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保定七旬老人13年成功申报文化遗产11项

 

      白洋淀民俗文化“活化石”张国振老人。

      

      “两套衣服轮换穿了13年。”71岁的保定安新县退休干部张国振节俭在当地远近闻名。然而,正是这位老人,13年来他倾尽财力,花大力气艰难学会电脑、摄像技术,抢救发掘并申报成功了圈头村音乐会、白洋淀苇编、面塑、造船、芦苇画等11项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白洋淀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连续获评“感动安新”、“感动保定”十大新闻人物。

      

      圈头音乐会成了国宝

      

      昨日上午,冒着暑热,记者来到白洋淀内的安新县圈头村张国振的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内,最显眼的是靠近门口的单人床,上面堆满了各种书籍等资料。“我正在整理白洋淀捕鱼的资料,准备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脸上挂着汗珠的张国振老人说。

      

      因为酷爱音乐演奏,张国振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圈头村音乐会的成员。

      

      张国振介绍,圈头村音乐会始于明末清初,乾隆陪同皇太后到白洋淀阅视后大加封赏。全套曲目共40首,其中24首短小的乐曲,相对易学;另外16首,演奏时间较长难度较大,只有少数上岁数的老艺人能够演奏。由于村里年轻人把精力用在挣钱上,几乎无人掌握。而熟悉复杂曲目演奏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且均不识字,更不懂得简谱和五线谱,所哼唱的工尺谱主要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

      

      为了挽救这些民俗文化,2001年冬天,张国振自己花钱买来录音机,找到夏有余、陈小花等老艺人,花3个月时间将这些曲目全部录制下来。2004年,张国振退休后,在当时每月只有600元退休工资的情况

      

      下,花3000多元请来摄像师,录制了一套完整的录像资料并刻制成光盘,后人凭着光盘就能掌握演奏的各种手法。此后不久,这些老艺人或亡或卧床不起,这些资料几乎成了绝唱。

      

      因为张国振老人手头这些珍贵的民间音乐资料,2007年,圈头村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的采风基地。2008年6月,经过张国振的申请,圈头村音乐会入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保卫战赢得政府支持

      

      之后的2009年与2013年,张国振又将圈头少林会、白洋淀苇编、安新造船技艺、安新面塑、安新丧葬习俗等10项传统文化技艺与民俗申报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誉为“白洋淀民俗文化活化石”。

      

      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整理大量文字和视频资料,为了降低成本,张国振老人在60岁的时候赶鸭子上架学开了电脑。“手不听使唤,我就用一指禅。”老人上学时没学过拼音,他就让电脑老师一个一个教,他一个一个记。就这样,老人凭着非凡的毅力不但学会了打字,还掌握了制图、视频等技术。

      

      得知张国振老人倾尽财力挖掘整理白洋淀民俗文化,但苦于设备老化后,圈头乡政府专门购置了一台高配的电脑,安新县委宣传部则从紧张的经费中拨出6万多元为老人购置了高质量的摄像机、照相机以及笔记本。

      

      有了这套设备,张国振老人如虎添翼,他根据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工作习惯,将其录制的4种音乐会的曲目全部转成MP3格式,并传到每个学员的手机里,方便他们自学。他还将乐谱整理汇编成图书出版,为学习、研究者搭建了一个永久的借鉴平台。

      

      安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胜伟说,张国振的工资和退休金几乎全部投入了民俗文化研究中,他对自己却很吝啬,吃穿用极其简朴。他为白洋淀民俗文化献身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并因此获评“感动安新”、“感动保定”十大新闻人物。


责任编辑:小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雄安新区:助推河北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铜陵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灯”传承
河北保定安新县成功加入新设立的雄安新区
壕!正月十六揭阳新亨摆全猪全羊,快来围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民俗孝文化,农村老人逝世安葬后祭安新坟文(李仁贵珍藏版)
北方水乡 保定安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