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恩寵與勇氣》中的修行方法
《恩寵與勇氣》中的修行方法


值得反复閱讀的一本書,就像我一個朋友對它的評價:早看早受益!《恩寵與勇氣》比威爾伯其他的理論著作容易讀。書中兩位西方世界的修行者在五年的相處中共同遭遇了種種困惑,痛苦,歡喜。這感性的故事之間還穿插了兩人的修行足跡以及威爾伯本人在長青哲學領域的精闢見解。各種類型的讀者可根據自己的要求,各取所需。關於這本書的評論已經不少,我這裡摘抄了一段書中提到的具體的修行方法,算是對自己的閱讀做一個批註,也盼望能給未讀或者讀過此書的朋友一個角度。如下——



藏傳佛教將解脫道分為三大階段(每一個大階段中包括了好幾個次階段),那就是:小乘(Hinayana)、大乘(Mahayana)以及金剛乘(Vajrayana)。
        
小乘是根本的練習,是所有佛教派別共有的基礎與核心訓練。此一階段的重心便是默觀練習或內觀法門,在練習默觀時,你只要維持舒服的坐姿(蓮花或半蓮花坐,盤腿或不盤腿均可),赤裸地註意著內心與外部世界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不去評斷它、指責它、追踪它、避開它或欲求它,只要單純地、毫不遺漏地註視著一切,然後任其來去。這個練習的主要目的是要明了分裂出來的私我並不是一個真實的、堅固的實體,只是一連串無常而短暫的覺受罷了。如果一個人明白了私我竟然是這麼的“空無”(empty),就會停止認同它、護衛它、擔憂它,如此一來,我們就解脫了長久以來的痛苦和不快樂。

雖然這次練習非常殊勝,但仍嫌不足,因為純然覺察或註視的本身,仍然有微細的二元對立性,解釋這一點有很多種方式,其中最簡單的是:小乘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私我的解脫,而忽略了別人的解脫,這似乎顯示了仍有私我存在的跡象。

因此小乘強調的是個人的解脫,而大乘強調的是眾生的解脫。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慈悲心。這並不是一種昌論,而是要透過實修讓你的心中真的發展出慈悲心。

在這些修行中,最重要的便是“tonglen”,意思是“自他交換”(又稱“施受法”——譯註)一個人一旦在默觀上奠定了堅固的基礎,接下來便要步向自他交換的練習。這種練習極具威力與變化的效果,在西藏一直屬於秘密修行,直到近年來才被公開。

在靜修時觀想一個你所愛的人正在經歷許多苦難,如病痛、損失、沮喪、痛苦、焦慮、恐懼,等等。當你吸氣時,想像這個人的痛苦如同濃煙般的烏雲進入你的鼻孔,然後深入你的內心。讓那份苦難在你的心中停留一會兒,安靜地體會一下;接著在呼氣時,呼出你所有的祥和、自由、健康、良善與美德給那個人。想像這些好的品質如同治療和解脫的光明進入那個人的身體,那個人因此感受到徹底的解脫、釋放與快樂。以此方式連續呼吸幾次。再想像那個人所居住的城鎮。吸氣時吸入這個城鎮所遭受的所有苦難,呼氣時把你的健康與快樂吐給其中的每一個居民。接著把觀想的對象擴大到整個州、整個國家、整個星球、整個宇宙。你將每個地方所有生命的苦難全都吸入,再將你的健康、快樂與良善反吐給他們。

自他交換的練習正是為了斬斷那個私我的自我關切、自我助長和自我防衛。自他交換能深刻地去除主、客的二元對立,讓我們逐漸認清我們最恐懼的是:讓自己受傷。這個練習不只要我們對別人的苦難產生慈悲心,更要心甘情願地吸入別人的痛苦,把好的品質吐給他們。這才是真正的大乘慈悲解脫之道。這一點和基督的作為是相同的:承受世人的罪,並因此轉化了他們(以及你自己)。

這個觀點其實很簡單:自、他是很容易交換的,因為這兩者是相等的,對真我而言並沒有什麼不同。相反地,如果自、他無法交換,我們便會封鎖真我的知覺,也就是純然非二元的知覺。如果我們不願意承受他人的苦難,就會被自己的苦難封鎖。

建立了大乘的慈悲心,在某種程度上領悟了自他交換的本質,接下來所要學習的便是金剛乘的解脫道。金剛乘奠基於一個不妥協的原則之上:存在於宇宙的只有共通的佛性。如果一名行者繼續不斷地去除自己的二元對立,就會逐漸發現高低、聖凡都是完全佛性的展現。整個宇宙都是那空無、明澈、無礙、自發的覺性所示現的遊戲三昧。當然我們發展覺知並不是為了遊戲,因為存在的只有覺性罷了。金剛乘的修行就是覺知、能量與光明的遊戲三昧,它反映了長青哲學的智慧:宇宙就是神性的遊戲,而所有的眾生都是神聖的。

金剛乘有三部主要的密續。第一部是“外密”。你觀想本尊在你的前方或頭頂,向你灑下治療的能量或光明,並賜予你祝福和智慧。這就是我所謂的第七個層次——通靈層次,人們在這個層次開始與神建立起內心的交流。

第二部是“內密”。你觀想自己就是本尊,並且不斷地誦持本尊的咒語。這就是我所謂的第八個層次,微細光明層次,人們在這個層次與神合而為一。第三部是“秘密”,這時你和本尊都融入純粹的空性中,也就是我所謂的自性階段。這個階段的行者無需再觀想、持咒或專注禪定,你只需要領悟自己本來便俱足佛性,而且從來就是解脫的。既然眾生早已俱足佛性,就沒有“成佛”這件事了。存在於十方的只有佛性或神性,你只需安住在心的本然中。所有生起的現象,都是你本覺的點綴罷了。所有示現的或未示現的,也就是無論空或有,都在你不二的覺性中展現著遊戲三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學大意
能忍法师:【法义透视】大小乘
没有添油加醋,是真知 | 论语心解033
佛珠,1080颗、108颗、54颗。。。意义大不同!
《观经四帖疏》讲记之三
《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六十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