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祥刚教授:围术期抗凝治疗与麻醉相关问题


常用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患者术前服用了影响凝血的药物,或既往有出血病史时,应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监测患者凝血状态。凝血功能检测也应该是大手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

常用凝血功能检查指标: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检查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凝血因子V、VII、X的缺陷。

2、PT的国际化比值(INR):INR是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检查先天发生或获得性凝血因子VIII、IX、XI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检测凝血因子XII、激肽酶释放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aPTT由于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4、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为100~300*10/L。血小板的功能为保护毛细管完整性并参与凝血过程。它在止血生理过程和血栓栓塞的发病中有重要意义,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手术麻醉过程不至于出现大量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L时,轻度损伤引起皮肤黏膜紫癜,手术麻醉后可能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

监测凝血指标,评估患者行区域麻醉的风险性。


抗凝治疗患者行区域麻醉风险评估及建议

抗凝治疗时可致患者不同程度凝血功能异常。出现血肿是该类患者拟行区域麻醉主要风险,风险大小和阻滞部位,身体状况等也密切相关。出现血肿,尤其是椎管内血肿也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为减少此危险,需要慎重考虑阻滞前抗凝药需停药时间及阻滞后抗凝药再次用药时间两个时间点。

由于拔除硬膜外镇痛导管导致出血的风险不亚于穿刺时的风险,所以拔管前需停药时间与拔罐后再次用药时间可分别参考阻滞前需停药时间及阻滞后用药时间,必要时结合凝血功能的检查做出选择。

区域麻醉是按阻滞部位考虑,风险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留置导管的硬膜外麻醉、单次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椎旁神经阻滞、深层神经阻滞、浅表血管周围神经阻滞、筋膜神经阻滞、浅表神经阻滞。留置导管技术较单次阻滞风险更高。同时要重视移除导管时可能出现血肿的风险。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施行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可降低穿破血管的机率。


总结

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需采取正规、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血栓治疗。

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选择区域阻滞麻醉及置管术后镇痛时,应根据使用不同抗凝药物的特点于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制定具体的麻醉计划,尽可能避免血肿等并发症。

在不能准确掌握抗凝药物使用和/或完成凝血功能检查时,避免选择区域阻滞麻醉,全身麻醉及有创操作时也尽量避免发生出血或血肿。


曾祥刚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贵州医科大学麻醉学基础教研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贵州省麻醉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贵阳市麻醉学分会常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指南与共识 |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20)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与麻醉选择
TBI后ICH进展及凝血功能障碍:机制、影响和治疗考虑
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凝血酶原时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