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化里的“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格,长条儿”,树木的长枝条, 所以,从“木”,“各”声,由此派生出多义:

1)“到”、“至”之意;

2)因“到”、“至”而“感通”;

3)“纠正”;

4)“穷究”,此义即是“格物”之本义,也就是“推就事物的原理”之义。清末称西洋自然科学为“格物” 。严复在 《原强》中称:“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制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

1、何谓”格物“

”格物“出自《大学》,格物致知,是革除一切多余物欲的意思,通达自性与物性,《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人能革除一切冗余的物欲,可以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也就是佛说的明心见性。当代语境下的”格物“是指了解人事物,找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的,并为我所用。这个世界很复杂,但仔细想想,世上的万物都包括在人、事、物这三样里面,再复杂也跑不出这三件事。

2、”格物“的分化:宋明理学与王阳明的分歧

从方法论上讲,格物是修行最重要的方法论,这一点来说,王阳明与朱熹是没有异议的。然而,尽管他们都认为修行的入手处是格物,可对格物一词究竟该怎么理解,二人却产生了根本的分歧。程朱理学认为,理在万事万物中,所以“格物”的意思,就是要把万事万物中的理一一研究透彻,即所谓“格物穷理”。

而王阳明年轻时听信程朱之言,花了七天七夜去格竹子,结果半毛钱的理都没格出来,反而把自己格倒了。后来经由“龙场悟道”,王阳明才大悟“心即理”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误也!既然理不在物而在心,那么“格物”当然就不能到外面去格,而是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了。所以,阳明对“格物”的解释就是:“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大学〉问》)

简单来说,阳明的格物,其实就是“格心中之物”,也就是把我们心中种种错误的,不良的欲望、情绪、观念、意识、思想等等全都改正过来。“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传习录》卷中)由于阳明与朱熹对格物的理解截然不同,所以接下来的修行方法和步骤,也就随之大相径庭了。

3、”格物“到底在格什么?

在朱熹那里,“格物”就是要去研究和认识外在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透彻掌握客观事物的理则(穷理);而根据这个客观理则(天理),你才能做诚意的功夫,亦即起心动念都要符合天理,绝不自欺;这样久久做去,才能慢慢去除不良的欲望、情绪、观念、意识、思想等等,从而达到正心的目的。做到这一切,才叫修身。所以对朱熹来讲,功夫必须是一步一步做的,绝对不能躐等,不能跳级。

而在阳明这里,功夫既可以一步一步做(阳明曾在《〈大学〉问》中详细论述了“八条目”的次序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限于篇幅,在此不赘述),也可以打成一片一起做。因为格物就是“格心中之物”,所以一说到格物,其实就已经包含了致知,包含了诚意,包含了正心。同理,说致知,说诚意,说正心,也莫不同时包含了格、致、诚、正。“盖其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而其体之惟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大学〉问》)能够悟到这一点,才不会纠结于修行功夫的次序问题。

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不管是朱熹循序渐进的方法,还是王阳明打成一片的方法,本身都没有对错,只是一个对机不对机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看学生的根器如何。如果是钝根人,你硬要叫他打成一片,很可能会弄得他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最后什么也学不到;而如果是利根人,你强迫他一步一步来,则很可能会耽误他、

埋没他,甚至害他到老死都不能入道。就像“北渐南顿”的禅宗一样,神秀主张“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渐悟法门,惠能则提倡“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法门,二者其实也没什么高下对错之分,关键还是要看学人的根器。

2020年5月21日 守一悟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身之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卷中·答罗整庵少宰书》格致诚正统一于心
王阳明心学“格物致知”之说(三)
体验式学习的辩证思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阳明心学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