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 | 三教九流
陶侃

  小人物奋斗的奇迹

  比起陶渊明,曾祖陶侃的知名度实在略逊一筹,但对于东晋王朝来说,陶侃的重要性却远远超过陶渊明。他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学家把陶与王相提并论,比作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而与王导不同的地方在于,陶侃出身寒门,靠个人奋斗踏入政坛,四十多岁才谋得一个小县令,其努力过程是那些贵族无法想像的。如果没有八王之乱,没有战争引起的局势动荡,或许陶侃在当时门阀政治的重压下,终其一生只是个碌碌无能的小吏。但幸运的是,战争让他成为了司马王朝的有力武器和军事保障。

  在东晋复杂的政治权力斗争中,尤其是贵族蔑视不屑的眼光中,陶侃通过自己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步步高升。但无论是在做太守还是任大将军,他都处于高度警惕之中,"小心谨慎"、"细致缜密"是别人给他最多的评语,也是历史的评价。在他将近四十年的征战生涯中,正是依靠这两点,他打赢了很多场战争,同时在政治上站稳了脚跟,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藩篱,挤入上流社会的门坎,这在门阀政治发展到顶峰的东晋,无疑是个奇迹。

  晚年的陶侃虽位极人臣,但却没有涉入到朝廷权力斗争中,其实这是明智的选择。陶侃深知,只有远离斗争核心,才能保住子孙的前途。无论如何,陶侃是后世所有白手起家的年轻人的奋斗榜样,而《世说新语》里所记载的这个奋斗者的轶事,是他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

  名留史册的母亲教诲

  陶侃的母亲湛氏很有名,为了儿子的教育,这位母亲可谓煞费苦心。

  有一次,同郡举人范逵遇大雪,刚好寄居在陶侃家,如何招待贵客,陶侃一筹莫展。这时,陶母决定剪掉头发换钱用。不仅如此,陶母还揭床铺,将御寒的稻草搬来喂范逵的马。要知道在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陶母这样做,可是很大的付出和奉献,"截发留宾"自此成为千古美谈。

  后来,陶侃做了一个小官,有人跑去送一陶罐腌制的小鱼给他母亲。陶母把鱼瓮封好交给来人,回信责备陶侃说:"你做官,把官家的东西送给我,不但没有好处,还会增加我的忧虑。"

  这些事迹记载在《世说新语·贤媛》和《晋书》里,陶母由此得名,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抓住每一次机会

  今日看来,陶母的举动确实有些疯狂,为了招待客人吃顿饭,不惜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但这种付出却为陶侃的前途埋下了最好的伏笔。

  放到现在,这也是最上等的待客之道,"截发留宾"之后,范逵离开时,陶侃又追出去送了一百多里路。范逵极为感动,为了表达心意,临别时问陶侃:"你想当官吗?"陶侃一看机会来了,赶忙回答:"想是想,就是没有门路。"范逵没有白白吃喝,特地向庐江太守张夔推荐了陶侃,并称赞其母是多么的贤德,有这样的母亲,儿子绝对出色。在当时没有科举,"推荐"是寒门改变自身命运最好的途径,就这样,陶侃被召为督邮,即代表太守巡行属县的小官。

  陶侃做官相当尽职,对张夔的知遇之恩更是倾心报答。张夔老婆有病,需要从几百里的地方请医生,当时正有大风雪,一干幕僚下属面面相觑,只有陶侃说:"我对您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您的夫人就像我的母亲,怎能有父母生病儿女还不尽心的呢?"遂挺身而出,冒着风雪请来了医生。

  后来,长沙太守万嗣路过庐江,见到陶侃,陶侃的接待工作做得特别到位,虚心热情,谦恭周到,让万太守大为惊讶,临别时对他说:"你日后定会成名。"随后不久,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分,公元296年,陶侃来到洛阳,开始找机会认识上流社会。

  小人物的发迹史

  洛阳不比庐江,陶侃的身分和容貌就是问题。身分寒微不说,陶侃还是少数民族,容貌与汉人大为不同,这使得他的求职过程极为艰辛。陶侃明白自身的劣势,唯有投靠世族,才能在官场上站住脚,为此,他特地去求见司空张华。但张华却非常疏远,不怎么搭理他。陶侃倒也非常耐心,多次求见,不以为意,终于得到了张华的垂青,做了郎中。

  虽然陶侃的才华得到普遍承认,但因为出身问题,还是被瞧不起。当时预章国郎中令杨晫与陶侃一起去拜访中书郎顾荣,一位世族子弟当场就发难:"怎么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有人推荐陶侃的才华,也经常遭到非议。

  在洛阳待了五六年,陶侃依然毫无作为,而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洛阳内外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江东贵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的陶侃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必须到新的地方寻求发展。此时恰好在别人的推荐下,陶侃补任武冈(荆州南部)县令。这算是一个小有职权的官职,虽然陶侃已经四十多岁了。

  若非战争,陶侃很可能永无出头之日,非常态的年代就要用非常规的手段脱颖而出。陶侃在镇压张昌起义军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让西晋皇朝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荆州刺史刘弘也十分欣赏陶侃的能力,认为他将会继承自己的伟业。果不出刘弘所料,因为镇压张昌起义有功,陶侃被封为东乡侯,食邑千户。此后更当上了荆州刺史,真成了刘弘的继任者。

  谨慎行事,深谋远虑

  从一无所有,靠母亲截发招待宾客做到小吏,再从县令做到刺史,权倾一方,但难得的是,陶侃不仅没有"人一阔,脸就变",反更为低调谨慎。

  别的将领打仗胜利,自然是按照军衔分赏,而陶侃与众不同,凡是有所缴获,都分给士卒,自己分毫不取,冲锋陷阵就身先士卒、义无反顾。武将多外向粗放,但陶侃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详细长远的计划。

  陶侃战绩的不断增加,引起了当时的大贵族王敦的疑忌。为了削减陶侃的军事实力,王敦把陶侃派到偏僻的广州任职。

  广州远离京城,按说这个职务就是闲职,有人或许就在此养老了,但年近半百的陶侃依然思谋着东山再起。为了防止自己精神懈怠、意志消沉,陶侃想了个方法:每天一早,他亲自将一百块砖头运到室外,傍晚时分,又把砖头一块块地搬回室内,每天都坚持这样做。这种举动让陶侃的部下觉得既荒唐又可笑,但陶侃另有一番道理:"大伙都在准备恢复中原,可现在生活过于安逸,恐怕今后难以担当大事,所以要不断上进!"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陶侃版本,由此,陶侃愈发出名了。

  因为自小出身贫苦之家,陶侃不像其他士大夫讲求清谈,相反对此非常厌恶。在其他世族看来,他节吝俭啬到极点,不懂吃喝玩乐,根本就是个"农民"。但在某些时候,农民的"节俭"作风又发挥得恰到好处。有一次,工人在制造战船时,留有许多木屑和竹头,本来扫掉也就完事了,但陶侃下令造船的工人,把这些木屑和竹头全部扫起来收好。当时大家只觉得麻烦,忍不住心里抱怨。第二年春天,一连下了几天大雪,积雪融化时,地面又湿又滑很难走。这时候,陶侃叫人把原先收藏的木屑拿出来铺在路面上,行人走起路来果然方便了许多。几十年后,桓温为荆州刺史。伐蜀造船时,缺少钉子,陶侃储藏的竹头又发挥了作用。

  小到竹头木屑,大到设城驻兵,陶侃行事考虑都异常慎密细致,所以后世有人称赞他的仔细谨慎,甚至能与诸葛亮媲美。

  政治风云变幻,我独巍然不倒

  平定了大大小小的叛乱,陶侃逐渐进入东晋王朝的政治核心。但是满朝文武,像他这样靠自我奋斗出身的人实在太少了,不是姓谢就是姓王,都是权臣贵族。陶侃必须在变幻莫测的政冶风云中,既维护自身安全,同时一展抱负。"墙头草,随风倒",虽然形容陶侃有点不堪,但在当时,对陶侃这样一个没有贵族出身的高级将领而言,却是非常重要。

  最初,陶侃与一个权臣华轶关系不错,侄子陶臻还当了华轶的参军。但随着华轶与司马睿矛盾越来越尖锐,陶侃也有所变化,最后终于背弃了华轶,后者兵败被杀,陶侃也官升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尽管这有违忠义,但在当时,司马睿是贵族,地位高于华轶,时人并不觉得有何不妥。

  陶侃与贵族王敦的关系更是一波三折,恩怨夹杂。是王敦发现并任用陶侃,但他对也是陶侃的屡立战功感到特别不安,屡次起了杀心。幸亏陶侃与周访有姻亲关系,后者的权力亦不能忽视,王敦才改变主意。这在陶侃的政治生涯中无疑是非常惊险的一次经历,连夜逃出的陶侃见到周访,一向严谨的他也不免放声大哭,说:"如果不是你支持我,我早就不行了。"

  世族们不会允许一个寒门总揽东晋朝权的。陶侃明白自身处境,做任何事情总不能完全放手,当然更不敢轻易侵犯世族权益。但这种小心谨慎为陶侃赢得了一个风光的晚年,当其他争权夺利的贵族或死或贬,黯然退场时,陶侃以七十六岁的高龄善终,并得无数追赠,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当然,从他最初的奋斗,在军中四十一年,冲破门阀政治,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成为一代名将,整个人生即是一部传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22)——孙权四大错之第三错
陶渊明:我的曾祖父比我更优秀,他是诸葛亮和曹操的合体
东晋历史人物---陶侃
诸葛亮本是山东人,年轻的时候,为何跑到河南南阳种地?
北魏就是一个翻版的西晋
读书随笔:拓跋百年(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