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乡土散文阅读四篇(及答案)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村子的气味

  李广智

    ①村子的气味是土生土长的。偌大的一块地方,一些人家聚聚散散地凑成一个村子,居然能有气味,没在村子里居住过的人,一定不会这样想,那是想也想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拥有自己的气味,可是一个人的气味,放在村子里。那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对村子构成威胁。村子不生活在一个人的气味中。

    ②村子里的气味在哪儿,没有人准确地回答你。那些气味藏起来,分散在树上,带在动物的身上,躲在土里。气味是村子里最隐秘的身体语言。它藏在你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只是那味儿,不让村里的人,也不让外来的人,轻易嗅到。等到它想的时候,就钻进你的鼻孔,想不闻都不成。那气味就在村子里,在空气中弥散,你在一个村子里生火过日子,在一个村子里呼吸,就会闻到,无法躲避。那气味常借了风的脚,壮势。风这物,在乡下猖狂着呢!它把脚装在心里,不外露,想到哪儿,就到了。从村东到村西,从村南到村北,人须用脚走上半日,风这个家伙,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再大的村子,也不够风这个家伙遛一个弯的。那样,村子的气味就无处不在了,它像空气一样存在。

    ③其实,村子里最好闻的,一定是树木。在一个村子里,没有什么比树木更实在的了。只要没人阻挡,它就不择地方地扎根生长。这不像一个人,总要找个合适的地方落脚,实在没地方了,他可能就会到别的村子,别的地方生存。树木不一样,它在一个地方扎下了根,就会在那个地方拼命地长。长到没有人会数得清一棵树会有多少片叶子,没有人会数得清一个村子到底会有多少棵树。那时,树的气味将分布在整个村子里。清苦的杨树叶子味儿,清甜的槐花香味儿,清香的果熟味儿,在整个夜晚,在清晨的阳光中,在雨后的短暂寂静中,它随了风,钻入人的鼻子眼儿,进入人的心脾。那味儿是自然之气,人闻过了精神,为之气爽。只阳光现了,那味儿亦收了风脚,聚拢于树身。不是真的收了那味儿,白天里,人气重,那味儿嫌闹,不愿见生,抽了身,躲在树影儿里,等人近了,让人品。

    ④树的气味,总在天暖的时候缠人。这和村子里的牛羊不一样。村子里的牛们,羊们,还有驴们,它们是家畜,一年四季都和人走得近。它们几乎天天沿着一条道,从屯头走到屯尾,进入到村子里的某一处山坡地边,散成一堆黄物或其他颜色的物,不为别的,填饱自己的肚子,长它们自己的膘儿。那些牛啊,羊啊,驴啊,一年四季也不会张罗洗一次澡,家畜们留下气味,给异性闻,给晚辈闻,给屯人闻,让那条常走的道儿都染上一身的气味,经风脚带了,捎给村人。

    ⑤炊烟起了。那烟化成一匹马,飞上村子,想是奔去高处,被风骨挡了道儿,没了去处,索性折落村中,让一股淡淡的灶烟味儿游入村人的嗅觉。那味儿不似灶起时,百般呛人,必是被风嗅了,被树嗅了,落到低处,人只嗅到星星点点,让味儿寡淡了。那时,几个孩子正在村子里嬉闹,他们已从某个院子里飘出的香味,准确地推断出当顿的饭菜。那是饭菜的香味传给他们的心机,他们不回家看灶台,凭味儿就能推断出啥饭菜。这也会让一些人准能按时回家吃饭。屋里的人疑惑那人时间把的准,问话。那人笑出一脸的神秘,风把味儿偷偷放出来,让人先尝了。

    ⑥村子的气味,常常让人琢磨不定。它总是随着树木的变化和人畜的行走,任意改动。这也让我时常对村子之外的任何一个村子产生好奇。为了满足我的好奇,我曾居住过许多的村子,它们有的被雨后的土腥味儿围裹着,有的飘满了水塘的鱼腥味儿;有的吹满了海水的咸腥味儿。它们好像都和我们村子的气味不一样。我常常想,在另外某一个地方,会不会有一个和我们村子的气味一模一样的地方。那样,我在另一个地方劳动,行走,即使长久地居住下来,都不会感到任何陌生。我会以为,我仍居住在原来的村子,那些平时在村子里的所有气味,会在想让我闻到的时候,准确无误地钻入我的鼻子眼儿,进八心脾。那么,我将不再想家。                                

                                  (选自《散文》2006年弟2期,有删节)

1.从全文看,村子的气味有哪些特点?                                                                  

2.(1)请解释“气味是村子里最隐秘的身体语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为什么说“其实,村子里最好闻的,一定是树木”?

3.在文中,作者说树的气味“不像一个人”,“和村子里的牛羊不一样”。请结合文意,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4.简要分析“风”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土生土长;②无处不在;③树的气味在天暖时缠人;④炊烟的气味引导人们回家;⑤让人琢磨不定。(答对四点即可)

2.(1)村子里的气味躲藏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村里村外的人不能轻易嗅到它。

 (2)因为树木实在,在村里扎根生长;树的气味是自然之气,弥漫在村子里,随风让人闻,供人品。

3.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树木只在一个地方扎根生长和在天暖时缠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村子里树木的气味的喜爱、赞美之情。

4.风把村子的气味吹往村子各处,将树木的自然之气给人闻,让村人嗅到炊烟的味道。这就构成了一条行文线索,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从内容和形式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20分)

麦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说到杏黄色,那些藏在叶底的青绿色酸杳,也比着劲,从绿叶上露出些艳红和淡黄的脸庞来。一整夜一整夜,“算黄算割”的鸟唱,吵扰着农人的甜梦,让人弄不清是梦是醒。

    麦天,真的要到了。

    关中人把收麦的日子叫麦天。麦天,是农人的苦日子,却也是大节日。许多年许多代以前,有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有一天便是站在关中大地这金黄的麦田边,看着农人挥镰割麦,写下一些诗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这首《观刈麦》的诗被叫做悯农诗。看着农人忙碌辛苦的劳作,想着他们艰难的日月,诗人难免不生出些感慨。这诗句于是便和麦子一同在田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长着,收割着,被吟唱着。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走亲戚不能空手,胳膊上挎着篮子,拎着袋子,提着盒子,装的无非是些鲜果吃食之类。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说思念,叙家常,夸丈夫,聊弦子;自然也少不了说些打工挣钱的难处,孩子上学的忧心,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到丁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镰刀扫把,筛子簸箕,应有尽有。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那种人头攒动,此呼彼应,熙熙攘攮,煞是热闹,构成关中麦天一最。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丁麦田,就如机船下丁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敞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问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得上“硬料”。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犁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目,又变丁花样,割一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丁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丁,落汗下火。看那碗里,汪汪地飘着葱花、辣油,面前放一头园子里新拔出的嫩蒜,紫紫的皮包着白胖胖的身子,再有几条顶花带刺的黄瓜,你就吃吧!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算黄算割”,鸟还在彻夜地叫。老人们说,那鸟是人变的。说是从前,有个农人总以为麦子全黄了熟了再割,结果,一场暴雨,麦子全泡在田里了,颗丰立无收。气死丁的农人,变成丁鸟,一到麦天,就白天彻夜地叫,提醒农人麦子一边黄,就得一边割。虽说,这道理农人都懂,不用提醒,鸟儿们仍要坚持着叫到忙罢,直到嗓子滴出血。到那时,你听吧,叫声又改成“布谷”、“布谷”了。收完麦子,该是种苞谷的时候了。

    一场龙口夺食的麦天总算过去了。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腾朦,渐渐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孩子们坐在门廊里,看着雨水从房檐一条线地流下来,口里口目着:“忙罢了,雨下了,棉花疙瘩长大了。”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然,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来娘看女丁。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昧。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选特色 

3.“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4.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剖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2.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3.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描写相呼应。

4.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2.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3.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4.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蒙 古 长 调 

                                 巴音博罗 

    ①听蒙古长调就像站在夏季辽阔无边的草原上,穹庐似野,青草波及心灵,羊群俨然天外使者,到人间布施福音……唱歌的人有福了,而倾听者的眼睛亮如星辰。听蒙古长调又犹如在静静长夜,风空空地掠过飘浮不定的牧村,瓦罐里的奶茶飘出浓郁的香气,这时候谁小心翼翼擦亮一根火柴,照亮了蒙古刀鞘上镶嵌的宝石。当然,你也会看到烈酒辣过喉咙时汉子们脸上的酡红,他们会把酒苗直接栽到胃里,看着它生根发芽,慢慢长成大树。你也会看到姑娘们腮边的萨仁花,以及土地一样宽厚仁慈的老额吉手边的那盏马灯…… 

    ②也许我的天性中与蒙古人有着非常相近的质地吧,作为女真人的后裔,听蒙古长调仿佛回了一趟远及天际的故乡,那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就像祖父活着时将宽温的手掌安放在幼时我的脊背上。草场,篝火,瓦罐,敖包山,牧鞭上的日子,牧羊女用力抖开的长长的绿腰带。蒙古人骑在马上的姿势非常动人,好像帆船在海浪上起伏。蒙古人眯着眼睑的瞭望也异常让人着迷,望与不望的模样都酷似气度不凡的王者。特别是蒙古摔跤手在得胜或比试前跳的那种山摇地动的步子,摇摇摆摆,得意忘形而又威风凛凛,真神力无比的勇士也。 

    ③80年代,我在油画家韦尔申的作品里,第一次吃惊于蒙古男人那富于特点的典型脸形——细眼长面,刚毅仁厚。我当然知晓血统和遗传基因的作用,但蒙古人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豪放旷达而又略带忧郁的性情却是后天的养育和凝聚,像勒勒车深深的辙痕。

     ④我的朋友——散文家鲍尔吉·原野在其文章里曾提出聆听蒙古民歌的三重境界:刚刚听到蒙古民歌的人,听出的是悠远,是第一楼台;听出蒙古民歌的苍凉悲抑,乃第二楼台;而进入第三重境界,才会听见蒙古人那绸子一样柔软的心肠。他还说:“长调,像族人在背上的行囊中装进尽可能多的什物,又像是魔术师从口袋中拽出无穷尽的彩带。”他说得极是。但蒙古长调肯定与传统的中国审美观不同,它既不是拿腔作势的戏曲舞台上的拖腔,也非咏花弄月才子佳人式的吟哦。它是原始的,荒凉的,辽阔的,雄奇的,且又带有某种神秘色调的质朴的咏唱——内心剧烈涌动而出口成歌时又分外委婉无言,仿佛无话可说,只有千年万载的伫望,只有彻头彻尾的沉醉,只有长歌当哭的感念……那蒙古民族的游牧史、征战史和迁徙史又如长河落日的悲壮一瞥。 

    ⑤寒霜在马头琴弦上凝挂,弱顺的羔牛跪食母乳,而鹰在天庭上沉雷般笼罩着,一动不动……良久,听歌者感思至深,腮边温热,淌下泪来;听歌者的心像是飞累了的翅膀,急着要找一根树枝歇歇脚;听歌者的全身像是被热乎乎的温泉水泡过,舒筋活血,补气提神,他现出一副幡然醒悟的样子,重活过来的样子……他泣,他悲,他无助地落入忧伤——他像做过一回弯弓射雕的蒙古汗王!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

1.文章开头说“听蒙古长调就像站在夏季辽阔无边的草原上”,文章结尾说听蒙古民歌者“像做过一回弯弓射大雕的蒙古汗王”,联系全文,简要表述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文章第2段中写蒙古人动人的骑马姿势、望与不望的模样以及摔跤手山摇地动的步子是为了表明什么?

3.读了这篇散文,你对蒙古民族有怎样的了解?请加以归纳。

4.有人说,文章第4段里作者用中国传统的戏曲与蒙古长调作比较,目的是对前者的否定,对后者的肯定。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1.(1)意在突出蒙古长调悠远、苍凉悲抑和柔软的特征。 

(2)意在表明听蒙古长调可以让人更深刻地了解并感悟蒙古族的特点与历史。 

2.是为了表明蒙古长调所具有的“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和它所蕴含的民族气度。 

3.蒙古民族具有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蒙古民族具有豪放旷达而又略带忧郁的性情(或豪放旷达而又心肠柔软的性情) 

4.答不同意,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①以前者衬托后者,突出中心(主题),②地域特征、文化传统的不同,③审美视角的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朗诵:蒙古长调
蒙古长调《和煦的风》中国音乐地图 听见内蒙古 瑞鸣音乐
蒙古长调
第一次听蒙古短调,一点都不输长调,好听
蒙古长调(配乐朗诵)
唉!修 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