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纲目》卷三十六 上

 

《本草纲目》第三十六卷木部三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种

 

冬青   《纲目》

校正:原附女贞下,今分出。

【释名】   冻青〔藏器曰〕冬月青翠,故名冬青。江东人呼为冻青。

【集解】  〔藏器曰〕 冬青木肌白,有文作象齿笏。其叶堪染绯。李邕云:冬青出五台山,叶似椿,子赤如郁李,微酸性热。与此小异,当是两种冬青。 〔时珍曰〕 冻青亦女贞别种也,山中时有之。但以叶微团而子赤者为冻青,叶长而子黑者为女贞。按《救荒本草》云:冻青树高丈许,树似枸骨子树而极茂盛。又叶似栌子树叶而小,亦似椿叶微窄而头颇圆,不尖。五月开细白花,结子如豆大,红色。其嫩芽炸熟,水浸去苦味,淘洗,五味调之可食。

子及木皮

【气味】甘、苦,凉,无毒。

【主治】浸酒,去风虚,补益肌肤。皮之功同。《藏器》。

【主治】烧灰,入面膏,治皲瘃,灭瘢痕,殊效。《苏颂》。

【附方】新一。痔疮:冬至日取冻青树子,盐酒浸一夜,九蒸九晒,瓶收。 每日空心酒吞七十粒,卧时再服。《集简方》。

枸骨   《纲目》

校正:原附女贞下,今分出。

【释名】    猫儿刺〔藏器曰〕此木肌白,如狗之骨。〔时珍曰〕叶有五刺,如猫之形,故名。又卫矛亦名枸骨,与此同名。

【集解】  〔藏器曰〕 枸骨树如杜仲。诗云南山有枸是也。陆玑《诗疏》云:山木也。 其状如栌,木理白滑,可为函板。有木虻在叶中,卷之如子,羽化为虻。〔颂曰〕 多生江浙间。 南人取以旋盒器甚佳。 〔时珍曰〕 狗骨树如女贞,肌理甚白。叶长二三寸,青翠而厚硬,有五刺角,四时不凋。五月开细白花。结实如女贞及菝葜子,九月熟时,绯红色,皮薄味甘,核有四瓣。 人采其木皮煎膏,以粘鸟雀,谓之粘黐。

木皮

【气味】微苦,凉,无毒。

【主治】浸酒,补腰脚令健。《藏器》。

枝叶

【气味】同皮。

【主治】烧灰淋汁或煎膏,涂白癫风。《藏器》。

卫矛   《本经》中品

【释名】    鬼箭《别录》、神箭。〔时珍曰〕刘熙《释名》言齐人谓箭羽为卫。此物干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卫之状,故名。张揖《广雅》谓之神箭,寇宗奭《衍义》言人家多燔之遣祟,则三名又或取此义也。

【集解】  〔别录曰〕卫矛生霍山山谷。 八月采,阴干。 〔普曰〕 叶如桃,箭如羽,正月、二月、七月采,阴干。 或生田野。 〔弘景曰〕 山野处处有之。 削取皮、羽入药,为用甚稀。 〔颂曰〕 今江淮州郡亦或有之。 三月以后生茎,茎长四五尺许。其干有三羽,状如箭翎羽。叶似山茶,青色。 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条茎,阴干。其木亦名狗骨。 〔宗奭曰〕 所在山谷皆有,平陆未尝见也。 叶绝少。其茎黄褐色,若檗皮,三面如锋刃。人家多燔之遣祟,方药少用。〔时珍曰〕 鬼箭生山石间,小株成丛。 春长嫩条,条上四面有羽如箭羽,视之若三羽尔。青叶状似野茶,对生,味酸涩。三四月开碎花,黄绿色。结实大如冬青子。山人不识,惟樵采之。〔斅曰〕 凡使勿用石茆,根头真相似,只是上叶不同,味各别耳。

【修治】  〔斅曰〕采得只使箭头用,拭去赤毛,以酥拌缓炒,每一两,用酥二钱半。
  【气味】苦,寒,无毒。〔普曰〕神农、黄帝:苦,无毒。〔大明曰〕 甘,涩。〔权曰〕有小毒。

【主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本经》。 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别录》。疗妇人血气,大效。《苏恭》。破陈血,能落胎,主百邪鬼魅。《甄权》。通月经,破癥结,止血崩带下,杀腹脏虫及产后血咬腹痛。《大明》。

【发明】〔颂曰〕 古方崔氏疗恶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汤。姚僧坦《集验方》,疗卒暴心痛,或中恶气毒痛,大黄汤亦用之,并大方也。见《外台秘要》、《千金》诸书中。 〔时珍曰〕 一妇人产后血运血结,血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胁肋者。 四物汤四两,倍当归,加鬼箭、红花、玄胡索各一两,为末,煎服。

【附方】新二。

1.     产后败血 儿枕块硬,疼痛发歇,及新产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快,脐腹坚胀。 当归散:用当归炒、鬼箭去中心木、红蓝花各一两。 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七分,食前温服。《和剂局方》。

2.     鬼疟日发:鬼箭羽、鲮鲤甲烧灰各二钱半,为末。每以一字,发时?鼻。 又法:鬼箭羽末一分,砒霜一钱,五灵脂一两,为末。发时冷水服一钱。并《圣济总录》。

山矾   《纲目》

【释名】   芸香音云、椗花音定、柘花 柘音郑、玚花音畅、春桂俗、七里香。〔时珍曰〕芸,盛多也。《老子》曰“万物芸芸”是也。此物山野丛生甚多,而花繁香馥,故名。按周必大云:柘音阵,出《南史》。荆俗讹柘为郑,呼为郑矾,而江南又讹郑为玚也。黄庭坚云:江南野中椗花极多。野人采叶烧灰,以染紫为黝,不借矾而成。子因以易其名为山矾。

【集解】  〔时珍曰〕山矾生江、淮、湖、蜀野中树者,大者株高丈许。其叶似栀子,叶生不对节,光泽坚强,略有齿,凌冬不凋。三月开花繁白,如雪六出,黄蕊甚芬香。结子大如椒,青黑色,熟则黄色,可食。其叶味涩,人取以染黄及收豆腐,或杂入茗中。 按沈括《笔谈》云:古人藏书辟蠹用芸香,谓之芸草,即今之七里香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啜嗅之极芬香。秋间叶上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又按苍颉《解诂》云:芸香似邪蒿,可食,辟纸蠹。许慎《说文》云:芸,似苜蓿。成公绥《芸香赋》云:茎类秋竹,枝象青松。郭义恭《广志》有芸香胶。杜阳编云:芸香,草也,出于阗国。其香洁白如玉,入土不朽。元载造芸晖堂,以此为屑涂壁也。据此数说,则芸香非一种。沈氏指为七里香者,不知何据?所云叶类碗豆,啜嗅芬香,秋间有粉者,亦与今之七里香不相类,状颇似乌药叶,恐沈氏亦自臆度尔。曾端伯以七里香为玉蕊花,未知的否。

【气味】酸,涩、微甘,无毒。

【主治】久痢,止渴,杀蚤、蠹。用三十片,同老姜三片,浸水蒸热,洗烂弦风眼。《时珍》。

梫木   《拾遗》

【集解】  〔藏器曰〕 梫木生江东林筤间。 树如石榴,叶细,高丈余。四月开花,白如雪。 〔时珍曰〕 此木今无识者,其状颇近山矾,恐古今称谓不同尔,姑附其后。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破产后血,煮汁服之。其叶煎汁洗疮癣,捣研封蛇伤。《藏器》。

南烛   宋《开宝》

【释名】    南天烛《图经》、南烛草木《隐诀》、男续(同上)染菽(同上)猴菽草(同上)草木之王(同上)惟那木(同上)牛筋《拾遗》、乌饭草《日华》、墨饭草《纲目》、杨桐《纲目》、赤者名文烛。〔时珍曰〕南烛诸名,多不可解。〔藏器曰〕取汁渍米作乌饭,食之健如牛筋,故曰牛筋。

【集解】  〔藏器曰〕 南烛生高山,经冬不凋。 〔颂曰〕 今惟江东州郡有之。 株高三五尺。叶类苦楝而小,凌冬不凋。冬生红子作穗。人家多植庭除间,俗谓之南天烛。 不拘时采枝叶用。 陶隐居《登真隐诀》载太极真人青精干石饣迅饭法云:其种是木而似草,故号南烛草木。一名男续,一名猴药,一名后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凡有八名,各从其邦域所称,而正号是南烛也。 生嵩高少室、抱犊、鸡头山,江左吴越至多。 土人名曰猴菽,或曰染菽,粗与真名相仿佛也。此木至难长,初生三四年,状若菘菜之属,亦颇似栀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叶不相对,似茗而圆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茎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作饭之法,见谷部青精干石饣迅饭下。〔时珍曰〕 南烛,吴楚山中甚多。 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三月开小白花。结实如朴树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则紫色,内有细子,其味甘酸,小儿食之。按《古今诗话》云:即杨桐也。叶似冬青而小,临水生者尤茂。寒食采其叶,渍水染饭,色青而光,能资阳气。又沈括《笔谈》云:南烛草木,《本草》及《传记》所说多端,人少识者。北人多误以乌臼为之,全非矣。今人所谓南天烛是矣。茎如蒴藋有节,高三四尺,庐山有盈丈者。南方至多。叶微似楝而小,秋则实赤如丹。

枝叶

【气味】苦,平,无毒。〔时珍曰〕酸、涩。

【主治】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却老。《藏器》。

【发明】〔颂曰〕孙思邈《千金》月令方:南烛煎,益髭发及容颜,兼补暖。 三月三日采叶并蕊子,入大净瓶中,干盛,以童子小便浸满瓶,固济其口,置闲处,经一周年取开。每用一匙温酒调服,一日二次,极有效验。《上元宝经》曰:服草木之王,气与神通;子食青烛之精,命不复殒。

【附方】旧二。

1.     一切风疾 久服轻身明目,黑发驻颜。 用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细剉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净锅慢火煎如稀饴,瓷瓶盛之。 每温酒服一匙,日三服。 一方入童子小便同煎。《圣惠方》。

2.     误吞铜铁 不下。 用南烛根烧研,熟水调服一钱,即下。《圣惠方》。

【气味】酸、甘,平,无毒。

【主治】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时珍》。

 青精饭见谷部。

五加   《本经》上品

【释名】   五佳《纲目》、五花《炮炙论》、文章草《纲目》、白刺《纲目》、追风使《图经》、木骨《图经》、金盐《仙经》、豺漆《本经》、豺节《别录》。 〔时珍曰〕此药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杨慎《丹铅录》作五佳,云一枝五叶者佳故也。蜀人呼为白刺。谯周《巴蜀异物志》名文章草。有赞云: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是矣。《本草》豺漆、豺节之名,不知取何义也。〔颂曰〕蕲州人呼为木骨,吴中俗名追风使。

【集解】  〔别录曰〕五加皮五叶者良,生汉中及冤句。 五月、七月采茎,十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 近道处处有之,东间弥多。四叶者亦好。 〔颂曰〕 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 春生苗,茎、叶俱青,作丛。赤茎又似藤葛,高三五尺,上有黑刺。叶生五枚作簇者良。四叶、三叶者最多,为次。每一叶下生一刺。三四月开白花,结青子,至六月渐黑色。根若荆根,皮黄黑,肉白色,骨硬。 一说今有数种:汴京、北地者,大片类秦皮、黄柏辈,平直如板而色白,绝无气味,疗风痛颇效,余无所用。吴中乃剥野椿根皮为五加,柔韧而无味,殊为乖失。今江淮所生者,根类地骨皮,轻脆芬香。其苗茎有刺类蔷薇,长者至丈余。叶五出,香气如橄榄。春时结实,如豆粒而扁,青色,得霜乃紫黑。俗但名为追风使,以渍酒疗风,乃不知其为真五加皮也。今江淮、吴中往往以为藩蓠,正似蔷薇、金樱辈,而北间多不知用此种。 〔斅曰〕 五加皮树本是白楸树。其上有叶如蒲叶,三花者是雄,五花者是雌。阳人使阴,阴人使阳,剥皮阴干。 〔机曰〕 生南地者类草,故小;生北地者类木,故大。 〔时珍曰〕 春月于旧枝上抽条叶,山人采为蔬茹。 正如枸杞生北方沙地者皆木类,南方坚地者如草类也。唐时惟取峡州者充贡。 雷氏言叶如蒲者,非也。

根皮同茎。

【气味】辛,温,无毒 之才曰〕远志为之使。恶玄参、蛇皮。

【主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三岁不能行,疽疮阴蚀。 《本经》。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久服,轻身耐老。《别录》。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甄权》。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大明》。酿酒饮,治风痹四肢挛急。《苏颂》。作末浸酒饮,治目僻眼目虽。《雷斅》。叶:作蔬食,去皮肤风湿。《大明》。

【发明】〔弘景曰〕 煮根茎酿酒饮,益人。道家用此作灰煮石,与地榆并有秘法。 〔慎微曰〕 东华真人《煮石经》云:昔有西域真人王屋山人王常云:何以得长久?何不食石蓄金盐?母何以得长寿,何不食石用玉豉。玉豉,地榆也;金盐,五加也。皆是煮石而饵得长生之药也。昔孟绰子、董士固相与言云: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又昔鲁定公母服五加酒,以致不死,尸解而去。张子声、杨建始、王叔、于世彦等,皆服此酒而房室不绝,得寿三百年。亦可为散以代汤茶。 王君云:五加者,五车星之精也。水应五湖,人应五德,位应五方,物应五车。故青精入茎,则有东方之液;白气入节,则有西方之津;赤气入华,则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则有北方之饴;黄烟入皮,则有戊己之灵。五神镇生,相转育成。饵之者真仙,服之者反婴。 〔时珍曰〕 五加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其功良深。仙家所述,虽若过情,盖奖辞多溢,亦常理尔。 造酒之方:用五加根皮洗净,去骨、茎、叶,亦可以水煎汁,和曲酿米酒成,时时饮之。亦可煮酒饮。加远志为使更良。一方:加木瓜煮酒服。谈野翁《试验方》云: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袋盛,入无灰好酒二斗中,大坛封固,安大锅内,文武火煮之。坛上安米一合,米熟为度。取出火毒,以渣晒干为丸。每旦服五十丸,药酒送下,临卧再服。 能去风湿,壮筋骨,顺气化痰,添精补髓。久服延年益老,功难尽述。 王纶《医论》云:风病饮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酒,日饮数杯,最有益。诸浸酒药,惟五加与酒相合,且味美也。

【附方】旧二,新六。

1.     虚劳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以三斗拌饭,如常酿酒法,待熟任饮。《千金方》。

2.     男妇脚气 骨节皮肤肿湿疼痛,服此进饮食,健气力,不忘事,名五加皮丸。 五加皮四两,酒浸,远志去心四两,酒浸,并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日干为末,以浸酒为糊,丸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下。药酒坏,别用酒为糊。萨谦斋《瑞竹堂方》。

3.     小儿行迟 三岁不能行者,用此便走。 五加皮五钱,牛膝、木瓜二钱半,为末。 每服五分,米饮入酒二三点调服。《全幼心鉴》。

4.     妇人血劳 憔悴困倦,喘满虚烦,噏噏少气,发热多汗,口干舌涩,不思饮食,名血风劳。 油煎散:用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药、当归各一两,为末。 每用一钱,水一盏,用青钱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常服能肥妇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五劳七伤:五月五日采五加茎,七月七日采叶,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筛。 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久服去风劳。《千金》。

6.     目瞑息肉:五加皮不闻水声者,捣末一升,和酒二升,浸七日。 一日服二次,禁醋。二七日遍身生疮,是毒出。不出,以生熟汤浴之,取疮愈。《千金方》。

7.     服石毒发 或热噤,向冷地卧。 五加皮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半,发时便服。《外台秘要》。

8.     火灶丹毒 两脚起,赤如火烧。 五加根、叶烧灰五两,取煅铁家槽中水和,涂之。杨氏《产乳》。

枸杞 地骨皮   《本经》上品

【释名】   枸檵《尔雅》音计、《别录》作枸忌、枸棘《衍义》、苦杞《诗疏》、甜菜《图经》、天精《抱朴》、地骨《本经》、地节《本经》、地仙《日华》、却老《别录》、羊乳《别录》、仙人杖《别录》、西王母杖。〔时珍曰〕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颂曰〕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黑者也。

【集解】  〔别录曰〕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 〔颂曰〕 今处处有之。 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诗·小雅》云:集于苞杞。陆玑《诗疏》云:一名苦杞。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其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 今人相传谓枸杞与枸棘二种相类。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真枸杞也。圆而有刺者,枸棘也,不堪入药。马志注溲疏条云: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当亦相类,用之宜辨。或云:溲疏以高大者为别,是不然也。今枸杞极有高大者,入药尤神良。 〔宗奭曰〕 枸杞、枸棘,徒劳分别。凡杞未有无刺者,虽大至于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刺多,大则刺少,正如酸枣与棘,其实一物也。 〔时珍曰〕 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后世惟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沈存中《笔谈》亦言: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则入药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种树书》言:收子及掘根种于肥壤中,待苗生,剪为蔬食,甚佳。

【气味】枸杞:苦,寒,无毒。〔别录曰〕根:大寒。子:微寒,无毒。 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 〔权曰〕枸杞:甘,平。子、叶同。 〔宗奭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子当用红实。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今人多用其子为补肾药,是未曾考竟经意。当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时珍曰〕今考《本经》止云枸杞,不指是根、茎、叶、子。《别录》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为苗;甄氏《药性论》乃云枸杞甘、平,子、叶皆同,似以枸杞为根;寇氏《衍义》又以枸杞为梗皮,皆是臆说。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则《本经》所列气味主治,盖通根、苗、花、实而言,初无分别也。后世以枸杞子为滋补药,地骨皮为退热药,始歧而二之。窃谓枸杞苗叶苦甘而气凉,根味甘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者也。

【主治】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经》。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别录》。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甄权》。

【发明】〔时珍曰〕此乃通指枸杞根、苗、花、实并用之功也。其单用之功,今列于下。

【气味】苦,寒。〔权曰〕甘,平,〔时珍曰〕甘,凉。 伏砒、砂。

【主治】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大明》。和羊肉作羹,益人,除风明目。作饮代茶,止渴,消热烦,益阳事,解面毒,与乳酪相恶。汁注目中,去风障赤膜昏痛。《甄权》。去上焦心肺客热。《时珍》。

地骨皮

【修治】  〔斅曰〕凡使根,掘得以东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以熟甘草汤浸一宿,焙干用。

【气味】苦,寒。〔别录曰〕大寒。〔权曰〕甘,平。〔时珍曰〕甘,淡,寒。〔杲曰〕苦,平,寒。升也,阴也。 〔好古曰〕入足少阴、手少阳经。 制硫黄、丹砂。

【主治】细剉,拌面煮熟,吞之,去肾家风,益精气。《甄权》。去骨热消渴。《孟诜》。解骨蒸肌热消渴,风湿痹,坚筋骨,凉血。《元素》。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李杲》。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好古》。治上膈吐血。煎汤嗽口,止齿血,治骨槽风。《吴瑞》。治金疮神验。《陈承》。去下焦肝肾虚热。《时珍》。

枸杞子

【修治】  〔时珍曰〕凡用拣净枝梗,取鲜明者洗净,酒润一夜,捣烂入药。

【气味】苦,寒。〔权曰〕甘,平。

【主治】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精气。《孟诜》。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好古》。滋肾润肺。榨油点灯,明目。《时珍》。

【发明】〔弘景曰〕 枸杞叶作羹,小苦。俗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此言二物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也。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其说甚美,名为仙人之杖,远有旨乎?〔颂曰〕 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 《淮南枕中记》载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采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采茎,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采其叶,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采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采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采根,十二月上丑治服之。又有花、实、根、茎、叶作煎,或单榨子汁煎膏服之者,其功并同。世传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盘结甚固。其乡人多寿考,亦饮食其水土之气使然。又润州开元寺大井旁生枸杞,岁久,土人目为枸杞井,云饮其水甚益人也。 〔斅曰〕 其根似物形状者为上。 〔时珍曰〕 按刘禹锡《枸杞井诗》云: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又《续仙传》云:朱孺子见溪侧二花犬,逐入于枸杞丛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觉身轻。周密《浩然斋日抄》云:宋徽宗时,顺州筑城,得枸杞于土中,其形如獒状,驰献阙下,乃仙家所谓千岁枸杞,其形如犬者。 据前数说,则枸杞之滋益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世人但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 兵部尚书刘松石,讳天和,麻城人。所集《保寿堂方》载地仙丹云: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余,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 此药性平,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 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阴干,用无灰酒浸一夜,晒露四十九昼夜,取日精月华气,待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 每早晚各用一丸细嚼,以隔夜百沸汤下。此药采无刺味甜者,其有刺者服之无益。

【附方】旧十,新十九。

1.     枸杞煎:治虚劳,退虚热,轻身益气,令一切痈疽永不发。 用枸杞三十斤,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实,以水一石,煮取五斗,以滓再煮取五斗,澄清去滓,再煎取二斗,入锅煎如饧收之。 每早酒服一合。《千金方》。

2.     金髓煎:枸杞子逐日摘红熟者,不拘多少,以无灰酒浸之,蜡纸封固,勿令泄气。两月足,取入沙盆中擂烂,滤取汁,同浸酒入银锅内,慢火熬之。不住手搅,恐粘住不匀。候成膏如饧,净瓶密收。 每早温酒服二大匙,夜卧再服。 百日身轻气壮,积年不辍,可以羽化也。《经验方》。

3.     枸杞酒:《外台秘要》云:补虚,去劳热,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治肝虚冲感下泪。 用生枸杞子五升捣破,绢袋盛,浸好酒二斗中,密封勿泄气,二七日。 服之任性,勿醉。 《经验方》枸杞酒:变白,耐老轻身。用枸杞子二升,十月壬癸日,面东采之,以好酒二升,瓷瓶内浸三七日。乃添生地黄汁三升,搅匀密封。 至立春前三十日,开瓶。每空心暖饮一盏,至立春后髭发却黑。 勿食芜荑、葱、蒜。

4.     四神丸: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 甘州枸杞子一升,好酒润透。分作四分:四两用蜀椒一两炒,四两用小茴香一两炒,四两用脂麻一两炒,四两用川楝肉一两炒。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日服。《瑞竹堂方》。

5.     肝虚下泪:枸杞子二升,绢袋盛,浸一斗酒中,密封三七日,饮之。《龙木论》。

6.     目赤生翳:枸杞子捣汁,日点三五次,神验。《肘后方》。

7.     面黯皯疱:枸杞子十斤,生地黄三斤,为末。 每服方寸匕,温酒下,日三服。 久则童颜。《圣惠方》。

8.     注夏虚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细,滚水泡,封三日,代茶饮效。《摄生方》。

9.     地骨酒:壮筋骨,补精髓,延年耐老。 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炊糯米五斗,细曲拌匀,入瓮如常封酿。 待熟澄清,日饮三盏。《圣济总录》。

10.  虚劳客热:枸杞根为末,白汤调服。 有痼疾人勿服。《千金方》。

11.  骨蒸烦热 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济生方》。

12.  热劳如燎:地骨皮二两,柴胡一两,为末。 每服二钱,麦门冬汤下。《圣济总录》。

13.  虚劳苦渴:骨节烦热,或寒。 用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三升,小麦二升,水二斗,煮至麦熟,去滓。 每服一升,口渴即饮。《千金方》。

14.  肾虚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薢各一斤,好酒三斗渍之,罂中密封,锅中煮一日。 饮之任意。《千金方》。

15.  吐血不止:枸杞根、子、皮为散,水煎。 日日饮之。《圣济总录》。

16.  小便出血:新地骨皮洗净,捣自然汁,无汁则以水煎汁。 每服一盏,入酒少许,食前温服。《简便方》。

17.  带下脉数:枸杞根一斤,生地黄五斤,酒一斗,煮五升。日日服之。《千金方》。

18.  天行赤目 暴肿。 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三升,去滓,入盐一两,取二升 频频洗点。陇上谢道人《天竺经》。

19.  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虫即出。亦可煎水饮。《肘后方》。

20.  口舌糜烂 地骨皮汤: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 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之。东垣《兰室秘藏》。

21.  小儿耳疳 生于耳后,肾疳也。 地骨皮一味,煎汤洗之。仍以香油调末搽之。高文虎《蓼州闲录》。

22.  气瘘疳疮 多年不愈者。 应效散又名托里散:用地骨皮冬月者,为末。 每用纸捻蘸入疮内。频用,自然生肉。更以米饮服二钱,一日三服。《外科精义》。

23.  男子下疳 先以浆水洗之,后搽地骨皮末。生肌止痛。《卫生宝鉴》。

24.  妇人阴肿 或生疮。 枸杞根煎水,频洗。《永类方》。

25.  十三种疔 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名天精;夏三月上建日采枝,名枸杞;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名却老;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名地骨,并暴干为末。如不得依法采,但得一种亦可。 用绯缯一片裹药。牛黄一梧子大,及钩棘针三七枚,赤小豆七粒,为末。先于缯上铺乱发一鸡子大,乃铺牛黄等末,卷作团,以发束定,熨斗中炒令沸,沸定,刮捣为末。 以一方寸匕,合前枸杞末二匕,空心酒服二钱半,日再服。《千金方》。

26.  痈疽恶疮 脓血不止。 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细白穰。 以粗皮同骨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细穰贴之,立效。 有一朝士,腹胁间病疽经岁。或以地骨皮煎汤淋洗,出血一二升。家人惧,欲止之。病者曰:疽似少快。更淋之,用五升许,血渐淡乃止。以细穰贴之,次日结痂愈。唐慎微《本草》。

27.  瘭疽出汗 着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 用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饴。 随意服之。《千金方》。

28.  足趾鸡眼 作痛作疮。 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之,次日即愈。《闺阁事宜》。

29.  火赫毒疮 此患急防毒气入心腹。 枸杞叶捣汁服,立瘥。《肘后方》。

30.  目涩有翳:枸杞叶二两,车前叶二两,挼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 取汁点之,不过三五度。《十便良方》。

31.  五劳七伤:庶事衰弱。 枸杞叶半斤切,粳米二合,豉汁和,煮作粥。 日日食之良。《经验方》。

32.  澡浴除病: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以至十二月十二日,皆用枸杞叶煎汤洗澡。令人光泽,百病不生。《洞天保生录》。

溲疏   《本经》下品

【释名】   巨骨《别录》

【集解】  〔别录曰〕溲疏生熊耳川谷,及田野故丘墟地。 四月采。 〔当之曰〕 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一名空疏。皮白中空,时时有节。子似枸杞子,冬月熟,赤色,味甘苦。 末代乃无识者。此非人篱垣之杨栌也。 〔恭曰〕 溲疏形似空疏,树高丈许,白皮。其子八九月熟,赤色,似枸杞,必两两相对,味苦,与空疏不同。 空疏即杨栌,其子为荚,不似溲疏。 〔志曰〕溲疏、枸杞虽则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 〔颂曰〕 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当亦相类。方书鲜用,宜细辨之。 〔机曰〕 按李当之但言溲疏子似枸杞子,不曾言树相似。马志因其子相似,遂谓树亦相似,以有刺、无刺为别。苏颂又因巨骨、地骨之名,疑其相类。殊不知枸杞未尝无刺,但小则刺多,大则刺少耳。本草中异物同名甚多,况一骨字之同耶?以此为言,尤见穿凿。 〔时珍曰〕 汪机所断似矣,而自亦不能的指为何物也。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苦,微寒。 〔之才曰〕漏卢为之使。

【主治】皮肤中热,除邪气,止遗溺,利水道。《本经》。除胃中热,下气,可作浴汤。《别录》。〔时珍曰〕按孙真人《千金方》,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承泽丸中用之。

杨栌   《唐本草》

【集解】  〔恭曰〕杨栌一名空疏,所在皆有,生篱垣间,其子为荚。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疽瘘恶疮,水煮汁洗之,立瘥。《唐本》

木耳见菜部。

石南   《本经》下品

【释名】    风药〔时珍曰〕生于石间向阳之处,故名石南。桂阳呼为风药,充茗及浸酒饮能愈头风,故名。按《范石湖集》云:修江出栾茶,治头风。今南人无所谓栾茶者,岂即此物耶?

【集解】  〔别录曰〕石南生华阴山谷,三月、四月采叶,八月采实,阴干。 〔弘景曰〕 今东间皆有之,叶如枇杷叶,方用亦稀。 〔恭曰〕 叶似?草,凌冬不凋。关中者叶细为好。江山以南者,叶长大如枇杷叶,无气味,殊不任用。 〔保升曰〕 终南斜谷有石处甚饶。今市人以石韦为之,误矣。 〔颂曰〕 今南北皆有之。生于石上,株极有高大者。江湖间出者,叶如枇杷,上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结细红实。关陇间出者,叶似莽草,青黄色,背有紫点,雨多则并生,长及二三寸。根横,细紫色。无花实,叶至茂密。南北人多移植亭院间,阴翳可爱,不透日气。入药以关中叶细者为良。《魏王花木志》云:南方石南树野生。二月开花,连着实。实如燕覆子,八月熟。民采取核,和鱼羹尤美。今无用者。〔宗奭曰〕 石南叶似枇杷叶之小者,而背无毛,光而不皱。正二月间开花。冬有二叶为花苞,苞既开,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细碎。每一苞约弹许大,成一球。一花六叶,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绿色,叶末微淡赤色。花既开,蕊满花,但见蕊不见花。花才罢,去年绿叶尽脱落,渐生新叶。 京洛、河北、河东、山东颇少,人故少用。湖南北、江西、二浙甚多,故人多用。

【气味】辛、苦,平,有毒。 〔之才曰〕五加皮为使。恶小蓟。

【主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本经》。疗脚弱五脏邪气,除热。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别录》。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疼,杀虫,逐诸风。《甄权》。浸酒饮,治头风。《时珍》。

【发明】〔恭曰〕 石南叶为疗风邪丸散之要,今医家不复用其实矣。 〔权曰〕 虽能养肾,亦令人阴痿。 〔时珍曰〕 古方为治风痹肾弱要药。今人绝不知用,识者亦少,盖由甄氏《药性论》有令阴痿之说也。殊不知服此药者,能令肾强,嗜欲人之藉此放恣,以致痿弱。归咎于药,良可慨也。 毛文锡《茶谱》云:湘人四月采杨桐草,捣汁浸米蒸,作为饭食;必采石南芽为茶饮,乃去风也。暑月尤宜。杨桐即南烛也。

【附方】新三。

1.     鼠瘘不合:石南、生地黄、茯苓、黄连、雌黄等分,为散。 日再敷之。《肘后方》。

2.     小儿通晴 小儿误跌,或打着头脑受惊,肝系受风,致瞳人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宜石南散,吹鼻通顶。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五七个,为末。每吹少许入鼻,一日三度。内服牛黄平肝药。《普济方》。

3.     乳石发动 烦热。 石南叶为末。 新汲水服一钱。《圣惠方》。

一名鬼目。

【主治】杀虫毒,破积聚,逐风痹。《本经》。

牡荆   《别录》上品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荆茎。

【释名】   黄荆《图经》、小荆《本经》、楚。〔弘景曰〕既是牡荆,不应有子。小荆应是牡荆。牡荆子大于蔓荆子,而反呼小荆,恐以树形为言。不知蔓荆树亦高大也。〔恭曰〕牡荆作树,不为蔓生,故称为牡,非无实之谓也。蔓荆子大,牡荆子小,故呼小荆。〔时珍曰〕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之楚,从林从疋,疋即疏字也,济楚之义取此。荆楚之地,因多产此而名也。

【集解】  〔别录曰〕牡荆实生河间、南阳、冤句山谷,或平寿、都乡高岸上及田野中。 八月、九月采实,阴干。 〔弘景曰〕 论蔓荆即应是今作杖棰之荆。其子殊细,正如小麻子,色青黄。牡荆乃出北方,如乌豆大,正圆黑。仙术多用牡荆,今人都无识者。 李当之《药录》言: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理白中虚,断植即生。按今溲疏主疗与牡荆都不同,形类乖异。而仙方用牡荆,云能通神见鬼,非惟其实,枝叶并好。又云:荆树必枝叶相对者是牡荆,不对者即非牡荆也。并莫详虚实,更须博访。 〔恭曰〕 牡荆即作棰杖者,所在皆有之。 实细黄色,茎劲作树生。《汉书·郊祀志》以牡荆茎为幡竿,则明知非蔓荆也。有青、赤二种,以青者为佳。今人相承多以牡荆为蔓荆,此极误也。〔颂曰〕 牡荆,今眉州、蜀州及近汴京亦有之,俗名黄荆是也。枝茎坚劲,作科不作蔓,叶如蓖麻,更疏瘦。花红作穗。实细而黄,如麻子大。或云即小荆也。 按陶隐居《登真隐诀》云:荆木之叶、华,通神见鬼精。 注云:荆有三种。荆木即今作棰杖者,叶香,亦有花、子,子不入药。方术则用牡荆,其子入药,北人无识其木者。天监三年,天子将合神仙饭。奉敕论牡荆曰:荆,花白多子,子粗者。历历疏生,不过三两茎,多不能圆,或扁或异,或多似竹节。叶与余荆不殊。蜂多采牡荆,牡荆汁冷而甜。余荆被烧,则烟火气苦。牡荆体慢质实,烟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风第一。于时远近寻觅,遂不值也。 〔保升曰〕 陶氏不惟不别蔓荆,亦不识牡荆。蔓荆蔓生,牡荆树生,理自明矣。 〔时珍曰〕 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叶如榆叶,长而尖,有锯齿。五月杪间开花成穗,红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 苏颂云叶似蓖麻者,误矣。有青、赤二种:青者为荆,赤者为楛。嫩条皆可为筥囤。古者贫妇以荆为钗,即此二木也。按裴渊《广州记》云:荆有三种,金荆可作枕,紫荆可作床,白荆可作履。与他处牡荆、蔓荆全异。宁浦有牡荆,指病自愈。节不相当者,月晕时刻之,与病人身齐等,置床下,病虽危亦无害也。杜宝《拾遗录》云:南方林邑诸地,在海中。山中多金荆,大者十围,盘屈瘤蹙,文如美锦,色如真金。工人用之,贵如沉、檀。此皆荆之别类也。《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散而为荆。

【气味】苦,温,无毒〔时珍曰〕辛,温。 〔之才曰〕防己为之使,畏石膏。

【主治】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别录》。得柏实、青葙、术,疗风。之才。炒焦为末,饮服,治心痛及妇人白带。《震亨》。用半升炒熟,入酒一盏,煎一沸,热服,治小肠疝气甚效。浸酒饮,治耳聋。《时珍》。

【附方】新一。湿痰白浊:牡荆子炒为末。 每酒服二钱。《集简方》。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久痢,霍乱转筋,血淋,下部疮,湿??薄脚,主脚气肿满。《别录》。

【发明】    崔元亮《海上集验方》治腰脚风湿痛蒸法:用荆叶不限多少,蒸,置大瓮中,其下着火温之。以病人置叶中,须臾当汗出。蒸时常旋旋吃饭,稍倦即止。便以被盖避风,仍进葱豉酒及豆酒亦可,以瘥为度。 〔时珍曰〕 蒸法虽妙,止宜施之野人。 李仲南《永类方》云:治脚气诸病,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此法贵贱皆可用者。又谈野翁《试验方》:治毒蛇、望板归螫伤,满身洪肿发泡。用黄荆嫩头捣汁涂泡上,渣盦咬处,即消。此法乃出于葛洪《肘后方》治诸蛇,以荆叶捣烂袋盛,薄于肿上者也。《物类相感志》云:荆叶逼蚊。

【附方】旧一,新一。

1.        九窍出血:荆叶捣汁,酒和,服二合。《千金方》。

2.        小便尿血:荆叶汁,酒服二合。《千金方》。

 根

【气味】甘、苦,平,无毒。〔时珍曰〕苦、微辛。

【主治】水煮服,治心风头风,肢体诸风,解肌发汗。《别录》。

【发明】〔时珍曰〕牡荆苦能降,辛温能散;降则化痰,散则祛风,故风痰之病宜之。其解肌发汗之功,世无知者。 按《王氏奇方》云:一人病风数年。予以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日服,遂愈。盖得此意也。

荆茎〔别录有名未用云〕八月、十月采,阴干。 〔藏器曰〕即今荆杖也。煮汁堪染。

【主治】灼烂。《别录》。治灼疮及热焱疮,有效。《藏器》。同荆芥、荜拨煎水,漱风牙痛。《时珍》。

【附方】新一。青盲内障:春初取黄荆嫩头,九蒸九暴,半斤,用乌鸡一只,以米饲五日,安净板上,饲以大麻子,二三日,收粪干,入瓶内熬黄,和荆头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陈米饮下,日二。《圣济总录》。

 荆沥

【修治】  〔时珍曰〕取法:用新采荆茎,截尺五长,架于两砖上,中间烧火炙之,两头以器承取,热服,或入药中。又法:截三四寸长,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外以糠火煨烧,其汁沥入下瓶中,亦妙。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饮之,去心闷烦热,头风旋运目眩,心头瀁瀁欲吐,卒失音,小儿心热惊痫,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藏器》。除风热,开经络,导痰涎,行血气,解热痢。《时珍》。

【发明】〔时珍曰〕 荆沥气平味甘,化痰去风为妙药。故孙思邈《千金翼》云: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沥、姜汁各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陶弘景亦云:牡荆汁治心风为第一。《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 〔震亨曰〕 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用荆沥。

【附方】旧六,新一。

1.        中风口噤:荆沥,每服一升。《范汪方》。

2.        头风头痛:荆沥,日日服之。《集验方》。

3.        喉痹疮肿:荆沥细细咽之。或以荆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4.        目中卒痛:烧荆木,取黄汁点之。《肘后方》。

5.        心虚惊悸 羸瘦者。 荆沥二升,火煎至一升六合,分作四服,日三夜一。《小品方》。

6.        赤白下痢 五六年者。 荆沥。 每日服五合。《外台秘要》。

7.        湿瘑疮癣:荆木烧取汁,日涂之。《深师方》。

蔓荆   《本经》上品

【释名】  〔恭曰〕蔓荆苗蔓生,故名。

【集解】  〔恭曰〕 蔓荆生水滨。 苗茎蔓延长丈余。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似杏叶。六月有花,红白色,黄蕊。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凋,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为牡荆也。 〔大明曰〕 海盐亦有之。 大如豌豆,蒂有轻软小盖子,六、七、八月采之。 〔颂曰〕 近汴京及秦、陇、明、越州多有之。 苗茎高四五尺,对节生枝。叶类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淡红色,蕊黄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结子。旧说蔓生,而今所有非蔓也。 〔宗奭曰〕 诸家所解,蔓荆、牡荆纷不一。经既言蔓荆明是蔓生,即非高木也;既言牡荆,则自木上生,又何疑焉?〔时珍曰〕其枝小弱如蔓,故名蔓生。

【修治】  〔斅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蒸之从巳至未,熬干用。〔时珍曰〕寻常只去膜,打碎用之。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辛,平、温。〔元素曰〕味辛温,气清,阳中之阴,入太阳经。 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之才曰〕恶乌头、石膏。

【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小荆实亦等。《本经》。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别录》。治贼风,长髭发。《甄权》。利关节,治痫疾,赤眼。《大明》。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昏暗,散风邪,凉诸经血,止目睛内痛。《元素》。搜肝风。《好古》。

【发明】〔恭曰〕 小荆实即牡荆子,其功与蔓荆同,故曰亦等也。 〔时珍曰〕 蔓荆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证。

【附方】新三。

1.        令发长黑:蔓荆子、熊脂等分,醋调涂之。《圣惠方》。

2.        头风作痛:蔓荆子一升,为末,绢袋盛,浸一斗酒中七日,温饮,日三次。《千金方》。

3.        乳痈初起:蔓荆子炒,为末。 酒服方寸匕,渣敷之。危氏《得效方》。

栾荆   《唐本草》

【释名】  顽荆《图经》

【集解】 〔恭曰〕 栾荆茎、叶都似石南,干亦反卷,经冬不死,叶上有细黑点者,真也。 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荆当之,非也。 俗方大用,而《本草》不载,亦无别名。但有栾华,功用又别,非此物花也。 〔颂曰〕 栾荆今生东海及淄州、汾州。 所生者皆枝茎白,叶小圆而青色,颇似榆叶而长,冬夏不凋。六月开花,花有紫、白二种。子似大麻。 四月采苗叶,八月采子。 〔宗奭曰〕 栾荆即牡荆也,子青色如茱萸,不合更立此条。苏恭又称石荆当之,转见穿凿。 〔时珍曰〕 按许慎《说文》云:栾,似木兰。木兰叶似桂,与苏恭所说叶似石南者相近。苏颂所图者即今牡荆,与《唐本草》者不合。栾荆是苏恭收入《本草》,不应自误。盖后人不识,遂以牡荆充之,寇氏亦指为牡荆耳。

【气味】辛、苦,温,有小毒。〔权曰〕甘、辛,微热,无毒。 决明为之使。恶石膏。
  【主治】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癫痫狂痉,湿痹寒冷疼痛。《唐本》。四肢不遂,通血脉,明目,益精光。《甄权》。合桕油同熬,涂人畜疮疥。《苏颂》。

石荆   《拾遗》

【集解】  〔藏器曰〕石荆似荆而小,生水旁,《广济方》一名水荆是也。苏颂言洛人以当栾荆者,非也。

【主治】烧灰淋汁浴头,生发令长。《藏器》。

紫荆   宋《开宝》

校正:并入《拾遗》紫珠。

【释名】    紫珠《拾遗》、皮名肉红《纲目》、内消。〔时珍曰〕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其皮色红而消肿,故疡科呼为肉红,又曰内消,与何首乌同名。

【集解】  〔颂曰〕 紫荆处处有之,人多种于庭院间。 木似黄荆,叶小无桠,花深紫可爱。 〔藏器曰〕 即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 江东林泽间尤多。 〔宗奭曰〕 春开紫花甚细碎,共作朵生,出无常处,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上枝下,直出花。花罢叶出,光紧微圆。园圃多植之。 〔时珍曰〕 高树柔条,其花甚繁,岁二三次。 其皮入药,以川中厚而紫色味苦如胆者为胜。

木并皮

【气味】苦,平,无毒。〔藏器曰〕苦,寒。〔大明曰〕皮、梗及花,气味功用并同。

【主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开宝》。通小肠。《大明》。解诸毒物,痈疽喉痹,飞尸蛊毒,肿下瘘,蛇、虺、虫、蚕、狂犬毒,并煮汁服。亦以汁洗疮肿,除血长肤。《藏器》。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时珍》。

【发明】〔时珍曰〕紫荆气寒味苦,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阴血分。 寒胜热,苦走骨,紫入营,故能活血消肿,利小便而解毒。 杨清叟《仙传方》有冲和膏,以紫荆为君,盖亦得此意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紫荆皮炒三两,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药炒二两,生白芷一两,木蜡炒一两,为末。用葱汤调,热敷。血得热则行,葱能散气也。疮不甚热者,酒调之。痛甚者,加乳香。筋不伸者,亦加乳香。大抵痈疽流注,皆是气血凝滞所成。遇温则散,遇凉则凝。此方温平。紫荆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肿,独活乃土之精,止风动血,引拔骨中毒,去痹湿气。芍药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蜡乃水之精,消肿散血,同独活能破石肿坚硬。白芷乃金之精,去风生肌止痛。盖血生则不死,血动则流通,肌生则不烂,痛止则不焮,风去则血自散,气破则硬可消,毒自除。五者交治,病安有不愈者乎?

【附方】新九。

1.     妇人血气:紫荆皮为末,醋糊丸樱桃大。 每酒化服一丸。熊氏《补遗》。

2.     鹤膝风挛:紫荆皮三钱,老酒煎服,日二次。《直指方》。

3.     伤眼青肿:紫荆皮,小便浸七日,晒研,用生地黄汁、姜汁调敷。不肿用葱汁。《永类方》。

4.     猘犬咬伤:紫荆皮末,沙糖调涂,留口退肿,口中仍嚼咽杏仁去毒。《仙传外科》。

5.     鼻中疳疮:紫荆花阴干为末,贴之。《卫生易简方》。

6.     发背初生 一切痈疽皆治。 单用紫荆皮为末,酒调箍住,自然撮小不开。内服柞木饮子。乃救贫良剂也。《仙传外科》。

7.     痈疽未成:用白芷、紫荆皮等分为末,酒调服。外用紫荆皮、木蜡、赤芍药等分为末,酒调作箍药。(同上)

8.     痔疮肿痛:紫荆皮五钱,新水食前煎服。《直指方》。

9.     产后诸淋:紫荆皮五钱,半酒半水煎,温服。熊氏《补遗》。

木槿   《日华》

【释名】   音徒乱切、 音衬、 音舜、日及《纲目》、朝开暮落花《纲目》、藩篱草《纲目》、花奴、玉蒸。〔时珍曰〕此花朝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犹仅荣一瞬之义也。 《尔雅》云:椴,木槿。榇,木槿。郭注云:别二名也。或云:白曰椴,赤曰榇。齐鲁谓之玉蒸,言其美而多也。诗云“颜如舜华”即此。

【集解】  〔宗奭曰〕 木槿花如小葵,淡红色,五叶成一花,朝开暮敛。 湖南北人家多种植为篱障。花与枝两用。 〔时珍曰〕 槿,小木也。可种可插,其木如李。其叶末尖而有桠齿。其花小而艳,或白或粉红,有单叶、千叶者。五月始开,故《逸书月令》云仲夏之月木槿荣是也。结实轻虚,大如指头,秋深自裂,其中子如榆荚、泡桐、马兜铃之仁,种之易生。嫩叶可茹,作饮代茶。今疡医用皮治疮癣,多取川中来者,厚而色红。

 皮并根

【气味】甘,平,滑,无毒。〔大明曰〕凉。

【主治】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藏器》。 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时珍》。

【发明】〔时珍曰〕木槿皮及花,并滑如葵花,故能润燥。色如紫荆,故能活血。 川中来者,气厚力优,故尤有效。

【附方】新六。

1.     赤白带下:槿根皮二两,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白带用红酒甚妙。《纂要奇方》。

2.     头面钱癣:槿树皮为末,醋调,重汤顿如胶,内敷之。王仲勉《经效方》。

3.     牛皮风癣:川槿皮一两,大风子仁十五个,半夏五钱,剉,河水、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入轻粉一钱,入水中,秃笔扫涂,覆以青衣,数日有臭涎出妙。 忌浴澡。夏月用尤妙。《扶寿方》。

4.     癣疮有虫: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频频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黄,尤妙。 《简便方》。

5.     痔疮肿痛:藩蓠草根煎汤,先熏后洗。《直指方》。

6.     大肠脱肛: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白矾、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花

【气味】同皮。

【主治】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焙入药。作汤代茶,治风。《大明》。 消疮肿,利小便,除湿热。《时珍》

【附方】新三

1.        下痢噤口: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 先煎面饼二个,蘸末食之。赵宜真《济急方》。

2.        风痰拥逆:木槿花晒干焙研。 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汤下。白花尤良。《简便方》。

3.        反胃吐食: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陈糯米汤调送三五口。不转再服。《袖珍方》。

 

【气味】同皮。

【主治】偏正头风,烧烟熏患处。又治黄水脓疮,烧存性,猪骨髓调涂之。《时珍》。

扶桑   《纲目》

【释名】    佛桑《霏雪录》、朱槿《草木状》、赤槿同、日及。〔时珍曰〕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因以比之。后人讹为佛桑。乃木槿别种,故日及诸名亦与之同。

【集解】  〔时珍曰〕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 二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嵇含《草木状》云: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出南凉郡。 花、茎、叶皆如桑。其叶光而厚。木高四五尺,而枝叶婆娑。其花深红色,五出,大如蜀葵,重敷柔泽。有蕊一条,长如花叶,上缀金屑,日光所烁,疑若焰生。一丛之上,日开数百朵,朝开暮落。自一月始,至中冬乃歇。插枝即活。

叶及花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痈疽腮肿,取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旁叶、白蜜研膏敷之,即散。《时珍》。

木芙蓉   《纲目》

校正:并入《图经》地芙蓉

【释名】   地芙蓉《图经》、木莲《纲目》、华木《纲目》、杹木音化 拒霜。〔时珍曰〕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俗呼为杹皮树。相如赋谓之华木。注云:皮可为索也。苏东坡诗云: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 苏颂《图经本草》有地芙蓉,云出鼎州,九月采叶,治疮肿,盖即此物也。

【集解】  〔时珍曰〕木芙蓉处处有之,插条即生,小木也。其干丛生如荆,高者丈许。其叶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着花,花类牡丹、芍药,有红者、白者、黄者、千叶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结实。山人取其皮为索。川、广有添色拒霜花,初开白色,次日稍红,又明日则深红,先后相间如数色。 霜时采花,霜后采叶,阴干入药。

叶并花

【气味】微辛,平,无毒。

【主治】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 《时珍》。

【发明】〔时珍曰〕芙蓉花并叶,气平而不寒不热,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痈肿之功,殊有神效。近时疡医秘其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干研末,以蜜调涂于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妙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附方】新十。

1.     久咳羸弱:九尖拒霜叶为末,以鱼酢蘸食,屡效。《危氏得效方》。

2.     赤眼肿痛:芙蓉叶末,水和,贴太阳穴。 名清凉膏。《鸿飞集》。

3.     经血不止:拒霜花、莲蓬壳等分,为末。 每用米饮下二钱。《妇人良方》。

4.     偏坠作痛:芙蓉叶、黄柏各三钱,为末。以木鳖子仁一个磨醋,调涂阴囊,其痛自止。《简便方》。

5.     杖疮肿痛:芙蓉花叶研末,入皂角末少许,鸡子清调,涂之。方广《附余》。

6.     痈疽肿毒:重阳前取芙蓉叶研末,端午前取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调,涂四围,其毒自不走散。 名铁井阑。《简便方》。

7.     疔疮恶肿:九月九日采芙蓉叶阴干为末,每以井水调贴。次日用蚰蜒螺一个,捣涂之。《普济方》。

8.     头上癞疮:芙蓉根皮为末,香油调敷。先以松毛、柳枝煎汤洗之。敷滋《医学集成》。  

9.     汤火灼疮:油调芙蓉末,敷之。《奇效方》。

10.  灸疮不愈:芙蓉花研末,敷之。《奇效方》。  

11.  一切疮肿:木芙蓉叶、菊花叶同煎水,频熏洗之。《多能鄙事》。

山茶   《纲目》

【释名】  〔时珍曰〕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

【集解】  〔时珍曰〕山茶产南方。 树生,高者丈许,枝干交加。叶颇似茶叶,而厚硬有棱,中阔头尖,面绿背淡。深冬开花,红瓣黄蕊。《格古论》云:花有数种,宝珠者,花簇如珠,最胜。海榴茶花蒂青,石榴茶中有碎花,踯躅茶花如杜鹃花,宫粉茶、串珠茶皆粉红色。又有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等名,不可胜数,叶各小异。或云亦有黄色者。《虞衡志》云:广中有南山茶,花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薄有毛。结实如梨,大如拳,中有数核,如肥皂子大。 周定王《救荒本草》云:山茶嫩叶煠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晒作饮。

【气味】缺

【主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震亨》。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时珍》。

【主治】妇人发?,研末掺之。《时珍》。《摘玄方》。

蜡梅   《纲目》

 【释名】  黄梅花〔时珍曰〕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集解】  〔时珍曰〕蜡梅小树,丛枝尖叶。 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腊月开小花而香淡,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蜜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皮浸水磨墨,有光采。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解暑生津。《时珍》。

伏牛花   宋《开宝》

校正:并入《图经》虎刺。

【释名】    隔虎刺花未详。

【集解】  〔颂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多生川泽中。 叶青细,似黄柏叶而不光,茎亦有刺,开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 三月采,阴干。又睦州所上虎刺,云凌冬不凋。彼人无时采根、叶,治风肿疾。

【气味】苦、甘,平,无毒。

【主治】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肉疼痛。作汤,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开宝》。

【发明】〔时珍曰〕伏牛花治风湿有名,而用者颇少。 杨子建《护命方》有伏牛花散,治男女一切头风,发作有时,甚则大腑热秘。用伏牛花、山茵陈、桑寄生、白牵牛、川芎、白僵蚕、蝎梢各二钱,荆芥穗四钱,为末。每服二钱,水煎一沸,连滓服。

【主治】一切肿痛风疾,细剉焙研,每服一钱匕,用温酒调下。《颂》。

密蒙花   宋《开宝》

校正:慎微曰:自草部移入木部。

【释名】    水锦花《炮炙论》。 〔时珍曰〕其花繁密蒙茸如簇锦,故名。

【集解】  〔颂曰〕 密蒙花,蜀中州郡皆有之。 树高丈余。叶似冬青叶而厚,背白有细毛,又似橘叶。花微紫色。 二月、三月采花,暴干用。 〔宗奭曰〕 利州甚多。 叶冬不凋,亦不似冬青,柔而不光洁,不深绿。其花细碎,数十房成一朵,冬生春开。

 花

【修治】  〔斅曰〕凡使拣净,酒浸一宿,漉出候干,拌蜜令润,蒸之从卯至酉,日干再拌蒸,如此三度,日干用。每一两用酒八两,蜜半两。

【气味】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青盲肤翳,赤肿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开宝》。羞明怕日。刘守真。入肝经气、血分,润肝燥。《好古》。

【附方】新一。目中障翳:密蒙花、黄柏根各一两,为末,水丸梧子大。 每卧时汤服十丸至十五丸。《圣济录》。

木绵   《纲目》

【释名】   古贝《纲目》、古终〔时珍曰〕木绵有二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梵书谓之睒婆,又曰迦罗婆劫。

【集解】  〔时珍曰〕木绵有草、木二种。 交广木绵,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其叶大,如胡桃叶。入秋开花,红如山茶花,黄蕊,花片极厚,为房甚繁,逼侧相比。结实大如拳,实中有白绵,绵中有子。今人谓之斑枝花,讹为攀枝花。 李延寿《南史》所谓林邑诸国出古贝花,中如鹅毳,抽其绪,纺为布;张勃《吴录》所谓交州、永昌木绵树高过屋,有十余年不换者,实大如杯,花中绵软白,可为缦絮及毛布者,皆指似木之木绵也。江南、淮北所种木绵,四月下种,茎弱如蔓。高者四五尺,叶有三尖如枫叶,入秋开花黄色,如葵花而小。亦有红紫者,结实大如桃,中有白绵,绵中有子,大如梧子。亦有紫绵者,八月采梂,谓之绵花。李延寿《南史》所谓高昌国有草,实如茧,中丝为绌纑,名曰白叠,取以为帛,甚软白;沈杯远《南越志》所谓桂州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毳,核如珠珣,治出其核,纺如丝绵,染为斑布者,皆指似草之木绵也。此种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矣。 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利被天下,其益大哉。又《南越志》言:南诏诸蛮不养蚕,惟收娑罗木子中白絮,纫为丝,织为幅,名娑罗笼段。 祝穆《方舆志》言:平缅出娑罗树,大者高三五丈,结子有绵,纫绵织为白毡罗绵。此亦斑枝花之类,各方称呼不同耳。

 白绵及布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血崩金疮,烧灰用。《时珍》。

子油 用两瓶合烧取沥。

【气味】辛,热,微毒。

【主治】恶疮疥癣。燃灯,损目。《时珍》。

柞木   宋《嘉祐》

【释名】   凿子木〔时珍曰〕此木坚韧,可为凿柄,故俗名凿子木。方书皆作柞木,盖昧此义也。柞乃橡栎之名,非此木也。

【集解】  〔藏器曰〕 柞木生南方,细叶,今之作梳者是也。 〔时珍曰〕 此木处处山中有之,高者丈余。叶小而有细齿,光滑而韧。其木及叶丫皆有针刺,经冬不凋。五月开碎白花,不结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木皮

【气味】苦,平,无毒。〔时珍曰〕酸,涩。

【主治】黄疸病,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藏器》。治鼠瘘难产,催生利窍。《时珍》。

【附方】新二。

1.     鼠瘘: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当有宿肉出而愈。乃张子仁方也。《外台秘要》。

2.     妇人难产 催生柞木饮:不拘横生倒产,胎死腹中,用此屡效,乃上蔡张不愚方也。 用大柞木枝一尺,洗净,大甘草五寸,并寸折。 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沙瓶内,以纸三重紧封,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欲坐草时,温饮一小盏,便觉下开豁。如渴,又饮一盏,至三四盏,下重便生,更无诸苦。切不可坐草太早,及坐婆乱为也。昝殷《产宝》。

【主治】肿毒痈疽。《时珍》。

【附方】新一。柞木饮 治诸般痈肿发背。 用干柞木叶,干荷叶中心蒂、干萱草根、甘草节、地榆各四两,细剉。 每用半两,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脓血自渐干涸,未成者其毒自消散也。 忌一切饮食毒物。许学士《普济本事方》。

黄杨木   《纲目》

【集解】  〔时珍曰〕黄杨生诸山野中,人家多栽种之。 枝叶攒簇上耸,叶似初生槐芽而青厚,不花不实,四时不凋。其性难长,俗说岁长一寸,遇闰则退。今试之,但闰年不长耳。 其木坚腻,作梳剜印最良。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世重黄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以阴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妇人难产,入达生散中用。又主暑月生疖,捣烂涂之。《时珍》。

不凋木   《拾遗》

【集解】  〔藏器曰〕生太白山岩谷。 树高二三尺,叶似槐,茎赤有毛如棠梨,四时不凋。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调中补衰,治腰脚,去风气,却老变白。《藏器》。

卖子木   《唐本草》

【释名】   买子木

【集解】   〔恭曰〕 卖子木出岭南、邛州山谷中。 其叶似柿。 〔颂曰〕 今惟川西、渠州岁贡,作买子木。 木高五七尺,径寸许。春生嫩枝条,叶尖,长一二寸,俱青绿色,枝梢淡紫色。四五月开碎花,百十枝围攒作大朵,焦红色。随花便生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洁,每株花裁三五大朵尔。 五月采其枝叶用。 〔时珍曰〕 《宋史》渠州贡买子木并子,则子亦当与枝叶同功,而《本草》缺载,无从考访。

【修治】   〔斅曰〕凡采得粗捣,每一两用酥五钱,同炒干入药。

【气味】甘、微咸,平,无毒。

【主治】折伤血内溜,续绝补骨髓,止痛安胎。《唐本》。

木天蓼   《唐本草》

校正:并入《拾遗》小天蓼。

【释名】   〔时珍曰〕其树高而味辛如蓼,故名。又马蓼亦名天蓼而物异。

【集解】   〔恭曰〕 木天蓼所在皆有,生山谷中。今安州、申州作藤蔓,叶似柘,花白,子如枣许,无定形。 中瓤似茄子,味辛,噉之以当姜、蓼。 〔藏器曰〕 木蓼,今时所用出山南凤州。树高如冬青,不凋。不当以藤天蓼为注,既云木蓼,岂是藤生?自有藤蓼耳。藤蓼生江南、淮南山中,藤着树生,叶如梨,光而薄,子如枣,即苏恭以为木天蓼者。又有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树如栀子,冬月不凋,野兽食之。是有三天蓼,俱能逐风,而小者为胜。 〔颂曰〕 木天蓼今出信阳。 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开花似柘花。 五月采子,子作球形似檾麻,子可藏作果食。  苏恭所说自是藤天蓼也。 〔时珍曰〕 天蓼虽有三种,而功用仿佛,盖一类也。其子可为烛,其芽可食。故陆玑云:木蓼为烛,明如胡麻。薛田《咏蜀诗》有地丁叶嫩和岚采,天蓼芽新入粉煎之句。

枝叶

【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癥结积聚,风劳虚冷,细切酿酒饮。《唐本》。

【附方】旧一,新二。

1.     天蓼酒 治风,立有奇效。 木天蓼一斤,去皮细剉,以生绢盛,入好酒三斗浸之,春夏一七,秋冬二七日。 每空心、日午、下晚各温一盏饮。若常服,只饮一次。老幼临时加减。《圣惠方》。

2.     气痢不止 寒食一百五日,采木蓼暴干。 用时为末,粥饮服一钱。《圣惠方》。

3.     大风白癞:天蓼 刮去粗皮 四两,水一斗,煎汁一升,煮糯米作粥,空心食之。病在上吐出,在中汗出,在下泄出。避风。又方:天蓼三斤,天麻一斤半,生剉,以水三斗五升,煎一斗,去滓,石器慢煎如饧。每服半匙,荆芥、薄荷酒下,日二夜一,一月见效。《圣惠方》。

小天蓼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一切风虚羸冷,手足疼痹,无论老幼轻重,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许日,觉皮肤间风出如虫行。《藏器》。

【发明】   〔藏器曰〕木天蓼出深山中,人云久服损寿,以其逐风损气故也。 藤天蓼、小天蓼三者,俱能逐风。其中优劣,小者为胜。

【气味】苦、辛,微热,无毒。

【主治】贼风口面喎斜,冷痃癖气块,女子虚劳。《甄权》。

【主治】风虫牙痛,捣丸塞之,连易四五次,除根。勿咽汁。《时珍》。出《普济》。

放杖木   《拾遗》

【集解】   〔藏器曰〕生温、括、睦、婺诸州山中。 树如木天蓼。老人服之,一月放杖,故以为名。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一切风血,理腰脚,轻身变白不老,浸酒服之。《藏器》。

接骨木   《唐本草》

【释名】    续骨木《纲目》、木蒴藋。〔颂曰〕接骨以功而名。花、叶都类蒴藋、陆英、水芹辈,故一名木蒴藋。

【集解】   〔恭曰〕所在皆有之。 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体轻虚无心。 斫枝扦之便生,人家亦种之。

【气味】甘、苦,平,无毒。〔藏器曰〕捣汁亦吐人,有小毒。

【主治】折伤,续筋骨,除风痹龋齿,可作浴汤。《唐本》。根皮:主痰饮,下水肿及痰疟,煮汁服之。当利下及吐出。不可多服。《藏器》。打伤瘀血及产妇恶血,一切血不行,或不止,并煮汁服。《时珍》。出《千金》。

【附方】旧一,新一。

1.     折伤筋骨:接骨木半两,乳香半钱,芍药、当归、芎、自然铜各一两,为末。 化黄蜡四两,投药搅匀,众手丸如芡子大。 若止伤损,酒化一丸。若碎折筋骨,先用此敷帖,乃服。《卫生易简》。

2.     产后血运 五心烦热,气力欲绝,及寒热不禁。 以接骨木破如笄子一握,用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服。 或小便频数,恶血不止,服之即瘥。此木煮之三次,其力一般。乃起死妙方。《产书》。

【主治】痰疟,大人七叶,小儿三叶,生捣汁服,取吐。《藏器》。

灵寿木   《拾遗》

【释名】    扶老杖 《孟康》、

【集解】   〔藏器曰〕生剑南山谷,圆长皮紫。《汉书》:孔光年老,赐灵寿杖。颜师古注云:木似竹有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理。作杖,令人延年益寿。 〔时珍曰〕 陆氏《诗疏》云:椐即樻也。节中肿,似扶老,即今灵寿也。 人以作杖及马鞭。 弘农郡北山有之。

根皮

【气味】苦,平。

【主治】止水。《藏器》。

楤木   音葱。   《拾遗》

【集解】   〔藏器曰〕 生江南山谷。 高丈余,直上无枝,茎上有刺。山人折取头茹食,谓之吻头。 〔时珍曰〕 今山中亦有之。 树顶丛生叶,山人采食。谓之鹊不踏,以其多刺而无枝故也。

白皮

【气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水癊,煮汁服一盏,当下水。如病已困,取根捣碎,坐之取气,水自下。又能烂人牙齿,有虫者取片许内孔中,当自烂落。《藏器》。

木麻   《拾遗》

【集解】   〔藏器曰〕生江南山谷林泽。 叶似胡麻相对,山人取以酿酒饮。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老血,妇人月闭,风气羸瘦癥瘕。久服,令人有子。《藏器》。

大空   《唐本草》

 【集解】   〔恭曰〕 大空生襄州,所在山谷中亦有之。秦陇人名独空。 作小树,抽条高六七尺。叶似楮,小圆厚。根皮赤色。 〔时珍曰〕 小树大叶,似桐叶而不尖,深绿而皱文。根皮虚软,山人采,杀虱极妙。捣叶筛蔬圃中,杀虫。

根皮

【气味】苦,平,有小毒。

【主治】杀三虫。作末和油涂发,虮虱皆死。《藏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草纲目在线阅读(第74页)
木部(17)五加 枸杞 石南 牡荆 紫荆
《本草纲目》木槿
本草纲目(兽部)
主治肺脏风毒,五参散,皮肤生疮,效果好,立竿见影
从观蝉得到的中医临床治病的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