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尊拈花(心平如願《无门关》)

 

  【公案】

  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语译】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当时四众皆不知其义,而默然以对,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之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交付嘱托予摩诃迦叶。」

 

  【评唱】

  无门曰:「黄面瞿昙傍若无人,压良为贱,悬羊头卖狗肉,将谓:多少奇特。只如当时大众都笑,正法眼藏作么生传?设使迦叶不笑,正法眼藏又作么生传?

  若道正法眼藏有传授,黄面老子诳謼闾阎!若道无传授,为甚么独许迦叶!」

  【语译】

  无门说:「这瞿昙老儿旁若无人,压良为贱,挂羊头卖狗肉。我还以为有什么奇特之处。

  如果当时大家都笑了,这正法眼藏要怎么传?

  假使迦叶当时不笑,正法眼藏又要怎么传呢?

  如果说正法眼藏有所传授,是黄面老儿谎骗大家。但如果说没有传授,为什么又单独称许摩诃迦叶呢?

 

  【颂曰】

  拈起花来 尾巴已露 迦叶破颜 人天罔措

  【语译】

  世尊拈起花来,已经露出非文字、言语相传的讯息。

  迦叶在当下,就了会其意,才会破颜一笑。

  这一笑,其真正意涵,天人及人类,还是不知会心所在,以致不知如何安立才好。

 

  【附参资料】

  一、拈花微笑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古今禅宗以为宗门第一之口实,彼宗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

  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夸大其宗,始记此事。

  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

  然《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传法正宗记》,亦不记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宗门杂录: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

  泉云:藏经亦不载。

  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

  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

  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

  又金色波罗华,是金色之波罗华也。波罗华,梵语Utpala,是优钵罗华之略,是莲花的一种。

  二、拈华微笑(印顺导师开示)─节录自佛网精彩文章

  盛唐以下,佛法日渐在起伏中衰落,能始终维持佛法形象,受到一般人尊敬的,是禅宗。

  虽然禅宗已多少中国化了,但从维系佛法来说,对中国佛教的功绩,是首屈一指的!佛法有师承的传授,师长并以护持正法相付嘱,如西晋译的『阿育王传』说:佛告摩诃迦叶言:于我灭后,当撰(结集)法眼」(卷三):迦叶付嘱阿难而作是言:长老阿难!我今欲入涅盘,以法付汝,汝善守护;阿难语商那和修……我今欲入涅盘,汝当拥护佛法(卷四);商那和修语优波毱多言……我今以法付嘱于汝(卷五);优波毱多……语提多迦言:我今以法付嘱于汝(卷六)。在自己要入灭时,这样一代代的付嘱下去。

  「法藏」,是佛法藏,如摩诃迦叶等所结集的;

  「法眼」,是悟入佛法的清净知见。

  可见付嘱的,是结集的法藏,与佛法的如实知见;付嘱后人,要后来的护持佛法,以达成「正法久住」的目标。

  这一临终付嘱的传说,元魏所译『付法藏因缘传』,共二十四代,到师子尊者为止,都是这样的付嘱。

  禅宗是菩提达磨传来的,起初也是这样的临终付嘱,一代一人。到了黄梅五祖以后,来学而得益的不少,所以形成了:从师长修学而有深悟的,就得师长的付嘱。在形式的付嘱外,还有「密传心印」。

  受付嘱不一定在临终,受付嘱的也不止一人,所以传说有达磨的预言:「我本来大唐兹土,传法度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敦煌本『坛经』)。

  「五叶」是五代;从此以后,果实累累,不再单传一人了。

  禅宗所传的西天二十八祖,还是依『付法藏因缘传』,略加补正而成的。六祖以后,师资授受,分为五宗。

  在宋代,出现了释迦付法的新传说,如(公元一一八八年)宋智昭的『人天眼目』(卷五)说:「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一一0九年撰)

  『禅门续灯录』,(一一八三)『联灯会要』,也有这一记录;但契嵩在皇佑年中(一0四九—一0五三)所著『传法正宗记』(卷一),对这一付嘱,还不敢肯定。

  这是过去禅家所没有的传说,大抵是宋代(公元九六0-)以来所传出的。

  这一传说出现的意义是:释迦化世,一向以声教为主,所以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达磨西来,还是以「楞伽印心」;『付法藏因缘传』,也只是付嘱护持。

  而禅宗接引学众的方便,马祖(弘法于公元七五0后)等以后,作风大有变化,如弹指謦咳,扬眉瞬目,推倒禅床,棒喝交施...可能会引起怀疑过去传法说的可信性。那末,「拈华示众」,「破颜微笑」的心心相印而付嘱,就适合当前的禅风了。

  而且,禅师们轻视经论,自称「最上乘」,这一传说也是很适合的。

  从此,「拈华微笑」,被一般看作「禅源」,禅宗是从「拈华微笑」而来的。

  后来,甚至有「抹杀五家宗旨,单传释迦拈华一事,谓之直提向上」的(『五宗原』序)。

  这可能是不满宗派偏执,专在师资授受上起诤论的反响!

  三、拈花微笑(星云法师开示)

  禅宗《无门关》里,记载了一则佛教史上最脍炙人口的故事──「拈花微笑」。

  故事的内容是说,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的一次法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随即说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师徒间一种默然的契悟,不靠语言文字,不靠繁复的规矩,仅以师父之心传至弟子之心,简单却庄严无比。

  释尊的第一句话「正法眼藏」便道出了整个佛法,迦叶无心的一笑,更拉开了伟大禅宗史的序幕。

  「正」,是指无分正与邪,无分善与恶,乃至超越正邪。超越善恶,亦即吾人中道的佛心。

  「法」,即是真理。

  「眼」,是以觉智去看,看世间万法。

  「藏」,是包含一切,一切圆满无漏。

  整句话的意思是──用彻见真理的智慧之眼(正法眼),去透见宇宙万有秘藏之法(藏)。

  中国禅宗史上,最早引用释尊这句「正法眼藏」四字,是唐代的临济禅师,他在临终之时曾说:「我死后,释尊的正法眼藏不得失传。」这段话,被记载于禅宗《行录》里,可见它的重要性。

  到底什么是「正法眼藏」,迦叶对此何以会心微笑?

  禅宗自唐代以来,最能透晰「正法眼藏」四字本意,透过实证禅修,而转述为较贴近现代人语汇的,莫过于日本曹洞禅的开宗始祖道元禅师(一二○○~一二五三),大意是说:

  「波浪退了,风也息了,一只无人的小舟无心地停在湖面上,再也不会被风吹走,再也不会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天际间仅剩下无心的月儿照着无心的小舟,照在无心小舟无心的角落里。」

  整篇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无心」是它的诗眼。

  禅宗著名的《宗镜录》里,对「无心」二字,有这样一段叙述:

  「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

  不起妄念,一切无心,无心是道,最后连「无心」之心都抛弃时,便是──「正法眼藏」,迦叶会心的一笑。

 

  (心平如願《无门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达摩法脉再谈
禅、禅学与学禅
闻《正法眼藏》,立三界之外……
教外别传
谁能读懂“拈花一笑” 就能成佛
《无门关》:世尊拈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