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疗与科幻(四)——人体冷冻
医疗与科幻(四)
人体冷冻
来源:医药地理网站
作者:魏照寰
  对于上一期的问题(人体冷冻技术出现在哪些科幻电影中?),大家有没有和小编一样的感觉:“人体冷冻(Cryonics)这个题材我肯定在科幻作品中见过但是就是想不起来是哪一部了。”一份在德国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人中有一半人知道人体冷冻技术是什么,这群人中又有一半人表示他们是从电影或电视中了解人体冷冻的。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人体冷冻,但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因为包含人体冷冻元素的科幻作品实在太多了。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是1992年《青春永驻》(Forever Young),1997年《王牌大间谍》(Austin Powers),2009年《阿凡达》(Avatar),2014年《星际穿越》(Instellar),1986年《异形》(Aliens),2001年《香草天空》(Vanilla Sky)
  另一个不容易被特别记起的原因是,人体冷冻技术在大部分科幻作品中充当的角色有限,一般都被用作起承转合解释剧情,例如异形系列电影中,主角们就是利用类似人体冷藏技术来完成漫长的星际旅行。又比如王牌大间谍中,主角利用人体冷冻技术来保持青春以便在未来的时候醒来,变相地完成了时空穿越。

人体冷冻技术在科幻作品中主要有两个用法
(上图)星际旅行出自《阿凡达》;(下图)时空穿越出自《蠢蛋进化论》
对于永生的渴望


  人类从古至今对于永生的追求都是没有中断过的,在中国有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寻找仙药以求不老。在西方,一封写于1773年的信中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无限遗憾:“(我)生活在一个科学刚萌芽的时代”(无法满足他“对于看到百年后的美国的深切希望。”
  而人体冷冻技术也许是人类对永生最直接也最有希望的一次尝试。

人体冷冻技术有可能能圆古今中外多少人的长生不老梦
  早在1845年,丽迪雅玛丽儿童短篇小说中就有意无意提到了人体低温储藏。但是从科学意义的角度上来说,现代人体冷冻技术起源于1962年,是由人称“人体冷冻法”之父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埃丁格在名为《不朽的前景》一书(该书于2005年重印且至今)中所提出的。埃丁格认为冷冻人体有可能成为医学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现在看来他还真有可能说对),他提出冷冻人体会导致死亡,但是现阶段临床死亡在未来也许能得到逆转。结合这两点埃丁格认为冷冻刚过世的人可以让他们在未来得到复活(有更好的医疗条件下)。
现在看来罗伯特·埃丁格对于“人体冷冻”的描述已经非常完备

现实发展


  基于这一理论,美国人埃文·库珀(Evan Cooper)于1964年成立了第一个人体冷冻组织——生命延续社团(Life Extension Society)。借用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内部史学家R·迈克佩里(R. Michael Perry)的话来说就是:“库伯应该获得首个有组织人体冷冻法运动发起人的称号。”
  但是在当时人体冷冻的研究和实施还非常不规范(1967到1973年间有17起记录在案的纠纷)直到1980年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的科学家们才开发了一项符合医学模式的人体冷冻程序名为“待命(Standby)”——在一个等待接受人体冷冻程序的患者心脏停止跳动后立刻进行生命保障程序。

如今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已成为最著名的人体冷冻研究服务机构,截止2014年该机构已经对110人进行了冷冻保存
冷冻损伤


  一说到人体冷冻的技术阻碍,大家一定会想到冷冻中所形成的冰粒会撑破细胞。这种说法是一种很常见的误解,因为细胞在零度以下时,只要冷冻速率不超过细胞脱水速率就不会产生较大的冰晶。但是形成在细胞间的冰晶也会对细胞造成损害。所以现在的人体冷冻组织都广泛的使用“冷冻保护剂(Cryoprotectants)”来减少损伤,其原理也非常简单——冷冻保护剂会通过血管循环去除和代替细胞中的水,这种方法也被称作“玻璃化(Vitrification)”。

目前“玻璃化”冷冻技术已经能很好地解决冷冻过程中水结晶问题了。
  但是人体冷冻中的“玻璃化”还是无法像主流低温生物学中的“玻璃化”一样可逆。人体冷冻的“玻璃化”技术只是简单的结构保存,无法预防其他损害,最可能的就是冷冻保护剂所造成的化学损伤。现阶段,人体冷冻学家只能假设化学损伤相比较结构性损伤在未来是可修复的。
缺血性损伤

  由于目前法律的规定,在血液停止循环前都不能进行人体冷冻,必须等待心脏停止跳动,正式宣布死亡之后才能开始进行人体冷冻。这必然会导致人体组织短时间缺血。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便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待命”程序——专业人员等待患者宣布死亡后立刻使用人工方式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利用的是心肺循环复苏技术)从而保证各器官的存活。但现实中的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准备接受人体冷冻的人无法得到及时处置,从而导致身体器官(尤其是大脑)遭受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就这一点,人体冷冻学专家们认为临床学死亡的定义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现在我们认为的死亡在未来也许就是一种可恢复的缺血性损伤(还真是牵强,但是没法完全驳斥)。

澳洲一男子被宣布临床死亡40分钟后复活,人类对于死亡的认知还远未完美
复活难题


  很显然目前的医疗科技无法重新复活被冷冻保存的人类,于是人体冷冻学家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未来科技上,例如分子生物学和纳米医学可以利用纳米生物或纳米装置在分子水平上修复人体细胞。更激进的想法是,利用思维上传技术把冷冻保存的大脑记忆进行转移从而“复活”人体。
  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体冷冻技术是“后冷冻,先复活”。这种观点认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人体冷冻技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会更小,这样就更容易被复活。
  人体冷冻学家认为,无论如何,只要分子分析与修复技术一直发展,理论上总有一天身体的任何损伤都能修复。而现在人类唯一无法解释的就是复苏能否使冷冻人恢复个人认知,这也是人体冷冻技术成败的关键所在。

个人认知的恢复是人体冷冻技术的最终难题

人体冷冻技术的遥远未来


  人们对于人体冷冻技术的实践与思考已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目前该技术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虽然已经有人类接受了人体冷冻)。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无法预言人体冷冻技术的未来。就算能成功,人体冷冻技术也同时空旅行一样,会给复苏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冲击(伦理上,认知上,适应上)。但是谁又能知道人体冷冻技术不会是下一个万户飞天的故事呢?

明朝士大夫万户把自制火箭绑在座椅周围,想借助火箭推力升空,不幸遇难。他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个为航天事业牺牲的人类。时至今日,飞向宇宙的火箭对人类来说早已不是难题
The END
  四期的医疗与科幻远不能涵盖所有在科幻作品中出现过的医疗元素,但是通过这短时间的查阅资料与写作,小编觉得作为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我们,有时也应该放下手边严肃的工作,读读小说、看看电影,毕竟谁又能知道哪天那些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神奇医疗技术就成为现实了呢?

“我会成为永恒之火的守护者”“我是沙漏中已随时光流失的砂砾”“我们能成为不朽”小编认为这三句歌词是对医疗健康行业最完美也最中二的形容了。
  亦或许医疗科技的未来正如第一期开头小编提到的《超能陆战队》主题曲《Immortals》中所唱的一样“我们能成为不朽(We could be immortal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冷冻技术,是人类永生的曙光,还是另类的商业葬礼?
人体冷冻技术——“死而复生”不再是科幻片!
人体冷冻:科幻还是科学?
没想到,“赖床”居然还能救命?
人体冷冻,真有可能复活?
人体冷冻保存技术正实现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