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国庆,宿松民歌一“念”成“痴”
 司国庆说,不久后白崖寨民俗博物馆就要开馆了,里面将有他14年来走访上百个乡村搜集来的上千件民俗作品,还有他收集的三四百首宿松民歌,这是这么多年来让他最为激动的一件事。
  启蒙于父亲的一句俚语
  宿松古称松滋侯国,地处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农事活动繁荣,宿松民歌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娱活动,田间地头、厨房灶下,鹤发童颜张口就来。但随着八九十年代收音机、广播等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加之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民歌慢慢地“失声”了。生于80年代农村的司国庆也多年未听见民歌,只有部分实用的俚语还在传唱。司国庆对民歌的忠诚正是起源于14岁那年,他父亲无意间说的一句俚语———火烧牛皮自转弯,意思是有些道理讲不清楚,当事人亲身体会了自然会明白。没读过什么书的父亲居然会讲出这么有道理的话让司国庆很诧异,14岁的他萌生了记录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的念头。
  17岁在岳西邂逅民歌
  2000年的夏天,司国庆17岁,有一次在岳西县白帽镇的一位远房亲戚家做客,纳凉时无意间听到了村里两位老头哼的一首小调《家住团陂街》。司国庆觉得饶有韵味儿,于是就用随身带的录音机将小调录了下来,并带回了宿松老家。一天,学美术的司国庆一边作画一边播放着录好的《家住团陂街》,正在厨房烧饭的父母亲居然也跟着这首小调哼了起来,司国庆意识到宿松也有民歌,于是,搜集民歌正式成为司国庆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
  此后一有时间,司国庆就到处去村里村外找老人唱歌,并随身带着笔和本子,每到一处,见了什么人,听了什么歌都会详细记录。然而学美术的他终究不懂乐谱,司国庆暗下决心自学简谱,去旧书摊子找旧的民乐书籍,在图书馆找地方志,偷偷插进表演班看同学排练,跟着同学学二胡、乐府、音乐制作等,几个月的认真钻研终于让司国庆学会了简谱,从此他的民歌钻研之路便是如鱼得水,越走越宽。
  14年骑坏了3辆摩托车
  自2005年当兵回来后,司国庆在家乡开了一家商店,目的就是为搜集民歌争取最宽泛的自由时间,此外他还特意买了摩托车。经过理论的学习,司国庆将自己搜集民歌的范围定为了大别山区。一辆摩托车、一支笔、一个本子,司国庆跑遍了大别山区大大小小百余家乡村,甚至还去了湖北省的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江西省的彭泽湖县、湖口县,池州的东至等等。
  摩托车前后换了3辆,维修的次数不计其数,掉过沟里、河里,摔过手脚,然而直至今日,他依然骑着小摩托车,翻山越岭。
  自掏几千元买“民歌”
  一个陌生人,骑着一辆摩托车,拿着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坐在门前听人唱歌,有人愿意唱,也有人骂神经病。听说西塘乡簸箕石的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会唱《休行自叹》,司国庆曾三次拜访三次被拒之门外,最后一次在10月底,等了5个钟头才等到老人开口。为了搜集《当兵歌》12段歌词,司国庆前后花了6年时间,相继去了程岭镇乔木村等4个不同的地方找了不同年龄段的4位村民,但12段一直没能凑齐,却在6年后的一天偶然听到孚玉镇一位89岁高龄老太张的妹一口气将12段都唱齐了,司国庆感叹总算挽回了一曲经典。
  司国庆说,为了搜集歌民歌,他每采访一个人都会付一首歌5-10元不等的费用,不管歌曲全不全都要表示感谢,14年下来,光是这些歌曲的费用司国庆就花了将近四五千元,而这些费用基本上是他开小店赚取的一大半。
  心之所系:《大别山风情》
  31岁的司国庆在2008年成了家。正值壮年的他,一门心思做着这“只送钱不收钱”的事情,多少不被家人理解。然而,司国庆总是一遍遍地说服父母、妻子。如今,在县文广新局的支持下,白崖寨民俗博物馆即将开馆,里面将陈列司国庆14年收集的上千件民俗物品,还有他搜集的包括《十杯茶》《十条手巾》《十劝郎》《这山落雨那山晴》《茅屋头上晒生姜》《瘌痢歌》等在内的三四百首民歌,司国庆也将会在这个博物馆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多少让他家人有所期待。
  14岁“一念成痴”,司国庆说自己一直很快乐,他有自己的采访录,还一直在编写一部《大别山风情》,想给农耕文化还原一个乡土生活背景,为后辈留点值得追忆的东西,而这本书他会用一生来完成。(见习记者 毕璀 本报通讯员 孙凯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经典民歌小调精选200首
光山本土原汁原味的民俗小调合集,喜欢的就收藏吧!
民歌小调200首
民歌小调
民歌小调发烧碟【16首】
[转载]民歌小调200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