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心学讲座






早上起来,谈谈儒家功夫的事情吧!

长话短说、程颐的学问叫“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出现了修身的时候的问题“敬义夹持,明诚两进”,这显然有问题;朱熹不喜静坐认为静坐是佛学、和道家的东西,朱熹时代有一个进步就是想要把这套改进,后来他用“敬”通内外,企图把“敬”当作唯一的修养功夫,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内外夹持的问题,一会要存养,一会又要省察!

王阳明解决了这个问题.

王阳明先生说:存养是无事时省察,省察是有事时存养。为什么这样讲呢?

《易经·系辞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天地之道就是圣人之道。

天地之道在于不断的变化,儒学的最后层次在于变通,修身之道也是如此!不变那和意守丹田有什么区别?

儒家思维——太极思维,总是体用不分,如同光和火,合起来就是一个太极,七证也分内外,在外为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下学(也是儒学,供人使用)而本则是道德本体。七证内修上其实是致中和的方式,也就是发之而中节的功夫,非修行次第那么简单!

七证的低层是儒门思考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层则是悟道的基石,实修进一步则有一步体验,非笔墨所能形容,奇妙之处在于认识的不断变化,王阳明格物致知的讲学也可以分为三变。

神无体、《易》无方,死守那是不可能的!心体变化万千,你如何守?

有没有办法?有的。“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的修身养性功夫不出这一句!

那么何为“理”呢?理就是——中正之心《大学》列出了四种心不正的状态。所谓“不正”就是不能保持一种客观的、中立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带有成见偏见,带有过分情绪化的自我情感,当然就不能保证中正之心。

四种不正分别是:“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修身的根本就在于正其心。正心如何正呢?先诚其意。

诚意之前是什么?格物致知,所以《大学》有格、致、诚、正直说修身养性的真谛。

儒家各门各派别的问题就出现了,光是明朝之前大约就有72种解答方法。

这可如何是好?只有《中庸》才能解决这个悬案!

《大学》是儒家的纲领,《中庸》为心法《大学》就不多说了,在层次和方法里提过很多。《中庸》子思唯恐儒家修炼之心法失传,又当心误传故留下了本书。原话已经很明白了: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什么东西能让人受用有不能尽者?道业才能这样,很多人怀疑我的儒学另搞一套,儒家没有“道”早就完蛋了,连佛家、道家都不如,不可能二千年屹立不倒!

“诚”实是中庸一书的核心,大家先消化一下,明早再讲诚的问题。

今天探讨“诚”的问题,有人认为王阳明自己穿凿附会,离经叛道我们就从这里讲起!

读过《传习录》的朋友知道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诚”,《大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最后还是落在诚意上。王阳明心学完全来自《大学》《中庸》二书,并不像有些朋友认为的王阳明自己穿凿附会,离经叛道。

对《大学》《中庸》最权威的解释是朱熹先生的,上文我们提到他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朱熹说:“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这样解释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请问:自有人类以来,有谁能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的境地?别忘了,这还只是八目中的第一步,做不到这一步的要求,后面还有什么希望?明朝王阳明在努力格竹子以致生病之后,终于觉悟朱熹所言不切实际。

阳明先生对格物的解释为“格其不正归于正”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探讨《大学》的基本观点。他的策略是把八目中的前三项“格物、致知、诚意”合在一起说。他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亦即“去恶为善”。“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物就是诚意的功夫。

“诚”到底指的是什么?格、致、诚、正这一修身纲领,和中庸一书有什么样的联系?“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在《大学》原文中,有这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对诚意的解释传习录中讲的很清楚: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旧说之是。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己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知之,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功夫。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后问希颜。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濬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工夫。”

从上文中我们看清了:‘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濬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对学生的不明白,先由希颜开导,还是不明白,这时候王老师讲了:

“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工夫。”

他把身、心、知、意、物归到一处来讲诚意。接着又讲以事为修的妙谛: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

如果《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有70多种解法!分歧太多简单研究是搞不定!那就看《中庸》心法,王阳明先生可不是老学究,他没有去研究甲骨文,他在大学格物有争议的地方采取以经解经的办法,无疑是无话可说的。

王阳明的学生黄绾晚年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王阳明的说法,他解释“致知“是“格物”的功夫,格物是致知的功效,那么格、致、诚、正这一修身纲领,前两个字就要掉位置了!这显然不符合原文顺序。此公如同朱熹写《大学补传》自己修改经典显然是不行的!

在《中庸》这本孔子的心法中反复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汇是“诚”。我为什么选择从这里下手呢?“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说文》:儒,术士之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这样就明白儒家格物的真实意思了,儒是要和上天沟通的,沟通的方式为“存诚”,后来儒家提倡天人感应是有来源的。

“诚”之一字伤透了很多人的脑筋,程子、朱熹、王阳明都在试图解释这个字,程子用“敬”和“义”来解释诚,也就是用《易经》一个“中”字来解释”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修行上体现为“敬义夹持明诚两进'。朱熹对这个不满意、在这个的基础上加深了解释的力度说“敬”通内外、能合内外,动静兼可。

王阳明用旧本《大学》(注:朱熹的编订的为新本)来解释,认为一个“诚”字足够了!王阳明心学有关"功夫"说的核心在"诚"一字上。"诚"要求把握内的心态,并以此作为生命的本体;其与关联外在世界的"敬"侧重不同。

阳明又指出“格物致知”就是“诚意正心”,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夫正心丶诚意丶致知丶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实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

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修身工夫程序,提倡将“诚意”置于“格物”同等的地位。阳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视为人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是他强调修身以诚意为主的理论根据之一。阳明在批评朱学“务外遗内”和禅学“是内遗外”的同时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立场,这个本是《中庸》的归案点。

阳明的方法是符合《中庸》这本书的我们研究一下就知道“诚意”的重要。荀子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何为诚意?孔子老早就说了“思无邪”,王阳明先生认为六经只此一语“思无邪”,所以在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中有大量强调要省察克制的话语,省察克制就是为善去恶就是格物!邵雍认为,如果能够没有私心杂念,不考虑个人利益,这种人的精神状态就是诚。我们在修身的过程中就是要省察克制以去其私,使思想做到“精一”的状态,“中”者不偏不倚,“中”者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阳明先生认为“舍以发如何求未发?”。这个数学上等同于——要求未知数,就必须要在已知条件里面去求解答,所以要在人情事变上用功!

好些朋友问我:“阳明先生的学问等同于佛家,佛家是以心观心,好像《传习录》中讲格物就是要观念头的。”有的说王阳明的功夫是阳明禅,那是完全没搞明白王阳明先生在说什么,如果你站在《大学》《中庸》研究就会发现、阳明先生对经典理解的圆融贯通。

这是不一样的王阳明的格物正念头是要去私欲,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离不开事,所以《传习录》王阳明先生唠叨孔子的原话“执事敬”“必有事”有事情你还怎么去观心?王阳明先生这里是要我们割除物欲之心,摒除喜怒哀乐所带来的不正,以归于正这才是先生的真意,并不是要像佛家一样去观心,更不是心理学所以称为心学,王阳明先生所交代我们的是圣人之学。

在本体上知行本是合一的,只不过为私欲所隔断。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的理论根源,并非现代人所解释理论联系实际。

生活中我也讲知行合一来激励自己积极向上,那是其用、而王阳明所讲的儒学是体用不分的。

我们还是从心学角度来解释更符合王阳明先生的教导。在本体上知行本是合一的,只不过为私欲所隔断。这句话道破了玄机!

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是在讲一个传统:儒家修养功夫讲究的是人心与道心的合一,合一之处便是纯呼天理没有半丝人欲。这就是儒家十六字真传的“允执厥中”的内涵。宋儒明儒都遵循这一个比道家,佛家要早 一千多年的真传。儒家十六字真传非孔子所产,而是再比孔子还要早一千多年。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载《尚书--大禹谟》,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早于老子与释迦心法一千多年,被历代明师高贤称作十六字心法。

人心对声色货利的欲望追求而产生贪嗔痴爱的念头,极大地危害着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于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渐微小,如乌云蔽日,暗淡无光,从而丧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引用)

王阳明立言的宗旨就是要我们通过,把“知”和“行”合起来,克制私欲达到——人心与道心的合一,俗称“天人合一”这是中华民族的最高追求。

“天人合一”来源于伏羲观像法,也就是观察和学习上天之道。以人心合天心工夫——天人合一为此为儒家之道最高之综合原理与最高之相应原理,王阳明“知行合一”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克制私欲以人应天,知行合一和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和“知行合一”是互为表里的,不可分割的,本质上是一回事,王阳明的立志的解释也体现了这一点(《传习录》中说:念念天理就是立志)。

这也就是《大学》所谓“正心修身”的真谛,由此可见王阳明所传承的是一个精神大传统,而不是从佛家道家那里搞来的什么东西。今天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答疑问:大禹谟是东晋梅氏伪作的吗?

答:《大禹谟》十六字那种精神传统不是那个菜鸟都能说出来的,有些人考证来考证去,其实十六字真传的深刻精神内涵并不是那个人能伪造的。

我们天天学圣人之道,可所说的哪有本事像孔子一样深刻? 十六字真传的深刻来自易经文化,后来大师不少,可是那个有那个本事?

直白一点:孔子、孟子这样的中华文化集大成者,状态不好都很难说出“允执厥中”这样的文化精髓,后人才薄,贤能不及圣人远矣!

王阳明的心学离不开一个“以事为修”,动静兼有事,以事为修不神秘、以事为修只在正心。

何为正心?如何才算正心?正心一词出自《大学》,起源应该还是前一讲提到的那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又是这句?是的!《大禹谟》是东晋梅氏伪作的吗?不是,这句话太深、要作假真的太难。

为什么这样说?《易经》中心在哪里?在于一个“中”字,这个中字就是薪火相传的“允执厥中”四个字的核心,整本《易经》的理论基础在这里,你怎么想推翻都是枉然,这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从伏羲氏开始这个文化传统历时几千年,那里是某人能够作弊的!这是整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孔子勤奋的学习《易经》,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就来自这里,连孔子都要学习的东西又有谁能杜撰?“允执厥中”是杜撰出来连鬼都不相信,所谓考证只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当多条证据共同成立时这种考证才立得住脚,我从民族文化一条线就足够推翻那种所谓考证了,只要有一方面说不过去、考证的结论便都是错的。

整本《易经》就讲一个字“正”,由正而讲“元亨利贞”,贞则吉。贞就是正,何为正?中就是正,中正其实就是一回事,中正之道既是中庸之道!《易经》之道就是中正之道,《易经》核心就是求真求吉、趋吉避凶,在应事物上求“道”为《大学》“格物致知”,大学就是大道之学,有什么比道还大?中正就是不偏不倚使心无偏私,在应事接物上的要求其实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就是要做到中正,这就和宋明理学、王阳明扯上关系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并不难理解,这是儒家的修炼理论——人心与道心,日间行事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在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远离道心,这个根据《易经》贞正则吉的原则那就是很危险的,心不正容易发生不测的危险,所以说人心惟危;于是《大学》这本书我们就要“格物”使道心恢复,朱熹所谓“去人欲存天理”就是从功夫修养这个角度来说的,道家、佛家都要去人欲的,儒家这样也不是特立独行,后人缺乏这方面传统文化修养所以误解朱熹了。

儒家正心不是要“心”静止不动,或四大皆空,王阳明云:“念如何可息,只是正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儒家的以事为修的真谛不是要去念头,而是要正念头,不正心安能入世?

现代人讲解《传习录》很多人讲错了、、、误人匪浅,以自己现代人的见闻来解释《传习录》纯属瞎折腾,原因就是不了解传统文化,因为不了解传统文化所以阳明圣人心学在现代人的手中变成了哲学、心理学、生命之学,王阳明也就变成了伟大的哲学家,心里研究专家,和伟大的生命导师。

我为什么说他们错了?因为现代人读书很少深究文化源头、而只注意说文解字,这也是我在儒教修习群和阳明心学爱好者群,搞这个讲座的原因。他们错在什么地方?例如:

讲王阳明心学中的“立志”,讲阳明心学离不开一个“立志”,这个立志并不是立下一个雄心壮志而是立一个“天理”,曰:“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何为“天理”?在《传习录》中阳明先生解释“天理就是一个未发之中!”何为“未发之中”,“中”前面加个未发这个限定条件是什么意思?和道家那个中是一样的吗?

又得转回到《中庸》一书了,“喜怒哀乐未未发谓之中,发之而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未未发谓之中”,这是儒家的“中”儒家的“中”是一个中正之道!道家中一般分两种:念头不起处即为“中”或道家中派“念头发动处即为中”,有些人以为道家那个“中”就是儒家的“中”那是一个误会,是读书不精的表现。

那么,儒家的中正之道有什么特色呢?《易经》中正之道和《中庸》一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理解阳明先生所谓立志就是立一个天理,天理就是一个未发之中呢?未发之中出自《中庸》一书“喜怒哀乐未未发谓之中”一语,在“未发”前面街上“喜怒哀乐”一语,这就是暗示两点:

A、我们有喜怒哀乐那不是未发之中;

支持的依据:《大学》有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B未发之中和喜怒哀乐是有很大关系的,是针对喜怒哀乐而言的!我们喜怒哀乐那是情感情感是有偏倚的,而未发则是不偏不倚。《中庸》第十章:子路问强就是最好的证据。

支持的依据: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两则材料都证明,修身在于正心由修身而治国平天下,推己及人就是大学、中庸二书核心,哲学、心理学并不是这两本书的本质,正心在于生命中的不偏不倚的心态,而这一种心态在于格物去欲,回复“本心”(王阳明所谓良知),就是儒家修之道。

具体儒家修习方法如何,实践要到宋儒理学、明朝心学中去吸取营养,体正的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被人告诉只能停留于表面,干脆不说了,阳明心学的几个难点都在这里了,这个讲座不是代替读书而是避免同好走歪路,路当然只能自己走,整个讲座完毕。谢谢儒教修习群的各位朋友和阳明心学爱好者们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学与心学的交锋——如何修身
王阳明心学浅析(二)——立志、立诚、敬畏
王阳明心学修习方法之静坐
传习录精讲:身心意知物只是一件
王阳明对中国心性哲学的诠释
王阳明:破心中之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