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投资心理学极简手册

投资心理学目前是行为金融学的两大基石之一,另一个基石就是大名鼎鼎的“套利限制(Limits Arbitrage)”理论,今天我们先来看看投资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啥叫“行为金融学”呢?用大白话说就是,它认为投资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用非完全理性行为人假设的模型能更好地理解及解释一些金融现象。

而投资心理学则研究在做投资决策时,行为人如何受偏见及偏好的影响。专业术语则认为投资人会错误地运用贝叶斯法则,会偏离主观期望效用(SEU)。当我们知道了可能会有这些偏差的时候,就会努力地克服它。

投资心理学最主要的是期望理论、心理偏差(行为偏差)理论、投资风险感知理论等,它们是研究投资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怎样作出决定的理论。

为大家归纳如下主要内容:

①框定效应。研究表明,思维框架、决策框架、问题框架等的表现形式会严重影响行为人的抉择。

比如,A方案和B方案描述的都是同一件事,但如果用了正反两种表达方式的话,投资人会对方案A和B做出差异极大的不同选择。美国401(K)养老保险制度,刚开始时让人们进入时自由选择是否加入,效果极差,后来改为让人们自由选择退出,效果立马逆转。(是不是你也遇到过这种很熟悉的套路?)

结论是,投资人会不自觉地在正面框架下偏好低风险的选择,而在负面框架下则偏好高风险的选项。投资人应尽量避免此种“套路”。

②效用收益曲线。投资人在产生损失后,负面心理的效用会随着亏损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形成非常陡峭的形态;而获取收益后的愉悦感效用则会逐步减弱,如赚取第一个一百万元会比赚取第二个百万元更加愉悦。价值函数图形如图。


期望理论的价值函数表明,投资者的确需要保持心态,宠辱不惊。

③处置效应。投资人因为避免懊悔及寻求自豪的心理,会导致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的投资(过早套现),而长期持有亏损的投资,但实际的结果通常是卖错了。但若果买的是基金的话,投资人的行为往往相反,会卖出亏损的基金,保留盈利的基金,或是因为投资人如果能将亏损归因于他人的话,他们不太介意出现亏损,懊悔感会减弱。

“利空出尽上涨”和“利好出尽下跌”的原因部分应归于投资人的“处置效应”。

再看一下“会买回之前的股票吗”图解,你是否存在下述行为呢。

结论,需要控制好你的懊悔情绪,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你的投资决策。

④心理账户效应。由于投资者会在心里存在着一个“心里账本”,会倾向于在没有赚到钱的一段时间里努力分析工作,增加交易;而在市道好的一段时间里容易满足,觉得自己不错赚了不少了,而出现惰性。研究表明,除了投资者,的士司机也有类似行为,雨天却努力出车(今天没赚够钱嘛),哈哈。

数据表明,投资者的行为应该相反才对,在市道好的情况下必须乘胜追击,不要设定收益天花板,在市道不好得时候反倒多点休息和度假。

也由于存在心理会计,投资者心理的账本都倾向于分项目核算损益(或对每只股票核算),没有一个统一的全局核算。投资者除了会习惯地将过去已经无法挽回的损失(成本)考虑到现行的投资外(沉没成本效应),也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组合。

⑤成本与获益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商品(含服务)短时间被消费(用完)的话,行为人会厌憎负债(借款),即长期成本(借款)与短期消费的结合是不受待见的。故长期借款慢慢还的模式普遍适用于房贷、车贷等。在设计金融产品(服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⑥赌徒谬论(也叫小数法则)。投资者会依据过往的收益数据进行投资行为。比如投资者一般会追捧上一年收益率高的基金,而缺乏收益的归因分析,就像赌徒一般认为出了多次大,下次小的可能性会大一样。

心理纠正:要做好归因分析,充分了解基金上一年收益是基于运气还是基于市场还是基于实力。

⑦禀赋效应(也叫现状偏差效应)。行为人总是觉得放弃或卖掉自己的东西更痛苦,总是希望以比买入价更高的价格出售自己的物品(或投资)。自己的物品总是认为可以卖出一个好价格,总是认为别人会跟他一样这么喜欢该物品。人们会小心处理遗产中的资金,比如用来购国库券、做定期存款等,而把年末的奖金用于股市等稍高风险的产品。

数据研究表明越有经验的投资者受到的禀赋效应越少。

⑧过度自信心理偏差。投资者一般都存在过度自信的现象,在取得一定的成功后会产生“自我归因”的心理行为偏差(男性更加容易产生,概率更大)。

具体的行为表现在:1、过度交易,频繁交易;2、更易冒险;3、不易接受其他观点。同时,研究表明,互联网的发展会加剧这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并造成过度交易的后果。

⑨启发式简化偏差。投资者会不自觉(大脑惰性)地选择走捷径的方式来降低信息分析过程的复杂度,其中“代表性特征”为其重要的表示方式。

经典问题:小明有三兄弟,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请问老三叫什么?

在投资上投资者也经常犯这种“代表性特征”错误,比如由这是好公司推定这是好投资的心理偏差。记住,就算是个好公司,如果价格过高的话,就不是一个好的投资。

⑩风险感知理论。投资者在取得收益或遭受亏损后,大部分会符合如下效应:

1、赌资效应;即在获得收益后,会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从而极易失去原先的利润。

2、蛇咬效应;也称风险回避效应,即在投资上遭受亏损后,会不太愿意承担风险了,这会失去一些极好的(底部)投资机会。

3、翻本效应;也称赌徒效应,指另外一些投资者在遭受亏损后,采用了更加激进的投资策略以期回本。

此外,投资心理学还揭露了其他的心理行为,比如熟悉度选择偏差(本土偏差)、外推法偏差等等。

相关一系列的独立研究表明,风险偏好根植于人类的基因中,遗传的比例高达30%至67%,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差异大部分可以归因于遗传,决策人本性就是如此。

投资心理学仅仅是行为金融学的基石,行为金融学更深入的研究使得查德·H·泰勒(Richard H. Thaler)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还是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细化落实。

正如泰勒所言,(行为金融学)工作才刚刚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投资心理学》;约翰·诺夫辛格(著);郑磊(译)。

《行为金融学新进展II》;查德·H·泰勒、罗伯特·J·希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注】文中插图均为百度搜索之公开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作者,将会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交易心理学,你都中了吗?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基于认知偏差的投资者理论综述
行为金融学
人性资料汇总研究交流
用行为金融学指导投资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