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幽州台,一曲穿越时空的悲歌
登幽州台,一曲穿越时空的悲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 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千古登临绝唱:《登幽州台歌》。
  
   如果我们仅仅根据以上资料来诠释这首唐朝第一首古风,认为它不过是陈子昂抒发个人不得志的痛苦感情,我们就糟蹋了这首千古登临绝唱了!
  
   要按图索骥,可以这样说,这里“古人”和“来者”是指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因为幽州台就是纪念郭隗、太子丹礼遇田光的遗迹,陈子昂满腹牢骚地登上这个幽州台,当然就想起这些古人。
  
   这种理解诗词的方法,看起来考证多端,严丝合缝,为千百年注释家们所津津乐道,实际上是对原诗的一种残酷的阉割,是企图把大海拘束在盆碗,天光云影反映于池塘。就像后世学者用考证的方法,将浑一天成的一部《红楼梦》,阉割成不成系统的零散的碎片,变得枯燥无味。
  
   我们写诗词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自身某些感慨、经历,当没有遇到适当的环境气氛,没有舞台背景,没有特定的意境,那些感慨不过只是一些比较蒙胧模糊的意识,很难用意象把这种感觉有条有理地写出来,就像那个幸运的苹果没有砸在牛顿的头上一样。
  
   待到有一天,也许是几个月以后了,也许是几年以后了,咱们突然遇到某一件事,某一个特殊的环境场景,心灵猛地受到强烈的震撼,“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把你过去那种潜藏的意识变成了佳句,连你自己都感到从未有过的体验,自己被自己的诗歌,被当前的一切融化了!
  
   只有这种“天人合一”情境下产生的作品,无论诗词和散文,才可以穿越时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千百年后人皆可以结合自身体验感而慨之的作品。这时的诗歌,早已超出作者个人那点儿狭小的个人喜怒哀乐的体验,往往揭示的是宇宙永恒不变的境界和真理,最起码的,是在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不会很短的阶段,它会感动、激励、安抚具有相似遭遇的千千万万个后来者。
  
   人,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的一个环节,一个点,强行把诗人从历史、自然的画面中拉出,他的诗词变成个人遭际的浅薄的实录,还能感动谁呢?
  
   让我们回到陈子昂这首空前绝后的《登幽州台歌》。
  
   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他是不是就是有意识的来发抒怀才不遇的牢骚呢?不是的,要发牢骚,什麽时候都可以,巴巴地专为这个来登幽州台,也太小瞧陈子昂了。
  
   这从他的这首古风的结构也可以证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是在目睹“天地悠悠”,上下茫茫,天高地远,在浩瀚的宇宙天地面前,个人真是显得太渺小并且无可奈何了!这种无可奈何的感触,触动了身怀报国本领却在强大的权势面前无可奈何的极为敏感的神经,两种感觉产生共振,就使他“怆然而涕下”了!
  
   诗无达诂,我这里不可能也无必要给《登幽州台歌》作什麽解释,那就太画蛇添足了。想给一首古诗词找个严密的固定的解释,那太愚蠢了!
  
   这首古风的不朽之处,在于作者从自身的遭遇,面对浩瀚无际的宇宙,他已经开始蒙胧地考虑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就像屈原面对人间、自然、社会种种不可解决的疑难,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天问》一样。
  
   在人间遇到的疑难,他们要到宇宙里去寻找答案。
  
   多麽奇怪的巧合!一切屈原、陈子昂式的人物,都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和疑问。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反对武后的“逆党案”而牵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因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权势者的理解,反而收到打击和贬谪,38岁辞官还乡,最后被权贵借助县令段简之手,逮捕迫害,冤死狱中。在诗歌方面,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比、兴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从而开唐代诗歌之新风,影响了之后的李白、杜甫等一大批诗人。
  
   陈子昂是一个特别讲究“风骨”的人。在文学上,他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体认到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
  
   像陈子昂这样有风骨,有独到见解的人才,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不可能一帆风顺,屈原死于自杀,陈子昂死于冤狱,遭遇也十分相似。
  
   专制需要奴才,不需要人才,尤其是会思考的人才。
  
   《登幽州台歌》诞生一千多年以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身怀定国安帮之技的异士能人,那些不甘于蝇营狗苟而遭遇挫折的士子和平民知识分子,这首诗歌就是安慰、鼓励他们的天籁,越过千年历史长河,越过浩瀚的空间,永远响彻在他们的心灵里……
  
   登幽州台歌,对于在慢慢长夜里摸索前行的义士仁人,就是一曲具有永恒魅力的穿越时空的悲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李逸津--“论功若准平吴例 合著黄金铸子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初中七下诗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由来
【名句/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唐)陈子昂(值得一听)
宋子伟丨千古悲歌,洪钟巨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