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蛤蟆背

“蛤蟆背”是武夷岩茶不成文的品评术语之一,广泛流行于武夷山茶区以及所有武夷岩茶爱好者的意识形态中。它是指武夷岩茶经过科学合理的技术加工,再经烘焙后,在干茶条索表面显现的颗粒泡点。茶叶冲泡后,将其叶底在清水中展开,可见叶面不规则的隆起、叶背以及叶脉上突起的颗粒状泡点。

提起蛤蟆,大家都因它丑陋的容颜、粗糙的皮肤,臃肿的体态,以及那低能的样子而鄙视它们,但对它们背部长满的大大小小的疙瘩却是过目难忘。

蛤蟆因其皮肤暴露,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蔽隐藏,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它们常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水沟边。武夷山山峦叠嶂,坑涧纵横,小溪流交错,是蛤蟆的理想王国。

“武夷山中,武夷岩茶厂,昔日盛时,凡遍设全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达百三十余家之多。”茶厂大多阴凉,墙角处也是蛤蟆的栖身之所。在生产期间,它与茶师、茶农们朝夕相伴,因而人们对之更是印象深刻。

老一辈茶师们在茶叶烘焙、茶叶审评过程中,反复观察、记录茶叶在各个阶段中色、香、味、形等等的变化,然后将它们用恰当的术语表达出来。

用“蛤蟆背”这个名词来描述茶叶上颗粒状泡点这个形态,是技术与生活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蛤蟆背”这个品评术语不知缘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名词难登大雅之堂,所以目前在有关的茶学教材上找不到相关的文字。但这个术语用的十分准确,它生动地描述了武夷岩茶干茶条索以及叶底上显现出来的泡点特征。

民国时期,由林馥泉编著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有记载:“优良之岩茶制成品,必须具有如下之标准条件:2、色泽;色须呈鲜明之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条索之表面,且须呈有蛙皮状之小白点,此为揉捻适宜焙火适度之颜色。”

这里的制成品是指茶叶初制加工的成品,也就是采摘后的鲜叶经过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后的茶叶初制品。

文中提到的岩茶毛茶品质特征,其条索表面呈现状态术语用的是“蛙皮状之小白点”。这里的蛙呢,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指青蛙,二是指同属蛙类的蛤蟆。据上网搜索得知:“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又查:“蟾蜍刚褪去尾巴时,全身的小疙瘩还不明显。”猜想此中的蛙指的应该还是小蛤蟆。

姑且不去考虑这“小白点”是青蛙背部还是蛤蟆背上的。确切地说,它指的是武夷岩茶优质毛茶的品质特征之一。

这些“优良之岩茶制成品”的小白点,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武夷岩茶上等的产地是在“三坑两涧各大岩”中,坑涧以及各大岩下的山脚茶园,每日的光照时间都比较少,加之山中的雾气以及流水升腾的湿气对阳光进行过滤,产生漫射光,即补充了适宜的水分,又避免了强光的直射。

植物学角度来看,茶树树叶表面有一层脂肪性物资(角质层),其功能主要起保护作用,它不仅可以限制植物内水分的散失,也可以促进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也就是角质蒸腾。角质层的厚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在干旱阳光充足条件下生长的叶片,角质层较厚,含蜡质也较多,而生长在阴湿环境中则较薄。

茶树叶上面为受光的一面,呈深绿色,下面为背光的一面,呈淡绿色,因叶两面受光情况不同,两面内部的叶肉组织常有组织的分化。下表皮的保卫细胞比上表皮的多,所以气孔数目也比上表面多,因而下表皮的气泡数目多。气孔因吸水而膨胀打开,失水而收缩闭合。

三坑两涧各大岩的茶树因其独特的生态条件,其呼吸频率比其它地方的低,气孔几近无闭合状态,其角质层薄,叶肉厚,叶背面的气孔数量大于叶面上的。

标准化采摘下的鲜叶,叶张呼出水汽,气孔渐渐缩小,叶张经日光萎凋而变得萎软,气孔再次缩小。在萎凋室中,因温度的降低,外力的帮助,梗内的水分以及有效物资的补充,鲜叶的气孔又再次张开,叶肉又肥厚起来。当气孔张开后,又不断地向外蒸腾水分,逐渐缩小,如此交替进行,叶肉越来越薄,气孔越来越小。

做青阶段,在力的作用下,青叶发生跳动、旋转、摩擦等一系列作用,青叶内部组织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叶缘部分组织发生损伤,叶内组织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组织细胞液泡中丰富的内含物得以渗透进入原生质中,与处在原生质中的各种转化酶结合,促进物质的酶促水解,氧化等变化。

做青阶段,摇青与发酵紧密相配合,摇青适度,其叶缘部分组织虽发生损伤,叶内组织细胞破裂而渗入原生质中,但鲜叶的整体轮廓保存良好,气孔舒畅,在发酵过程中,主要由气孔释放水分与温度。做青、发酵适度的鲜叶叶缘向叶面翘起,呈“汤匙”状,叶面绿黄,主脉红变,叶缘有不规则的黄变和红斑点。经堆青“熟化”后的鲜叶,叶肉肥厚,红边较足,香气浓郁。

鲜叶采摘至付制杀青前的过程,由于采摘、运输的小心翼翼,以及后来的萎凋、做青的科学合理,保证了鲜叶的完整性,从而保持了鲜叶的气孔相对完整度。

杀青是制茶技术的关键之一,杀青过程采取高温措施,破坏鲜叶组织,使鲜叶内含物迅速地转化,它不仅制止了酶促作用,使内含物质在非酶促作用下,形成武夷岩茶独特的色、香、味、形。

武夷岩茶的杀青技术采用闷杀的措施,其作用不但能迅速提高叶温,还能使杀青叶受热均匀,杀青过程,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果胶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叶绿素减少,其它色素都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花黄素自动氧化,生成黄色甚至是棕红色的色素。

在高温闷杀措施下,叶温迅速升高,叶内水分和内含物受热膨胀,细胞组织破裂,部分水分和内含物从气孔中渗出,气孔壁微微隆起。

揉捻是用揉和捻的方法,对杀青叶搓揉成条的工序,武夷岩茶揉捻要求在完成杀青之后迅速趁热进行揉捻,因为叶温高,内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松懈,叶子的柔软性、韧性和可塑性都增强,有利于揉捻成条。

揉捻时使用两个以上的力作用于松散的叶团,使叶团滚动。揉捻初阶段,压力不宜太大。过程中,杀青叶大部分是以主脉为轴心(主脉硬度较大),先是向叶面方向对折,再顺势卷曲,其皱褶的纹路,基本与主脉平行,逐步向主脉靠拢。

当揉捻叶皱褶纹路增多,受力细胞组织破裂,挤出的茶汁混合覆于茶索表面,叶子粘性增加,柔软性,可塑性加强,体积有所缩小。再逐渐加大压力,一方面使叶子皱褶得更好,纹路更多,形成粗条形,另一方面,叶与叶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叶子不同部位所受到摩擦力不同,运动的速度也不一样而产生扭力,由是粗条经扭力作用,扭卷成紧条。

揉成紧条的叶子,大多数是叶背在外,由于气孔向外,松动揉捻叶,有利于快速散发部分水分,防止杀青叶由于温度过高而产生红梗、红叶,并且产生渥味。

初焙(毛茶烘焙)的主要目的是破坏残余酶的活性,防止氧化发酵作用,散发部分水分,使茶条达到一定的干度。初焙技术要求温度要高,速度要快、时间要短,以尽快地排去茶条表面水分,同时在蒸发水分的过程中,发生着复杂的,有水参与下的热化学变化。继续挥发青味,紧缩茶条,固定品质。

经科学、合理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的鲜叶,其枝叶连体,条索完整,在烘焙过程中,由于叶张气孔较为舒张,能更加有效地蒸腾水分,并且在蒸腾水分的过程中,导出梗中水分,达到快速、均匀干燥的目的。

综合上述,武夷岩茶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优质的生态环境,优质的鲜叶原料,加之优异的制作技艺,从而形成了:“色呈鲜明之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条索之表面,呈有蛙皮状之小白点。”

密集而又均匀、美观的小白点本是青叶用于吐纳的气孔,它采集日月之灵气,汲取天地之精华,蓄积着正能量,下山后,它一直吐纳有度,经历了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等等过程,最终定型于茶叶条索之表面。

雅致的小白点要变成醒目的蛤蟆背,还需要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岩茶的精茶烘焙过程。

高级别的岩茶,其焙火工艺特别讲究,焙火方式采用炭焙法,焙火程度需焙到中火或足火,由于茶叶的导热性差,传热慢,因而焙时较长。茶叶在足干的基础上连续长时间的文火慢炖,以增加汤色,提高滋味醇度,并促进茶香熟化,提高耐泡度。

茶叶需焙至足火,才能凸显蛤蟆背状态,烘焙温度在125℃-135℃左右,历时至少在12小时以上,约每45分钟翻焙一趟,前期,茶条逐渐收缩,茶叶外部温度明显高于内部;中期,茶叶外部温度略高于内部,茶叶内含物资热化学反应加速,香味逐渐转熟,叶背及叶脉气孔壁增厚;后期,茶叶内外温度增高且接近,在翻焙时由于温度的降低,内部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减小,气泡再次增大增厚,叶脉突出,叶肉形成明显的突出泡点,即蛤蟆背状态。

相对来说,武夷岩茶只要焙足火,皆有蛤蟆背状态出现,但如果茶叶品质达不到一定的要求,则虽有此状态,却不为典型。

举例以下几点影响因素1:青叶在采摘、运输过程,或萎凋前期,造成破损、梗折断、或叶张断裂,细胞过早破裂,青叶由于不具备完善的局部整体结构,而无法正常走水返阳;2:杀青技术不当,杀青过度,叶色焦黄或枯黄:3:如果揉捻第一阶段便施压过度,致使揉捻叶杂乱的卷缩在一块,无法形成卷曲的茶条,或搓揉过度而断碎:4:精制烘焙过程中,因一时温度过高,部分叶子外层先干,形成硬壳等等。

总之,优良品质的岩茶成品茶,焙到足火后,其泡点均匀,蛤蟆背美观,品质稳定 、耐久藏而香色均不易劣变,

2018年3月27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湛独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是怎样炼成的?(满满干货)
深度解析武夷岩茶之工艺篇
乌龙茶制造技术(五)
【新提醒】浅谈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写真制做全过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