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

《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等腰三角形.

2.内容解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和轴对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用手段.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先通过一个“探究”栏目,让学生自己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再通过一个“探究”栏目,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对折,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借助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获得添加辅助线证明性质的方法,最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这两个性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2)能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角或两条线段相等.

(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2. 教学目标解析

(1)学生在动手剪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中,借助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合语言准确表述性质的含义,能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这两个性质.

(2)学生能在等腰三角形的情境中,自觉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角或两条线段相等,体会其证明的简捷性和计算的简便性.

(3)学生知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能借助轴对称性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获得添加辅助线证明性质的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通过沿折痕对折自己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很容易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学生不容易发现,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对性质2的理解,学生也容易出现错误,需教师引导学生将性质2分解为三个命题逐一证明.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性质2的探索与证明.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  观察下面的图片,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图形?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得出,图中有三角形.

追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活动:学生说出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教师小结: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发现性质

问题1.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板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所得到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性剪出等腰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作准备.

问题2.  仔细观察自己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能发现这个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说出等腰三角形纸片的的特征,并全班交流.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或说得不全面,教师作如下提示: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由此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发现其性质.

追问1:剪下来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是否都具有上述所概括的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相互比较,得出结论.

追问2: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剪下来,折一折,上面得出的结论仍然成立吗?由此你能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互动交流,概括出性质1和性质2. 教师给出性质的简写形式,并分析“三线和一”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反复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逻辑推理,证明性质

问题3. 你能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性质1吗?前面折纸的过程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关系?由此你能找出证明的方法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学生独立完成证明.

追问: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性质1吗?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可以作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或顶角平分线,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运用不同的方法证明性质1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问题4. 性质2 由性质1的证明过程能够进一步得出性质2吗?请你进一步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和顶角平分线”.

师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性质1的证明基础上进一步证明,得出性质2

设计意图:进一步得出性质2并加深学生对性质2的理解,同时提高证明命题的能力. 

追问1: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证明过程中,“折痕”和“辅助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你发现等腰三角形是什么图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并体会它在探索和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追问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什么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可以用来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及线段的垂直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意义,在以后的证明和计算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4.应用性质,巩固新知

练习1  填空:

(1)如图1,△ABC中,AB=AC, ∠A=36°,则∠B=     °;

(2)如图2,△ABC中,AB=AC, ∠B=35°,则∠A=     °;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8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


练习2 

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BAC =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C,∠BAD,∠DAC 的度数,并写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增强知识的应用意识.

练习3 

例1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用设未知数的方法求出等腰三角形角的度数,体现方程思想,让学生初步体会用代数的知识来解决几何问题.

5.回顾反思,梳理新知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我们是怎么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

(3)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小结,教师适时点评、补充.

设计意图:用设未知数的方法求出等腰三角形角的度数,体现方程思想,让学生初步体会用代数的知识来解决几何问题.

6.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13.3第1,2,4,6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ABC中,若AB=AC,则∠A=∠B. (  )              

(2)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相互重合. (  )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2.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50°,则它的顶角为____°;若顶角为50°,则它的底角为______°.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2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0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4.已知,如图AB=AC,AD=AE.求证:BD=CE.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让学生体会,在证线段相等时不一定要证全等,条件允许时,用等腰三角的性质来证明更简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简介
第十二章 “轴对称”简介
第13章《轴对称》全章教案(22页,含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