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工匠美学 ——通向一种新的美学框架
论工匠美学
——通向一种新的美学框架

曾几何时,“工匠”是社会底层、身份低贱的代表,“匠气”成了无艺术性的代称。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工匠”开始获得其应有地位与价值,特别是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工匠精神”,再度开创人类美学的新的境界追求。工匠,是生活美学世界的创造者和呈现者,而百工之事的价值就在于“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孟子语),一种平凡而伟大之美。由此,工匠美学自然就成为了美学的核心,是生活美学的真正载体。

百工之事,工匠美学的世界。

“工匠”亦称之为“匠人”、“匠”、“工”、“人匠”、“百工”等,是一个意指非常广泛的概念。“工匠”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匠”是指人类揖别动物创造人类世界走向文明的创造者——第二自然人工界的创造者,是“自然人走向了真正的人”的开端,是“劳动创造人”的真正实施者——只是工匠的劳动创造了人,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标志。一言以蔽之,无工匠即无人类。同样,“劳动创造美”命题中,究竟是谁的劳动创造美呢?只能是“工匠的劳动才创造美”。“工匠”既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精神文明,还创造了人类世界建构的制度文明。人类社会结构的一切职能与分化都来源于工匠。就历史发展而言,依据大量考古发现:人类从采集时代进入原始农耕时代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就是工匠。狭义的“工匠”,是指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职业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的专门人员。因此,“工匠”最为基本含义就是传统社会“士农工商”“四民”结构系统之“工”的世界,亦即与“士”、“农”、“商”相对待的主要从事器物发明、设计、创造、制造、劳动、传播、销售等领域的行业共同体——“百工之事”的生活世界。在工匠美学世界中,“工匠”既要“创物”(包括发明、创造、设计等)以弥补自然的缺失,还要“制器”(制造、生产)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及其相关需求,更要“饰物”以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精神需求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等,是三位一体。由此而言,依据现代社会分工,“工匠”既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也是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还是艺术家和美化师等,是多重身分或职能的统一。

大国工匠,工匠美学的主体。

工匠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还是一个文化范畴,具有真善美的性质。作为逻辑范畴,工匠理应成为一切人类知识学系统研究的核心。人类生存环境研究的自然科学系统、人类社会结构与发展的社会科学系统、人类精神世界建构与培育的人文科学系统,都应该体现出“工匠”的主体性——亦即“以人为本”的价值。作为历史范畴,工匠具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手艺工匠、机械工匠和数字工匠。不同历史形态的工匠,创造了各自时代的美,持续丰富和满足着人类不断增长的各类审美需求,推进人类审美活动的纵深发展。手艺工匠在自然经济时代创造了男耕女织的手艺美学图景和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机械工匠在工业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机械化大生产的机械美学图景与全新的人造生活方式。数字工匠在虚拟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高情感化智能的数字美学图景和后人类新生态生活方式。作为文化范畴,工匠既具有普遍性的“人化”“人工化”“世界性”等普世性文化性质,也有个体性的“地域”“民族”“本土”“身份认同”等多元性文化性质。工匠世界中,工匠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建构逻辑。在工匠文化系统,一个具体工匠是普世性和差异性融为一体的文化结构系统。大国工匠,则是工匠各个历史形态、逻辑结构和文化系统的审美典型化,突出了“工匠”对于国家强盛和人类社会福祉决定性价值和意蕴。

天工开物,工匠美学的性质。

工匠和工匠美学的本质就在于创造一个人类审美化的实存世界,即不同于原始自然世界的“第二自然”的人造世界。在美学中,“天工(自然)”和“人工”是一对矛盾,同时也是审美创造和美学建构的核心要素。在人类知识学系统中,一般将美学划归到人文科学领域,重点研究人类精神建构系统中的审美活动领域,尤其是人类生命性存在的情感问题。由于人类情感心性的复杂性和边界的模糊性,美学实际上成为了人类一种基本存在方式,而不只是一个学科领域。如果从工匠文化学视角展开思考,我们可以将美学分为两大基本美学系统:亦即基于“天工”范畴的“自然美学”系统和基于“人工”范畴的“人工美学”系统。自然美学主要指宇宙天体自然万物等呈现的美学问题,亦即非人工造作或未经人类改造而被人类发现和体验到的自然本身的美学问题。如生态美学、天体美学、地质美学、气象美学、时令美学、物态美学、动物美学、植物美学、声音美学、光谱美学、材料美学、水文美学、身体美学等等。人工美学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属于人工性质的美学。如哲学美学、文学美学、艺术美学、科技美学、设计美学、制度美学、劳动美学、生产美学、消费美学、心理美学、工程美学、听觉美学、视觉美学、身份美学、节庆美学、礼仪美学、器物美学、数字美学、形态美学、空间美学、景观美学、照明美学、音韵美学、节律美学、饮食美学、速度美学、生活美学等等。工匠美学既要“制器尚象”地发现和利用自然的美学问题,更要依据人类美学理论原则创造出属人性的人工美学,以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工匠美学也就是美学的核心领域和基本范畴。从人工化程度而言,工匠美学可分为“手艺工匠美学”、“机械工匠美学”和“数字工匠美学”等。从人工领域而言,工匠美学可分为“物质美学”、“精神美学”、“文化美学”等。依其人工结构性质而言,工匠美学可分为“造物美学”、“器用美学”、“品物美学”、“匠意美学”等。“工匠美学”则应该属于沟通“自然美学”、“人工美学”的“生活美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指美学的生活化样态,亦即美学概念的实体化、具象化、现实化。)范畴。天工开物,就体现了“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的“天人合一”的工匠美学独特性质。

材美工巧,工匠美学的创造。  

如果“天工开物”是工匠美学的独特性质,那么,天时、地利、材美、工巧,则是工匠美学的创造特征。天时、地利,既指工匠美学创造的宇宙时空的独特价值要素,也指工匠美学创造的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时代性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技水平、人文环境、宗教信仰等。地域性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天时地利构成了工匠美学创造发展的基本定向和领域。例如海洋文明工匠美学和陆地文明的工匠美学、草原游牧民族的工匠美学和农耕定居民族的工匠美学、崇山峻岭环境的工匠美学和广袤平原环境的工匠美学、以石材为主体的工匠美学和以竹木为主体的工匠美学等差异,造就了差异性的工匠美学发展趋向。材美,是指工匠美学创造独特审美对象,具有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材美主要包括材质的性能美、特征美、形式美、文化美等。材美,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是随着人类对自然世界认识和改造程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深化拓展的,亦即材美是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拓展的。手艺时代,材质的美对特定的工匠美学创造具有本质性作用。例如特殊的木质材料对特定的工匠美学创造物有本质性的规定。工巧,是指工匠美学创造的决定性价值要素。工巧之美包括人文价值目标、理论结构、技术水准、独特语言、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匠心独运、工匠精神境界追求等。天时地利材美,只是工匠美学创造的基本前提(外在的美学因素),最后的美学完成则是工巧因素,工匠美学创造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创造实现机制。工匠美学不仅有其时代特性,更有其地域特性。独特的地域特性,特定的材美价值,铸就了独特的工匠美学之“工巧”性质。工巧造就了工匠美学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品格,更成就了一种“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独特创造的平淡美。

营造法式,工匠美学的逻辑。

工匠美学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美学,具有较强的生活逻辑结构特性。这种逻辑结构姑且称之为“营造法式逻辑”。“营造”不只是一般性的建造,更有人工创造性构造与逻辑,是指工匠美学创造的人性化“图式”(或先验性结构),突出天工与人工、语义与符号、能指与所指、功能与形式、结构与装饰等系统之间互动生成的结构逻辑范式。“法式”不只是一般性的法度、规范、制度等,更是工匠美学创造中自然性、科学性、情感性融合为一体的“心性逻辑”(亦即人性逻辑),突出了自然与人性、科学与人文、身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传承与创造、生产与消费、劳动与生活、经济与艺术等系统的交融模式特征。就广义的工匠美学创造而言,营造法式逻辑既有生活之理性结构,也有生活之情感结构,还有生活之伦理结构。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三者具有统一性,共同建构工匠美学;同时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就工匠美学的生活之理性结构而言,营造法式逻辑突出了工匠美学创造的科学性、技术性、功能性、经济性和规范性等结构要素。这些要素也是美学创造的人性化结构基本前提或基准,是工匠美学创造的客观逻辑结构。就工匠美学的生活之情感结构而言,营造法式逻辑突出了工匠美学创造的生命性、心理性、人文性、艺术性、形式性、差异性等结构要素。这些要素是美学创造的人性化结构的基本内涵或驱动力,是工匠美学创造的生命创造性内在逻辑结构。就工匠美学的生活之伦理结构而言,营造法式逻辑突出了关联性、价值性、关系性、互生性、生态性和身份性等结构要素。这些要素建构起了美学创造的人性化结构网络系统或格局,是工匠美学创造的价值系统互动生成逻辑结构。就狭义的工匠美学创造而言,营造法式逻辑也就是指工匠美学是一种理性逻辑或客观规律较强的一种美学形态(法、式),是一种实用性科学性的美学,这就是“营造法式”的意义。

制器尚象,工匠美学的原则。

 “制器尚象”是工匠美学创造的基本原则。“制器尚象”出自中华元典《周易》,是中国人探索人类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中国式的创造理论模式。也是中国人的工匠美学创造理论模式或基本原则。“器”不同于“物”,不是自然之物,而是一种人造物,属于人的性质之“物”。亦即“形而下者谓之器”、“玉不琢,不成器”之谓也。“器”还有一种精神性质的“气”韵。自然之物(准审美化的)如何成为人工之器物(审美化的),这就是工匠的价值所在,也是人类审美创造之价值体现。“制器”是指工匠美学创造过程或结果。“制”是工匠的心智、制作技术、设计艺术高度统一的行为逻辑,是“天时地利材美工巧”的整合与实践系统。“尚象”突出了“制器”的审美创造原则,具有某种“模仿理论”、“现实主义理论”的意蕴,但“模仿理论”突出的是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形式是一种“象”,但“象”不等于“形式”。因此,作为中华美学基本范畴,“象”在工匠美学中更有其特殊意义,应该是卦象、易象、物象、心象、情象、形象、图象、意象、艺象、器象、气象等的统一体。一般而言,工匠造物的结果是一定形体的器物,但真正意义上的“器”,不在于“形”(实存性、物质性),而在于“气”或“象”或“器象”(精神性、情感性、境界超越性),而“象”内涵着“意蕴”、“智慧”等,是工匠的技术原则(巧)和艺术原则或审美原则(饰)的高度统一(《说文》“工,巧饰也”)。同时也是中华易学美学传统乃至整个中华美学精神的具体化。

五材并用,工匠美学的智慧。

“五材并用”是工匠美学创造的关键问题——人与材的关系问题,材之美与人之用的关系问题。亦即“五材”之自然美学价值与工匠如何充分使用(“并用”)“五材”之美学价值,并充分展示人类审美智慧的问题。“天时地利材美工巧”之中,“材”居其一,“材”是人工世界创造的基石。材的价值在于用,如何用“材”,一直是人类不断研究探索的难题,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人类一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一定需求和依据人类美学理论原则对一定性质的“材”进行发现、利用、加工、改造和创新的事件。这一事件中,材是物质性与精神性、必然性与可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结构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日益丰富以及实践深度广度的不断拓展,“材”变成了“五材”,亦即“材”的丰富性多样性等特征。在中华文化中,“五材”既指世界构成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也指人类的五种德性(勇,智,仁,信,忠),还指工匠活动的五种具体材料或原料(金,木,皮,玉,土)。很显然,“五材”是一种虚指,总称或泛指人类所有已经认识和改造利用的自然万物。“并用”是指人类懂得各类“材”综合使用价值,并产生出更多的价值。“五材并用”是对自然界各类“材”的价值(包括“材”物质性价值、精神性价值、文化性价值、审美性价值等)的发现、利用、创造的程度,是人类创造精神和智慧的体现。“五材并用”的美学价值就是指自然之美向人类开放的程度(从某一“材”之美到“五材”之大美的发展程度),以及人类智慧回应大自然的强度(从对“材”的某一领域的应用到对“五材”的综合应用,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高度和强度)。“五材并用”是工匠美学智慧。

技进于道,工匠美学的创新。

“五材并用”虽是工匠美学创造的关键问题,突出了人的创造能力(用)和材之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技进于道”就涉及到了人自身(工匠本身)的创造能力的强度和高度问题。亦即在于工匠的传承与创新,在于庖丁(工匠)技艺高超之“神遇”状态。“道”不远人,存乎“匠心”。工匠美学的创新使得“工匠之美”超越“工匠”而进入更为广阔的视域,从而也赋予了工匠更为神圣的美学或宗教价值(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器以载道,工匠美学的哲学。如果说技进于道,还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神秘性质的美学样态,那么器以载道,则更是一种具体的美的哲学范式了。百姓日用之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日常性”“普适性”,具有一种强大的行为规范作用。很自然,器物就承载着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无论是古建筑的上栋下宇,还是传统服饰的天圆地方,无不显示着“器以载道”的工匠美学的哲学价值。

器以藏礼,工匠美学的文明。

中华工匠造物之“器”,还有着中华礼乐文化精神之意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礼学美学是一种全美学,集礼仪美学、礼义美学、礼器美学、礼乐美学、礼俗美学、礼图美学、礼制美学、礼教美学、礼经美学为一体。工匠美学就属于礼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器美学承载着工匠美学核心价值。“器以藏礼”使工匠美学孕育于中华礼学文明之中,神圣与崇高!

考工美学,工匠美学的体系。

《考工记》到《考工典》再到“考工学”昭示着中华考工美学体系文脉与逻辑。作为中华考工学美学体系之核心部分(另包括器象美学体系、造物美学体系、匠心美学体系等),工匠美学体系包含着工匠美学的文化价值系统、工匠美学的技术价值系统、工匠美学的教育价值系统、工匠美学的行业结构系统以及工匠美学的生活习俗系统等。考工学美学体系将是有待开发的具有世界美学价值的话语系统。

工匠精神,工匠美学的境界。

工匠美学的境界追求,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了时代精神,是中国乃至人类未来发展核心价值观,也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境界。“工匠精神”可以从“现实层”和“超越层”两方面来理解。所谓“现实层”主要是指“工匠精神”实存性的本位状态和事实(本来的意义)。而所谓“工匠精神”的“超越层”是指“工匠精神”已从其本位性的实体工匠创造活动延展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的层面。这个“超越性层面”已不再落实到具体的工匠活动领域,而是一种人生价值信仰,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工作态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境界。因此,面对人类对美的追求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的各项工作如何尽善尽美、恪尽职守,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多方面的需求,就一定要用“工匠精神”方式来实现这种价值。

匠心独运,工匠美学的价值。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工匠不仅是艺术之父,更是艺术之“匠心”。匠心独运,就是工匠美学促进艺术发展的重大价值和力量。同时,工匠美学,更有一种“匠心”播撒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推进和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也为我国的创新社会、工匠社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精神营养。

说明:

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6ZDA105)阶段性成果。

2.本文摘自刘悦笛主编《东方生活美学》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发表时编者将标题名为“走向生活美学的工匠之美”,现还原为作者原标题,特此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人工智能、工业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对话
谢有顺 | 孙绍振的思想核仁
美学研究什么
对意象的再认识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绘画的审美转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