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馆长品读 | 海上篆刻名作赏析(近现代五)
馆长品读
海上篆刻名作赏析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官方微信平台正在推出“馆长品读——海上篆刻名作赏析”系列。

此系列中选取60枚明清以来海上印坛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作品,由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张炜羽先生带您细细品读,从各家的个人经历、作品取法与风格、对后世影响等多方位进行分析和鉴赏,以期管中窥豹,对海上篆刻艺术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

本期将推出最后一期海上篆刻名作赏析》(近现代五),介绍白 蕉、叶潞渊、钱君匋、赵 林、沙曼翁、单晓天、吴朴堂、方去疾、江成之的印作。


近 现 代


1
白 蕉——未白头翁


白蕉原名何馥,为上海金山张堰人。因金山原隶属松江府,故其常自署“云间白蕉”、“云间居士”。白蕉以书法而闻名,早年初学欧阳询、虞世南,后宗法钟繇(yáo)、王羲之、王献之,用心钻研,自谓:“得《丧乱》、《二谢》等唐摹本照片习之,稍得其意。又选《阁帖》上王字放大至盈尺,朝夕观摩,遂能得其神髓。”其行草书萧散洒脱,融“二王”神韵且具独造之妙,为三百年来帖学复兴的代表人物。
篆刻为白蕉年青时书画之余事,长期被书名所掩,非至亲好友不肯为其轻易奏刀,且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基本偃刀,印作流传较罕。目前能见到创作于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仅有参加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集体创作的《鲁迅笔名印谱》中的“乐文”一印和1962年刻制的“自强不息”长形白文印。
“未白头翁”是1935年白蕉为民国教育界贤达沈恩孚所制,浑朴古厚,为典型的仿魏晋一路。该印布局饱满,密中寓疏。“未”字的拉长,“头”字“豆”部下端左右上翘的线条等,以增茂密,使印面愈加朴实凝重。全印线条排叠自然,方向纵横交错。“未、白、头”向左欹侧的势态,使印面打破平直,增添了奇正相生的趣味。印边四周不同部位与程度的残破,也是深思熟虑,运用得当,更为印作营造出一股韵味醇厚的金石之气。
白蕉篆刻除仿汉之外,间涉战国小鉨、宋元印、吴昌硕、古砖文等,天机流动,取法多样。白蕉早期对刻印颇自负,称:“世多俗手,遂长其傲,谓天下无英雄,王天下者我。”待及结识邓散木之后,“观其致力甚深,益以自弃”,“盖不欲第二人也”。白蕉的性格也可见一斑。
2
叶潞渊——气象万千

海上印坛耆宿叶潞渊为人谦逊淡泊、敦厚温雅,不仅技艺超伦,高风洁行,又乐于游艺传道,奖掖后学,深受人们的尊敬。

叶潞渊未及弱冠即师从篆刻大家赵叔孺,为赵氏门下优秀弟子之一。篆刻早年从浙派诸子入手,致力于陈鸿寿,兼及赵之琛,用刀豪迈、明快,得陈、赵神髓。叶潞渊又精研古文字,凡商周金文、两汉碑额、瓦当封泥等,无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最终演化成自家面目。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唐云、沈尹默、吴湖帆、叶恭绰、潘伯鹰、邓拓等喜其手刻,获印颇夥(huǒ)。

“气象万千”为叶潞渊擅长的拟汉白文印一路,章法吸取赵之谦大疏大密的手法,但布局形态随笔势而生发。如“万”字上端“艹”间的小三角留红,和“千”字下端因中竖弧形分割所产生的两大块面大红,貌似自然,实寓含着叶潞渊打破印面对称、呆板的构想。至于“气”字“米”部右上一点的敧侧,“象”字右下“S”形折笔,“万”字上下“艹、禸”的流动线条等,笔笔妥帖,又具巧思。印中横向线条多取拱形,使宽厚的线条产生书写的流动感。至于叶潞渊白文印线条间的残破、并笔,尤为一绝,使平稳的印作虚实相映,极具金石古厚之趣。

仿汉白文印创新较难,除皖浙两派风格鲜明外,近代能自具面目唯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赵古泥、来楚生、方去疾等数子而已,叶潞渊能杀出重围,独树一帜,洵属不易。

3
钱君匋——冷香飞上诗句

钱君匋早年就读于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创办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在书画家孙增禄、徐菊庵的指点授意下开始学习吴昌硕篆刻。钱君匋也是一位复合型的艺术人士,除擅长书画、篆刻外,还精于诗文、音乐与书籍装帧。关于钱君匋的篆刻取法,曾自谓:“由学习吴昌硕入手,又改学赵之谦,再上追秦汉玺印,兼及黄士陵”。从遗存的作品来观察,钱君匋篆刻创作风貌工放兼容,体现了其对不同风格的包容性,而其中最能得其奥窍者,以赵之谦、黄士陵风格为上乘。

“冷香飞上诗句”为南宋大词家姜夔(kuí)《念奴娇》中名句之一。是钱君匋糅合了汉铸印、赵之谦与黄士陵的综合体。其中“冷”、“上”的大块留红,明显是赵之谦作风的孑遗,至于明快果断的用刀,坚挺妍美的线条,与黄士陵追求的“玉人之玉、古气穆然”旨趣相吻合,留红处与线条间的敲击白点,既调整了章法疏密,又使光洁的线条愈加朴茂古拙,成为钱君匋常用做印特征之一。另从他的敲击印面后的效果来看,使用接近来楚生斑驳直露的手法,与吴昌硕“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做印法有别。钱君匋篆刻亟力模仿赵之谦、黄士陵,不仅与他的审美取向密切相关,丰富的篆刻收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三家篆刻原作的收藏,钱君匋分别藏有百余方之多,这在当今印坛也是颇为鲜见的

4
赵 林——一年之计在于春

自明末韩约素之后,三百多年来能捉刀“凿山骨”的女印人不出十人。近现代印坛有突出成就的,非赵古泥的独生女赵林莫属,所作衣钵相传,真力弥漫,是一位不让须眉的“新虞山派”优秀传承人与弘扬者。

赵林早年勤习小楷《洛神赋》、《灵飞经》等,所书工秀渊雅,受常熟名书家萧蜕庵的推许,称有“晋人林下之风”。1983年,赵林获得《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奖,同年又加入了西泠印社。当人们欣赏到那些豪气凌云的篆刻作品时,想不到竟是出之一位已年登喜寿、精神矍铄的老太太之手。赵林晚年印名远播东瀛,日本东京堂出版了《赵古泥赵林父女印谱》,龙父虎女,英风穆穆,颇获赞誉。

赵林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在继承了乃父印艺上保留了篆法的方折与用刀的气势,并注意弱化“新虞山派”程式化与装饰性。用刀单双并施,随机而发。线条形态多变,转折虚化,既富刀感,又具笔意。章法上“一”字四周留红自然、醒目,“年”、“计”竖线之间的并笔,更增添了与其他印文的虚实对比。全印呈现一派简约奇丽、率真洒脱的意象,较其尊翁更为随性轻松,也算是赵林对“新虞山派”发展做出的贡献

5
沙曼翁——自家看

沙曼翁为满族爱新觉罗氏,生于江苏镇江,长寓苏州。年逾花甲时以一对古意盎然的甲骨文楹联,在上海《书法》杂志主办的“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一万五千余幅来稿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备受艺坛瞩目, 1979年的这次评比,开启了日后国内大型书法展览的基本模式,沙曼翁也被载入现代书法史册,同样他的篆刻创作也颇具特色。

沙曼翁篆刻宗法秦汉魏晋玺印,下涉吴让之、吴昌硕,尤得缶翁雄浑高古之神韵。沙曼翁还精于简牍书法,此方“自家看”即为其别开生面之作。不仅保留了汉简书体中的波磔(zhé)之美,又体现了排叠结构的变化之妙。如印中自上而下,从“自”字和“家”的“宀”横向线条,转为“家”字“豕”下与“看”字上端姿态优美的斜向挑画,至最后又复归平正的“目”部。全印章法奇正相生,“看”字上下不同程度的收缩留红,与“家”字气脉连贯。线条斑驳敦厚,起讫处多施较锐的圆笔,充分表现出简牍书法的笔意。

沙曼翁篆刻保持了秦汉印与吴昌硕宽博浑厚的宏大格局与精神气质,并以自己独擅的篆隶书入印,线条每每流露出自然书写的意趣。其印能于浑朴中求虚灵,也体现出其主张的篆刻创作“不自正入,不能变出”和“力追平淡,平淡中有真味也”理念。“自家看”一印并非自命清高,而是在广泛汲取优秀传统后,厚积薄发带来的自信

6
单晓天——吾乡蒲翁以篆分入草

印人单晓天,自幼聪慧,年未弱冠即拜篆刻大名家邓散木为师。五六十年代又与方去疾、吴朴堂合作了多部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印谱。即使在一片萧杀的“文革”岁月中,因无所谓的“历史问题”,单晓天还能坦然地参与合刻简化字《新印谱》,其艺术生涯未曾中断,篆刻创作丰富,是现代海上印坛中一位幸运的印人。

单晓天篆刻服膺邓散木,沿袭“新虞山派”印风数十载。“吾乡蒲翁以篆分入草”为其代表作,虽腕力、气魄不及乃师,所制章法、篆法一仍其旧,但用刀、线条蕴藉含蓄,较邓氏外拓强劲,纵横淋漓,属内擫之法,更多了些书卷气。此印章法也颇见巧思,单晓天有意收缩“吾”字“五”部和“以”等字,并且为了避免“蒲”、“翁”笔画过于繁多,将“艹”改为隶法,“翁”字“公”与“羽”部作并笔,使全印布局产生了疏密之间的跳跃变化,即右列从疏至密,左列则以“篆”字来调整节律。全印层次递进,井然不紊,已无邓散木刻意安排、运刀恣纵的斧凿之痕。单晓天晚年上溯秦汉玺印,有意跳出邓散木之窠臼,欲摒弃一些装饰性、规律性元素,利用篆法局部变形及率意的刀法,追求自然率真之意趣。然而遗憾的是,正当单晓天渐入创新佳境之际,忽驾鹤西去,赍(jī)志以没,令人深感惋惜

7
吴朴堂——风景这边独好

王福厂(ān)得意弟子吴朴堂篆刻初宗西泠诸子,尤嗜陈鸿寿、赵之琛,后在王福厂的精心指导下,由浙派上溯周秦两汉,近涉赵之谦、吴昌硕、胡钁(jué)等名家,还善于博取历代文字入印,如两汉碑额镜铭、瓦当简牍、吴《天发神谶(chèn)碑》及魏碑、唐经等,皆能得心应手。细朱文印创作也是吴朴堂之强项,建国后上海及各地新设博物馆、图书馆的收藏印也大多出自吴朴之手,也多采用细朱文形式,秀润雅静,精工匀落,足与王福厂、陈巨来并驾齐驱。田家英曾受中央委托,请吴朴堂为毛泽东主席篆刻“毛氏藏书”印,吴氏以传统的元朱文形式精心为之,深得毛主席欣赏。

此方“风景这边独好”篆法优美典雅,线条细劲流畅。六个印文在方形印面中按三排自然排列,充分展现出小篆书体婀娜修长、婉转飘逸的动人姿态。此外“这边”二字篆法整体较紧密,其他四字重心上提,疏出下空,使全印虚实相映。该印线条转折处多方中寓圆,篆法于婉畅中增添了刚健与雍容感。悬针式的线端,更提升了线质的峻挺之美。一丝不苟的用刀,将富有弹性且匀整工致的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数行汉简边款风貌卓逸,迥异侪辈,也为吴朴堂濯古来新之作。

建国后印人们相继以毛主席诗词名句入印,已成为当时文艺创作的显著特征。然而作为海上印坛 “三驾马车”中的吴朴堂,在“文革”狂潮掀起之初,因横遭莫须有的揭发和批判,以死抗争,成为印人中受“文革”冤屈死难的第一人,令人深感惋惜

8
方去疾——疾风知劲草

在建国后数十年海上印坛的重要活动中,人们都能看到著名印学家、书法篆刻家方去疾的身影。他不仅与单晓天、吴朴堂合刻《瞿秋白笔名印谱》、《养猪印谱》、《古巴谚语印谱》等数部契合时政热点的印谱外,还对明清流派篆刻艺术作了全景式的系统研究,并热心传授篆刻技艺,积极培养、磨砺年轻一代的篆刻人才,使海上印坛避免出现断层。海上印坛能在“文革”结束初期迅速复苏,方去疾贡献尤巨。

方去疾早年在协助其兄长方节盦经营宣和印社业务时,学习印章鉴赏、印谱编辑等,开阔了眼界。篆刻创作宗法秦汉玺印,由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中年后厚积薄发的方去疾不逐流风,参照秦代诏版、权量铭文及汉魏凿印,大胆尝试,最终开创了既古典、又新奇,欹侧峻峭的全新面貌。

“疾风知劲草”是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中的诗句,亦为方去疾晚年的代表作。其单刀纵横,奇险淋漓,结字参差欹斜,耸然峭拔,转折用笔方劲挺健,一派天然率意的秦诏版气息,扑面而来。崩裂的线条,遥接汉魏凿印与徒刑砖刻,却又完全是方去疾自家面貌。是印气势郁勃,真力弥漫。篆法左低右高的势态,使印文如同狂风呼啸中坚韧的小草,也比喻不畏疾风,威武不屈之士。

方去疾这路印风前无古人,而他的创新又并非空穴来风,他是在完全立足于整个秦汉时代艺术风范,博大精深意义上的出新。遗憾的是方去疾晚年因一场失败的手术,无情地击碎了他正处在黄金时期的篆刻艺术事业,给现代印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令同道艺友痛惜万分

9
江成之——未能抛得杭州去

作为近现代新浙派的优秀传人,江成之在面貌纷呈的海上印坛中默默坚守、辛勤耕耘长达六十余载,镌刻了大量经典的新浙派作品,其印风不激不厉,风规自远,透射出其对艺术经典心无旁骛,坚定、执著的不懈追求,令人肃然起敬。江成之生前门下弟子甚夥,长期以来被奉为现代浙派篆刻艺术正脉的形象代表,影响深远。

西湖与篆刻也有着深厚的渊源,不论是传承了两个多世纪的著名浙派篆刻艺术,还是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都诞生在这“山色如娥,波纹如绫”的西子湖畔。在西泠八家篆刻中,我们还可欣赏到像丁敬“两湖三竺万壑千岩”、陈豫钟“嫩寒春晓”、陈鸿寿“浓花淡柳钱唐”、赵之琛“家住钱唐第一桥”、钱松“小住西湖”等与西湖息息相关的传世之作,令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是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春题湖上》中描写西子湖的名句,表现出诗人对这一美丽湖山胜景的无限眷恋之情。江成之此印可谓一语双关,所作不仅章法纯正,结字洗练,用刀清劲,完美表现出峭丽隽秀、古茂渊雅的浙派风貌,最为巧妙的是形式与印文相谐相融,呈现出一种韵味无穷又不可名状的意蕴和境界,达到了意境上的高度统一。是印汲湖山之灵气,撷传统之菁华,令观者会心一笑,为之击节。而江成之不愿抛也从未抛弃过对浙派优秀传统篆刻艺术的追求,他已将这湖光山色熔于方寸之间

(完)

原文载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千年书法图史·篆刻卷》,2020年版。
作者简介
张炜羽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植根传统 善于出新
韩馆学术专栏——馆长品读 | 《海上篆刻名作赏析》(明清一)
篆刻说·梁章凯 | 浅话文人篆刻艺术:重拾文心 回归风雅
陈巨来篆刻原石印面原钤原拓,陈巨来刀法研究
海上篆刻名作赏析(明清二)
【转载】篆刻 庄子语篆印[方寸阁印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