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雪夜读史005夏商时期青州方国

夏商时期的青州方国

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在自然灾害面前,居住在河南地区的夏后部族与居住在山东、苏北一带的东夷部族结成了牢固的联盟,协助大禹治水的主要人物如皋陶、伯益等,都是东夷人。其中,皋陶的功劳最大,所以,大禹指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皋陶死后,他的儿子伯益又被推举做为大禹的继承人。

可是,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得到本部族的拥护,杀掉了伯益,继位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从而结束了“禅让”制,建立了世袭王权,中国也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因禹和启的部落称夏后氏,所以史称夏朝。对这段历史,司马迁的《史记》则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司马迁的说法是,虽然大禹明确传位于伯益,但伯益感到自己辅佐大禹时间不长,功劳不大,主动让位于启,自己则“避居箕山之阳”。箕山在哪里?史学家们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认为,箕山就在青州。

今青州市境内的香山,古代也称箕山、琪山,相传尧曾东巡到过此地,古代贤士许由为逃避尧帝让位也曾经隐居于此。山的东侧有尧河,西侧有洗耳河,洗耳河即是先贤许由洗耳的地方。伯益仰慕先贤,也到此地隐居,并繁衍后代,       

“益邑”,归属齐国。西汉时,在益邑设立了益县,后来,汉武帝又封懿王之子刘胡于益县地,称益都侯。《周礼》说:“有先君之庙曰都。”也就是供奉先贤圣人的地方才能叫“都”。这位先君是谁?可能就是伯益。“益都”一词的含义就是“供祀伯益的都邑”。

关于这段历史,《竹书纪年》的记载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六年,伯益薨,祠之。”《越绝书》记载:“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看来,夏启还是善待伯益,封他为费侯,伯益死后,为他建立祠庙,每年还派人去祭祀。

不管怎样,由于夏启和伯益的矛盾,夏后氏与东夷部落的联盟破裂。所以,夏朝延续的600年间,青州地区的东夷人时时对夏朝造成威胁。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整天打猎游玩,不恤民事。强大的东夷部族首领后羿乘虚而入,夺取了夏朝的都城,史称“太康失国”。太康与他的弟弟仲康逃到同姓方国斟灌、斟鄩(故地分别在今寿光市、坊子区),在二斟之间流亡避难。后羿自恃箭术高明,武力强大,不作巩固政权的打算,同样整日沉溺于田园游猎之中,被同样来自东夷部落寒国(故地在今寒亭区)的寒浞杀死,寒浞夺取了大权,自称为王,还霸占了后羿的全部妻妾和财产。

寒浞听说太康的儿子夏后相在“二斟”避难,就派自己的儿子浇带兵消灭二斟,杀死夏后相。这时,夏后相的妻子后缗已有身孕,仓惶之中从墙洞里逃走,后来生下少康。少康历经种种磨难,才打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夏朝君主传至18代,夏桀在位。夏桀穷奢极欲,暴戾顽贪,荒淫无度,夏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这时,东方的商部族强大起来。商部族起源于渤海一带,始祖叫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在河中洗澡,有玄鸟(黑色的燕子)飞来,生下一只鸟蛋,简狄吃了,因而怀孕生了契。《诗经》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说明,商部族也以鸟作为图腾崇拜,是东夷人的后裔。契长大后,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封于商地,赐姓子氏。

约公元前16世纪,商部族的首领叫汤。商汤有仁德之政,古书《淮南子》说他“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以至“百姓亲附,政令流行”。商汤看到夏桀荒淫无道,认为时机成熟,便誓师出兵伐桀,双方在鸣条大战,夏桀大败而逃,最后死于山中,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在夏、商战争中,古青州地域内的部落和方国都站在商汤一边,是商朝最为牢固的同盟。

夏、商时期,古青州地区自然条件较好,适合人类居住,既可狩猎,又可农耕,存在着众多的方国。当然,那时的方国都很小,而且互不相属,各自为政,经常迁徙,不常其居。所以古籍上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所谓方国,实际上就是氏族部落的聚居地。方国内有许多“邑”,中心邑称之为“都”,其余的邑称“鄙”,鄙的耕作地带称“郊”,郊之外广大未开垦的地带称“野”,如果国与国相邻,就对“野”划定管辖和利用的范围,就有了国界。不过,那时的国界是没有人把守的,靠自然山川河流或者种植树木林带加以区分。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方国和部族经常迁徙,不仅人民财产,而且连地名也一起迁徙。所以,古代方国的地理位置常常有多处。

夏商时期,古青州区域内的部落和方国有四种情况:一是土著东夷人,如爽鸠、逄、纪、莱、寒、蒲姑等,二是黄帝部族东迁的后裔,如季荝、奄等,三是夏朝初年在山东建立的同姓国,如斟鄩、斟灌等,四是夏商时期相继从中原迁入的,如杞、过、其等。

《左传》记载,齐国名相晏婴在叙述齐地沿革时说:

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氏因之,又逄伯氏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

杜预对这段话的注说是:

爽鸠氏,少昊氏之司寇也;季荝氏,虞夏诸侯代爽鸠者;逄伯陵,殷诸侯,姜姓;蒲姑氏,殷周之间代逄公者。

  爽鸠氏与季荝氏 爽鸠氏,是少昊时期掌管刑狱的司寇,是有记载的最早活动于青州一代的部族。后被迁徙来的季荝氏取代。季荝氏,是黄帝后裔十二姓之一,早期居住在济水(今黄河下游),后迁徙到临淄和青州西部一带,因临淄城南有天齐渊,故建立齐国,在虞夏时期处于主导地位。到殷商时期,其重要地位被逄伯氏代替。延续到西周,被东征的姜太公灭掉。姜太公沿用其名,建立新的齐国。

逄伯陵与蒲姑氏 “逄”是国名,“伯”是爵位,“陵”是祖先的意思。“逄”字在古代金文中也作“逢“、“丰”、“夆”,秦汉以后沿化为“逄”,这种同音假借的现象,在古书中十分普遍。在山东地区,与逄国相联系的地名很多,今青州市境内有逄山、逄峪等。民间传说:当时青州的姚王据逄山作乱,商王命逄伯陵率兵征讨,曾在山下布南北二阵,今青州王坟镇内有逄山、南镇(阵)头、北镇(阵)头等地名,即源于此。关于逄伯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逄伯原先居住在河南开封逢泽,商朝初期迁到古青州地区,被商汤册封于青州南部。商代末年,逄国被奄国灭掉。另一种观点认为,逄国的祖先是逄蒙,《孟子·离娄》:“逄蒙学射于弈”,可见,逄蒙也是东夷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射手。逄蒙在弥河流域建立逄国,在殷商时期为青州的主要诸侯,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关于逄国的命运,按晏婴的说法,是被蒲姑氏取代。但金文明确记载:周武王东征时,“丰伯、蒲姑咸哉”,这里,“哉”的含义应有伐灭的意思,但不是指种族全部灭绝。近年来的考古,在今山东济阳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逄国墓葬群,时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由此可以推断,逄国在西周时,整体从今青州迁徙的济阳一带。

蒲姑氏,是活动于鲁北博兴地区的古老部族,莱夷的后裔。曾帮助商纣王之子武庚起兵反周,周成王东征时,被姜太公征服,受到灭国、毁社、迁君、徙民的惩处。

奄国与纪国  奄是黄帝的后裔,早在少昊时期就迁入青州,同化于东夷,成为东夷的一支,活动于今青州西南山区以及淄川、莱芜等地。商朝第17代商王南庚因黄河水患,向东迁都,经莱芜越过鲁中山区,占领奄地建立都城。到第19代商王盘庚又从奄西迁,最后定都河南安阳殷地。而奄国仍活动于青州故地,史称“商奄”。今青州市区及西南山区,多处出土商代文物,当是商奄的故地。西周初年,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奄、蒲姑等发动反叛,被东征的周成王打败,奄灭国,奄侯迁往蒲姑,奄民被迁往曲阜,成为后来的“鲁奄”。

纪国,古书和金文中也称“已”,莱夷中最强大的方国。最早活动于莱州、潍坊地区;到商代向西发展,活动中心位于今青州、寿光、昌乐交界处,周朝初年,被齐国灭掉。今寿光市有“纪台”地名,青州市谭坊镇香山北有纪侯冢。

二斟与杞国 斟灌、斟鄩,是夏后氏的后裔,史称“二斟”。斟灌于今寿光东部;斟鄩活动于今坊子一带,也有人考证,斟鄩在济南附近。夏代太康失国,太康之子夏后相为躲避内乱来到古青州,依附同姓国“二斟”。寒浞追杀夏后相,趁机把“二斟”灭掉。今寿光有古斟灌城遗址。

杞国,是大禹的后裔,商末周初在河南杞县一带活动,成语“杞人忧天”源于此。春秋时期,迁来山东,久经辗转,最后在缘陵(今昌乐南)一代定居,后被齐国灭掉。另外,也有专家考证,杞国就是季荝氏。

此外,还有许多部落和方国不见于史书记载。例如,青州市东夏镇发掘出土的苏埠屯墓葬“亚丑”部族,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

                       (《青州通史·第一卷·历史纪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三二六:逄
胶东地区简史(上)
逢姓
姜太公生平考
《山海经》里的“西周”“北齐”
上古时代的神奇魔咒:得天下,失天下,皆因东夷女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