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谭盾《敦煌·慈悲颂》回乡演出:读到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2019-06-18 10:3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胡兆红)掌声,如潮水一般的掌声,自谭盾在舞台上露面,掌声和欢呼声就是高分贝的。安静,像深夜一般的安静,在一个个音符的起伏处,能感受到观众屏住呼吸的沉醉。

  这是6月16日晚《敦煌·慈悲颂》的演出现场,在谭盾的家乡,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谭盾带着数百人的演出团队,在这里奏响中华之音、世界之音。

  作为世界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此次回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关注。这些震撼的掌声和深沉的安静,都透出对这位湖湘之子的期待、自豪。在谭盾的音乐世界里,人们共同感受着一片如月光般皎洁的美好和纯粹。

谭盾在指挥中。均为主办方供图

  在《敦煌·慈悲颂》中放入对生命的理想

  感动和振奋,这是弥漫在梅溪湖大剧院的一种情绪。感动什么?是感动于穿透灵魂之音的艺术魅力?是感动于来自不同国籍、不同种族艺术家同用汉语演唱中国故事的虔诚?是感动于湖湘儿女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成就?

  是,又不全是。也许最根本的感动,是《敦煌·慈悲颂》里对人类苦难的理解和同情、对善良和悲悯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它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它以跨越国界的音乐语音,向世界传递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邃致远的东方智慧。

  在《敦煌·慈悲颂》的骨子里,我们能读到自信——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谭盾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也是他真切传递给听众的。

  2013年,应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基金会的邀请,谭盾去了敦煌,在为莫高窟里漂亮的壁画着迷时,谭盾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壁画里有那么多的音乐和乐器,有那么多的乐谱,特别是有大乐队,这完全改变了西方音乐史对于乐队形成的结论。因为音乐史总是告诉我们说,大乐队事实上就是在三五百年前欧洲巴洛克时期形成的,但是我们看到敦煌壁画的时候,我好兴奋,因为那个乐队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所以我决定一定要把敦煌壁画里的音乐、乐器、音乐家、手稿还原,还原成今天的声音,还原成未来的声音,让全世界都听到敦煌。”谭盾说。

  在几千幅壁画中,谭盾选定了6幅:《菩提树》《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心经》《涅槃》,每一幅画都代表着一种含义,谭盾要用这种方式流成一条中华文化的河,在其中放入他对生命的理想。

  为了让千年古画溶解穿越至今天的舞台,在6年的时间里,谭盾走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饱览数以万计的敦煌瑰宝,寻找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古谱。为研制敦煌古乐器,谭盾深入到中国各地,向古乐活化石匠人取经;又东渡日本,向家传历代的长安琵琶匠人后代习得制法。他通过千方寻找并特殊训练,让演员活现了壁画中人物的绝技:既能跳舞又能反弹琵琶。

谭盾带领的团队演出《敦煌·慈悲颂》。

  “中国故事、世界表达”的一次成功实践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敦煌·慈悲颂》,分为《菩提树》《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心经》《涅槃》六部分,讲述了平等、因果、奉献、自然、心灵和彼岸六个主题。作品唱词包含佛经和中国古典诗词,以中文和梵文写就,富于东方哲学和禅意之美的作品加上西方交响乐团的演绎,让观众听到了一个从没有看到过的世界。

  《敦煌·慈悲颂》里原生态、“呼麦”唱法,仿敦煌壁画飞天“反弹琵琶”的演出,让人印象深刻。

  第五幕《心经》故事,从乐僧空弦的回忆倒叙:这是百年难遇的全日蚀。刚从西域采集梵乐、获取《心经》的乐僧空弦,在东归敦煌的路途中,奇遇奄奄一息的西域女子篥娜。空弦用水葫芦中仅存的一口水,救活了篥娜。

  空弦惊讶地发现她的头发里饲养着大量的虫子,篥娜告诉他,家乡的虫蛹因一场瘟疫都绝种了,她只好把苏州的虫养在头发里,带回家乡去。但是,她害怕从丝路的这一头,回不到丝路的那一端了。在寂冷黑夜中,篥娜冻死在空弦怀里。在这苍凉的幻影中,乐僧们持起敦煌壁画中的古代乐器奚琴,吟诵《慈悲颂:心经》。

  原声态歌手谭维维全身心投入到篥娜的角色中,情感饱满、声线近乎完美的演唱惊艳全场。乐僧空弦的角色由原声态歌手巴图巴根演绎。巴根是蒙古族,以呼麦见长,他的低音比任何男低音的嗓音还要低,他用的乐器看似马头琴,其实是比它更早的敦煌壁画中的“奚琴”。

  作为一名游走在东西方世界之间的艺术家,谭盾对东西方音乐的理解是深刻和鲜明的。在谭盾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在于,心里的世界非常大,可以装很多东西。西方的古典音乐是用和弦和乐音的物理组合创造出流畅、紧张、舒缓,中国的音乐在空气里、水里、诗歌里,中国音乐是信天游,是儒释道,是一种有机体系。

  评论界认为,《敦煌·慈悲颂》对敦煌壁画的表达,找到了东方与西方的呼应与联系,是“中国故事、世界表达”的一次实践。在《敦煌·慈悲颂》面前,界限消融,民心相通。

  希望把更多国际艺术文化创意、资源、人才引入湖南

  2018年12月21日,美国巴德学院宣布任命谭盾为巴德音乐学院院长。巴德学院认为,谭盾跨越了文化与流派,拓宽了音乐的定义,期待他带领该学院推进东西文化的研究与交流。

  而谭盾的任期即将于今年7月1日开始。谭盾表示,音乐是促进人们沟通与理解的一种世界性语言,期待任职期间能在世界舞台上加强中西方音乐交流与发展。

  谭盾说:“音乐是人类的和平大使,是人类的灵魂大使,全世界的人无论你说什么样的语言,无论你来自怎样的文化背景,都可以通过音乐把心连接起来。”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欧洲是丝绸之路的终点。民心相通,文化先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之道,不只是加强相互了解,更在于创造共同记忆、共同身份、共同未来。“一带一路”,就是基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记忆,在变化的世界激活“丝路精神”。而《敦煌·慈悲颂》全新诠释敦煌千年回响,开辟了一条全世界都听得见的丝绸之路。

  此次回湘,谭盾在多个场合表示,湖湘大地人杰地灵,湖湘文化为自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艺术灵感。希望把更多国际艺术文化创意、资源、人才引入湖南,为湖南的发展添彩,为湖湘人才走出去贡献力量。据悉,长沙交响乐团正在邀请促成谭盾与长沙交响乐团的首次合作,举办专场音乐会。

【作者:全媒体记者 胡兆红】 【编辑:谭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交响乐《敦煌·慈悲颂》 让中国声音再一次走向世界!
中外音乐家演绎敦煌遗音 复原古乐器献奏
3分钟,一览敦煌石窟30 壁画乐器
神奇敦煌首次发“声”,带孩子听懂最美敦煌
敦煌的泪与光 | 谭盾故事
谭盾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谭维维等七位艺术家助阵《敦煌·慈悲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