】旧三,新三。

1.     青娥丸 方见补骨脂下。

2.     肾虚腰痛 崔元亮《海上集验方》:用杜仲去皮炙黄一大斤,分作十剂。 每夜取一剂,以水一大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取汁,以羊肾三四枚切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和以椒、盐,空腹顿服。 《圣惠方》:入薤白七茎。《箧中方》:加五味子半斤。

3.     风冷伤肾 腰背虚痛。 杜仲一斤切炒,酒二升,渍十日,日服三合。此陶隐居《得效方》也。《三因方》:为末,每旦以温酒服二钱。

4.     病后虚汗 及目中流汁。 杜仲、牡蛎等分,为末。卧时水服五匕,不止更服。《肘后方》。

5.     频惯堕胎 或三四月即坠者。 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五六两,为末作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肘后方:用杜仲焙研,枣肉为丸。 糯米饮下。杨起《简便方》。

6.     产后诸疾 及胎脏不安。  杜仲去皮,瓦上焙干,木臼捣末,煮枣肉和丸弹子大。 每服一丸,糯米饮下,日二。《胜金方》。

檰芽

【气味】缺

【主治】作蔬,去风毒脚气,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可煎汤。《苏颂》。

椿樗   《唐本草》

校正:并入《嘉祐》椿荚。

【释名】   香者名椿《集韵》作櫄,《夏书》作杶,《左传》作橁。臭者名樗音丑居切。亦作?山樗名栲音考。虎目树《拾遗》、大眼桐。〔时珍曰〕椿樗易长而多寿考,故有椿、栲之称。《庄子》言大椿以八千岁为春秋是矣。椿香而樗臭,故椿字又作櫄,其气熏也。?字从虖,其气臭,人呵嘑之也。樗亦椿音之转尔。〔藏器曰〕俗呼椿为猪椿,北人呼樗为山椿,江东呼为虎目树,亦名虎眼。谓叶脱处有痕,如虎之眼目。又如樗蒲子,故得此名。

【集解】  〔恭曰〕 椿、樗二树形相似,但樗木疏、椿木实为别也。 〔颂曰〕 二木南北皆有之。 形干大抵相类,但椿木实则叶香可啖,樗木疏而气臭,膳夫亦能熬去气,并采无时。 樗木最为无用,《庄子》所谓吾有大木,人谓之樗,其本拥肿不中绳墨,小枝曲拳不中规矩者。《尔雅》云:栲,山樗。郭璞注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亦类漆树。俗语云:櫄、樗、栲、漆,相似如一。陆玑《诗疏》云:山樗与田樗无异,叶差狭尔。吴人以叶为茗。〔宗奭曰〕 椿、樗皆臭,但一种有花结子,一种无花不实。世以无花而木身大,其干端直者为椿,椿木用叶。其有花、荚而木身小,干多迂矮者为樗,樗用根及荚、叶。又虫部有樗鸡,不言椿鸡,以显有鸡者为樗,无鸡者为椿。古人命名其义甚明。 〔禹锡曰〕 樗之有花者无荚,有荚者无花。其荚夏月常生臭樗上,未见椿上有荚者。然世俗不辨椿、樗之异,故呼樗荚为椿荚尔。 〔时珍曰〕 椿、樗、栲,乃一木三种也。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虚而白,其叶臭恶,歉年人或采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木亦虚大,梓人亦或用之。然爪之如腐朽,故古人以为不材之木。不似椿木坚实,可入栋梁也。

【气味】苦,温,有小毒。〔诜曰〕椿芽多食动风,熏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令人神昏血气微。 若和猪肉、热面频食则中满,盖拥经络也。 〔时珍曰〕椿叶无毒,樗叶有小毒。

【主治】煮水,洗疮疥风疽。樗木根、叶尤良。《唐本》。白秃不生发,取椿、桃、楸叶心捣汁,频涂之。《时珍》。嫩芽沦食,消风祛毒。《生生编》。

 白皮及根皮

【修治】  〔斅曰〕凡使椿根,不近西头者为上。采出拌生葱蒸半日,锉细,以袋盛挂屋南畔,阴干用。〔时珍曰〕椿、樗木皮、根皮,并刮去粗皮,阴干,临时切焙入用。

【气味】苦,温,无毒。〔权曰〕微热。〔震亨曰〕凉而燥。〔藏器曰〕樗根有小毒。 〔时珍曰〕樗根制硫黄、砒石、黄金。

【主治】疳??。樗根尤良。《唐本》。去口鼻疳虫,杀蛔虫疥??鬼注传尸,蛊毒下血,及赤白久痢。《藏器》。得地榆,止疳痢。《萧炳》。止女子血崩,产后血不止,赤带,肠风泻血不住,肠滑泻,缩小便。蜜炙用。《大明》。利溺涩。《雷斅》。治赤白浊,赤白带,湿气下痢,精滑梦遗,燥下湿,去肺胃陈积之痰。《震亨》。

【发明】〔诜曰〕 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并赤带下。 宜取东引细椿根一大握洗净,以水一大升煮汁,分服便断。小儿疳痢,亦宜多服。仍取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葱白一握,炙甘草三寸,豉两合,水一升,煮半升,以意服之。枝叶功用皆同。 〔震亨曰〕 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湿热为病,泻痢浊带,精滑梦遗诸证,无不用之,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但痢疾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 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见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汤使,名固肠丸也。 〔时珍曰〕 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盖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虽同,而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乾坤生意》治疮肿下药,用樗皮以无根水研汁,服二三碗,取利数行,是其验矣。故陈藏器言樗皮有小毒,盖有所试也。 〔宗奭曰〕 洛阳一女人,年四十六七,耽饮无度,多食鱼蟹,畜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大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痛不堪任。医以止血痢药不效,又以肠风药则益甚,盖肠风则有血无脓。如此半年余,气血渐弱,食减肌瘦。服热药则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药即注泄食减,服温平药则病不知。如此期年,垂命待尽。或人教服人参散,一服知,二服减,三服脓血皆定,遂常服之而愈。其方治大肠风虚,饮酒过度,挟热下痢脓血痛甚,多日不瘥。用樗根白皮一两,人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服,米饮亦可。忌油腻、湿面、青菜、果子、甜物、鸡、猪、鱼、羊、蒜、薤等。

【附方】旧六,新十。

1.     去鬼气:樗根一握细切,以童儿小便二升,豉一合,浸一宿,绞汁煎一沸。 三五日一度,服之。陈藏器《本草》。

2.     小儿疳疾:椿白皮日干二两为末,以粟米淘净研浓汁和丸梧子大。 十岁三四丸,米饮下,量人加减。仍以一丸纳竹筒中,吹入鼻内,三度良。《子母秘录》。

3.     小儿疳痢 困重者。 用樗白皮捣粉,以水和枣作大馄饨子。 日晒少时,又捣,如此三遍,以水煮熟,空肚吞七枚。重者不过七服。 忌油腻、热面、毒物。 又方:用樗根浓汁一蚬壳,和粟米泔等分,灌下部。再度即瘥,其验如神。大人亦宜。《外台秘要》。

4.     休息痢疾 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 东垣《脾胃论》:用椿根白皮、诃黎勒各半两,母丁香三十个,为末,醋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唐瑶《经验方》:用椿根白皮东南行者,长流水内漂三日,去黄皮,焙为末。 每一两加木香二钱,粳米饭为丸。 每服一钱二分,空腹米饮下。

5.     水谷下利 及每至立秋前后即患痢,兼腰痛。 取樗根一大两捣筛,以好面捻作馄饨如皂子大,水煮熟。 每日空心服十枚。并无禁忌,神良。刘禹锡《传信方》。

6.     下利清血 腹中刺痛。 椿根白皮洗刮晒研,醋糊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 一加苍术、枳壳减半。《经验方》。

7.     脏毒下痢 赤白。  用香椿洗刮取皮,日干为末。 饮下一钱,立效。《经验方》。

8.     脏毒下血 温白丸:用椿根白皮去粗皮,酒浸晒研,枣肉和丸梧子大。 每淡酒服五十丸。或酒糊丸亦可。《儒门事亲》。

9.     下血经年:樗根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入酒半盏服。或作丸服。 虚者,加人参等分。即虎眼树。《仁存方》。

10.  血痢下血 腊月,日未出时,取背阴地北引樗根皮,东流水洗净,挂风处阴干为末。每二两入寒食面一两,新汲水丸梧子大,阴干。 每服三十丸,水煮滚,倾出,温水送下。 忌见日,则无效。 名如神丸。《普济方》。

11.  脾毒肠风 因营卫虚弱,风气袭之,热气乘之,血渗肠间,故大便下血。 用臭椿根刮去粗皮焙干四两,苍术米泔浸焙、枳壳麸炒各一两,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日三服。《本事方》。

12.  产后肠脱 不能收拾者。 樗枝取皮焙干一握,水五升,连根葱五茎,汉椒一撮,同煎至三升,去滓倾盆内。 乘热熏洗(冷则再热,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后睡少时。 忌盐酢、酱面、发风毒物,及用心劳力等事。年深者亦治之。《妇人良方》。

13.  女人白带:椿根白皮、滑石等分,为末,粥丸梧子大。 每空腹白汤下一百丸。 又方:椿根白皮一两半,干姜炒黑、白芍药炒黑、黄柏炒黑各二钱,为末。如上法丸服。《丹溪方》。

14.  男子白浊 方同上。

 

【释名】  凤眼草 《象形》。

【主治】大便下血。《嘉祐》。

【附方】新三。

1.     肠风泻血:椿荚半生半烧,为末。 每服二钱,米饮下。《普济方》。

2.     误吞鱼刺 《生生编》:用椿树子烧研,酒服二钱。《保寿堂方》:用香椿树子阴干半碗,擂碎,热酒冲服,良久连骨吐出。

3.     洗头明目:用凤眼草(即椿树上丛生荚也),烧灰淋水洗头,经一年,眼如童子。加椿皮灰,尤佳。 正月七日、二月八日、三月四日、四月五日、五月二日、六月四日、七月七日、八月三日、九月二十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十二月十四日洗之。《卫生易简方》。

  《本经》上品

【释名】  〔时珍曰〕许慎《说文》云:漆本作桼,木汁可以髹物,其字象水滴而下之形也。

 【集解】   〔别录曰〕干漆生汉中山谷。 夏至后采,干之。 〔弘景曰〕 今梁州漆最甚,益州亦有。广州漆性急易燥。 其诸处漆桶中自然干者,状如蜂房孔孔隔者为佳。 〔保升曰〕 漆树高二三丈余,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黄。 六月、七月刻取滋汁。 金州者最善。漆性并急,凡取时须荏油解破,故淳者难得,可重重别制拭之。上等清漆,色黑如瑿,若铁石者好。黄嫩若蜂窠者不佳。 〔颂曰〕 今蜀、汉、金、峡、襄、歙州皆有之。 以竹筒钉入木中,取汁。崔豹《古今注》云:以刚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滴汁则成漆也。 〔宗奭曰〕 湿漆药中未见,用者皆干漆尔。其湿者,在燥热及霜冷时则难干;得阴湿,虽寒月亦易干,亦物之性也。若沾渍人,以油治之。凡验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细而不断,断而急收,更又涂于干竹上,荫之速干者,并佳。 〔时珍曰〕 漆树人多种之,春分前移栽易成,有利。其身如柿,其叶如椿。 以金州者为佳,故世称金漆,人多以物乱之。试诀有云:微扇光如镜,悬丝急似钩。撼成琥珀色,打着有浮沤。今广浙中出一种漆树,似小榎而大。六月取汁漆物,黄泽如金,即《唐书》所谓黄漆者也。入药仍当用黑漆。广南漆作饴糖气,沾沾无力。

 干漆

【修治】  〔大明曰〕干漆入药,须捣碎炒熟。不尔,损人肠胃。若是湿漆,煎干更好。亦有烧存性者。

【气味】辛,温,无毒。〔权曰〕辛、咸。〔宗奭曰〕苦。〔元素曰〕 辛,平,有毒。降也,阳中阴也。 〔之才曰〕半夏为之使。畏鸡子,忌油脂。 〔弘景曰〕生漆毒烈,人以鸡子和,服之去虫,犹自啮肠胃也。 畏漆人乃致死者。外气亦能使身肉疮肿,自有疗法。〔大明曰〕毒发,饮铁浆、并黄栌汁、甘豆汤,吃蟹,并可制之。〔时珍曰〕今人货漆多杂桐油,故多毒。《淮南子》云:蟹见漆而不干。《相感志》云:漆得蟹而成水。盖物性相制也。凡人畏漆者,嚼蜀椒涂口鼻则可免。生漆疮者,杉木汤、紫苏汤、漆姑草汤、蟹汤浴之,皆良。

【主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本经》。干漆:疗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人疝瘕,利小肠,去蛔虫。《别录》。杀三虫,主女人经脉不通。《甄权》。治传尸劳,除风。《大明》。削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元素》。

【发明】〔弘景曰〕 仙方用蟹消漆为水,炼服长生。《抱朴子》云:淳漆不粘者,服之通神长生。 或以大蟹投其中,或以云母水,或以玉水合之服,九虫悉下,恶血从鼻出。服至一年,六甲、行厨至也。 〔震亨曰〕 漆属金,有水与火,性急而飞补。用为去积滞之药,中节则积滞去后,补性内行,人不知也。 〔时珍曰〕 漆性毒而杀虫,降而行血。所主诸证虽繁,其功只在二者而已。

【附方】旧四,新七。

1.     小儿虫病 胃寒危恶证与痫相似者。 干漆捣烧烟尽、白芜荑等分,为末。 米饮服一字至一钱。《杜壬方》。

2.     九种心痛 及腹胁积聚滞气。 筒内干漆一两,捣炒烟尽,研末,醋煮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丸至九丸,热酒下。《简要济众》。

3.     女人血气 妇人不曾生长,血气疼痛不可忍,及治丈夫疝气、小肠气撮痛者,并宜服二圣丸。 湿漆一两,熬一食顷,入干漆末一两,和丸梧子大。 每服三四丸,温酒下。怕漆人不可服。《经验方》。

4.     女人经闭 《指南方》万应丸:治女人月经瘀闭不来,绕脐寒疝痛彻,及产后血气不调,诸癥瘕等病。 用干漆一两,打碎,炒烟尽,牛膝末一两,以生地黄汁一升,入银、石器中慢熬,俟可丸,丸如梧子大。 每服一丸,加至三五丸,酒、饮任下,以通为度。 《产宝方》:治女人月经不利,血气上攻,欲呕,不得睡。 用当归四钱,干漆三钱,炒烟尽,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下。 《千金》:治女人月水不通,脐下坚如杯,时发热往来,下痢羸瘦,此为血瘕。若生肉症,不可治也。 干漆一斤烧研,生地黄二十斤取汁和,煎至可丸,丸梧子大。 每服三丸,空心酒下。

5.     产后青肿 疼痛,及血气水疾。 干漆、大麦芽等分,为末,新瓦罐相间铺满,盐泥固济,锻赤,放冷研散。 每服一二钱,热酒下。但是产后诸疾皆可服。《妇人经验方》。

6.     五劳七伤 补益方:用干漆、柏子仁、山茱萸、酸枣仁各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二七丸,温酒下,日二服。《千金方》。

7.     喉痹欲绝 不可针药者。 干漆烧烟,以筒吸之。《圣济总录》。

8.     解中蛊毒:平胃散末,以生漆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温酒下七十丸至百丸。《直指方》。

9.     下部生疮:生漆涂之良。《肘后方》。

 漆叶

 【气味】缺。

【主治】五尸劳疾,杀虫。暴干研末,日用酒服一钱匕。《时珍》。

【发明】〔颂曰〕 《华佗传》载:彭城樊阿,少师事佗。佗授以漆叶青粘散方,云服之去三虫,利五脏,轻身益气,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年五百余岁。漆叶所在有之。青粘生丰沛、彭城及朝歌。 一名地节,一名黄芝。主理五脏,益精气。本出于迷人入山,见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为佳,语阿。阿秘之。近者人见阿之寿而气力强盛,问之。因醉误说,人服多验。后无复有人识青粘,或云即黄精之正叶者也。〔时珍曰〕 按葛洪《抱朴子》云:漆叶、青粘,凡薮之草也。樊阿服之,得寿二百岁,而耳目聪明,犹能持针治病。此近代之实事,良史所记注者也。洪说犹近于理,前言阿年五百岁者,误也。或云青粘即葳蕤。

  漆子

【主治】下血。《时珍》。

漆花

【主治】小儿解颅、腹胀、交胫不行方中用之。《时珍》。

   《本经》下品

【释名】   木王〔时珍曰〕梓或作杍,其义末详。按陆佃《埤雅》云: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故《书》以梓材名篇,《礼》以梓人名匠,朝廷以梓宫名棺也。罗愿云:屋室有此木,则余材皆不震。其为木王可知。

【集解】  〔别录曰〕梓白皮生河内山谷。 〔弘景曰〕 此即梓树之皮。梓有三种,当用朴素不腐者。 〔颂曰〕 今近道皆有之,宫寺人家园亭亦多植之。 木似桐而叶小,花紫。《尔雅》云:椅,梓。郭璞注云:即楸也。《诗·墉风》云: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陆玑注云: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为椅,大同而小异也。入药当用有子者。又一种鼠梓,一名楰,亦楸属也。枝叶木理皆如楸。今人谓之苦楸,江东人谓之虎梓。《诗·小雅》云北山有楰是也。鼠李一名鼠梓,或云即此。然花实都不相类,恐别一物而名同尔。 〔藏器曰〕 楸生山谷间,与梓树本同末异,或以为一物者误矣。 〔大明曰〕 梓有数般,惟楸梓皮入药佳,余皆不堪。 〔机曰〕 按《尔雅翼》云:《说文》言:椅,梓也。梓,楸也。槚亦楸也。然则椅、梓、槚、楸,一物四名。而陆玑《诗疏》以楸之白理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者为椅。贾思勰《齐民要术》又以白色有角者为梓,即角楸也,又名子楸。黄色无子者为椅楸,又名荆黄楸。但以子之有无为别,其角细长如箸,其长近尺,冬后叶落而角犹在树。其实亦名豫章。 〔时珍曰〕 梓木处处有之。 有三种:木理白者为梓,赤者为楸,梓之美文者为椅,楸之小者为榎。诸家疏注,殊欠分明。桐亦名椅,与此不同。此椅即《尸子》所谓“荆有长松、文椅者”也。

 梓白皮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热毒,去三虫。《本经》。疗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煎汤浴之,并捣敷。《别录》。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大明》。治温病复感寒邪,变为胃啘,煮汁饮之。《时珍》。

【附方】新一。时气温病头痛壮热,初得一日。 用生梓木削去黑皮,取里白者切一升,水二升五合煎汁。 每服八合,取瘥。《肘后方》。

 

【主治】捣敷猪疮。饲猪,肥大三倍。《别录》。疗手脚火烂疮。〔弘景曰〕桐叶、梓叶肥猪之法未见,应在商丘子《养猪经》中。〔恭曰〕二树花叶饲猪,并能肥大且易养,见李当之《本草》及《博物志》,然不云敷猪疮也。

【附方】新一。风癣疙瘩:梓叶、木绵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烧取汁涂之。《试效录验方》。

《拾遗》

【释名】   〔时珍曰〕楸叶大而早脱,故谓之楸;榎叶小而早秀,故谓之榎。唐时立秋日,京师卖楸叶,妇女、儿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尔雅》云:叶小而皵,榎;叶大而皵,楸。皵音鹊,皮粗也。

【集解】  见梓下。 〔周定王曰〕 楸有二种。一种刺楸,其树高大,皮色苍白,上有黄白斑点,枝梗间多大刺。叶似楸而薄,味甘,嫩时炸熟,水淘过拌食。 〔时珍曰〕 楸有行列,茎干直耸可爱。至秋垂条如线,谓之楸线,其木湿时脆,燥则坚,故谓之良材,宜作棋枰,即梓之赤者也。

木白皮

 【气味】苦,小寒,无毒。〔珣曰〕微温。

【主治】吐逆,杀三虫及皮肤虫。煎膏,粘敷恶疮疽瘘,痈肿疳痔。 除脓血,生肌肤,长筋骨。《藏器》。消食涩肠下气,治上气咳嗽。亦入面药。《李珣》。口吻生疮,贴之,频易取效。《时珍》。

【附方】旧一,新一。

1.    瘘疮:楸枝作煎,频洗取效。《肘后方》。

2.    白癜风疮:楸白皮五斤,水五斗,煎五升,去滓,煎如稠膏。 日三摩之。《圣济总录》。

 

 【气味】同皮。

【主治】捣敷疮肿。煮汤,洗脓血。冬取干叶用之。诸痈肿溃及内有刺不出者,取叶十重贴之。《藏器》。出《范汪方》。

【发明】〔时珍曰〕楸乃外科要药,而近人少知。 葛常之《韵语阳秋》云:有人患发背溃坏,肠胃可窥,百方不瘥。一医用立秋日太阳未升时,采楸树叶,熬之为膏,敷其外,内以云母膏作小丸服,尽四两,不累日而愈也。 东晋范汪,名医也,亦称楸叶治疮肿之功。则楸有拔毒排脓之力可知。

【附方】旧一,新七。

1.     上气咳嗽 腹满羸瘦者。 楸叶三斗,水三斗,煮三十沸,去滓,煎至可丸如刺大。 以筒纳入下部中,立愈。崔元亮《海上集验方》。 

2.     一切毒肿 不问硬软。 取楸叶十重敷肿上,旧帛裹之,日三易之。当重重有毒气为水,流在叶上。冬月取干叶,盐水浸软,或取根皮捣烂,敷之皆效。 止痛消肿,食脓血,胜于众药。《范汪东阳方》。

3.     瘰疬瘘疮 楸煎神方:秋分前后早晚,令人持袋摘楸叶,纳袋中。秤取十五斤,以水一石,净釜中煎取三斗,又换锅煎取七八升,又换锅煎取二升,乃纳不津器中,用时先取麻油半合,蜡一分,酥一栗子许,同消化。又取杏仁七粒,生姜少许,同研。米粉二钱,同入膏中搅匀。先涂疮上,经二日来乃拭却,即以篦子匀涂楸煎满疮上,仍以软帛裹之。旦日一拭,更上新药。不过五六上,已破者即便生肌,未破者即内消。瘥后须将慎半年。 采药及煎时,并禁孝子、妇人、僧道、鸡犬见之。《箧中方》。 

4.     灸疮不瘥 痒痛不瘥。 楸叶及根皮为末,敷之。《圣惠方》。

5.     头痒生疮:楸叶捣汁,频涂。《圣惠方》。

6.     儿发不生:楸叶中心,捣汁频涂。《千金方》。

7.     小儿目翳:嫩楸叶三两烂捣,纸包泥裹,烧干去泥,入水少许,绞汁,铜器慢熬如稀饧,瓷合收之。每旦点之。《普济方》。

8.     小儿秃疮:楸叶捣汁,涂之。《圣惠方》。

   《本经》下品

【释名】   白桐 《弘景》、黄桐《图经》、泡桐《纲目》、椅桐 《弘景》、 荣桐。〔时珍曰〕《本经》桐叶,即白桐也。桐华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绮文,故俗谓之白桐、泡桐,古谓之椅桐也。先花后叶,故《尔雅》谓之荣桐。或言其花而不实者,未之察也。陆玑以椅为梧桐,郭璞以荣为梧桐,并误。

【集解】  〔别录曰〕桐叶生桐柏山谷。 〔弘景曰〕 桐树有四种:青桐,叶、皮青,似梧而无子;梧桐,皮白,叶似青桐而有子,子肥可食;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与冈桐无异,但有花、子,二月开花,黄紫色,《礼》云三月桐始华者也,堪作琴瑟;冈桐无子,是作琴瑟者。《本草》用桐华,应是白桐。〔颂曰〕 桐处处有之。陆玑《草木疏》言白桐宜为琴瑟。云南牂牁人,取花中白毳淹渍,绩以为布,似毛服,谓之华布。椅,即梧桐也。今江南人作油者,即冈桐也,有子大于梧子。江南有赪桐,秋开红花,无实。有紫桐,花如百合,实堪糖煮以啖。岭南有刺桐,花色深红。 〔宗奭曰〕 《本经》桐叶不指定是何桐,致难执用。但四种各有治疗。白桐,叶三杈,开白花,不结子。无花者为冈桐,不中作琴,体重。荏桐,子可作桐油。梧桐,结子可食。 〔时珍曰〕 陶注桐有四种,以无子者为青桐、冈桐,有子者为梧桐、白桐。寇注言白桐、冈桐皆无子。苏注以冈桐为油桐。而贾思勰《齐民要术》言:实而皮青者为梧桐,华而不实者为白桐。白桐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华房,非子也。冈桐即油桐也,子大有油。其说与陶氏相反。以今咨访,互有是否。 盖白桐即泡桐也。叶大径尺,最易生长。皮色粗白,其木轻虚,不生虫蛀,作器物、屋柱甚良。二月开花,如牵牛花而白色。结实大如巨枣,长寸余,壳内有子片,轻虚如榆荚、葵实之状,老则壳裂,随风飘扬。其花紫色者名冈桐。荏桐即油桐也。青桐即梧桐之无实者。按陈翥《桐谱》,分别白桐、冈桐甚明。云:白花桐,文理粗而体性慢,喜生朝阳之地。因子而出者,一年可起三四尺;由根而出者,可五七尺。其叶圆大则尖长有角,光滑而毳。先花后叶。花白色,花心微红。其实大二三寸,内为两房,房内有肉,肉上有薄片,即其子也。紫花桐,文理细而体性坚,亦生朝阳之地,不如白桐易长。其叶三角而圆,大如白桐,色青多毛而不光,且硬,微赤,亦先花后叶,花色紫。其实亦同白桐而微尖,状如诃子而粘,房中肉黄色。二桐皮色皆一,但花、叶小异,体性坚、慢不同尔。亦有冬月复花者。

 桐叶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恶蚀疮着阴。《本经》。消肿毒,生发。《时珍》。

【附方】新四。

1.    手足肿浮:桐叶煮汁渍之,并饮少许。 或加小豆,尤妙。《圣惠方》。

2.    痈疽发背 大如盘,臭腐不可近。 桐叶醋蒸贴上。 退热止痛,渐渐生肉收口,极验秘方也。《医林正宗》。

3.    发落不生:桐叶一把,麻子仁三升,米泔煮五六沸,去滓。 日日洗之则长。《肘后方》。

4.    发白染黑:经霜桐叶及子,多收捣碎,以甑蒸之,生布绞汁,沐头。《普济方》。

木皮

【主治】五痔,杀三虫。《本经》。疗奔豚气病。《别录》。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甄权》。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之。《时珍》。

【附方】新三。

1.     肿从脚起:削桐木煮汁,渍之,并饮少许。《肘后方》。

2.     伤寒发狂 六七日热极狂言,见鬼欲走。 取桐皮,削去黑,擘断四寸,一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半升,去滓顿服。当吐下青黄汁数升,即瘥。《肘后方》。

3.     跌扑伤损:水桐树皮,去青留白,醋炒捣敷。《集简方》。

【主治】敷猪疮。饲猪,肥大三倍,《本经》。

【附方】新一。  眼见诸物 禽虫飞走,乃肝胆之疾。 青桐子花、酸枣仁、玄明粉、羌活各一两,为末。 每服二钱,水煎和滓,日三服。《经验良方》。

梧桐   《纲目》

【释名】   〔时珍曰〕梧桐名义未详。《尔雅》谓之榇,因其可为棺,《左传》所谓桐棺三寸是矣。旧附桐下,今别出条。

【集解】  〔弘景曰〕 梧桐皮白,叶似青桐,而子肥可食。 〔颂曰〕 陶氏谓白桐一名椅桐。陆玑谓梓实桐皮为椅,即今梧桐。是二种俱有椅名也。《遁甲书》云:梧桐可知日月正闰。生十二叶,一边有六叶,从下数二叶为一月,至上十二叶,有闰十三叶,小余者。视之,则知闰何月也。故曰梧桐不生则九州异。 〔宗奭曰〕 梧桐四月开嫩黄小花,一如枣花枝头出丝,堕地成油,沾渍衣履。五六月结子,人收炒食,味如菱、芡。此是《月令》清明桐始华者。 〔时珍曰〕 梧桐处处有之。 树似桐而皮青不皵,其本无节直生,理细而性坚。叶似桐而稍小,光滑有尖。其花细蕊,坠下如醭。其荚长三寸许,五片合成,老则裂开如箕,谓之囊鄂。其子缀于囊鄂上,多者五六,少或二三。子大如胡椒,其皮皱。罗愿《尔雅翼》云:梧桐多阴,青皮白骨,似青桐而多子。其木易生,鸟衔子堕辄生。但晚春生叶,早秋即凋。古称凤凰非梧桐不栖,岂亦食其实乎?《诗》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齐民要术》云:梧桐生山石间者,为乐器更鸣响也。

木白皮

【气味】缺。

【主治】烧研,和乳汁涂须发,变黄赤。《时珍》。治肠痔。《苏颂》。《删繁方》治痔,青龙五生膏中用之。

【主治】发背,炙焦研末,蜜调敷,干即易。《肘后》。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捣汁涂,拔去白发,根下必生黑者。又治小儿口疮,和鸡子烧存性,研掺。《时珍》。

罂子桐   《拾遗》

 【释名】    虎子桐《拾遗》、荏桐《衍义》、油桐。〔时珍曰〕罂子,因实状似罂也。虎子,以其毒也。荏者,言其油似荏油也。

【集解】  〔藏器曰〕 罂子桐生山中,树似梧桐。 〔颂曰〕 南人作油者,乃冈桐也。有子大于梧子。 〔宗奭曰〕 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鼓子花,成筒子。子可作桐油。 〔时珍曰〕 冈桐即白桐之紫花者。油桐枝、干、花、叶并类冈桐而小,树长亦迟,花亦微红。但其实大而圆,每实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风子。 其肉白色,味甘而吐人。亦或谓之紫花桐。人多种莳收子,货之为油,入漆家及艌船用,为时所须。人多伪之。 惟以篾圈蘸起如鼓面者为真。

桐子油

【气味】甘、微辛,寒,有大毒〔大明曰〕冷,微毒。 〔时珍曰〕桐油吐人,得酒即解。

【主治】摩疥癣虫疮毒肿。毒鼠至死。《藏器》。敷恶疮,及宣水肿,涂鼠咬处。能辟鼠。《大明》。涂胫疮、汤火伤疮。吐风痰喉痹,及一切诸疾,以水和油,扫入喉中探吐;或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又点灯烧铜箸头,烙风热烂眼,亦妙。《时珍》。

【附方】新七。

1.     痈肿初起:桐油点灯,入竹筒内熏之,得出黄水即消。《医林正宗》。

2.     血风臁疮:胡粉煅过研,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 又方:用船上陈桐油石灰煅过,又以人发拌桐油炙干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敷之。杨起《简便方》。

3.     脚肚风疮 如癞。 桐油、人乳等分,扫之。数次即愈。《集简方》。

4.     酒齄赤鼻:桐油入黄丹、雄黄,敷之。《摘玄方》。

5.     冻疮皲裂:桐油一碗,发一握,熬化瓶收。 每以温水洗令软,敷之即安。《救急方》。

6.     解砒石毒:桐油二升,灌之。吐即毒解。华佗《危病方》。

【附录】木郢音而郢切。〔藏器曰〕生山谷间,状似青桐,叶有桠。人取皮以沤丝。木皮味甘,温,无毒。 治蚕咬毒气入腹,为末服之。鸡犬食蚕欲死者,煎汁灌之,丝烂即愈。 叶:主蛇,虫、蜘蛛咬毒,捣烂封之。

海桐   宋《开宝》

【释名】   刺桐〔珣曰〕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

【集解】  〔颂曰〕海桐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亦有之。 叶大如手,作三花尖。皮若梓白皮,而坚韧可作绳,入水不烂。 不拘时月采之。 又云:岭南有刺桐,叶如梧桐。其花附干而生,侧敷如掌,形若金凤,枝干有刺,花色深红。江南有赪桐,红花无实。 〔时珍曰〕 海桐皮有巨刺,如鼋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按嵇含《南方草木状》云:九真有枣桐,布叶繁密。三月开花,赤色照映,三五房凋,则三五复发。陈翥《桐谱》云:刺桐生山谷中。文理细紧,而性喜拆裂。体有巨刺,如欓树。其叶如枫。赪桐身青,叶圆大而长。高三四尺,便有花成朵而繁,红色如火,为夏秋荣观。

木皮

【气味】苦,平,无毒。〔大明曰〕温。

【主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疳??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 水浸洗目,除肤赤。《开宝》。主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赤白泻痢。《李珣》。去风杀虫。煎汤,洗赤目。《时珍》。

【发明】〔颂曰〕 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蹶。 南唐筠州刺史王绍颜撰《续传信方》云:顷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因览刘禹锡《传信方》,备有此验。修服一剂,便减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两,牛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半钱,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并净洗焙干锉,以绵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空心饮一盏,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长令醺醺。此方不得添减,禁毒食。 〔时珍曰〕 海桐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

【附方】新三。

1.    风癣有虫:海桐皮、蛇床子等分,为末,以腊猪脂调,搽之。艾元英《如宜方》。

2.    风虫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圣惠方》。

3.    中恶霍乱:海桐皮煮汁,服之。《圣济总录》。

 刺桐花

【主治】止金疮血,殊效。《苏颂》。

【附录】鸡桐〔时珍曰〕生岭南山间,其叶如楝。 用叶煮汤,洗渫足膝风湿痹气。

   《本经》下品

【释名】   苦楝《图经》、实名金铃子。〔时珍曰〕按罗愿《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

【集解】  〔别录曰〕楝实生荆山山谷。 〔弘景曰〕 处处有之。俗人五月五日取叶佩之,云辟恶也。 〔恭曰〕 此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入药当用雌者。 〔颂曰〕 楝实以蜀川者为佳。 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 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之。根采无时。 〔时珍曰〕 楝长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圆枣,以川中者为良。 《王祯农书》言旨在鹓食其实。应劭《风俗通》言獬豸食其叶。宗懔《岁时记》言蛟龙畏楝。故端午以叶包粽,投江中祭屈原。

【修治】  〔斅曰〕凡采得熬干,酒拌令透,蒸待皮软,刮去皮,取肉去核用。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捶碎,用浆水煮一伏时,晒干。其花落子,谓之石茱萸,不入药用。〔嘉谟曰〕石茱萸亦入外科用。

【气味】苦,寒,有小毒。〔元素曰〕酸、苦,平。阴中之阳。 〔时珍曰〕得酒煮,乃寒因热用也。茴香为之使。

【主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本经》。 主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不入汤使。《甄权》。入心及小肠,止上下部腹痛。《李杲》。泻膀胱。《好古》。治诸疝虫痔。《时珍》。

【发明】〔元素曰〕 热厥暴痛,非此不能除。 〔时珍曰〕 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甄权乃言不入汤使,则《本经》何以有治热狂、利小便之文耶?近方治疝,有四治、五治、七治诸法,盖亦配合之巧耳。

【附方】旧三,新八。

1.     热厥心痛 或发或止,身热足寒,久不愈者。 先灸太溪、昆仑,引热下行。 内服金铃散:用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为末。 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洁古《活法机要》。 

2.     小儿冷疝 气痛,肤囊浮肿。 金铃子去核五钱,吴茱萸二钱半,为末。酒糊丸黍米大。 每盐汤下二三十丸。《全幼心鉴》。

3.     丈夫疝气 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 金铃子一百个,温汤浸过去皮,巴豆二百个,微打破,以面二升,同于铜铛内炒至金铃子赤为度。放冷取出,去核为末,巴、面不用。 每服三钱,热酒或醋汤调服。 一方入盐炒茴香半两。《经验方》。

4.      ?疝肿痛 《澹寮方》楝实丸:治钓肾偏坠,痛不可忍。 用川楝子肉五两,分作五分。一两用破故纸二钱炒黄,一两用小茴香三钱、食盐半钱同炒,一两用莱菔子一钱同炒,一两用牵牛子三钱同炒,一两用斑蝥七枚,去头足,同炒。拣去食盐、莱菔、牵牛、斑蝥,只留故纸、茴香,同研为末,以酒打面糊丸梧子大。 每空心酒下五十丸。 《得效方》楝实丸:治一切疝气肿痛,大有神效。 用川楝子酒润取肉一斤,分作四分:四两用小麦一合,斑蝥四十九个,同炒熟,去蝥;四两用小麦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四两用小麦一合,巴戟肉一两,同炒熟,去戟;四两用小茴香一合,食盐一两,同炒熟,去盐。加破故纸酒炒一两,广木香不见火一两,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盐汤空心下,日三服。 《直指方》楝实丸:治外肾胀大,麻木痛破,及奔豚疝气。 用川楝子四十九个,分七处切取肉:七个用小茴香五钱同炒,七个用故纸二钱半同炒,七个用黑牵牛二钱半同炒,七个用食盐二钱同炒,七个用萝卜子二钱半同炒,七个用巴豆十四个同炒,七个用斑蝥十四个去头足同炒。拣去萝卜子、巴豆、斑蝥三味不用。入青木香五钱,南木香、官桂各二钱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盐汤下,一日三服。

5.     脏毒下血:苦楝子炒黄为末,蜜丸梧子大。 米饮每吞十丸至二十丸。《经验方》。

6.     腹中长虫:楝实以淳苦酒渍一宿,绵囊,塞入谷道中三寸许,日二易之。《外台秘要》。

7.     耳卒热肿:楝实五合捣烂,绵囊塞之,频换。《圣惠方》。

8.     肾消膏淋 病在下焦。 苦楝子、茴香等分,炒为末。 每温酒服一钱。《圣惠方》。

9.     小儿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为末。 猪胆汁丸。 米饮下。《摘玄方》。

根及木皮

【气味】苦,微寒,微毒。 〔大明曰〕雄者根赤有毒,吐泻杀人,不可误服。雌者入服食,每一两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杀毒。若泻者,以冷粥止之。不泻者,以热葱粥发之。

【主治】蛔虫,利大肠。《别录》苦酒和,涂疥癣甚良。《弘景》。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大明》。

【附方】旧二,新八。

1.     消渴有虫:苦楝根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饮之,虽困顿不妨。下虫如蛔而红色,其渴自止。消渴有虫。人所不知。洪迈《夷坚志》。 

2.     小儿蛔虫:楝木皮削去苍皮,水煮汁,量大小饮之。《斗门方》:用为末,米饮服二钱。《集简方》:用根皮同鸡卵煮熟,空心食之。次日虫下。《经验方》抵圣散:用苦楝皮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每以一二钱,水煎服之。《简便方》:用楝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沙锅成膏。五更初,温酒服一匙,以虫下为度。

3.     小儿诸疮 恶疮、秃疮、蠼螋疮,并宜楝树皮或枝烧灰敷之。干者,猪脂调。《千金方》。

4.     口中瘘疮:东行楝根细锉,水煮浓汁,日日含漱,吐去勿咽。《肘后方》。   

5.     蜈蚣蜂伤:楝树枝、叶汁,涂之良。杨起《简便方》。

6.     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为末。 猪脂调涂。《奇效方》。

【主治】热痱,焙末掺之。铺席下,杀蚤、虱。《时珍》。

 

【主治】疝入囊痛,临发时煎酒饮。《时珍》。

  《本经》上品

校正:并入《嘉祐》槐花、槐胶。

【释名】    音杯。 〔时珍曰〕按《周礼》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吴澄注云: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王安石释云:槐华黄,中怀其美,故三公位之。《春秋元命包》云:槐之言归也。古者树槐,听讼其下,使情归实也。

【集解】  〔别录曰〕槐实生河南平泽。可作神烛。 〔颂曰〕 今处处有之。其木有极高大者。按《尔雅》槐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櫰槐,昼合夜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别。 四月、五月开黄花,六月、七月结实。七月七日采嫩实,捣汁作煎。十月采老实入药。皮、根采无时。医家用之最多。 〔时珍曰〕 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规,二旬而叶成。初生嫩芽可炸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或采槐子种畦中,采苗食之亦良。 其木材坚重,有青黄白黑色。其花未开时,状如米粒,炒过煎水染黄甚鲜。其实作荚连珠,中有黑子,以子连多者为好。 《周礼》秋取槐、檀之火。《淮南子》老槐生火。《天玄主物簿》云:老槐生丹。槐之神异如此。 〔藏器曰〕 子上房,七月收之。 堪染皂。

槐实

【修治】  〔斅曰〕凡采得,去单子并五子者,只取两子、三子者,以铜锤锤破,用乌牛乳浸一宿,蒸过用。

【气味】苦,寒,无毒。〔别录曰〕酸、咸。 〔之才曰〕景天为之使。

【主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火疮,妇人乳瘕,子藏急痛。《本经》。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治五痔疮瘘,以七月七日取之,捣汁铜器盛之,日煎令可,丸如鼠屎,纳窍中,日三易乃愈。又堕胎。《别录》。治大热难产。《甄权》。杀虫去风。合房阴干煮饮,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瀁瀁如舡车上者。《藏器》。治丈夫、妇人阴疮湿痒。催生,吞七粒。《大明》。疏导风热。《宗奭》。治口齿风,凉大肠,润肝燥。《李杲》。

【发明】〔好古曰〕 槐实纯阴,肝经气分药也。治证与桃仁同。 〔弘景曰〕 槐子以十月巳日采相连多者,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烂为水,核如大豆。 服之令脑满,发不白而长生。 〔颂曰〕 折嫩房角作汤代茗,主头风,明目补脑。水吞黑子,以变白发。扁鹊明目使发不落法:十月上巳日,取槐子去皮,纳新瓶中,封口二七日。初服一枚,再服二枚,日加一枚。至十日,又从一枚起,终而复始。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大良。 〔时珍曰〕 按太清《草木方》云:槐者虚星之精。十月上巳日采子服之,去百病,长生通神。  《梁书》言庚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余,发鬓皆黑,目看细字,亦其验也。 古方以子入冬月牛胆中渍之,阴干百日,每食后吞一枚。 云久服明目通神,白发还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

【附方】旧一,新四。

1.     槐角丸 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弩肉如奶名举痔,头上有孔名瘘疮,内有虫名虫痔,并皆治之。槐角去梗炒一两,地榆、当归酒焙、防风、黄芩、枳壳麸炒各半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饮下。《和剂局方》。

2.     大肠脱肛:槐角、槐花各等分,炒为末,用羊血蘸药,炙熟食之,以酒送下。 猪腰子去皮,蘸炙亦可。《百一选方》。

3.     内痔外痔 《许仁则方》:用槐角子一斗,捣汁晒稠,取地胆为末,同煎,丸梧子大。  每饮服十丸。兼作挺子,纳下部。 或以苦参末代地胆亦可。《外台秘要》。

4.     目热昏暗:槐子、黄连二两,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浆水下二十丸,日二服。《圣济总录》。

5.     大热心闷:槐子烧末,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槐花

【修治】  〔宗奭曰〕未开时采收,陈久者良,入药炒用。染家以水煮一沸出之,其稠滓为饼,染色更鲜也。

【气味】苦,平,无毒。〔元素曰〕味厚气薄,纯阴也。

【主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皮肤风热,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研服。《大明》。凉大肠。《元素》。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时珍》。

【发明】〔时珍曰〕槐花味苦、色黄、气凉,阳明、厥阴血分药也。故所主之病,多属二经。

【附方】旧一,新二十。

1.     衄血不止:槐花、乌贼鱼骨等分,半生半炒为末,吹之。《普济方》。

2.     舌衄出血:槐花末,敷之即止。《朱氏集验》。

3.     吐血不止:槐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研匀,糯米饮下三钱。《普济方》。

4.     咯血唾血:槐花炒研。 每服三钱,糯米饮下。仰卧一时取效。《朱氏方》。

5.     小便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 每服二钱,淡豉汤下,立效。《箧中秘宝方》。

6.     大肠下血 《经验方》:用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服一钱匕。《集简方》:用柏叶三钱,槐花六钱,煎汤日服。《袖珍》:用槐花、枳壳等分,炒存性为末。新汲水服二钱。

7.     暴热下血:生猪脏一条,洗净控干,以炒槐花末填满扎定,米醋沙锅内煮烂,擂丸弹子大,日干。 每服一丸,空心当归煎酒化下。《永类钤方》。

8.     酒毒下血:槐花半生半炒一两,山栀子焙五钱,为末。 新汲水服二服。《经验良方》。

9.     脏毒下血:新槐花炒研,酒服三钱,日三服。或用槐白皮煎汤服。《普济方》。

10.  妇人漏血 不止。 槐花烧存性,研。 每服二三钱,食前温酒下。《圣惠方》。

11.  血崩不止:槐花三两,黄芩二两,为末。 每服半两,酒一碗,铜秤锤一枚,桑柴火烧红,浸入酒内,调服。忌口。《乾坤秘韫》。

12.  中风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卧嚼咽。《危氏得效方》。

13.  痈疽发背 凡人中热毒,眼花头晕,口干舌苦,心惊背热,四肢麻木,觉有红晕在背后者。 即取槐花子一大抄,铁杓炒褐色,以好酒一碗汗之。 乘热饮酒,一汗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极效。纵成脓者,亦无不愈。彭幸庵云:此方三十年屡效者。刘松石《保寿堂方》。

14.  杨梅毒疮 乃阳明积热所生。 槐花四两略炒,入酒二盏,煎十余沸,热服。 胃虚寒者勿用。《集简方》。

15.  外痔长寸 用槐花煎汤,频洗并服之。数日自缩。《集简方》。

16.  疔疮肿毒 一切痈疽发背,不问已成未成,但焮痛者皆治。 槐花微炒、核桃仁二两,无灰酒一盅,煎十余沸,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见效。《医方摘要》。

17.  发背散血:槐花、绿豆粉各一升,同炒象牙色,研末。 用细茶一两,煎一碗,露一夜,调末三钱敷之,留头。 勿犯妇女手。《摄生众妙方》。

18.  下血血崩:槐花一两,棕灰五钱,盐一钱,水三盅,煎减半服。《摘玄方》。

19.  白带不止:槐花炒、牡蛎煅等分,为末。 每酒服三钱,取效。同上。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煎汤,治小儿惊痫壮热,疥癣及丁肿。皮、茎同用。《大明》。邪气产难绝伤,及瘾疹牙齿诸风,采嫩叶食。《孟诜》。

【附方】旧二,新一。

1.    霍乱烦闷:槐叶、桑叶各一钱,炙甘草三分,水煎服之。《圣惠方》。

2.    肠风痔疾:用槐叶一斤,蒸熟晒干研末,煎饮代茶。久服明目。《食医心镜》。

3.    鼻气窒塞:以水五升煮槐叶,取三升,下葱、豉调和再煎,饮。《千金方》。

 

【气味】同叶。

【主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八月断大枝,侯生嫩蘖,煮汁酿酒,疗大风痿痹甚效。《别录》。炮热,熨蝎毒。《恭》。青枝烧沥,涂癣。煅黑,揩牙去虫。煎汤,洗痔核。《颂》。烧灰,沐头长发。《藏器》。治赤目、崩漏。《时珍》。

【发明】〔颂曰〕刘禹锡《传信方》,著硖州王及郎中槐汤灸痔法甚详。以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壮,以知为度。 王及素有痔疾,充西川安抚使判官,乘骡入骆谷,其痔大作,状如胡瓜,热气如火,至驿僵仆。邮吏用此法灸至三五壮,忽觉热气一道入肠中,因大转泻,先血后秽,其痛甚楚。泻后遂失胡瓜所在,登骡而驰矣。

【附方】旧五,新一。

1.     风热牙痛:槐枝烧热烙之。《圣惠方》。

2.     胎赤风眼:槐木枝如马鞭大,长二尺,作二段齐头。麻油一匙,置铜钵中。 晨使童子一人,以其木研之,至暝乃止。令仰卧,以涂目,日三度瘥。

3.     九种心痛:当太岁上取新生槐枝一握,去两头,用水三大升,煎服一升,顿服。《千金》。

4.     崩中赤白 不问远近。 取槐枝烧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日二服。《深师方》。

5.     胎动欲产 日月未足者。 取槐枝东引枝,令孕妇手把之,即易生。《子母秘录》。

6.     阴疮湿痒:槐树北面不见日枝,煎水洗三五遍。冷再暖之。孟诜《必效方》。

 木皮 根白皮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烂疮,喉痹寒热。《别录》。煮汁,淋阴囊坠肿气痛,煮浆水,漱口齿风疳??血。《甄权》。治中风皮肤不仁,浴男子阴疝卵肿,浸洗五痔,一切恶疮,妇人产门痒痛,乃汤火疮。煎膏,止痛长肉,消痈肿。《大明》。煮汁服,治下血。《苏颂》。

【附方】旧四,新二。

1.     中风身直 不得屈申反复者。 取槐皮黄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肘后方》。

2.     破伤中风:避阴槐枝上皮,旋刻一片,安伤处,用艾灸皮上百壮。不痛者灸至痛,痛者灸至不痛,用火摩之。《普济》。

3.     风虫牙痛:槐树白皮一握切,以酪一升煮,去滓,入盐少许,含漱。《广济方》。 

4.     阴下湿痒:槐白皮炒,煎水日洗。《生生方》。

5.     痔疮有虫 作痒,或下脓血。 多取槐白皮浓煮汁,先熏后洗。良久欲大便,当有虫出,不过三度即愈。仍以皮为末,绵裹纳下部中。《梅师方》。

6.     蠼螋恶疮:槐白皮醋浸半日,洗之。孙真人《千金翼》。

槐胶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一切风,化涎,肝脏风,筋脉抽掣,及急风口噤,或四肢不收顽痹,或毒风周身如虫行,或破伤风,口眼偏斜,腰背强硬。任作汤、散、丸、煎,杂诸药用之。亦可水煮和药为丸。《嘉祐》。煨热,绵裹塞耳,治风热聋闭。《时珍》。

槐耳见菜部木耳。  

   《拾遗》

【释名】  〔时珍曰〕朱子云:檀,善木也。其字从以此。者善也。

【集解】  〔藏器曰〕 按苏恭言:檀似秦皮。其叶堪为饮。树体细,堪作斧柯。至夏有不生者,忽然叶开,当有大水。农人侯之以占水旱,号为水檀。又有一种叶如檀,高五六尺,生高原,四月开花正紫,亦名檀树,其根如葛。 〔颂曰〕 江淮、河朔山中皆有之。亦檀香类,但不香尔。 〔时珍曰〕 檀有黄、白二种,叶皆如槐,皮青而泽,肌细而腻,体重而坚,状与梓榆、荚蒾相似。故俚语云:斫檀不谛得荚蒾,荚蒾尚可得驳马。驳马,梓榆也。又名六驳,皮色青白,多癣驳也。 檀木宜杵、楤、锤器之用。

皮及根皮

【气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皮和榆皮为粉食,可断谷救荒。根皮:涂疮疥,杀虫。《藏器》。

荚蒾   《唐本草》

【释名】   击迷《诗疏》、羿先同上。

【集解】  〔恭曰〕 荚蒾叶似木槿及榆,作小树,其子如溲疏,两两相对,而色赤味甘。 陆玑《诗疏》云:檀、榆之类也。所在山谷有之。 〔藏器曰〕 生北土山林中。皮堪为索。

 枝叶

 【气味】甘、苦,平,无毒。

【主治】三虫,下气消谷。煮汁和米作粥,饲小儿甚美。《唐本》。作粥,灌六畜疮中生蛆,立出。《藏器》。

秦皮   《本经》中品

校正:并入《拾遗》桪木。

【释名】   梣皮音岑、桪木音寻、石檀《别录》、樊槻《弘景》、盆桂《日华》、苦树《苏恭》、苦枥。〔时珍曰〕秦皮,本作梣皮。其木小而岑高,故以为名。人讹为桪木,又讹为秦。或云本出秦地,故得秦名也。高诱注《淮南子》云:梣,苦枥木也。〔恭曰〕树叶似檀,故名石檀。俗因味苦,呼为苦树。

【集解】  〔别录曰〕秦皮生庐江川谷及冤句水边。 二月、八月采皮,阴干。 〔弘景曰〕 俗云是樊槻皮,而水渍以和墨书,色不脱,微青。 〔恭曰〕 此树似檀,叶细,皮有白点而不粗错,取皮渍水便碧色,书纸看之皆青色者,是真。 〔颂曰〕 今陕西州郡及河阳亦有之。 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绿色。叶如匙头许大而不光。并无花实,根似槐根。俗呼为白桪木。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大寒。〔普曰〕神农、雷公、黄帝、岐伯:酸,无毒。李当之:小寒。 〔权曰〕平。恶苦瓠、防葵。〔之才曰〕恶吴茱萸。大戟为之使。

【主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久服,头不白,轻身。《本经》。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别录》。明目,去目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作汤,浴小儿身热。煎水澄清,洗赤目极效。《甄权》。主热痢下重,下焦虚。《好古》。同叶煮汤洗蛇咬,并研末敷之。《藏器》。

【发明】〔弘景曰〕 秦皮俗方惟以疗目, 道家亦有用处。 〔大明曰〕 秦皮之功,洗肝益精,明目退热。 〔元素曰〕 秦皮沉也,阴也。 其用有四:治风寒湿邪成痹,青白幻翳遮睛,女子崩中带下,小儿风热惊痫。 〔好古曰〕 痢则下焦虚,故张仲景白头翁汤,以黄柏、黄连、秦皮同用,皆苦以坚之也。秦皮浸水青蓝色,与紫草同用,治目病以增光晕,尤佳。〔时珍曰〕 梣皮,色青气寒,味苦性涩,乃是厥阴肝、少阳胆经药也。 故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涩而补也。故《老子》云:天道贵涩。此药乃服食及惊痫崩痢所宜,而人止知其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惋。《淮南子》云:梣皮色青,治目之要药也。又《万毕术》云梣皮止水,谓其能收泪也。高诱解作致水,言能使水沸者,谬也。

【附方】旧三,新三。

1.     赤眼生翳:秦皮一两,水一升半,煮七合,澄清。 日日温洗。 一方加滑石、黄连等分。《外台秘要》。

2.     眼暴肿痛:秦皮、黄连各一两,苦竹叶半升,水二升半,煮取八合,食后温服。 此乃谢道人方也。《外台秘要》。  

3.     赤眼睛疮:秦皮一两,清水一升,白碗中浸,春夏一食顷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仰卧点令满眼,微痛勿畏,良久沥去热汁。日点十度以上,不过两日瘥也。《外台秘要》。

4.     眼弦桃针 乃肝脾积热。 锉秦皮,夹沙糖,水煎,调大黄末一钱,微利佳。《仁斋直指方》。

5.     血痢连年:秦皮、鼠尾草、蔷薇根等分,以水煎取汁,铜器重釜煎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六丸,日二服。稍增,以知为度。亦可煎饮。《千金方》。

6.     天蛇毒疮 似癞非癞。天蛇,乃草间花蜘蛛也。人被其螫,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 以秦皮煮汁一斗,饮之即瘥。寇宗奭《本草》。

合欢   《本经》中品

【释名】   合昏《唐本》、夜合《日华》、青裳《图经》、萌葛《纲目》、乌赖树。〔颂曰〕崔豹《古今注》云: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裳,合欢也。植之庭除,使人不忿。故嵇康《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藏器曰〕其叶至暮即合,故云合昏。〔时珍曰〕按王璆《百一选方》云:夜合俗名萌葛,越人谓之乌赖树。又《金光明经》谓之尸利洒树。

【集解】  《本经》曰合欢生豫州山谷。树如狗骨树。 〔别录曰〕生益州山谷。 〔弘景曰〕 俗间少识,当以其非疗病之功也。 〔恭曰〕 此树叶似皂荚及槐,极细。五月花发,红白色,上有丝茸。秋实作荚,子极薄细。 所在山谷有之,今东西京第宅山池间亦有种者,名曰合昏。 〔颂曰〕 今汴洛间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间。 木似梧桐,枝甚柔弱。叶似皂角,极细而繁密,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解了,不相牵缀。 采皮及叶用,不拘时日。 〔宗奭曰〕 合欢花,其色如今之醮晕线,上半白,下半肉红,散垂如丝,为花之异。其绿叶至夜则合也。嫩时炸熟水淘,亦可食。

木皮 去粗皮炒用。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 《本经》。煎膏,消痈肿,续筋骨。《大明》。杀虫。捣末,和铛下墨,生油调,涂蜘蛛咬疮。用叶,洗衣垢。《藏器》。折伤疼痛,研末,酒服二钱匕。《宗奭》。和血消肿止痛。《时珍》。

【发明】〔震亨曰〕合欢属土,补阴之功甚捷。 长肌肉,续筋骨,概可见矣。 与白蜡同入膏用神效,而外科家未曾录用,何也?

【附方】旧二,新三。

1.     肺痈唾浊 心胸甲错。 取夜合皮一掌大,水三升,煮取一半,分二服。韦宙《独行方》。

2.     扑损折骨:夜合树皮即合欢皮,去粗皮,炒黑色,四两,芥菜子炒一两,为末。 每服二钱,温酒卧时服,以滓敷之,接骨甚妙。王璆《百一选方》。

3.     发落不生:合欢木灰二合,墙衣五合,铁精一合,水萍末二合,研匀,生油调涂,一夜一次。《普济方》。

4.     小儿撮口:夜合花枝浓煮汁,拭口中,并洗之。《子母秘录》。

5.     中风挛缩:夜合枝酒:夜合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两,并生锉。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两,防风五钱,细曲七斤半。先以水五斗煎五枝,取二斗五升,浸米、豆蒸熟,入曲与防风、羌活如常酿酒法,封三七日,压汁。 每饮五合,勿过醉致吐,常令有酒气也。《奇效良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鲤鱼
本草纲目在线阅读(第70页)
《本草纲目》榆
李时珍吃过哪38种屎?
《本草择要纲目》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 卷三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