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 (四)
清代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 (四)  

清代皇后一览表

册立嫡后
 
 姓 氏      谥号   年号      帝谥     母家旗分 
 
博尔济吉特氏   孝端   崇德    太宗    科尔沁左右翼
博尔济吉特氏  (废后)  顺治     世祖    科尔沁左右翼
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   顺治     世祖    科尔沁左右翼
赫舍里氏      孝诚   康熙     圣祖    正黄旗
阿鲁特氏     孝哲    同治     穆宗    镶黄旗
叶赫纳拉氏    孝定   光绪     德宗     镶黄旗
乌拉纳拉氏    孝敬   雍正     宪宗     正黄旗
富察氏       孝贤   乾隆     高宗     镶黄旗
喜塔拉氏       孝淑   嘉庆    仁宗    正白旗

继立皇后  
 
 姓 氏      谥号   年号      帝谥     母家旗分 
钮祜禄氏     孝昭    康熙    圣祖     镶黄旗
佟佳氏       孝懿   康熙     圣祖     镶黄旗
乌拉纳拉氏    (继后)   乾隆    高宗     正黄旗
钮祜禄氏      孝和   嘉庆     仁宗     镶黄旗
佟佳氏       孝慎   道光     宣宗     镶黄旗
钮祜禄氏      孝全   道光     宣宗     镶黄旗
钮祜禄氏      孝贞   咸丰     文宗    镶黄旗
 
追谥皇后
 
姓 氏      谥号   年号      帝谥     母家旗分
 
叶赫纳拉氏    孝慈   天命    太祖     正白旗
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   崇德     太宗    科尔沁左右翼
佟佳氏       孝康    顺治    世祖     镶黄旗
吴雅氏       孝恭    康熙    圣祖     正黄旗
钮祜禄氏      孝圣   雍正    宪宗     镶黄旗
魏佳氏       孝仪    乾隆    高宗     正黄旗
叶赫纳拉氏    孝钦   咸丰    文宗     镶黄旗
乌拉纳拉氏    孝烈   天命    太祖     正白旗
董鄂氏       孝献    顺治    世祖     正白旗
博尔济吉特氏  孝静   道光     宣宗     正黄旗
钮祜禄氏      孝穆   道光    宣宗     镶黄旗
萨克达氏      孝德   咸丰    文宗    (待考)

   乾隆朝的嫡后与继后母家都为满洲大族,不存在抬旗问题,但对贵妃母家也实行过抬旗,首次关于抬旗的上谕,即是针对贵妃:“雍正十三年九月奉旨:贵妃之外戚,著出包衣,入于原隶满洲旗分,钦此。”此时雍正刚逝,乾隆初政,这条上谕所指非“先帝”贵妃。因乾隆不能对其母妃直呼“贵妃”,但当时乾隆自己仅即位数曰,皇后尚未册立,更无论贵妃。分析他在即位之初便下此谕,为的是给他的宠妃大学士高斌之女高氏晋封做准备。乾隆二年,共册后妃5人:皇后富察氏、贵妃高氏、纯妃苏氏、娴妃那拉氏、佳嫔金氏。皇后和娴妃母家为满洲大族,高、苏、金三妃母家为汉籍,高氏曾祖“高名选,镶黄旗人,世居辽阳地方,原隶包衣。”要使包衣出身的高氏封号高于满洲大族出身的娴妃,确有必要做点文章,抬旗之举便成为很恰当的措施。

   乾隆二年,在册封高氏为贵妃的册文中,仍称“尔庶妃高氏,笃生名族”,这表明此时高氏家族尚未被抬旗。但是到乾隆十年,已称“皇贵妃高佳氏”了。单姓:“高”与复姓“高佳”的差别是汉姓与满姓的差别,也是高氏家族已由镶黄旗包衣抬入上三旗的标志。   
  
   乾隆朝对后妃母家抬旗还有贵妃金氏,但她从乾隆元年始册嘉嫔至十四年封为贵妃,册文中都只称“金氏”,直到嘉庆四年三月才命“淑嘉皇贵纪一族抬人正黄旗满洲旗分”。足见雍正十三年九月之上谕只是对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所言。另婉嫔陈氏、芳嫔陈氏也都被赐满洲姓为陈佳氏。
   
   至此时,清皇室为皇后母家抬旗是各有初衷,并不具共性,而后族属汉军或内务府包衣或下五旗者均抬入上三旗,这一共性,则始自嘉庆朝。
   
   对嘉庆来说,皇后母家是否抬旗是个很突出的问题。其生母魏佳氏孝仪、嫡后喜塔拉氏孝淑,均为内务府包衣出身,倘若前朝无皇后母家抬旗之举,嘉庆也未必非要为母后和皇后家族抬旗,但既为“祖制”,便应恪守。不过。孝仪、孝淑家族抬旗状况却无明确记载,只是嘉庆二十三年有对孝仪等家族汉姓改满姓的记录:“主位之母家,如高斌、温布花沙布等已入满洲旗分,均曾各赏满洲姓氏书写矣。唯《玉牒》内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之母家姓氏仍以单字书写,著交宗人府于《玉牒》内孝仪纯皇后之母家书写魏佳氏,慧贤皇贵妃之母家书写高佳氏,淑嘉皇贵纪之母家书写金佳氏。”
   
   孝仪出身为汉籍,已有嘉庆明谕,但旗分在官文书记载中不一。《通谱》中说属正黄旗包衣,其祖上“魏氏绶恩,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归来年份无考,其曾孙五十一,原任内务府总管,元孙清泰(即孝仪父),现任内管领。”《八旗通志》中亦说属正黄旗包衣:“满洲正黄旗包衣第一参领……第三管领,系康熙三十四分立,以包衣大武士宜(即五十一)管理,武士宜升任内务府总管,以包衣大泰清管理。”但《清史稿·外戚表》中却说属镶黄旗。联系到雍正十三年九月:“著出包衣,入于原隶满洲旗分”的关于抬旗上谕以及孝淑母家由正白旗包衣抬入正白旗的情况,可知孝仪母家被抬入的应为正黄旗。
   
   孝淑家族原属正白旗包衣:“阿塔(孝淑高祖),正白旗包衣人,昂果都理巴彦同族,世居长白山地方,国初来归。”其母家何时抬旗不详。孝仪于乾隆三十年晋皇贵妃,四十年逝,直至六十年因乾隆禅位嘉庆而被追谥为皇后,册文中仍称“懿皇贵妃魏氏”,未见抬旗。尽管她们的家族抬旗时间不详,但从嘉庆对他绝大多数汉纪均赐满洲姓,顺康雍乾四朝仅个别汉妃改满洲姓看,为出身汉籍或内务府包衣之家的后妃家族拾旗至此已成定势。
   
   嘉庆朝后,母家被抬旗的皇后还有恭亲王奕訢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孝静:“咸丰五年十月谕:孝静皇后丹阐著抬入正黄旗满洲。”自何旗拾入未详。叶赫那拉氏孝钦:“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曰谕: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其母家原属镶蓝旗。阿鲁特氏孝哲:“同治十一年十月乙卯懿旨:皇后之母家抬入镶黄旗满洲……十一月癸未谕内阁:正蓝旗蒙古都统灵桂等奏皇后母家抬旗请旨办理一折,著将崇绮本身一支抬入镶黄旗满洲。”据此,可知孝哲母家原为蒙古正蓝旗。
   
   在清后母家抬旗历史中,虽无明文表述,却隐含着皇室对汉籍、内务府包衣及下五旗的鄙视。个中缘由很显见:清代特有的八旗组织是在主与奴为社会基本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每旗中,旗主对旗下人拥有人身权力,而直辖于天子的上三旗又是下五旗之主。至于由包衣组成的内务府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本身就是为皇家服务的奴隶机构。随着朝代的演进,满汉间、各旗间的通婚势在难免,然八旗结构的制约,使主权、尊卑的关系并不因进入宫门得以改变。皇后作为掌管后宫之主的皇帝嫡妻,必须“出自名门”,方能与帝辉映。前述清后产生的诸种途径又无法确保其家族必然高贵,抬旗遂成为不费周折的两全之法。

 
(三)立后与立储无关
   
   在宗法制社会中,以皇后为嫡、妃嫔为庶的重要原因在于皇位的传承制度。自嫡长子继承制逐步确立后,皇后与储君便成为一对以“母以子贵,子以母立”为依存关系的特殊母子。皇后若未能生子,保住后位的办法,常常或是过继他人一子,或将某皇子之母杀掉。吕不韦将怀有身孕的宠姬献给秦庄襄王,宋真宗刘皇后无子杀李忘记,而将其子视为己出……历代宫闱中一幕幕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戏剧,少有不是以立后立储为主题展开的。而这些围绕立后与立储酿成的撕杀,又往往以后族外戚为前台主力或幕后决策。清代皇后与储君的关系不同于历朝。
   
   清代储君的确立与传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天命时期“八贝勒共理国政,共举国主”至雍正提出秘密立储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太宗、顺治与康熙三帝都明谕立过皇太子,前二位皇太子,皇太极立宸妃之子、顺治立董鄂妃之子,完全是因为皇帝对其母之宠爱而立,一方面,此二妃都未待二位太子继位就过早死去;另一方面,当时弥漫在后金与清初皇室中的仍是游牧狩猎民族固有的以实力决胜负的气氛,而中原地区以制度确保皇权过渡的作法在最高统治层中几乎没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皇后与储君就建立不起必然的联系。皇太极十分真诚地立无子的孝端为皇后,又十分真诚地立宸妃之子为太子便是明证。顺治朝的情况也是如此。顺治帝废皇后的理由与历代废后差别很大,并非指责皇后未曾生子,只是强调“好奢多妒无能”。无怪汉大臣纷纷上疏反对:“我皇后正位三年,未闻显有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
   
   皇后与太子出现联系是康熙朝。康熙七年立嫡长子即孝诚皇后所生之2岁的允礽为太子,这完全是照搬中原地区历朝立嫡长子为太子的作法,但它与在八旗制基础上形成的诸王林立,拥兵自重的清廷传统却是不相容的。尽管仁慈的康熙对儿子们个个都倾注了心血,无奈年长的皇子大都封藩建府,握有重兵,拥有佐领,怎会把只凭生母差异便轻易获得储位的允礽放在眼中?康熙朝皇室出现仲昆残杀的场面是很正常的。事实已证明,满民族的固有文化接受不了嫡长子继承制,为了避免再度出现康熙朝的惨剧,雍正想出了秘密立储的妙计,从根本上切断了皇后与储君的联系。在历朝的建储史上,常有外戚干预的现象,其实质大都是外戚企图通过皇后控制皇储,进而达到控制朝政的目的。清王朝基本上无此现象,这固然与清帝多数自强有关,但同时与特殊的立储制度也直接关连--储君之母不知为何人,外戚便失去了干预的目标。因此,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这一立后与立储无关的极为特殊的现象。经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皇后的内涵,确实大大超出了“帝妻”之意。首先,皇后是封建社会女性的最高代表,最嘉仪范。皇权对女性品格与行为的规范,常常经由皇后的有关信息传递。所谓“城中喜高髻,四方高一尺,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历来如此。通过册后礼向天下宣示皇后“度娴礼法,柔嘉表范,恭俭克勤,诚孝鞠子”等操行品德,是发挥皇后政治作用的有效途径。
   
   另外,皇后是皇室与朝中政治集团间一条无可替代的纽带。通过这条纽带,在某种条件下,政治集团可以操纵皇室,而条件更动之后,皇室亦要以此纽带控制政治集团,从而改变朝政局面。因此,确立皇后人选往往成为朝中各派势力关注的焦点。而清代特有的八旗制度以及由此制度衍生出的清帝择偶方式,又形成了清代皇后多出自八旗大姓氏族的局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八旗兵力
清后妃系列·哲悯皇贵妃
正黄旗最尊贵?请不要逗我
以清朝历史文献为依据,浅析清朝八旗旗属更换的具体原因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一 ~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十
乾隆帝最爱的女儿是谁?他一生有几位妃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