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六(楚河汉界——鸿沟)


      鸿沟是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楚汉争霸时,刘邦项羽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留下“楚河汉界”的典故800年后,隋炀帝以它为基,修通大运河。        


兴建

        鸿沟是中原地带第一条人工修建的大规模运河,历史上有关它的最早记载,出自《战国策》。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对大梁西边的圃田泽进行整修,引黄河水南下入泽,把其改造成了方圆300里的巨大湖泊,继而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在此后20多年间,魏惠王命人向东南继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现在的通许、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最后汇入淮河。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鸿沟。

        鸿沟就像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大梁向四周延伸,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的众多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大梁雄踞   鸿沟的主干道之上,控制着黄淮地区的水上交通要道,以大梁为中心,构成的济、汝、淮、泗之间的一套水运交通网,使得从大梁可以顺鸿沟南下通淮河;往东则可沿济水、丹水通往鲁国和宋国等地;也可以通颍水而上达韩国等地。


        鸿沟水系的完善,不仅在交通上使魏国四通八达,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史记·河渠书》记载,鸿沟“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现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而晋代文学家张协在《七命》中特别指出“大梁之黍,琼山之禾,唐稷播其根,农帝尝其华”。

       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过中牟北,开封北而后折向南部,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成两条支流:一条向南进入颍河,一条向东进入沙河,二条又分别汇入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通网。

       鸿沟修成后,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充分利用了鸿沟水系和济水等河流,把在南方征集的大批粮食运往北方,并在鸿沟与黄河分流处兴建规模庞大的敖仓,作为转运站。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决口于濮阳,泥沙淤寒了菏水和汴水河道,鸿沟水系遭到破坏;特别是汉平帝时(1~5年),黄水冲入鸿沟,淤塞更为严重;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和王吴共同治理黄河、汴水,汴河水运能力有所恢复。

三国时期的鸿沟故道

        隋代开通的济渠,即唐、宋时期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开始,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堵塞了,鸿沟水运遂湮废。

宋代惠民河



站在河南省荥阳市的霸王城,俯瞰黄河防洪堤,水面辽阔,河水奔腾向西。大堤右侧的广武山间,裂开一道深深的口子,名为广武涧。当地人称其为“鸿沟”相传这里就是“楚汉争霸”中分天下的界限。


鸿沟和议

         在河南省荥阳市西北约17公里的黄河南岸,崇山峻岭东西纵列,一条自南向东北的巨壑,在峰峦尖秀间划出一道深深的口子。此山名曰广武,穿山而过的沟壑因此得名广武涧,而当地人更习惯称其为“鸿沟”。鸿沟两侧有两座村庄遥遥相对,一为汉王城村,一为霸王城村。见名怀史,这两座村庄,讲述的是一段“鸿沟之约”的故事:

        公元前203年,刘邦、项羽两军争夺天下的“楚汉之争”进入到第四年。经过成皋、荥阳、井陉一系列战争后,汉军已经稳固地占据了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全境,以及四川、贵州、湖北、安徽的部分地区。而此时项羽远离封国苏北,补给无力,粮草已尽,只得被迫议和。于是,楚汉双方订立盟约“中分天下”,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两年零五个月后,休兵罢战。



成也鸿沟,败也鸿沟

      鸿沟的开凿,使魏惠王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却也给魏国带来了致命的软肋。在魏惠王当政的中后期,一系列内政外交的频繁失误,使国家发展止步不前。而劲敌秦国则通过商鞅变法,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公元前230年,强大的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五年后,战火燃及魏国,秦王嬴政派大将王贲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秦军到了大梁以后,久攻不下。于是,王贲命秦军掘开了大梁城北边的黄河河道,在鸿沟开挖沟渠,向大梁城方向引水,水淹大梁。

        经此一役,大梁城遭受到空前的浩劫,繁华名都,顿时化为废墟,鸿沟水利灌溉系统也因此被破坏。清代的《河南通志》曾记述到,汴水(鸿沟)最早流经开封城北,自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后,水出其南而不径其北。一到夏水洪泛时,则由“是渎津通故渠”,造成水系紊乱,开封附近积涝不能宣泄,形成一片泽国,芦苇丛生,残破不堪。

        大梁城毁了,魏国亡了,鸿沟的交通却并未因此中断。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鸿沟成了秦朝南北水路的咽喉,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贡物由江入淮,再经鸿沟进入黄河,最后由旱路运往秦都咸阳。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抢先占领了鸿沟下游的古陈国,扼住了秦朝的南北水路,从而沉重地打击了秦的统治。

        继大梁之后,荥阳取而代之,成为南北货运的中转点,也就是在后来楚汉之争中,一个决定双方成败的关键所在。荥阳地处鸿沟入黄河的水口。秦时咸阳的粮食供给,相当一部分来自鸿沟流域和淮南地区。于是秦人就在荥阳附近修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敖仓,一是为了汇总运来的粮食,二是在此改换适宜在黄河航行的船只。公元前204年,汉军彭城一役败北,转而据守荥阳时,刘邦就曾命士兵“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由于有了敖仓粮食做后盾,汉军才能与楚军“相距岁余”。此后荥阳失守,刘邦曾有意退守巩县与洛阳。谋士郦食其力谏道:“敖仓是运转天下粮食的聚集之地,有藏粟甚多。如今楚人占领荥阳,而不坚守敖仓,转而东去攻打彭越,这正是天助我大汉。”刘邦听取了郦食其的建议,率领士兵渡过黄河,攻破城皋“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项羽无可奈何,只得“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两次对峙,为刘邦赢得了时间,积累了力量,逐渐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项羽接受议和,以鸿沟为界,与刘邦中分天下,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实际上在场长达四年的王位争夺战中,鸿沟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中分天下的界限,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结局。因为刘邦之所以取胜很大原因仰仗于后备粮草的充足。而他所占领的敖仓,正是位于鸿沟入黄河的水口处形成的漕粮囤积地。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而鸿沟却自此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史书上也几乎不见记载。鸿沟哪儿去了?原来,汉初承大乱之后,关中人口锐减,不必再依赖各地的漕粮。为了与民生息,田租也被长期蠲免,专供漕运的运河几乎被闲置。再者,西汉自开国时起规定诸侯王不必再向天子交纳租税,如此一来,鸿沟也就愈见萧条了。如果说政治上的改旗易帜,使鸿沟繁华不在,那么黄河决口则终使它销声匿迹。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濮阳附近决口,祸及16郡,鸿沟水系未能幸免,许多支流因此淤塞。东汉长达六十年的黄河决口,更是尤为严重,鸿沟除汲水以外的其他支流,纷纷在这个时期或断流,或湮没不通了。金元以后,黄河泛滥更加频繁,中原各地备受波及,久经淤塞的鸿沟系统各水的故道,许多都如平地一般,无由确指了。


如今的鸿沟古迹,已然无处可寻。但它所创造和改写的历史,却成就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鸿沟”。无论是“汜水鸿沟楚汉间,跳兵走马百重山”中的意象,还是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都是这条古老运河流淌至今的文明浪花。


图中的石刻立于巫峡深处的鳊鱼溪旁,鳊鱼溪是历史上的川鄂边界线。因此,清朝乾隆年间,荆南观察使李拔取“鸿沟”难以逾越之意,于率三峡修江劳工大规模整治河道时,在此留下四个遒劲的大字:“楚蜀鸿沟”。

  来源:Modga根据网络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水利工程---鸿沟
象棋史话:楚河汉界的由来
鸿沟对峙 | 兵力占优的项羽却一败涂地,偶然还是必然?
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荥阳故事之鸿沟
刘邦项羽划分疆界的“鸿沟”其实是条运河,秦汉时南北交通主动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