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运渎
​“渎”,水沟、小渠也。运渎,专指古代开凿的人工河,也就是运河。
东吴时,古金陵开凿了运渎、潮沟(青溪)和东渠等三条运河,奠定了古南京城内水系基础。运渎主干今已无存,遗脉仅存朝天宫文化(国际)社区,从内桥向西,经鸽子桥、笪桥、鼎新桥、仓巷桥、文津桥、张公桥,在铁窗棂入外秦淮河。
东吴定都建康,为便于物资由秦淮河(当时名淮水)运抵皇宫,随于吴赤乌三年(公元240年),命人凿通禅灵渚(今升州路与鼎新路口南)至仓城段,也就是沿当时建康城西南面。运渎故道起于现升州路与鼎新路古称为禅灵渚地方,经陡门桥、红土桥、草桥、鼎新桥沿今丰富路方向北至建康宫城北。由于运渎之水来源于城南的秦淮河,而建康城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运渎通向仓城之水常常难以为继,直接影响到仓城的粮食供应,所以,孙权在开凿运渎之后,进而开凿潮沟,接通运渎和青溪,以确保运渎之水长流不衰。运渎完整时,北接潮沟西支,东北通向宫城,南连秦淮河,是向宫中仓城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建康实录》卷二记载:吴赤乌三年(240)“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同书注云:“案,建康宫城,即吴仓城,城内有仓,名曰苑仓,故开运渎,通转运于仓所,时人亦呼为仓城。”运渎故道的位置,据南宋《景定建康志》卷一九《山川志·河港》记载:“运渎,在上元县西北一里半……其水东行过小新桥而南,经斗门桥流入秦淮;又东北过西虹桥,循宋行宫(即南唐宫城)城西迤逦向北乃其故道。”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四考证:“运渎水在城西北隅,自笪桥西流经望仙桥至铁窗棂出城;又自笪桥东流,至内桥与青溪合;又自笪桥西南流,过南北乾道桥,至斗门桥入于淮。”朱偰先生《金陵古迹图考》根据历代地方志文献记载推断:“吴所凿运渎,盖发源后湖,由北水关入城,循北极阁前水道(今犹有遗迹可寻)绕今中央大学之西,过大石莲花等五桥,径廊后街相府营香铺营破布营金銮巷(今日犹有遗迹)等陂池而至笪桥,西流出城,南流入淮。”
东晋时建西州城(朝天宫西街中段偏南,也称扬州)时,将该城南面的护城河与运渎相通,成为运渎的西支流。隋统一全国后,荡平建康宫室,运渎中上游遂废弃不用。南唐疏浚运渎时,又将昇平桥至西虹桥(今张府园1号)段凿开,作为宫城南面的护城河,运渎与青溪相通。南唐都江宁,以古运渎为其宫城西濠,南宋建行宫,沿用而不改。
运渎因年久失修,特别是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占领建康后,出于防守需要,将府城各水门“砌叠稍狭”,致使城内水源枯竭,水道流通不畅。当时通栅寨门的一段运渎故道已经淤塞,所以次年五月金军匆忙撤离建康城时即“傍冶城西南隅凿渠成,次早出舟。”至南宋孝宗时期,因栅寨门附近水道为人阻断,改为花圃,作为游人观赏之地。每当雨水暴至,则水势泛滥,城内居民尤受其害。故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知府张孝祥及继任汪澈先后奏请开浚天津桥(内桥)至栅寨门一段出城古河道,使城内积水直接泄入长江,永绝水患。诏从之。所以有运渎下游尚为城内水路交通的一部分,清末以后逐渐淤塞。今运渎故道已不存,西支流还在发挥功能。
“宋隆兴二年,张孝祥知府事,奏秦淮流经府城,正河自镇淮(今南门内桥)新桥入江。其分派为青溪(今洞神富后一段经四象桥一带是),自天津桥(今内桥是)出栅寨门(今铁窗棂)入江。(宋时今水西、旱西门外似未有土地如今日广远,石城下即临江)。栅寨门近地,属有力地,因筑引青溪水品,创为花圃,每久雨,水暴至,则正河不能急泄,泛于城内,居民被害。(今古潮沟、青溪、运渎河身皆为住民侵占,湮塞不通,故水患正与此书相类)。今欲复通栅寨门,使青溪径直入江,则城内永无水患。及汪澈继知府事,诏澈指定以闻,澈谓开西园古河道通栅寨门尤便。从之。(元《至正金陵新志》,明顾起元注)”(转引民国夏仁虎《秦淮志》)
故人已去,遗存尚可寻。世事变迁,运渎上的桥梁到底有多少座,有什么故事,是本文要旨。东吴开凿运渎,上时有六座桥梁,《建康实录》云:“运渎旧有六桥:孝义,本名甓子桥,次南有杨烈桥,宋王僧达观斗鸡鸭处。次南出有西州桥,今县城东南角,路东出何后寺门。次南有高晔桥,建康西尉在此桥西,今延兴寺北路东度此桥。次南运渎临淮有一新桥,对禅灵渚渡,今之过淮水,桥名新桥,本名万岁桥。”南宋《景定建康志》卷一六《疆域志二·桥梁》考定西州桥在笪桥西,高晔桥在乾道桥附近,禅灵寺(渚)桥即斗门桥。
羊市桥——东吴全国贸易中心
南唐凿通宫城西南角西虹桥至东南角昇平桥,沟联运渎与青溪。即运渎西支源头之水应来自南唐宫城及青溪水。
东吴时,该桥周边非常繁华,河里商船云集,两岸商店鳞次栉比,是为全国商贾贸易聚集之地,遂名为“大市桥”。南唐时,羊市桥又叫着“西虹桥”,原因是该桥当时是南唐宫城边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桥身倒影在河水中,形似彩虹,且处内桥的西面;以后随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更替,到了明朝,因附近的“羊市”兴旺,故而更名为“羊市桥”。明清时期,紧邻羊市桥南,还有鸽子市。明清时代,羊市桥还曾是通往清凉道场的古道,每逢清凉山庙会,沿途设有多处彩亭茶棚。其中羊市桥的“长生茶棚”最为有名,构造讲究,取名吉利,赴清凉山焚香者,都乐意到这座茶棚来饮茶憩息,因此“长生茶棚”名噪一时。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司马西虹之宅在焉(司马泰,上元人,家藏书最富)。”
1930年,民国政府将珠宝廊、羊市桥、下街口拓宽,易名建邺路。据《运渎桥道小志》记述“二不过三羊市桥”:“谚曰:三不回过羊市桥,贰过者宜知警矣”。这个意思是说,人在世上,会在某时接二连三地遭遇一些事情,就像羊市桥下的河,诸沟之水接二连三地一下子会聚而来。这句谚语还提醒人们,当你接连遭遇两件事后,一定要提防着还会有第三件事出现。这就是所谓的“贰过者宜知警矣”。
南京金融发源地——鸽子桥
“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据考证是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到了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建康城内不仅有牛市、马市、木料市、鸽子市、灯市,而且“银行、花市、鸡市、镇淮桥、新桥、筐桥、清化桥皆市也”。可见,银行那时在南京就已存在,而且成“市”。到了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竟成了一条“银行街(珠宝廊)”,其街非常繁华。其中牛市、马市、鸽子市都位于其两侧,现此地为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中国银监会江苏监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金融管理机构所在地。
鸽子桥位于绒庄街北端古运渎上,是东吴开凿运渎时六座桥中的第一座,古名孝义,又名甓子桥;后本名称清化桥,俗称闪驾桥;南宋重修时改为景定桥,明称会同桥,清为鸽子桥。
《建康实录》云:“运渎旧有六桥:孝义,本名甓子桥。”明万历《上元县志》载:景定桥,在笪桥东,旧名闪驾桥,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因马光祖改造而更名。明朝《洪武京城图志》载:“会同桥,在大市桥南,旧名闪驾桥,宋名景定桥,今名会同桥,跨运渎水。”清《运渎桥道小志》载:“其跨渎第一桥以北,临鸽子市,俗呼为鸽子桥”。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旧名清化桥,宋曰景定,其北为鸽子市,今呼曰鸽子桥矣。”又载:“旧名清化桥,一名清化坊。有陈氏朴园,旧有白皮松二株,高出墙外,苍秀独绝,树今亡。”
元张弦《至大金陵新志卷四下》载“景定桥,在旧永宁驿北,本名清化,俗呼为闪驾桥,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跨运渎。”
灯市——笪桥
笪桥,位于评事街北端跨运渎。东吴开凿运渎时六座桥中的的第二座桥,时称杨烈桥;唐代时,名为太平桥,书法名家颜真卿在任南京刺史上,曾在此设放生池,并亲书《天下放生池碑铭》。北宋时茅山二十六代宗师笪淨重建此桥,人们为感谢他,称此桥为笪桥。今三茅宫即为其道场。宋时,国家在这里建有一座极大的酒库,由萧鹧巴负责经营,利润收入均作为犒军之费。南宋景定二年马光祖重,时称笪桥为“钦化桥”,以钦化坊得名。明代永乐三年(1405),传笪桥上曾发生过一起震惊朝野的政治谋杀事件,朱元璋的女婿、宁国公主的丈夫梅殷在游览笪桥时,被人推下笪桥淹死。其实此故事发生在竺桥而非笪桥。明清时期的南京的灯市不在夫子庙,而是在笪桥至评事街一带。据《白下琐言》记载:“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遝,有银火花大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民国《首都志》亦载:“灯节以笪桥、评事街、夫子庙等处为盛。”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笪桥灯市,为金陵一胜。正月初,鱼龙分纷遝,有银花大树之观。其中剪彩,五光十色,尤为佳妙。后移于评事街(县志引《白下琐言》)”。
元宵闹灯,原来是皇宫禁苑里的一个喜庆活动,后来逐渐在民间普及。唐代中期,在评事街北端的笪桥地区,就聚居着扎花灯的匠户,元宵期间,居民就到桥南侧的空地上玩灯,戏龙灯和买花灯,形成热闹的灯市。南京灯市的兴旺,与朱元璋倡导有关。明朱元璋曾下令,正月十月闹花灯,从原先的正月十三到十五,增为初八上灯,十七收灯,会期由三天增加到十天,提倡“家家走桥、人人看灯”,以示国泰民安。
笪桥灯会,商家用松竹扎起棚架,挂上各种花灯,供人观赏和购买,桥头箫鼓喧天,市民扶老携幼前来观灯买灯。康熙南巡时,曾微服观看笪桥灯会。
另斗鸡之戏、斗鸭之戏、斗草之戏古已有之。三国至南北朝,南方斗鸡鸭之戏尤甚。杨烈桥处就是明证,六朝史料集《建康实录》云:“次南有杨烈桥,宋王僧达观斗鸡鸭处。”王僧达(公元423~458年),南朝宋文学家,东晋王导五世孙,太保王弘之子,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之婿。南朝刘宋时,太子舍人王僧达因病休假,到杨烈桥观斗鸭,不理政事。
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刘瓛,字子珪。居于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竟陵王子良,表为立馆,帝以杨烈桥故主地赐之。《六朝事迹编类》。”
此外,笪桥还是清江宁府的刑场之一,所以老南京有句歇后语:上笪桥市——挨千刀的。
运渎两脉交汇——鼎新桥
鼎新桥,民国地图标鼎心桥,位于丰富路与鼎新路交汇跨运渎上。南唐始建,名小新桥。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与范仲淹、王安石齐名的宰相马光祖重建,寓“革故鼎新”之意,更名为鼎新桥。《秦淮志》云:“笪桥水草桥北出之水,为运渎正河自此桥。”也说是说,鼎新桥不是六朝东吴建,只是到了南唐为便于通行,又在运渎上建了一座桥。鼎新桥在运渎史上位置重要,是运渎南来北往的十字口。南来的秦淮河水要北上要过这里,东来的青溪水要过这里。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道光甲申,疏浚支河。于鼎新桥下,掘地四尺,得铜刀,长三尺,上有七星文,下口铸龙首形,无求款识,不知何代物。伍孚尹光瑜,适董其役,得之归,作长歌以纪,刀犹藏其家。”
道家之桥——仓巷桥
仓巷桥,跨运渎,连接仓巷和王府大街及建邺路,南宋景定年间马光祖建,始称崇道桥。元张弦《至大金陵新志卷四下》载:“崇道桥,在永寿宫东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桥榜。”清同治年间,因在朝天宫建江宁府学,又改称道济桥。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道济桥,本名崇道桥”。明代,仓巷桥是鼓楼到城南凤凰台地区的交通要道。
新建府学——文津桥
文津桥,位于莫愁路跨运渎,清末因建江宁府学而建桥,民国重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同治中以府学新建”得名。
真爱见证——望仙桥
望仙桥,位于文津桥与张公桥之间运渎始建的六座桥中的第三座桥,现已废。六朝史料集《建康实录》云:“次南出有西州桥,今县城东南角,路东出何后寺门。”古时称西州桥,以西州城得名;南宋称武卫桥。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望仙桥,即古西州桥,以西州城得名矣。宋曰武卫桥,马光祖建,又西史桥,明史痴翁故里也。”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大文人史忠,能诗作画,精通音律,其妻何玉仙也是多才多艺之人,工书善画,尤通音律。每当玉仙外出将归时,史忠就站在武卫桥上凝望,故时人称之谓“望仙桥、“史桥”。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西州桥又西,明史故里也。有楼曰卧痴,其地有史墩焉。(县志)”。公元1934年南京图上还标有此桥名。
桥畔寻花——张公桥
运渎望仙桥西边的一座桥,即今文津桥与涵洞口之间。据《南京古代桥梁沿革表》称,六朝至宋元时期,此处均有张侯桥名。传为三国东吴娄侯张昭所建,故名。明代已不见其名。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城图却载有张公桥名,并一直沿用至今。《运渎桥道小志》称:“张公桥,一名周家桥,不知其所缘起也。”南京工尚丁宾《浚河疏》称此桥为周家桥:“二水会同,俱由小新桥、仓巷桥、望仙桥、周家桥、铁窗楼出城,是为大支河。”“张公桥畔觅花房,每到春秋选胜忙。只感年来拙生事,满塍开遍菜花黄。”这是清末举人王孝煃撰《冶西杂咏》中所咏叹的张公桥畔: 城根野塘便于灌,植花之畦,近多废为圃矣。张公桥亦名周家桥,地僻而幽如村落,有野趣。
汇入大江——涵洞口(铁窗棂)
涵洞口,因运渎通向外秦淮河(时称大江)的涵洞而得名,古称栅寨门、铁窗子、栅塘。元张弦《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地理图考·旧建康府城形势图考》注云:“栅寨门在城西门近南,凿城立栅,通古运渎,不详其始,复置闸以泄城内水,入于江,俗呼为栅寨门,今呼铁窗子是也。”“铁窗子”得名可能与栅寨门下有铁水窗有关。四库全书本《至正金陵新志》卷一还记此门“俗呼济秦门”。至南宋后期,栅寨门年久失修,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马光祖曾对栅寨门进行大修。重修后的栅寨门形制,六朝史料集《景定建康志》卷二十记载甚详:门外置瓮城,门上建硬楼7间。前壁有闪门6扇,皆以铁包裹,又有“两屋山、武台各一座。屋下车轴、车颊一座,绞棒一尺二条,车窗麻索四条”。临水有券门一座,门高一丈五尺,宽一丈四尺,门深三丈三尺,券门两侧墙面包砌砖石,计四丈二尺,其下有石脚石面及铁水窗两扇。铁水窗前后有拦草椿木,两侧作雁翅状,高六尺五寸,长三丈。城内南北有登城慢道,长五丈五尺。在门前接近壕岸的地方,还有木栅及护险墙各一道,长四丈五尺。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栅塘,铁窗棂,古栅塘也。《建康志》:‘在秦淮河上,古通运渎。’《实录》注:‘吴时缘淮立栅,号栅塘。’梁天监九年,新作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治;南岸渚篱门,迄于三桥。作两重栅,宋曰栅寨门。(县志)”另传明代附近有一座铁制门窗的监牢,明成祖的生母失宠后曾囚此而得名。
北乾道桥——草桥
草桥,紧邻鼎新桥南,原跨运渎,已废。宋名北乾道桥。清《同汉上江两县志》载:“今草桥,北乾道桥也。”南宋《景定建康志》卷一六《疆域志二·桥梁》考定高晔桥在乾道桥附近,故疑此桥为运渎始建六座桥的第四座桥。元张弦《至大金陵新志卷四下》载:“乾道南北二桥,在古运渎上,今斗门桥北,二桥相望,乾道中洪遵建,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榜。”南宋乾道年间,洪遵在建康府任职时,重修这两座桥,用皇帝年号命名桥。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由红土桥再北曰草桥,即北乾道桥。流折而西,为竹竿里,即古之竹格巷,以临竹格渚而名也。”在此附近,还有一座草桥,据说当时用草修了一座简易的桥,人们就把这座桥叫草桥,这就是现在草桥的来历。这里还一座知名的清真寺,名叫草桥清真寺,建于清乾隆年间。
南乾道桥——红土桥
位于安品街与千章巷之间跨运渎。南宋乾道年间留守建康府的洪遵所建,因方位与北乾道桥(草桥)分列南北,此桥在南,故名。《运渎桥道小志》载:“红土桥者,南乾道桥之俗名也。尝有掘地深三尺者,见其下土色皆红而知见称。”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运渎水自斗门桥北流,至红土桥,即南乾道桥也。其地以治麓余气,掘地三尺,土皆红色,俗以桥名。其街曰安品,陈伯雨先生之可园在焉。”
古二十四桥之一——陡门桥
陡门桥,位于升州路与鼎新路交汇处,是古南京“二十四航”之一竹格航位置,是秦淮河与运渎河交汇的大渡口,可称之为历史上的大口岸。《运渎桥道小志》载:“淮水支港通渎处,古谓之禅灵渚。梁王僧辩府侯景之师,所从入焉。”南宋《景定建康志》卷一六《疆域志二·桥梁》考定禅灵寺(渚)桥即斗门桥,为运渎始建六桥中的第五座桥。元张弦《至大金陵新志卷四下》载:“斗门桥,在乾道南桥之南,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榜。跨运渎。戚氏志其侧书,旧有风亭在折柳亭东。”清道交《金陵览胜诗考》称:“竹格渚,在运渎河今陡门桥处,本名竹格港。”并有诗曰:“运渎入仓城;淮流直复横;虹桥一驾后,渡古只空名”。清《运渎桥道小志》载:“淮水支流通渎处,古谓禅林渚”。禅林寺者即今斗门桥也。桥上有观音阁,同治初里僧所建。因“斗”、“陡”相通,清末以后称陡门桥。公元1936年,拓建升州路时桥废。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斗门桥)桥西有禅灵寺。《梁书王僧辩传》:僧辩讨侯景,乘潮入淮,进至禅灵寺,是也。寺在今范家塘侧,道光间犹存。”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此君亭)斗门桥西旧华藏院。《建康志》:伪吴武义六年建。初为报先寺,南唐必为报恩禅寺,宋初改今额。王安石建此君亭。《安石诗注》”
我国古代的输水渠系,从大到小通常依次划分为干、支、斗、农、毛五个级别。在运渎这一输水工程中,安装进水口的启闭设施称为斗门,它的功能是调剂由内秦淮河进入运渎的水量,控制水位。在古汉字中“斗”与“陡”通用,斗门桥的名称由此而来。
编撰:张振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薛冰:南京秦淮河的历史变迁
秦淮河对南京意味着什么?
逛南京(五)十里秦淮故事多
严州城的城垣变迁
从笪桥灯市到秦淮灯会
1700岁的秦淮灯会 南京人的仪式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