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小超:用艺术为乡村立传
“留住乡愁——李小超雕塑、绘画展”正在李自健美术馆举行
李小超:用艺术为乡村立传
李小超的雕塑,呈现了八百里秦川乡村的丰富记忆。均为长沙晚报记者 贺文兵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胡兆红
从渭水边来到湘江边,李小超带来了他的“村庄”——8月4日,“留住乡愁——李小超雕塑、绘画展”在李自健美术馆开幕,展出180余件雕塑、水墨画作品。
李小超用类似于“乡村调查”的方式记录那些行将消逝的生态,“挽留”乡村的面影,为观众呈现八百里秦川乡村的丰富记忆。展览持续至9月2日。
“共同的乡愁,让我与李自健先生走在了一起”
李小超,1968年出生于陕西一个村庄,那里是李世民的昭陵所在地。很难说清那片具有历史感的土地究竟对他产生了何种影响,但无疑,李小超作品中的厚重与苍凉,与那方水土密不可分。
李小超的艺术生涯中有不少惊人之举。从西安美院毕业工作后没多久,李小超便选择辞职。辞职后的李小超在西安、咸阳、渭北一带生活,用画笔勾勒出与他朝夕相处的农村和农民。1992年创作的长达120米的乡村记事黑白长卷,让他崭露头角;2000年完成大型陶塑作品《白鹿原》系列作品,更让他声名鹊起。
多年来,李小超带着他的“中国乡村记忆”先后在德国、法国、美国及北京、南京、青岛、深圳、西安等地举办展览。在长沙的展览,是李小超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个展。
“共同的乡愁,让我与李自健先生走在了一起。”在李小超看来,李自健大批表现乡土题材的艺术作品,有着湖湘水土的特殊韵味,彰显着人性与爱的光辉,质朴真诚。对乡村的深厚情怀,让两人一拍即合。
这是两种不同的景观,李自健的乡村是鲜亮的、温暖的,而李小超的乡村是灰黄的、苍凉的。但两者共有的是,都带着悠远的时间印记,充满着浓郁诗性的人文关怀。李小超那一件件夸张变形的雕塑、那一幅幅非黑即白的绘画,呈现了西北黄土地上父老乡亲慷慨悲壮的生存状态,承载了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的变化和农耕文化消退的记忆。
花8年时间完成大型陶塑《白鹿原》
大型陶塑作品《白鹿原》的创作过程,引起记者的特殊兴趣。这是李小超创作的重要里程碑,被评论界誉为“中国第一部陶塑小说”。
1993年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小说出版后,李小超看了特别感动,好多场景与他当时正在做的主题很接近,他想利用小说的语境,把小说变成一组组场景,做一个八百里秦川具有民俗记忆的作品。
在一次陈忠实的作品签售会上,李小超拿着一个泥塑的人物递到陈忠实面前,陈忠实眼睛一抬,脱口而出:“白嘉轩!”陈忠实的肯定坚定了李小超的信心。几年时间里, 李小超几乎跑遍了三秦大地的角角落落,努力找寻体验小说中所展示的已经或正在消逝的半个世纪前关中农村的生活情景。他从民俗着眼,采取散点式的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以最原始的烧制方式,历经百余窑呕心烧制,用88组3000余件人物、房舍、牲畜、树木、塔石、生活器具等陶塑艺术作品,立体全景式勾勒出了一部无字的《白鹿原》。
历经8年创作完成的88组泥塑摆出后,几乎铺满了院子的角角落落,前来看望的陈忠实激动不已,指着一个个场景脱口而出:“这是朱先生葬礼……”
这次创作,李小超基本上确定了自己适度夸张、造型朴拙的泥塑风格。后来,李小超用这种风格和手法创作了《一个村庄的记忆》,表现与当今城市生活几乎完全隔绝的关中农村。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后来被作为陕西民俗的一种表现方式,被永久展放在西安大雁塔西广场的草坪上。
用艺术留住传统乡村
对于有着乡土记忆的观众来说,李小超的“村庄”是亲切的,甚至令人百感交集。
农村杀猪、送粪、纳凉、铡草、婚丧嫁娶这样的生活场景,老碗、老镢头、独轮车、碾子等等物件,教书先生、风水先生、小媳妇、老中医这样的人物形象,仿佛具有一种特殊的魔力,钻进人的心里。
虽然表现的是一个个个体,却总能让人想到一个个群体。与其说表现的是个体,毋宁说就是表现的群体,是叠加了古往今来无数张面孔的群体,沉积了千年来无数风雨的群体,是焕发着历史包浆的群体。
李小超对乡村的思考是哲学的,“生命和草木一样,都是天地间过往的一些事物,祖辈们阻挡不了草木的荣枯,也无法在岁月的长河里停驻脚步,最后,只留下一个村庄。”
我们惊异地发现,这个村庄已经留不下去了。之前在乡村司空见惯的场景,正在迅速地崩落消失。面对这种消失,李小超有着婴儿断乳般的痛苦。当看到村里很多老房子一个个拆除,盖起了千篇一律的二层小楼,墙外贴着白色瓷砖,那种苍凉的惨白刺痛了李小超的眼睛。商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次次冲击着中国的乡村。每天都有上百个村庄消失。乡村在“肉体”消亡的同时,还在经受着精神的消亡:保存下来的村庄,其精神内涵,都已与传统的乡村社会迥异。
“城市的节奏太快,以至于人们的灵魂都跟不上了。”李小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打开观众记忆的心门,让大家的脚步慢下来,心静下来,多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去重拾那种相互信任和脚踏实地的情感。
对话李小超
问:您为什么这么执着于乡村题材,乡村里哪些东西打动您?
李小超:传统农耕文化正在急剧消失,也许再过不长的时间,就再也看不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土地。我急需把两千多年来的农耕文明,如实地记录下来,让这些表情留住。一代代庄稼人就像地里的庄稼,一收割就没了,我作为从农村走出的人,有这种责任,让他们在艺术中长存。
问:您是一开始就有这种艺术自觉,还是因某种契机找到了这种创作方向?
李小超:我从小在乡下长大,那里民俗活动特别丰富,人们活在当下的那种有滋有味的状态,那种自由感,我很喜欢。后来我越来越体会到,带有中国审美情趣、带有东方色彩的东西,最能走向世界。我们的农耕文明,咱们老百姓那种本真性的东西,一个村庄里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能打动人心。看到现在农村土地荒芜,不热爱劳动,蔑视劳动,对手工业者不尊重,我很心痛。一个民族如果不热爱劳动,看不起劳动,是没有希望的,我想我下一个展览的名字应该要叫“乡愁,劳动的快乐”。
问:艺术创作有何心得?
李小超:像农民一样,真诚地对待土地,土地也会真诚地待你。当你执着得像一根庄稼一样,扎根大地,只要风调雨顺,必然会有收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忠实:60岁后回白鹿原,泪眼模糊
陈忠实:永远的白鹿原
【白鹿原】陈忠实
#白鹿原 #陈忠实
听陈忠实讲《白鹿原》
能带进棺材里去的书——致敬陈忠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