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绍兴诸暨的民间传奇

作者:潘丹

浙江学习平台

诸暨民性,耿直爽快,向来崇尚孝友、乐善、仗义诸美德,或遇亲友有难,便舍己救护;或视公益凋敝,则乐捐以赈;或见路有不平,辄出手相助。故民间孝悌、义行之举层出不穷,“庐墓张”之孝行,载入《新唐书》;黄氏建“望烟楼”,登楼眺望,为未举炊者送之粮;方镒创设义塾,延请吴莱、项炯、黄叔英等名师,不但振兴地方文教,还吸引宋濂、郑深、方孝孺等名流前来求学,诸如此类,流传至今,仍为民众所津津乐道。   诸暨民众,勇于担当,敢于变革,不屈服于陋习恶俗,明骆问礼、清余缙等大家都曾撰文提出革新传统礼制之条例,以兴利除弊;清末乡绅孙瘦生、陈遹声等,竭力倡议禁赌事宜,以整肃风气;即便是乡夫民女,也不墨守成规,有胆气冲破世俗之禁锢。

凡此种种义行之举、变革之例中,虽多为司空见惯之凡事,也偶有奇崛跌宕之案例,发人之深省,扣人之心弦,无异于传奇,现辑录其中五则共赏之。

一槐翁·易药解怒

一槐翁·易药解怒

有人持缣两束黄,云欲换药料人肠。山中老翁一槐子,闻之不语股栗竖。人命岂止千黄金,一匕入口言者喑。欲买绿矾付其手,充为野葛甘其心。此夫持将仇家饭,朝餐暮餐肠不烂。半年始觉毒无功,一掬不知翁所换。人来问翁翁说与,其人低头泪交雨……

——徐渭《绿矾彩鸡》

明万历二年(1574)农历十一月廿二日,徐渭骑着驴子,带着三个学生从绍兴出发,前往五泄风景区旅游观光,路过枫桥停留数日,拜访陈、骆两姓友人,到达诸暨县城时,只见街头巷尾的人群都在述说着同一件事,细听详情后,徐渭欣然作长篇叙事诗一首,取名为《绿矾彩鸡》,后收录于其诗文集中。

原来人们口口相传的是一件令人称道的好事,说的是住在县城后街的郦暖(字和叔,别名一槐),有一天,路遇一人,见其满脸怒气,便拦住询问原委,原来此人因与邻里发生争斗,吃了亏,于是一怒之下准备拿着毒药去报复。得悉实情后,郦暖便心生一计,就骗他说:“你拿着剧毒药马上把人毒死,这样做太明显了,别人必定知道是你所为,你也逃脱不了大明律法的制裁,我这里刚好有一味毒药,毒性小,发作慢,你用这药去毒人,别人一时看不出来,你就没事了。”此人一听有理,就爽快地与郦暖换了药。

过了半年,这人的怒气渐渐消解了,而被下药的邻里也一直无恙,心中暗自庆幸,却也很疑惑,就去问郦暖,不料郦暖哈哈一笑,告诉他说:“之前我换给你的其实是绿矾,不但不会毒死人,而且是一味中药,具有补血消积、解毒敛疮、燥湿杀虫之功效,我这样做无非就是想缓解你的怒气而已。”此人听了更觉惭愧,一再表示感谢。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郦暖易药的故事就在县城传开了,当然免不了添枝加叶,比如传说这一年郦暖家里的母鸡抱窝生了一只小鸡,五彩斑斓,样子十分奇特,人们都认为是绿矾的祥兆,徐渭在诗中也如此总结:“绿矾德,彩鸡祥。”尽管此说多有传奇色彩,却正反映了大众弘扬美德、追求良善之心愿。

姚日南·拾遗施粥

姚日南·拾遗施粥

一日,文典往樵,路拾遗百金许,坐守以待。日南往探之,知其故,喜相与守,至暮不至,逾日守如故,卒不至,遂命文典于拾处设草舍施粥及茶,金尽乃止。

——《乾隆绍兴府志》

据《光绪诸暨县志》“灾异志”载:“(清顺治)十四年丁酉夏六月十九日,大水漂庐舍、冲田埂。”

世居湖乡的姚日南(字仰云),多年来勤俭持家、节衣缩食,终于置田一百多亩,家境渐裕,料想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更舒坦。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丁酉之年竟连降暴雨,终于洪水泛滥,遇此大灾,老百姓的日子就难熬了。面对灾难,看着饥肠辘辘的乡亲们,姚日南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忍痛割爱,卖掉了自己家半数的田亩,仿照义仓的形式救济乡民,他还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如果来年秋收丰稔了,放出去的粮食回收后义仓又能充实了,这样可保长久的安定。可祸不单行,第二年却又是荒年,姚日南不但焚毁了去年的义仓借券,不得已把剩下的另一半田也卖掉用来赈灾,这样一来,姚家重又一贫如洗了。

为了维持生计,姚日南只得让其儿子姚文典以种田、砍柴所得供给家用。有一天,姚文典又出发上山砍柴,在路边捡到了一个钱袋,打开一看里面竟有很多钱,姚文典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与训导,心中想着,尽管现在家境困难,也决不能占为己有,于是就坐在路边等待失主认领。姚日南在家里一直未见儿子砍柴归来,就前去探望,看到儿子坐在路旁没去砍柴,便询问原由,当得知真相后,姚日南极为高兴,就陪着儿子一起蹲守,一直到傍晚仍未等到失主。第二天父子又照样蹲守了一整天,仍无果。

于是,姚日南就吩咐儿子在拾钱的地方搭好一个凉棚,用捡到的钱买来米,支上施粥摊,同时免费供应茶水。这样,父子俩就每天在草棚里煮粥、烧茶水,直到把捡到的钱用完为止。

本来家境不错的姚日南因赈而贫,贫而不贪遗金,以施粥的方式回馈民众,其品德之高尚,令人折服。

陈氏子·御虎救弟

陈氏子·御虎救弟

陈某店口人,忘其名。父母殁,遗一弟,寝食必与俱。一日挈弟樵,虎暴至扑其弟,某奔救,连以柯击虎头,虎却,则负弟而去,虎追及,某左手挟弟,右手格虎,且格且走,呼声动山谷,山下有闻者,率众逐之,虎始窜去。

——寿于敏《陈御虎传》

诸暨多山,古代虎患不断,于是民间多有与虎相搏的事发生,这其中御虎救亲的典型事例或载录于方志,或作为赋诗撰文之题材。如清嘉庆庚午举人寿于敏,就曾为店口一位不知名的陈氏子作过传。

陈氏子,店口人,父母双亡,与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某天带着弟弟上山砍柴,忽然一只斑斓猛虎从树丛中窜出来,直扑向其弟,陈氏子迅速跑过去保护弟弟,用斧头柄接连猛击虎头,虎稍退却,就背起弟弟逃命,可老虎又紧追不放,陈氏子见势不妙,就用左手把弟弟夹在腋下,腾出右手不断与虎格斗,边走边阻挡,并不断大声呼救,喊声震动山谷。山下的村人听到求救声,纷纷拿着棍棒跑上山来,在众人的奋力驱赶下,老虎终于逃走了。事后村人问陈氏子:“面对老虎,你难道不怕死吗?”陈氏子只是淡然地答道:“那时我的眼里只有弟弟,没有老虎。老虎是十分凶猛的,情急之中也不知哪来的勇气,说我不怕死,其实并非如此。”村人纷纷赞赏他的义举,都叫他为“陈御虎”。

无独有偶,在义安乡(现次坞镇)也发生过同样的事件,据冯至《允都名教录》载:“蒋阿桂,山环下园人。父张罟捕兽,阿桂年十五,挈弟往收罟,虎伏草中,突出攫弟,桂张拳击虎,虎惊窜,桂从容携弟去。”同村的清代诗人蒋燮还特意据此作了一首长诗《打虎儿》。其他如胡宏法,“上金人。年十六随父樵,虎扑父,宏法劈以柴斧,虎负痛释父,宏法负以奔,虎追及,宏法持斧面虎,虎却,又奔,追及,又如之,至山麓,宏法力疲,虎亦倦,舍去。”再如,楼长美,“枫桥人。年十二随父樵柯公尖。虎猝起攫父,长美奋臂搏虎,虎怒,舍父衔长美去。”等等。

凶猛的老虎足以令人恐惧,面对亲情,则又何惧虎威。

郭氏女·戴箬破俗

当时陈、郭素交好,图俭啬娶之。夕延至将晓,又下雨,男家络绎催行,而彼曹(指乐户)狺狺不可理喻。父母俱无奈,女知之,潜下楼,戴笠从后户出,步至夫家成婚。乐户始垂首去,习遂破。

——《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

据《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记载,苎萝山边曾有一座墓,墓主为女性,娘家姓郭,婆家姓陈,故称郭婆墓。或许你会觉得奇怪,一位普通女性的墓为何载入方志中?这还得从郭婆有一个代代传诵的名号——“箬帽太婆”说起。

相传从明朝开始,本土有个婚礼陋习,就是嫁娶时必请乐户,嫁女儿的人家须事先说好给予乐户的红包,费用由男方出,美其名曰“起发”,否则即使天色很晚了,新嫁娘想上轿赴婆家成婚,都会被乐户阻拦而不得让行。当时陈、郭两家因为平日交情极好,所以达成共识,婚礼尽量从简,该省则省,由于没给乐户好处费,一直等到天都快亮了,这时还下着雨,男方多次催促,但乐户吵嚷着不肯动身,女方的父母也无可奈何。郭氏女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偷偷下楼,戴上箬帽从后门溜出,步行到婆家完成婚礼,乐户只得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在十分看重传统习俗的古代社会,显然郭氏女的举动可谓大逆不道,按惯常的理解,这样的新妇进门,必然会对婆家不利,甚至还会带来晦气或灾祸。而事实却非如此,自从郭氏女嫁到陈家后,陈家更加兴旺发达,子孙繁盛,所以“箬帽太婆”的美名就这样一直流传开来了,婚礼中乐户必得“利市”的陋习从此被革除了。

而在《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中则载述了另一个版本“箬帽太婆”的故事:“两家联姻,女家往往多方需索,而发轿时,争执尤甚,盖知男家以时成礼,必能偿其欲也。邑人所称,则有箬帽太婆之故事。太婆,下吴金姓,嫁后村钟家,娶之日,其父以未偿所索,不令上轿……”其后发生的事情与郭氏女几乎一样。

不管是郭氏女还是金氏女,也不论是乐户索“利市”所致,还是女方索彩礼而引起的原因,在传统社会里,有这样勇于冲破习俗的女性,都是十分难得的。

冯夏宝·行乞解囊

光绪间,有乞丐冯夏宝者,步溪人。早丧父母,患疯疾,手无指拳。日乞食街亭市中,夜宿寺宇下。久之,积钱渐多,会清潭庙造石桥,夏宝首捐银三十元,乡人义之。

——《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

光绪十一年(1885)夏天,连续下着暴雨,洪水从大山里汹涌奔流而出,把街亭的道路冲毁了,众人聚在一起商议修复事宜,正当大家为乏资而犯愁时,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用残缺的双手颤颤悠悠艰难地从怀中掏出一个钱包,交给主事的人,大家打开一看,竟然是三十个大洋。更令大家惊奇的是,此人正是街亭家喻户晓的“名人”——冯夏宝。

其实冯夏宝只是一个乞丐,身世极为可怜,父母早亡,又患上了麻风病,严重的时候双手溃烂,最后失去了手指,也就丧失了劳动能力。说他是“名人”,是因为街亭人经常看到他白天在集市中乞讨,晚上在寺庙里借宿,所以大家都认识。这样乞讨的时间长了,冯夏宝就有了一些积蓄。此前清潭庙建造石桥,他第一个捐款,捐了三十个银元,这次因修复道路筹款,冯夏宝再一次捐银三十元。一个行乞的人两次慷慨解囊,在当地着实引起了轰动,都纷纷为冯夏宝的义举而点赞,而一些富户更是觉得惭愧不已。

其实在诸暨的历史上不贪钱财、热心公益的事例极多,在方志中就如实记录了他们的义行,在此不作赘述,补录《诸暨贤达传》所载两则,《元宣玄传》:“宣玄,字子初,性行修洁,与剡人商舜华善,舜华游西州,以银一缄寄玄宅。岁余,舜华客死,玄提金走剡,吊其家,付其子曰:此尔父所寄银也,今以归之。闻者皆称为义士。”《国朝郑鸾传》:“郑鸾,庠士,家素封尚义。其地岁有旱涝,居民苦之,独捐三百金造闸长堤,以利本都……尝因乡人好斗,筑一小楼名曰:愿让。”

无论如何,一个身世困苦、以行乞为生计的人能多次捐助公益事业,是十分鲜见的,其精神尤为可贵。

来源:诸暨日报文旅周刊

责任编辑:钱春园 蒋超 李扬 朱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8.07.06:杭州-诸暨-牌头镇
虎兄虎弟 140208
虎兄虎弟
龍兄虎弟
江湖系列 | 武侠小说的一种变形体:姚民哀的“会党小说”
古代营妓:活着是工具,死了是口粮? | 循迹晓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