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原创: 何时随我去丽江?

       去了丽江才知道,水,是丽江的灵魂,自象山山麓流出的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而进,满城无处不在,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那水清澈得不敢想象——在热闹如斯的商业氛围中,怎会有如此的清澈?

 

这里的少数民族有20多个,主要是纳西族,原始宗教是东巴教,但显然还处于宗教的幼年时期。有个旅游景点叫“玉水寨”,说是东巴教在丽江的集中祭祀庙堂。可里面供奉的居然什么人都有!既有纳西族历史传说中的神仙,也有近代的民间豪杰,甚至还有雷锋和毛主席!真让人瞠目结舌。“东巴”这个词也被用来命名纳西族但凡有点文化的东东,纳西文字叫东巴文字,有学问的纳西人叫东巴……

(上图)城外,高原,野地里的“狼毒花”。

在古城随处可以见到玉龙雪山,终年被云雾遮掩。距丽江古城只有25公里,高差却达3200米,山上万年冰封(不是雪封,实际上应该叫玉龙冰山),山腰森林密布(像台湾的阿里山一样),山下四季如春,构成立体气候的景观。

丽江“木府”中的“木”姓来自于明朝朱元璋所赐。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现今姓“和”的仍有不少,如曾经的云南省长,丽江城里有他的生平纪念展(莫名其妙地在一个佛教协会的院子里展出,类似的莫名其妙在丽江还有不少)。姓“木”的已很少见了。

古时候,丽江曾是成都通往缅甸、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到大理、拉萨再转至尼泊尔、印度的“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元明时期,土司从内陆请来了各种艺人、工匠,促进了丽江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完全脱离农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这种商业大潮中,纳西人发挥了优势,丽江就成了货物的集散地。抗战时期,滇缅公路被截断,丽江成为物资囤积地,得到了空前发展。

如此说来,丽江自古就是商业重地,那它今天的商业化又有何不对呢?地方政府请来了投资商和游客,带来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并没有改变古城的本来面貌,反而保护得相当不错,这不是很正常吗?媒体频频诟病“丽江商业化”,不知所为何来?莫不成你要求每年800万的游客都扮成300年前的模样才解恨?

有人说,今天的丽江成了商业化社会的“灵魂避难所,精神加油站”。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际工合组织丽江办事处主任,俄国人顾.彼得就在丽江度过了一段让他刻骨铭心也让今天的我们津津乐道的时光。顾彼得写的《被遗忘的王国》已成为今天小资们的热读书,书里所描写的那时的丽江时光,令人向往,即使是今天的“小资们”也没有如此直抒胸臆。可见,“丽江小资”的符号,绝非始自今天。

在丽江的20多个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以前从不知道,也从未注意的人群——“他留人”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群。虽然1954年的民族认证工作把“他留人”归为彝族的支系,但“他留人”自己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汉人,是明朝初期迁徙入滇的。“他留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也不使用彝族文字,却坚持使用汉文。在“他留”话里,所谓“他留人”就是“远方留下了的人、外来人”的意思,至今总人口不过4500人。

导游小妹的这一番介绍却引起我对中国历史上一个现象的联想。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的人群大迁徙,迁徙的原因总是与历史的大动荡相关——西晋的八王之乱、东晋的五胡乱华、唐朝的安史之乱、北宋的靖康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等等。虽也有官府组织的人群大迁徙,如秦始皇的移民边疆、山西大槐树下的故事等等,那都是统治者为了开发疆域的需求。倒是民间的迁徙,有2个现象颇有些意思:

一是向南方。官宦人家为躲避灭顶之灾向着南方、东南方迁徙,远走岭南,他们是最早到达这片土地的人,很快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氏族领地和独有的文化,而升斗小民则一程一程地朝着南方迁徙,往往走过一个朝代、经历过一代一代人后,才能靠近这个南方的最后屏障。如广东的客家人,东晋的王、谢门阀等等。向着南方迁徙的往往是整个氏族,至少也是一个家族,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尽管迁徙之途多舛,但群体的力量却能将氏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祖宗脉系的信息完整地保留下来,一直到今天都能清晰地看到。

二是向西南方。与向南方迁徙的氏族不同,向西南方迁徙的多是单个的个体。这些个人的迁徙很像是传说,颇具传奇色彩。也许西南的莽莽山地更适合归隐。向南方的氏族虽然同样是迁徙,却只是避难,不是归隐;而向西南迁徙的个人却往往是归隐。

这两种不同的迁徙方向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苦难和原因。而无论他们迁徙得多么遥远,汉人的文化始终伴随着他们。若干年后,这些当年遥远的、几乎不为人所知的荒蛮之地,终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版图。

但,迁徙到西南方归隐的个体,由于缺少群体的力量和归隐的原委,无法准确、清晰、持续延绵地保留原有氏族的历史、文化和祖宗脉系的信息,虽然他们固执地使用汉文字,却留下更多的谜团。

这支“他留人”是否也是当年为了归隐而迁徙到丽江的某个人的后裔?从明朝初期算起至今已历600多年了,这期间多少炮火连天、砍伐杀戮、饥馑死亡?竟能绵延至今不过区区4500人而不散,简直是奇迹。

“他留人”坚持使用汉字?坚称自己的祖先是汉人?“远方留下了的人”?这些似清晰似模糊的特征,与中国历史上为归隐而迁徙到西南方的个人行为太有因果关系了。至于当初归隐的原因,莫不成与洪武初期大杀功臣有关?那“他留人”可就是明朝的高门显贵之后了。或者与 “靖难”之役有关?果如此,建文帝的历史谜团可就揭开了,这可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大发现啊!

我向导游小妹讲述了我的想法。

听得一头雾水的小妹却铿锵有力地回答说,历史学家正在研究中。

好,交给专家们吧。

“混在丽江”,是个好词,类似钟跃民的行走在路上。说“生活在别处是一种体验”,没错,我同意。问题是这群驴子把“生活在别处”当成了“享受”而不是“体验”,自然受到都市白领的热捧,丽江成了小资天堂也就不奇怪了。

他们来到丽江,却什么也不做,整天东游西荡。有时坐在河边对着清亮的河水发呆,有时晒着太阳打瞌睡。他们,在这里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成熟到无所事事的程度。

即使那些被“团队行程”拽走的小资游客,也把无所事事的发呆表情留在了丽江。于是,我的相机不再留意什么美丽的自然风景,而转向了来丽江旅游的人们。

丽江,我发现,是全中国“成熟”美女的集中地。古城里随处可见的MM,不管她们之前有多少故事,到了丽江,一下子都变了,变成了几乎一模一样,一模一样的两眼清亮、一模一样的表情发呆、一模一样的从内心里涌现的满足,像互相约好了一样地放慢了脚步,不再急急忙忙地赶往何地。我想了半天,只能用“成熟”来形容这个群体。她们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青涩、油滑、过气、年轻、成功、失败”相混合的MM群体完全不同。

100个人就有100个哈姆雷特。

之前听过,也见到不少描述丽江的说法和文字,直至自己去了,才知道,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真实的。

这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是一个值得再去的地方,是一个值得向朋友推荐的地方。

 

何时,你,与我,再去这个丽江?

或许,再去了,就不走了。

 

王晓光     写于2009年10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2月9日收到下文
晓光总,您好!
       有幸拜读了您的大作——《何时随我去丽江》。当时就颇有感触,只是一直无暇向您反馈。借新年佳节来临之际,送上我的读后感。
       这是我进入集团工作以来看过那么多期《月刊》中少有的能吸引我的游记,所以不得不向作者大人反馈一下读后感受。身为家乡在云南的我,去丽江的次数也不少,但文中提到的一些“莫名其妙”令我都感到新鲜,未曾听闻,实感惭愧,同时也对笔者也颇感景仰。不像单纯乏味的景区历史简介,但又不乏对历史沿革、民间现象的透彻分析和生动说明;时而引用时尚潮语,让人感受到作者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的快速程度;语言精辟且精致,引人入胜,彷佛一件艺术品,从上至下散发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从字里行间就看出笔者是个态度认真的学者,对导游的简介能够理解得如此透彻和准确,也许是带着探究及批判的精神一路询问和研究的结果,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当然,最妙的还是文章结语,充满浪漫情怀又让人留有悬念和遐想,戛然而止,收笔自然而优雅。
       以上略抒感想,顺祝晓光总在2010年虎虎生威、虎年承欢!提前给您拜个早年。
       
        集團人 力 資 源 部
       C.Y.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巴文古籍《创世经》赏析
东巴文——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史诗《创世纪》东巴文
东巴文化——纳西族的璀璨明珠
关于丽江禅修亲子夏令营的问题与回答(三)
纳西族美丽的文字——东巴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