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方哲学》2

(三)三大哲学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哲学,是伊斯兰哲学的主干,各民族的哲学家人才辈出,学派林立,著述宏富,诸家争鸣,哲学思想丰富多彩。它由经院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和自然哲学3部分所组成。

1、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以伊斯兰教欧莱玛(即宗教学者)阶层为主体,在探讨基本信仰和教义(即凯拉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不同哲学流派。经院哲学主要流派分为两支:1.穆尔太齐赖派。它形成于8世纪初,是伊斯兰教早期反对宿命论的盖德里叶派思想的继承者。它吸收古希腊哲学的唯理主义思想,提倡运用理性解释《古兰经》和自由讨论教义问题。该派还提出了含有辩证法因素的哲学概念、范畴,给伊斯兰教义引进了逻辑思维的新方法。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瓦绥勒·本·阿塔、伊本·欧拜德、伊本·胡载里、奈萨姆、贾希兹和穆阿迈尔等。2.艾什尔里派。10世纪初,由从穆尔太齐赖派中分化出来的艾什尔里(873~935)所奠基,其追随者后形成艾什尔里派。该派的哲学思想以维护伊斯兰教基本信仰为宗旨,调和理性与信仰,以理性论证正统派的信条。11世纪后,该派的学说得到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官方的经院哲学。后安萨里将其与神秘主义调和,成为正统经院哲学的最终理论形式。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巴基拉尼(?~1013)、巴格达迪、朱韦尼、舍赫拉斯塔尼等。

2、神秘主义哲学

它是以经训的某些内容为依据,在新柏拉图主义和其他宗教神秘主义思想影响下,以著名的苏菲为主体形成的神秘主义派别。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安拉与人的关系问题,安拉与自然界的统一问题,人与安拉的合一问题,人的本原及灵魂如何复归安拉的问题。从9世纪中叶起,逐渐形成了神爱论、神智论、人主合一论、泛神论和真主之光照理论。苏菲哲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拉比尔·阿德维娅、达拉尼(?~850)、穆哈西比、左农·米斯里、比斯塔米、哈拉智、祝奈德、萨拉吉(?~988)、侯吉维里、库萨伊里(?~1074)、安萨里、叶海亚·苏哈拉瓦迪、伊本·阿塔尔、伊本·阿拉比、伊本·法里德、鲁米、萨迪、哈菲兹、巴哈丁·纳格什班迪、贾米等。此外,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的宗教哲学思想也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思想。他们将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和毕达哥拉斯的数论相结合,给《古兰经》赋予神秘主义的隐义,倡导内学,用神秘主义的数字"七"论证宇宙生成和历史发展周期的七阶段,以此比附该派七位伊玛目的圣职传系,确立了与其他派别不同的宇宙生成论。其代表人物有奈赛斐(?~942)和哈米德丁·基尔曼尼(?~1021)等。

3、自然哲学

以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为代表,分东方和西方两大支系。东方支系以巴格达为中心,代表人物有肯迪、伊本·法拉比、伊本·西那和拉齐,西方支系以科尔多瓦为中心,代表人物有伊本·巴哲、伊本·图菲利、伊本·路世德和伊本·赫勒敦等。他们深受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精通各门自然科学,谙熟伊斯兰教义,多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们注重研究自然科学和逻辑学,推崇自然哲学,强调理性的作用。在不违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力图使哲学脱离宗教教义学,变为理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明显的世俗倾向。另外,10世纪由巴士拉政治上倾向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世俗知识分子组成的"精诚兄弟社",阐发了自然哲学思想。他们提出伊斯兰教已被愚昧和无知所污染,陷入迷误,须用哲学和科学知识加以洗涤和医治。他们主张研究和汲取对人类有益的一切宗教、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建立包罗人类一切学问和智慧的哲学,以启迪人们的理智。该团体编纂的"论文集",集希腊哲学、伊斯兰各派学说和自然科学之大成,对伊斯兰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四)后世影响

1、特点

以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为前提,以安拉独一和安拉创世的宇宙论为中心,以抽象的思辨和烦琐的论证为特征,展开与教义有关的哲学问题的讨论,调和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使哲学为信仰服务。

注重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以自然科学的成果论证哲学。阿拉伯哲学家,大多是自然科学家兼哲学家,用自然哲学观点阐述自然观,使哲学脱离教义学而独立。教义学家也通晓和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加工改造,作出符合宗教信仰的解释,以论证宗教哲学问题。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伊斯兰哲学是在伊斯兰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消化和融合以古希腊哲学思想为主的东西方哲学思想遗产,给外来的哲学概念、术语、范畴、命题赋予新的涵义,在哲学的重大问题上发挥了创见,并结合伊斯兰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创立了独立发展的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伊斯兰哲学的发展同社会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紧密相联系。伊斯兰教历史上,各派别在教义和哲学上的不同论争,是政治和宗教思想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各派的哲学思想在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凡适应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派别,其哲学思想受到推崇,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伊斯兰哲学从未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哲学派别,提出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形态。他们对《古兰经》及伊斯兰教义进行不同的解释,对外来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思想,各取所需,加以剪裁。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各派观点各异,展开论战,互相攻讦。在方法论上,采用不同的概念、命题和论证方法,以说明本派的正确性。伊斯兰哲学对伊斯兰文化的各学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伊斯兰哲学的发展可分为中世纪时期和近现代时期两大历史阶段。

2、近现代伊斯兰哲学思想

1798年法国殖民者占领埃及后、伊斯兰世界先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伊斯兰教随之进入近代历史时期。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渗透,伊斯兰国家的社会生活出现了世俗化和西方化的倾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出现了伊斯兰教复兴和改革的运动,形成了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诸多思想派别和社会运动,主要有:伊斯兰复古主义。以瓦哈比派为代表,坚持"认主独一论",提出"恢复正教',"回到《古兰经》去"的口号,主张恢复伊斯兰教早期原教旨精神和质朴风尚,严格遵从经、训教导,清除一切外来及异端思想影响,否认人与真主之间存在"中介",改革陈规陋习,纯洁宗教,净化社会,抵制外来侵略。泛伊斯兰主义。以阿富汗的哲马鲁丁·阿富汗尼为代表,他认为应抵制西方殖民主义及物质文明对伊斯兰世界的威胁。在政治上,主张全世界穆斯林团结起来,拥戴一个共同的哈里发,建立超民族、超地域的伊斯兰大帝国。在宗教上,既要坚持伊斯兰原教旨,又要对宗教和社会进行改革,主张学习先进的科学与文化,发展宗教和现代教育,用理智巩固信仰,改变伊斯兰国家的落后状态。伊斯兰现代主义,它是主张变革传统宗教和社会制度,使伊斯兰教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主义思潮,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布笃和印度的赛义德·艾哈迈德汗为代表。20世纪初,伊斯兰教哲学家伊克巴尔吸取西方哲学和科学的成果,对伊斯兰教的形式主义和定命论进行了批判。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斯兰国家纷纷获得独立,穆斯林学者将如何振兴民族经济,发展现代科学和教育,全面复兴伊斯兰教文化,以应付现代各种思潮的挑战,作为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有的调和现代科学和宗教,认为宗教和现代科学没有矛盾,提出发展现代教育和科学文化是强国之策。有的主张摆脱伊斯兰社会危机的出路,不是向西方学习,而是恢复伊斯兰教的传统,全面实行伊斯兰教法和政教合一制度。有的提出"伊斯兰社会主义",作为民族复兴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手段。

3、对欧洲哲学的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伊斯兰哲学对欧洲哲学的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12~13世纪,通过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托莱多及西西里的大学和翻译机构,西方学者负笈来此学习,并将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和阿拉伯哲学家的大量论著翻译传入西欧,促进了西欧的哲学研究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巴黎和意大利的主要大学推崇伊本·路世德的哲学著作,形成了阿威罗伊学派,并对基督教经院哲学的唯名论派以深刻影响,曾在西欧思想界占重要地位。伊本·赫勒敦被推崇为历史哲学的奠基人。安萨里的著作传入西欧后,其思想被基督教哲学家广泛引用。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经院哲学和苏菲神秘主义也随后传入。11世纪,中国新疆的喀喇汗王朝首府喀什噶尔为伊斯兰学术文化中心。维吾尔学者优素福·哈斯·哈吉布的《福乐智慧》和马哈茂德·尤格纳克的《真理的入门》等著作,阐述伊斯兰教的自然观、知识论、伦理观及出世派和入世派的人生哲学。元至明中叶,伊斯兰教正统派及苏菲主义的哲学经籍(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本)先后传入新疆和内陆。从元代始,在广州、泉州、济南、定州等地清真寺,出现了用儒、释、道语言阐述伊斯兰教义及哲理的碑文。明清之际,随着经堂教育的倡兴、汉文译著经籍活动的开展及苏菲主义门宦派别的出现,伊斯兰教经院哲学和苏菲哲学以更大的规模在中国各族穆斯林中传播。在经堂教育中多采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原著《教心经注》、《归真要道》、《昭元秘诀》、《归真总义》等教义和哲学著作,并有汉译本。在汉文译著活动中,以王岱舆的《清真大学》、《正教真诠》、马注的《清真指南》、刘智的《天方性理》、马德新的《大化总归》和《四典要会》及苏菲各门宦的道统史、传教箴言和歌诀等为代表,将伊斯兰教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借儒、道、佛语汇,阐释伊斯兰哲学和伦理学,建立了中国伊斯兰教宗教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宝库。

 

 

五、日本哲学

(一)日本哲学的产生

日本的哲学思想是在日本特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日本适应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阶级斗争的需要,大量吸收了先进国家的哲学思想:最初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佛教,后来是西方近代、现代的各种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同日本原有的神道思想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变化,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发展过程:开始时,佛教的教义成为日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继而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封建道学占据了主导地位,最后引进了西方自然科学,使理性进一步脱离信仰而自立,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在这个过程中,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二)溯源

平安时代以前的哲学 在5世纪前后,汉字和儒家思想传入日本,6世纪中叶佛教也经过朝鲜传入。它们对日本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哲学思想,最初出现在据传是圣德太子于 6世纪末、7世纪初写成的《维摩经义疏》等著作中。7世纪初,圣德太子为了给革新政制准备思想条件,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朝)学习,直接引入了儒学和佛教思想。他颁布的《17条宪法》的思想基础就是儒学和佛教教义。其中第 1条的"以和为贵"和第4条的"其治民之本,要在于礼",都出自儒学;第 2条的"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和第10条的"绝忿弃",都属于佛教思想;其余各条则多采用儒家经典及子史资料。儒学对于当时的日本起了很大的作用。古代天皇制度在建立过程中曾采取中国的法制,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7世纪下半叶,儒学的影响特别显著。当时,日本政府已经把儒学看作是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而加以庇护。编纂于 8世纪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带儒学的色彩。这两本历史经典起了维护天皇制度的作用。

(三)佛教与日本哲学

佛教经朝鲜传到日本以后,起初并非一种以教义为核心的宗教,而只是对佛像和佛经等的信仰和崇拜。贵族们曾经利用佛教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日本政府当时认为佛能镇护国家、保护王室,因而在8世纪初发布"僧尼令",把佛教变成国教,从而使佛教思想占了优势。这时,日本原有的神道教虽然继续流传,但实际上处于佛教思想的指导之下。

到了奈良时代,佛教与政治结合得更加紧密,加强了作为国教的地位。神道教和佛教这时开始在教理上调和、折衷,但是神道仍然被置于从属的地位。日本对佛经内容的认真研究,始于平安朝(8世纪)。9世纪初,名僧最澄和空海来中国(唐朝)留学,回日本后分别创立了天台宗和真言宗,在日本确立和传播大乘佛教。日本的天台宗与中国的虽然名字相同,教义却有所区别。

日本的佛教哲学,也是建立在所谓"世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和"一念三千"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基础上的。天台、真言两宗除被赋予"镇护国家"的任务外,在当时日本人的生活中还作为世界观来看待。这时候佛教在日本获得了独立活动的地位。到10世纪,出现了关于净土观念的说教,佛教思想开始渗透到平民中间去,神道教和佛教的调和、结合也有所发展。

(四)日本宗派哲学的发展

镰仓时代至明治维新的哲学 进入镰仓时代,由于平安朝的贵族势力衰退,封建关系在地方上逐渐发展,形成了武士阶级。到13世纪,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产生了简化宗教仪式的要求。宗教界适应这种形势,开始出现新的动向。过去主要以贵族为对象的日本佛教,这时兴起了面向民众的思想,于是出现了净土宗、禅宗、真宗、日莲宗、时宗等派别。从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日本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佛教教义为特征,实际上是宗教迷信,还谈不上真正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后来在佛教禅宗与中国宋明理学结合的时候才开始出现。

17世纪,德川幕府巩固了封建制度以后,儒学取代佛教而成为维护幕府统治的思想主流,作为支配士(武士)、农、工、商这四民的意识形态,影响越来越大。当时,日本的儒学体系主要分为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朱子学是官学,长期占居主导地位。此外,还出现了复古神道和一些独立的学派和学说。

(五)各宗派哲学观点

1、朱子学派。藤原惺窝是这个学派的先驱,他的学生林罗山在使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的官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同佛教和神道教斗争中,曾经用理性主义去批判非理性主义。这一学派内部,也存在过唯物主义倾向和唯心主义倾向的矛盾,如安东省庵、贝原益轩等人虽然都从朱熹的理气观出发,最后却把自己的宇宙观归结为理、气合一说,接近于唯物主义;斋'" class=link>山崎斋、三宅尚斋却把自己的世界观归结为理一元论,陷于唯心主义。山崎斋和水户学派甚至把朱子学完全神道化了。水户学提倡"大义名分"论,它的尊王攘夷思想有助于重新巩固封建统治。当时日本的封建阶级企图用朱子学把封建等级制度合理化,但是,到17世纪,随着商品生产的日益发展和商人的抬头,朱子学便开始逐渐丧失影响,代之而起的是古学派。

2、古学派。这一派的哲学家排斥汉唐以后的儒学。代表人物有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仁斋和徂徕都用气一元论去反对朱熹的理气观。这派学者以民间异端思想家的姿态出现,代表非当权派,名义上提倡复古,实际上是对日本朱子学派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此外,还出现了朱子学派的另一个反对派──阳明学派。

3、阳明学派。这个学派由中江藤树开创,主张阳明学的良知说。其他代表人物有熊泽蕃山、佐藤一斋、大盐平八郎等。幕府末期的志士吉田松阴等人也受过阳明学的影响,大盐曾经领导大阪的贫民和郊区农民起义。这一派的学者并非自觉地组成一个集团,而是各自信仰王阳明的学说,其中有的人在方法论上具有一些辩证法因素。阳明学在中国一般说来是起了消极的作用,但是,日本的阳明学派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复古神道。在17世纪,德川幕府前期,与尊王论相关联,出现了复古神道。这种神道反对以往神道依附于佛教或儒教,反对用儒、佛思想解释日本的古典和神道。这派思想首先由神官荷田春满倡导,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加以发展,集大成者是平田笃胤。他们依据《古事记》等日本古籍所记载的神话,提倡"日本精神"哲学,鼓吹"皇国之道",宣扬"皇国精神"。他们声称,日本的神道出自神灵,只有这种道才是"真实之道";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应当统治世界。这种神道理论在德川幕府末期成了尊王思想的一大支柱,对明治维新时王政复古有很大的影响。明治维新(1868)以后,作为国家神道的神社神道,基本上继承了复古神道的理论,使这种充满宗教迷信的理论,成为这个时期支配日本民众的思想武器,并且为军国主义者、法西斯主义者对外侵略所利用。

5、非传统诸学派。17~18世纪,还出现了一些独立的学派和学说。从18世纪20年代前后起,西方的书籍开始流入日本,许多日本学者研究兰学,即通过荷兰语研究西方学术的学问,接受西方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引起了世界观方面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具有批判精神、自我意识或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不属于任何传统学派的思想家,如安藤昌益、富永仲基、三浦梅园、皆川淇园、司马江汉、山片蟠桃、镰田柳泓等。在整个德川时代 260多年间,只有安藤昌益彻底地批判、否定了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他站在劳动农民的立场上提出了无统治无剥削的绝对平等的社会观;富永仲基认识到思想的基础是物质,并且把这种认识运用到他的历史方法中;三浦梅园富于独创精神,建立了"条理学";皆川淇园根据他对《周易》的"开物成务"的理解,创立了"开物学",并且完成了日本最初的范畴论;司马江汉是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先进的市民思想家,具有自然科学物理学的自然哲学见解,提倡地动说;山片蟠桃是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成为日本实学的先驱;镰田柳泓知识渊博,不仅批判儒学、神道和佛教,而且在说明知识和感官的关系方面接近了唯物主义。此外,在18世纪上半叶,随着商人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心学,它的代表人物是石田梅岩、手岛堵庵、中泽道二等。他们都是工商业者的思想家,认为"节约"、"正直"、"勤勉"这些都是人生而具有的美德,是在封建制度下士、农、工、商四民通有的心。他们的思想尚未达到否定封建制度,但已含有人间平等的思想。上述独立的学派和学说,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哲学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发展准备了一定的思想条件。

在德川幕府以前约1000年间,主要是唯心主义支配了日本人的思想。但是,随着德川幕府的崩溃,幕府的官方思想体系朱子学也丧失了统治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姆丹尼王朝,宗教和哲学,美食特点和类型
论达浦生宗教哲学思想
道家的哲学思想
金克木丨印度哲学思想史设想
​朱熹与山崎暗斋二家主敬思想的比较研究
跟我读完一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儒家的鼎盛和道家的复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