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读书日 || 郭学谦:“童年”是人生的宝藏

高尔基的《童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必读书。必读书是必须读的,必须则在于必要。为了达到这个“必要”,各种各样的整本书导读,各种各样的名著常识练考题应运而生。好像做会这些题,背诵这些知识点就可以应付考试了。

这种“必要”在考试的背景下,全被毁了。看导读再多,背诵的知识点再多,都没有读原著有意义。原著读完之后,可能考点还是不会,那说明读得不够仔细,万分努力,一点疏忽都可能失分。但是只要读得十分努力,便已完成了这份“必要”,所吸纳的知识、得到的启示、增长的见识、润泽的心灵,不是一次考试能够相比的。所以我认为,名著导读的意义在于唤醒孩子读原著的好奇,在于引导孩子爱上阅读。所以,这篇原名为《<童年>整本书阅读的建议》就改为此名了。题目一改,内容也就全不一样了。我就作为一个向导,带着孩子们找一些奇珍异宝。

罗曼·罗兰说: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我们从来没有读过比《童年》更美的作品。这句话印在我读的这本书的扉页上。它使我好奇,带着这样的的好奇,我读完了《童年》。俄罗斯文学光芒万丈,我喜欢的作家就有好多,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对大自然的描摹,托尔斯泰对贵族、战争、爱情的抒写,还有普希金的诗歌常年放置在我的床头,我觉得是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很多年前,我也曾经读过《童年》,却毫无印象。高尔基的作品,唯一留在心里的还是那篇《海燕之歌》。而却不是很喜欢。

《童年》到底美在什么地方?罗曼罗兰是不是言过其实。《童年》里所展现的童年是那么的贫穷、艰难、痛苦、悲催,美在什么地方,除了文学语言之美外,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之美、生活之美是那么的微小,与“丑”“恶”相比,简直就是烛火与太阳之光相比。

但是,掩卷沉思,仔细回味,却觉得罗曼罗兰的话有几份道理。千年暗室,一烛即明。人类历史上,引领我们前行的其实就是那些微弱的光,那些光虽小,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我就按捺住了自己的浮躁和逆反,用心地挖掘书中“美”的宝藏。这宝藏你一旦挖出来了,就是你的私有财产,希望更多学生也加入挖宝藏的行列。

一是美在真实。

《童年》是在列宁的建议下,当时已经非常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列宁鼓励,在于高尔基的童年不同寻常、丰富多次,在于更有教育意义、象征意义。为此才有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世界文坛上举足轻重的著作。传记文学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巧妙结合。如何用文学语言,展现冗繁复杂的生活场景?如何做到完美结合?《童年》无疑进行了巧妙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文中所坚守的儿童视角,所展现的独特的写景、叙事风格是值得研究并借鉴的。这算是珍宝了,尤其对于专职写作者来说,非常珍贵。

《童年》所记录的时间正是作者(或者说主人公阿廖沙)3-10岁的经历和见闻。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正是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年龄。高尔基的童年是什么样的?都经历了什么?怎样的童年造就了以后他的伟大成就?这些问题都需要回答,都需要从书中找到答案。万丈高楼平地起。童年就是平地起的基础。当我们确定《童年》所写故事的真实性的时候,这些故事就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和借鉴意义了。我们读《童年》,那就是见识国土之外、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童年生活。

二是美在难以想象。

高尔基(或者说阿廖沙)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的童年有着怎样的相同,又有怎样的不同?我不能一一列举,但是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你尽管去看,到处都是不可思议,就如同一次颠覆认知的探险,一次奇妙绝伦的旅行。

阿廖沙的童年更多的是笼罩在亲人离去的悲伤和外祖父的家暴之中的。刚刚三岁的阿廖沙就失去了他的父亲,这个很温暖、很帅气、很阳光大度,“一直在乐呵呵地照料着”他的父亲,突然就去世了。三岁的孩子还不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就开始经历着至亲的离去。紧接着是娜塔里雅舅妈在大火扑灭后因为难产去世,善良的、聪明灵巧的、肯为他挡鞭子的茨冈娃的去世,美丽、高大、果敢、却又被生活折磨的连自己的孩子都顾不上的母亲的去世,正直本分、勤劳能干、朴实善良的家里的老佣工人格力高里因失明被赶出去等等。

再说家暴。在阿廖沙的童年阶段,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家暴是那样的司空见惯。被无端的、残忍的体罚似乎成了一种生活常态。不仅小孩被体罚,连同特别善良、有主见、特别重要的外祖母也被外祖父残忍地体罚。而阿廖沙遭受体罚最重的一次,也是第一次,则是因为表兄萨沙的怂恿,偷了外祖父的白桌布去染色。闯祸后,阿廖沙被外祖父打得失去知觉,并且生了一场大病。除此之外,阿廖沙还因为外祖父的破产并自私离开后,和外祖母过着相依为命的艰辛生活,为了养活自己,减轻外婆的负担,不到十岁的他和几个流浪儿一同捡破烂。不仅是阿廖沙,应该在当时有很多孩子都过着十分苦日子,吃不饱、睡不好,被体罚,没有地位。

不管其中有多少光彩,这样的童年都是不幸的。而这样的不幸,却因为阿廖沙出乎意料的成长,让人觉得欣慰,因此我想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觉说,阿廖沙的童年是神奇的、不可思议的童年,是我们未曾知道、未曾想象、无法共鸣的童年。那是另一个世界。我们冠以“金色的童年”的说法,在高尔基的笔下,完全崩塌。我不想让孩子们因为读这本书而过多的悲伤和激愤,而是想让他们探寻一些未知领域,见识一些难以想象的存在。然后寻找并思考:在这样的存在中,人是如何创造奇迹的,是如何互相温暖的?这些都是宝藏。我想起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照片,总有一些小花会在荒凉的废墟上绽放。我也希望看此书的学生们坚定、乐观、努力起来。

三是美在为人生成功奠基。

在拟定《<童年>是人生的宝藏》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三层意思:一是高尔基的《童年》里有好多我们可以获取的宝藏,二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三是童年是人生的奠基。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就像看病,药好不好,只能看疗效。阿廖沙的童年,就是时代给他开的药,这个药方中有很多是不利于成长的,是对人性的摧残,但是却有几味是特别好的,极其微弱,却有治愈作用的,尤其可以照亮黑暗、带来光明,为成功的人生奠基。

这样的光概而言之,有下面几种:

善是照亮世界的光。《童年》中外祖母的形象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的艺术形象之一。她是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人物。她善良,悲天悯人,理解丈夫、同情弱者、关爱孩子。她收养了茨冈娃。收养的理由是这样的:

“都是因为穷,阿廖沙。常常穷得没法说!还有,认为没有出嫁的姑娘不许生孩子——害臊哪!外公曾想把瓦纽什卡送到警察局去,但是我把他劝住了:咱们留下他自己养吧,这是上帝派他来替补咱们死去的孩子的。我生了十八个孩子;要是都活下来,满条街都是咱们的人啦,有十八间房子啦!你可要注意,我十四岁就出嫁了,十五岁就生孩子;可是上帝喜欢上了我的骨肉,就不断地把我的孩子召去当天使。我舍不得,不过心里也高兴!”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先是特别的震惊,外祖母竟然生了十八个孩子!再是特别难过,因为从小说中我们大概推算出活下来的只有三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心头肉,每一个孩子的去世都会让父母悲伤欲绝。最后是万分佩服。一个人的善良能到达怎样的境界?外祖母用她的一生给我们作了回答。这样的善良造就了极大的宽容、极大的坚强,极度的乐观。外祖母是神奇的,她不仅善良,还会讲故事,还能决策事务,更会跳舞。这样的外祖母让我们通过文章一起去发现。

书是照亮世界的光。书是很大的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是读书,用心生活也是读书。高尔基说: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又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话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如果对照高尔基悲催的童年来说,我们可能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也能推测出高尔基成功的原因。这本“大书”里,有外祖母给他讲的非常多的民间故事,有“好事”对科学痴迷的追求,有被阿廖沙称作救星的赫里桑夫主教对他的教育,更有他对书的痴迷。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见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他因通过了升入三年级的考试,而获得奖品书,有福音书,有《克雷洛夫寓言》《法塔—摩尔干那》。而这时外祖母生病卧床好几天,没钱看病,为了帮助外祖母渡过难关,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些书卖了五十五戈比。他也因为贫穷走向了社会,开始了街头流浪的生活。

特别说说“好事”和赫里桑夫主教吧。读这两个章节的时候,内心特别的轻松愉快的,特别的激动,有一种看到光的喜悦和快感。

“好事”是阿廖莎认识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是租住在外祖父新买的房子的一个房客,他是一位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毋庸置疑,科学更是照亮世界的光。

“他的整个房间摆满了箱子和厚厚的书本,到处都放着盛有各色液体的瓶子、铜块、铁块、铅条……他从早到晚都在熔化铅呀、铜制品呀什么的,在一架小天平上称什么东西,喉咙里发出唔唔呀呀的声音;烫着了手指就赶忙往上面吹气,跌跌撞撞地走到墙上的图纸前,擦过眼镜就凑近去闻图纸,那个笔挺、白得有点怪样的细鼻子几乎要碰到图纸了。”

想想,这样的举动在一个孩子心里激起了多大的好奇啊!果真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我很快就对好事有了深深的依恋之情,无论在痛苦受辱的日子还是在欢快的时光,他对我都必不可少。”他用科学的理论帮助他打败了街上最厉害的小孩留什尼科夫。他成了阿廖沙一直想念的人。

这个“科学家”和还处在童年阶段的阿廖沙之间有多少美好的而又不可思议的故事啊!正等待着每一个学生去发现、去想象。

和赫里桑夫主教有关的事情则和教育有关,这个被家长遗弃、被学生鄙视、让老师讨厌、准备被学校赶出校门,甚至于调皮的只能靠挨打找到一点存在感的阿廖沙是怎么在主教的教育下改变的。太神奇了,他的课堂是那样的轻松、民主、自由、个性张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简直充满了魔性。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认真研读的,他为我们做好老师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大概,好的教育是世界传承千年万年最亮的光吧。

文学是照亮世界的光。文学对于高尔基来说是“信仰”一般的存在的。信仰是照亮世界的光,外祖母对上帝的信仰、“好事”对科学的信仰、格力高里对美与善的信仰、高尔基对文学的信仰等等。只有真心的信,才会有真正的“得”。外祖父也信上帝,但是上帝只是他的借口,所以他永远也得不到救赎。

高尔基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即使很悲凉的人生,也能实现最伟大的逆转。告诉我们快乐的另一种理由,保持冷静地思考,保持旁观者的心态。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文学是一种治愈的方式。

苏联文艺评论家丘科夫斯基说:《童年》是高尔基全部创作的注解。大概高尔基就是用了文学的手段,用一生成功治愈了童年。

让我们致敬经典,走近经典。

作者简介:郭学谦,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白水县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著有散文集《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过往》,诗集《这莫不是一次错的相遇》,入选《长安诗风十人选》《长安风诗选中国当代诗人卷》《难忘的时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云南】宗洋《读"童年"有感》指导教师:杨会琼
高尔基《童年》习题及参考答案
面对挫折,敢于说不
《童年》读后感作文|《童年》读后感作文800字
童年读书笔记六年级
童年的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