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是个地名,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古代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二十四道拐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编辑本段明清时代

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云陵山色”、“乌道干重”、“且以饮人”等石刻。鸦关之雄险,名噪滇黔,明诗吟诵“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编辑本段民国时期

公路二十四道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筑路时毁损。民国16年(1927年)贾善祥奉省主
周西成贵州公路局局长马怀冲(睛隆人)之命,进行踏勘。民国24年(1935年),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再度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

编辑本段二战时朔

二战时朔,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 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美军抢修后保留至今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驱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24道拐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虽坡陡弯急,但无惊恐之感。现在由县公路局养护,仍可通车,但只有少量车辆通行。

解放后

1954年,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回头弯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国道320线的主要通车道。

辞赋作品

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鲁南辞赋协会主席韩邦亭先生创作了《二十四道拐赋》:
赏晴隆之胜景,游重地于山梁。鸦关壮而增峻,古道折以流光。梦寄新诗,春绽群葩兮承雨;韵流夕籁,秋摧百草兮飞霜。何辗转于险地,幸通达于遐方。坡缓回头弯,微行则以为蛇影;车通下山路,回望则绝似羊肠。
于是繁柯掩映,翠霭飘忽。时迎玉兔,或送踆乌。瞻碧宇而可触,仰青山而迥出。草野凄清,初蜿蜒于鹤颈;音尘飘渺,复慨叹于雁足。列嶂千叠,已追怀于彼世;山歌十里,当致美乎舆图。霞蔚云蒸而绿锁,今来古往而事殊。路安民而永继,邦有道而不孤。 夫以一盏新茶,亭能待客;千秋梵语,寺谓涌泉。龙迹镌乎崖壁,鸿名噪于黔滇。长思五千年来事,且上二十四道弯。万壑深而传籁,一夫足以当关。俯瞰如天工之图画,遥瞻似玉带之翩跹。溪绕云根,鸟羽飞而惶恐;峦披霞彩,马蹄过以屯艰。 遥想民国筑路,碑刻无存。尘封旧事,业重今人。后有强盗怀亡我之心,魂失二战;友邦送援华之物,力扫千军。大动脉新修而备战,史迪威受命以留芳。众志成城,尽扫中华之弊;同仇敌忾,何忧倭寇之强?赞明德之大备,开厚土而固防。华夏之冠裳有绪,良有以也。 昔蜀道虽雄,难敌贪欲;秦关虽险,不佑阿房。故谓怀宝而不知珍者,难明乾坤之至理;居安而能思危者,当推礼义之名邦。今世雍熙,业通大道而致远,德聚民心以高扬。历史当铭于弯道,高歌更显乎炎黄。彩列荧屏,同富丽于万古;神驰抗战,共和谐于八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每天老照片】-2万-649-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行走晴隆
感受抗战生命线上的24道拐
【图】抗战老公路中缅印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盘江桥原美军一八八零工兵营
黔行之旅(八)——晴隆,穿越时空的记忆
抗战之路“24道拐”,难行不挡抗倭志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