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够与伊秉绶比肩的隶书大家——吕世宜

今天,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位堪称大师级的人物,认识和了解还是十分粗浅甚至有点荒谬。伊秉绶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之时,吕世宜学习隶书仅仅有一年多。吕世宜和伊秉绶是两个完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伊秉绶用他华丽堂皇、富贵大气的隶书打扮了清王朝乾隆、嘉庆两朝太平盛世,吕世宜则是用他高标孤独、离世脱俗的篆隶点缀着风雨飘摇、转盛为衰的道光朝的门面。吕世宜,字可合,晚年号不翁,祖籍清代马巷厅金门西村,故又号西村,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吕世宜出生于金门,幼年时期,随祖父、父亲移居厦门,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秀才、道光二年(1822)中举人,博学多闻,研究涉猎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书法及金石。清代访碑活动兴盛,吕世宜作为一个热衷于搜罗古代铜器、石碑摹本的金石行家,理所当然与同时代诸多书家一起投入了碑学研究与创作的洪流。必会心慕手追,一挥而就。常兀然危坐,身边置墨汁一升、白纸一捆,信手挥写丢弃,毫不爱惜,而门外求书者越来越多,因而吕世宜的墨迹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书法名声也广为传播。下面就是吕世宜二件隶书佳作:吕世宜自言“二十读书,三十学隶,四十学篆”,“《礼器》、《天发》、《张迁》等临习十遍百遍,秦篆汉隶得心应手”,“年四十以隶名于时,小字大字具得汉人意,必传无疑”。《开道碑》亦为常临之作,且受益匪浅。

作品一:《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隶书四屏》

《开道碑四屏》落款虽托名为“临作”,实为“创作”,这一称谓肇始于晚明,是时“奇异”风尚统治文坛,为表对“原文内容”的致敬,书家创作后仍自谦的以“临”字定作品名。吕氏还对笔法、结体、章法等做了特别变化,使之拥有一种既朴茂又典雅的“调和”之美。书家对碑学书法的研习以临原碑为正脉,字法上将篆、隶、金文甚至楷书合而为一,使得可识可书;用笔方圆结合、刚柔相济,打破了隶书强调“蚕头燕尾”的程序化笔法,风格取“横平竖直”。此种“糅合”笔法很好的规避了拘谨乏趣呆滞刻板的状态。结体上以谨严质朴为主,将摩崖石刻之古朴拙趣部分转化为工整节制之美;又因字形做了巧妙变化,使左顾右盼更显灵动有致。


作品二:节临《巴郡大守张纳碑》碑文

此碑立于灵帝中平五年(188)三月上旬。时值吕世宜51岁(1835),书法风格日趋成熟。从风格上看,他追寻汉隶,受伊秉绶、郑板桥影响很大,笔底篆籀之气横生。其精于篆隶,尤以八分(隶书)见长。其一心痴迷书法,“如饥渴者之于饮食。遇古图书、古彝器、金石刻、奇书妙画、名研名印,必拮据致之。”吕世宜几十年法度功力的自然体现,没有丝毫粗俗、浅薄、霸悍、造作之气,达到了一种超越古意的审美趣味。展现出遒健朴茂、宁静平和的格调,这二件作品是开阖有势、气韵生动、纵横有度、丰茂沈雄的书法佳作。

此网页由易有料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吕世宜书隶书《开道碑四屏》
评当代100名毛笔书家(四)
得汉碑之气 扬隶书之光--《临汉隶五种》
程度:当代隶书创作中碑与简的融合
沈定庵书法作品欣赏
没想到隶书还能这样学!做对3个关键点,创作“吊打”80%书法爱好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