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江河变清荒漠变绿不再遥远


 菌草综合技术发明人林占教授应邀给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党员做报告时,他讲了以下一段话:“人的一生有许多幻想、梦想,经过岁月的冲洗,有些幻想、梦想变成现实了,又编织新的幻想、梦想。如果我们的梦想、幻想能与祖国伟大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就能形成汹涌的波涛,找到无悔的选择。现在,我对自己的今后就有几个新的梦想,其中一个就是用菌草治理江河湖泊,治理黄河、尼罗河,为生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一道去,为江河变清、荒漠变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相信有你们参与,这个梦想一定能变成现实……”掌声,全场再次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教授萌发要研发“菌草”,就是目睹我国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引起的。

早在上世纪在七十年代,他曾出差来到母亲河黄河边。当时,他站在黄土高原上,面对黄河流域严峻的生态问题,心里久久难以平净,开始苦苦地思索着:自己能为改变这一现状做些什么?他知道,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摇篮,曾用其丰足甘美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仙李白曾触景生情、写下了传颂至今的千古绝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进入20世纪,由于黄河沿岸森林被大面积的砍伐和土地利用不合理等原因,黄河的“水患”变成“水荒”,断流日益严重,引发出黄河流域严重的生态问题。所以,当他看到他所从事的菌业对森林的破坏日益严重,“菌林矛盾”越来越突出时,他毅然放弃正在向他招手的仕途之路,下决心去探索一条“以草代木”、变废为宝,让菌业生产不受林木资源资制约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教授进一步介绍: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当时,生产食用菌主要原料是阔叶树,每年仅香菇栽培一项就需要消耗木材700万立方米、砍伐树木54.7万亩。作为我国香菇的两个主产区——福建宁德地区和浙江丽水地区,仅香菇生产每年就要消耗阔叶林200万立方米以上。不少食用菌的主产区也相继出现生态问题,难以为继。如:我国银耳生产大县福建古田县,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银耳生产,一年用于生产食(药)用菌的木材达30万立方米,其中阔叶树为10.4万立方米,造成全县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57.08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5.98%,耕地水土流失36.09万亩,占63.23%,菌业发展遇到瓶颈。素有“中国花菇之乡”的福建寿宁县,因每年生产食(药)用菌要消耗阔叶树10万立方米,山几乎快砍光了,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香菇生产规模日益缩小,缩小到只有原来的25%,后来该县全面推广菌草技术,菌业又重走上绿色复兴之路。日本的菌业发展也遇到同样的难题。为解决“菌林矛盾”,日本率先改用椴木来栽培香菇。这对森林的破坏虽然小了一些,但发展的步履仍相当艰难。1983年日本香菇栽培达10.9亿筒,1989年已衰退至0.8亿筒,仅为1983年的7.3%2001年,日本的香菇产量又萎缩至仅为1993年的52%

教授强调说,菌草技术是1983年研发成功的。实践证明:菌草对保护生态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如数家珍地向笔者娓娓道来:

运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业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把菌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可以产生很高的生态效益。菌草是从漫山遍野的野草中筛选出来的,“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菌草还可以采用经过培育的良好草种,进行大面积的人工种植。至今,已筛选出适合于菌类生长的菌草品种45种,适宜用菌草栽培的主要菌类品种55种。科学试验表明,菌草再生力强,大多数菌草为多年生,在气候适宜地区种植一次,可收割10年以上,可实现原料的持续供应。他们在校菌草试验场种植的菌草,已连续收割20多年。菌草生长迅速,产量高,在气候适宜地区种植巨菌草,干草产量可高达118.7/公顷·年,人工栽培的菌草单位土地生产率是阔叶树的5.5-21.6倍。菌草在福建的自然条件下,太阳能的转换率是栽培香菇的栲树的4-7.46倍,高的可达21.6倍。菌草栽培食用菌的生物效率比杂木屑栽培的生物效率高,菌草栽培香菇、毛木耳、金针菇的生物效率分别为93%-124%150%-212%96%。菌草栽培食(药)用菌生产周期短,其中菌草栽培香菇的生育期比木屑栽培的短3-4个星期。以菌草为原料生产的菌类产品成本,菌草香菇比木屑香菇成本低25.5%,菌草灵芝比木屑灵芝低8%。采用菌草技术生产的菇类是优质保健食品,主要营养物质均高于用木屑和段木栽培的食用菌,口味不亚于用木屑和段木栽培的食用菌。如菌草香菇蛋白质含量是木屑香菇蛋白质含量的2倍以上;用菌草栽培黑木耳蛋白质的含量比木屑栽培的高4.97%。此外,菌草香菇中具有抑制肿瘤作用的香菇多糖含量是木屑香菇的3倍;菌草灵芝中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降血糖作用、抗氧化作用及抗衰老作用等有效成分灵芝多糖的含量,比椴木灵芝高2倍以上;菌草灵芝中主要有效成分三萜的含量也比段木灵芝高2倍以上。可见,发展菌草业,不仅可以保护大量的森林免遭毁坏,节省、增加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可以大幅降低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绿色的GDP

菌草在水土保持方面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菌草的根系发达,比一般农作物大3 - 4倍,网络的土壤多15因此防冲能力和吸附雨水的能力比森林和农作物都强。用植树造林来治理水土流失,最快也要5 - 6年才能开始见效,而种植菌草只要3 - 5个月就能建起绿色的屏障,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

菌草业也是实现生态农业有效形式之一。中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我国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客观上要求我国农业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菌草业正是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能够多次重复利用廉价的、丰富的、可再生的菌草资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农业的要求。

发展菌草业还能有效地减少对环境、对农产品的污染,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餐桌污染。由于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杀虫剂,我国被农药污染的农业环境面积达2267万公顷,受农药污染的农林产品下脚料达2000多亿公斤。不少农作物的秸秆等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比如曾被菌业大量作为配料使用的棉籽壳,当中的棉酚就会导致不孕不育症。用于栽培食(药)用菌的菌草,生长过程一般不施农药,没有农残,也没有棉酚等的污染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菌草产品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是安全、营养的健康食品。

“可以说,菌草就是为保护生态而诞生,在保护生态中成长和发展。”林教授铿锊有力地说。

 

水土流失成生态主要问题

 

话题进入为什么他近来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用菌草来治理江河湖泊。

林占熺指出: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中国目前生态环境的问题十分严峻,沙漠南侵,黄河断流,水土流失,长江变黄,水源匮乏,已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最新遥感普查表明: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近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比40年代增加了38%,每年流失表高达50亿吨。他介绍,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其次是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山区和东北黑土区以及川、滇、藏的横断山区。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高原面积的70%,年土壤流失量23亿吨,入黄河泥沙16亿吨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每立方米含沙37公斤,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这些泥沙大量淤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河床平均每年升高4-12厘米形成“悬河”,有的河段河床已高出堤外地面12米之多。郑州段河床已高过了郑州“二七”纪念塔,海拔高达86-95,而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海拔仅为43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愈演愈烈。1997年,黄河有330天无水入海; 1998年,黄河水流真正入海时间仅有5天。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上世纪50年代为36万平方公里,到上世纪90年代初已扩展到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1%,年流失土壤达22亿多吨,通过三峡下泄泥沙近6亿吨,仅黄河、长江两流域一年流失氮、磷、4400万吨,超过中国化肥一年的施用量。长江河床20年来平均升高0.45,其中荆江河段洪水水面高出堤外地面8-101998年长江特大洪峰的流量实际上没有超过1954年,但造成的超高水位与特大水灾,超过1954年。全国5万多条大小河流上的8万个水库中,每年都因泥沙淤积损失库容10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一座投资40亿元兴建的大型水库。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水体污染加剧,干旱缺水更为突出。2011年上半年,全国七大水系,多数为中度或轻度污染;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57%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较差甚至极差;约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20%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不达标;全国仍有2.98亿的农村居民饮用水不安全。全国干旱缺水的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5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4%,占人口45%。干旱缺水的地区已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18个接近或处于严重缺水边缘,10个在最低要求线下。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化,甚至完全石化、沙化,寸草不生。我国是沙漠和沙漠化面积较大的国家,且沙漠化、荒漠化的扩展速度还在加快,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为年均1560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是每年2300平方公里,现在每年以近35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继续扩大和蔓延,全国荒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到174万平方公里,每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国GDP2%左右,近4亿人的生产生活受影响。如果按此蔓延下去,只要200年左右的时间,北方现有的9亿亩耕地,就会被沙漠全部吞蚀。历史上,内蒙古曾有五大草原让世人称道。如今,其中的三个——乌兰察布草原、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已大面积退化,基本消失;尚存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也面临退化的威胁,当中呼伦贝尔草原1.4亿亩的草场中,仅有8000万亩还凑合,6000万亩已经沙化了,这里面有3000万亩已经成为沙漠、2000万亩严重沙化、1000万亩正在沙化。内蒙五大草原有可能在我们的手中被葬送。

 

菌草对治理生态作用明显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问题,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袖手旁观,更不能无所作为、不求进取。”林教授严肃地说,近些年来,他们责无旁贷地以菌草为武器,对利用菌草治理生态环境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试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事实证明:经过筛选的菌草,对治理生态具有特殊的功效与作用,有着广阔良好的前景。他粗略地回顾了在这方面已取得的成效: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就在中国南方做了用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的试验,发现菌草保持水土能力比森林和农作物都来得强。1993年,他们在长汀县水土保持试验场进行种植菌草试验。试验表明,当年夏季中午地面温可降低10-15度,空气相对湿度增加30%左右,地表径流可减少30%,土壤侵蚀量减少78%,每亩水土流失地年减少土壤侵蚀4.46吨。在连城县文享的实验也同样表明,种草后土壤的肥力明显改善,土地速效氮增加27%以上,速效钾增加31%

1997年,他们将六大箱菌草运到宁夏彭阳县这一生态脆弱的地区试种菌草,开始为菌草治理江河积累科技数字。第一年每亩就收了2.4万斤,遗憾的是在南方多年生的草种在过冬时死掉了。1999年以来他们坚持在宁夏多处生态脆弱地区继续展开试验和示范,解决试种中出现的问题。几次验收,亩产鲜草稳定在15-20吨左右,产量比种植青贮玉米高出5倍左右,同时发现只要地下深处有一定含量的地下水,菌草便能成功种植,并基本解决了菌草草种越冬的办法。2010年,他们又承担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生态脆弱区发展菌草业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在宁夏贺兰山下的荒漠地成片种植菌草。专家组经过现场认真的测评得出:这125亩菌草治理荒漠示范区,平均每亩产出的鲜草达到16-20吨,而且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不仅在在西北贫瘠、干旱的荒漠地区是首见,在国内也属首次。专家组认为,这示范成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治理黄河流域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模式的一种有效的创新,具有巨大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和很高的推广价值。

2008年,林占熺团队对福建闽清丰达农场45度裸露坡地进行水土治理示范。他采取“等高线活篱笆法”,一层又一层地“堵”水,让洪水分散开来,以此保护植被,防止土壤进一步流失。三月份种植,三个月后,巨菌草郁郁葱葱,铁笼般地保护着脚下米粒般的泥地。一年后,这里草、灌、木同步得到自然恢复。两年后,这里种上巨菌草的地,沙土被进一步牢牢地锁定,土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福建武平、连城等地的试验,效果也都一样。20107月,福建泰宁新桥乡大源村遭遇罕见的特大洪灾,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有89亩地被冲毁成乱石滩地。他们把大源村当作菌草治理、恢复生态的战场。通过种植菌草,一方面解决当地生产食用菌的原料,养羊、养鹅的饲料等燃眉之急,尽快恢复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阻止水土流失、保护闽江源的生态,取得明显的成效。

“流沙”被认为是荒漠化的“癌病”。长期以来,西藏林芝一些地方深受其害。去年,他们把在实践中发现的一种根长达9.03米的菌草品种绿洲一号和巨菌草,作为治理“流沙”的品种,专车运送到西藏林芝米林县试种。今41日,我省在米林的挂职干部给我发来了我天天在期盼的好消息:“沙漠菌草活了,长出绿芽了!”实践证明:菌草不仅能安全越冬,长势良好,而且在抵御流沙中是有效的。今年他们在福建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支持下,已将试验的范围从原来的2亩扩大到300亩,其中米林农场180亩,米林县80亩,公布江达县20亩,朗县20亩。

菌草在治理福建长汀严重的水土流失中也发挥作用。“崩岗”侵蚀其危害性,仅次于滑坡和泥石流的水土流失灾害。长汀严重的水土流失,有不少正是因为“崩岗”而造成的。在今年短短五个月时间里,林占熺六次到长汀水土流失区菌草特色产业示范点现场,实施利用菌草治理生态的办法。他们与上修坊村德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首批育草种8亩多22万株,供110亩的水土流失区种植;然后采用三种根系不同的草种、等高线种植的模式,对“崩岗”进行治理,试验示范采用菌草育苗丛栽,两个月来已取得成效。种植菌草治理“崩岗”的是见效最快的方法,将成为保持水土的一种见效快、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新方法。

他们还运用菌草,在非洲尼罗河上游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试验。

尼罗河流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总共流经9个国家。为了更深入了解尼罗河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制定最实际经济有效的治理方案,林占熺多次来到地处卢旺达的尼罗河源头和上游勘察,调查研究设计出把发展菌草生产与传统农作物生产相结合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并从去年512日开始,在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立300平方米的径流实验区进行试验,还在坡度25.5度的坡地建立4660平方米的示范地。今年62日取样测试结果:种植巨菌草地的土壤流失只有种植玉米地的土壤流失的2.31%,种植巨菌草0.2米×5米套种玉米地的水土流失只是传统种植玉米的21.3%。今年424日,卢旺达总理到示范点参观后,连声赞扬说:这是实实在在帮助卢旺达人民治理水土流失的好方法,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他还号召卢旺达的农业技术人员要向中国专家学习,要脱掉鞋子,到田里去,实实在在指导村民,要在全国推广这一简便易行的新技术。

经过长期艰辛的试验与探索,终于对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研究出科学、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法,实验证实种植菌草确实是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湖泊、改善生态、保护生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林教授自信地说。

 

敢叫江河变清荒漠变绿


 “最近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利用菌草治理江河湖泊,为生态建设做贡献,让菌草不仅是致富草、巨能草,更是生态草!”林教授胸有成竹地说。 

“黄河清,圣贤出,天下定”。教授加重语气地说,历代决策者都把治水作为兴国安邦的重要举措。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积累,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科技水平也远非往日可比。我们正从小康走向富裕幸福、富民强国、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很有必以对国家、民族、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有效地进行大规模的国家水土整治,阻止、逆转恶化的生态和环境。中华民族发展到这个时候,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有水平来解决眼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

他强调,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森林砍伐过度,山地开发,只追求经济效益,不关注生态效益,和自然灾害频繁造成的。治理水土流失,重点要放在建设植物保护带,通过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保持土壤不被流失;同时依靠植被,减缓雨水、洪水等水流对土地的冲刷。种植多年生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的菌草),让其根系作为保持水土的主体,不仅可有效地保护水土,而且可挡土。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其产生的有机质,作为生物资源进行产业化综合利用,生产食(药)用菌、菌物饲料、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实现保持水土、生态建设和增加就业、民众增收的多丰收。

教授进一步指出:福建是菌草技术发源地,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落户福建,福建具有发展菌草业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可以说,目前菌草业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好时期,也是30年来菌草科学发展最好的时机。他认为:第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会发展菌草事业;第二,要科学加以规划;第三,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不同的作用、用途,开展多方面生态治理的示范试验,认真建好一批水土流失区发展菌草业生态治理的示范点;第四,在此基础上,实施利用菌草技术开展生态建设的重大项目,如:长江及支流水土流失产业化综合治理的重大项目,黄河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重大项目;草原沙漠化和退货治理重大项目,盐碱地综合治理重大项目,云贵川石漠化治理项目,天山北坡荒漠区特色菌草产业带项目,江西鄱阳湖的生态恢复项目等,让菌草综合技术更好地用于生态恢复系统,造福人类。这样,菌草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菌草就能在治理生态环境中大显身手,江河湖泊变清、荒漠变绿的日子一定就会不再遥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占熺:建菌草生态治理示范基地追梦“野草变菇”
菌草—“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发展与效益
巨菌草的优势
有人研究它二十年,它不仅仅只能当牧草,还能修复生态、造纸发电
巨菌草——生态建设小能手
[首藏作品](1059)小小菌草,筑起保护黄河“新样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